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立德树人实现的路径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并且明确地提出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丰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并加大力度探究其实践策略和路径,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标准目标和创新驱动。以往我国高等教育广泛存在“重知识、轻文化”现象,而且规模扩张式外延趋势极为显著,这不仅违反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还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极大制约。基于此,高校深化落实立德树人义不容辞且任重道远。

一、对目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面临困境的分析

(一)立德树人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以往我国传统教育多以灌输式为主,因此学生在创新思维和意识方面中较为缺失。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普及应用的影响下,学生个性化需求随之增强。与此同时,受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迷失自我和价值观偏离的现象。其次,在立德树人的内容方面,陈旧教条式的思政教育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无法体现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与时俱进。最后,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受网络隐蔽性影响较大,虽然网络为现代教育的带来了便捷,但是其虚拟性也会为立德树人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二)教育环境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复杂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都会干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受拜金主义、官本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道德沦陷,因此对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极大阻力。

C={c1,,cn,,cN}为N个应急方案优劣的评价指标,可由决策专家结合突发事件的类型、演变特征以及应急目标确定,如时效性、可操作性、责任明确性等;

(三)立德树人教育缺乏实效

虽然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但是部分高校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对立德树人现代内涵的理解,以至于在实践路径中较为滞后和被动。概括来讲立德树人工作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因此导致学生出现迷失、动摇和扭曲,最终造成大学生道德选择的迷茫和困惑。

二、对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的探究及思考

(一)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破解派遣员工管理困局 着力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凌彩虹) ............................................................................3-24

(二)提高思政教育科学化水平

立德树人属于思政教育范畴,因此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断为思政教育创设完备的环境与氛围。此外,根据实际学情创新采用灵活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增加与立德树人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思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立德树人工作的成败。首先,要注重全面发展。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单靠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在具备全面创新应用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沟通表达、道德品质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以不变应万变,进而得到社会和单位的认可。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需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确保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并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素材和方式,进而营造出针对性极强的教育环境,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深入人心。其次,选择因材施教的思政教育模式。我国高校数量众多,而且专业种类极为广泛,同时在校大学生数量持续攀升,因此学情十分复杂。面