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介环境下蟳埔女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媒介”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指的是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简单概括便是信息传达的途径。新媒体是在信息革命及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主要依靠“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新传播形式,依托 AR、VR 等技术,实现“多到多”传播的传播媒介[1]。蟳埔女服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裾衫、阔脚裤、头上花园、丁香坠、鸡公鞋。它是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独特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服饰特征与内容方面为主,对蟳埔女服饰的传播与推广并没有深入阐述。卢新燕等[2]提出蟳埔女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杜洁莉[3]分析新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比较优势,提出新媒介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空间和路径等。因此,本文在文化多元化和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以新媒介为载体,探究蟳埔女服饰的创新发展和传承的具体方法,为蟳埔女服饰赋予新的活力,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生命力。

按照实验方法测定不同高硫铝土矿试样中的硫酸根,并将分光光度法与重量法[9]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蟳埔女服饰的生存困境

蟳埔女服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渔家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但近十年来,蟳埔女服饰的衰退速度大于各界对其保护及产业化开发的速度[4]。经实地调研发现,蟳埔女服饰出现穿着人群老龄化、穿着人数日益减少的现象。

()传播主体出现断层传承濒临危机

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文化的传播,核心是能传承文化的人。目前,蟳埔女服饰的传承以人为核心载体,如黄晨工作室作为唯一一家蟳埔女服饰制作坊,目前仅有徒弟两名,主要通过口授身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但是,这种自发式的传承方式十分脆弱,尤其在蟳埔女服饰逐步边缘化、原生功能削减弱化以及商业经济价值减弱的情况下,传承者难以长久、主动地投入到蟳埔女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中。

()传播受众观念改变文化认可度低

蟳埔女作为传播的受众,本身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受众群体小。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蟳埔社区四周的滩涂和礁石遭到破坏,海田大幅减少,“靠水吃水”的渔民生存法则已经发生了改变,而逐年升高的教育普及率也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更开阔的渠道。随着渔业技术和设备的提高,便于劳作的传统服饰逐渐被专业、简便的防水服替代。蟳埔女作为蟳埔女服饰的受传者,在时尚潮流和现代媒体的影响下,使得蟳埔女的服饰文化趋于“大众化”和“流行化”。笔者通过访谈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了解目前其客户主要为中老年妇女,而年轻蟳埔女只有在特定节日中才会穿着传统服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低认可度,加剧了蟳埔女服饰文化保护与推广的难度。

近年来,新媒介的快速变革对于蟳埔女服饰传统文化传承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准确定位传播受众并采用合理有效的媒介手段,亟待解决。

()传播媒介爆发变革发展面临挑战

2、跨界旅游产业,实现蟳埔女服饰的活态传承。旅游业的发展为蟳埔女服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首先,鼓励居民和游客在蟳埔社区穿着传统服饰,形成行走的蟳埔女服饰生态圈;其次,利用3D全息投影技术,使游客体验蟳埔女海上劳作过程和当地婚俗;最后,研发以蟳埔女为主线的小型游戏,在蟳埔文化村旅游景点中,游客可以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入旅游区探险、探宝等游戏,提升游客在蟳埔文化村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客流量,实现由文化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构建蟳埔女服饰的新媒介体系

一些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不能正确定位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相对忽视实践教学。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都将目标定位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就业有过高期望,而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但大部分旅游相关企业急需大量一线员工。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符合旅游业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培养传承人

1、开拓蟳埔女服饰社会化媒体,形成媒体声量。社会化媒体是指社会关系和事物事件之间的融合,通过沟通互动的方式增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关系,让用户以“主人翁”的身份开放性地参与到事件中。建立蟳埔女服饰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等,定期发布资讯活动、制作工艺、品牌创新等供粉丝浏览和交流,形成有意义的社会媒体声量。同时借鉴O2O(线上到线下)模式,以在线下举办蟳埔女主题摄影、相关品牌发布会等,在线上直播或录播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互动共享。这样可以增加蟳埔女服饰在公众面前的曝光量,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有利于蟳埔女服饰走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1、优化蟳埔女服饰符号,塑造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蟳埔女服饰是表现泉州市东海渔村特定地域民间文化的外在符号形式,具有典型的能指表征系统及独特的艺术语言所指表意系统,因此,在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服饰符号的所指内涵,将具象能指创造性地肢解、延伸,创新现代蟳埔服饰符号。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通过邀请具有实力的品牌公司或设计师团队开设以蟳埔女服饰为设计灵感的定制工作室,提升传统服饰的时尚感和知名度,以服饰产品的消费实现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运用新型营销媒介推动蟳埔女服饰的发展,调动年轻一代融入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如利用360°人体瞬时扫描设备、虚拟试衣设备、三维产品开发系统等新型营销媒介改变人们对蟳埔女服饰低档、过时的看法,使蟳埔女服饰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实用性,而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

()引导文化消费热点

2、组建蟳埔女服饰虚拟互动社区。瑞格尔德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凭借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着某种程度的认知、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而形成的团体。”[5]首先,蟳埔女服饰技艺传承人以及对蟳埔女服饰感兴趣的设计师,通过互联网平台组建虚拟互动社区,在社区中通过提出见解、发表创意等形成身份认同感,构建传承上层团队;其次,在虚拟互动社区中搭建蟳埔女服饰在线学习平台,由上层团队录制趣味性强的微课,宣传蟳埔女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单一师徒式口授心传的模式,实现传承队伍的壮大。

X能源成立于2009年,目前拥有65名全职员工,2018年的总支出约为2400万美元。该公司目前正在与多个战略伙伴合作推进Xe-100的研发,包括森图斯能源公司(Centrus Energy)、技术洞察公司(Technology Insights)、工程服务公司MPR Associates、工程建筑公司Burns & McDonnell、Aerotherm公司和南方核运营公司(Southern Nuclear Operating)以及多个国家实验室。

目前,蟳埔女服饰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报道、 微型博物馆等传统媒介手段进行传播,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用户“游记式”的公共传播等初露萌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介形态不断更迭和演化,虚拟现实、直播平台、微电影、网络游戏等新型媒介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渠道。

()搭建立体化媒介渠道

1、建立蟳埔女服饰数字博物馆。蟳埔女服饰数字博物馆是利用新媒介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蟳埔女服饰的艺术符号和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通过解码重新还原成大众可以主观感受的表象形式。在虚拟现实造型技术的帮助下,将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融合并转变成三维立体展示,同时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流重构蟳埔女服饰穿着和生活情境,使人们产生一种沉浸性的体验。数字化的陈列方式节约了展厅建立与维护的费用,解决空间、时间的限制,方便人们对信息的远程检索与查询,增强蟳埔女服饰推广和传播速度。同时,将人机互动引入蟳埔女服饰数字博物馆,趣味性地解构传统服饰的特点,如让用户在福建省三大渔家女服饰(湄洲女、惠安女、蟳埔女)中选择蟳埔女的配套服饰,并通过后期对比解说,在互动体验中增强对蟳埔女服饰的认识。

2、开发蟳埔女特色媒介角色,生动人物属性。游戏是集虚拟性与互动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方式,为人们营造一个虚拟的社会存在,使玩家体验不同的民俗和地域时代。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运用3D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互动娱乐技术,将现实的蟳埔女以游戏角色的形式呈现,融合蟳埔女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勤劳勇敢的人物特性于角色中,通过游戏互动过程中的沉浸性和参与黏性,增强玩家对蟳蜅女生活常态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动漫媒介推动蟳埔女服饰的发展,宣传蟳埔女服饰文化内涵。

验收监测期间,无组织排放废气厂界监控点主要污染物浓度颗粒物最大值为0.326mg/m3,远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0mg/m3)要求,排放最大值与排放限值低了67.4个百分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无法独立存在,需要依靠人类活动的介入才能生存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将随着数字化、科技化发展的进程同步推进。蟳埔女独特的服饰是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在新媒介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推动蟳埔女服饰的创新和发展,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瑶,王思颖,梁燕,等.新媒体环境下,西安鼓乐的传播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8(9):4.

[2] 卢新燕,童友军.海洋文化视角下“非遗”蟳埔女服饰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4(2):48.

[3] 杜洁莉.新媒介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4(4):54.

[4] 陈敏,韩建林,朱红.泉州市渔家女服饰文化活态传承策略[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1):51.

[5] 吴迪,汪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途径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5(7):34.

 
蔡晓秋,赖俊涛,洪伟坤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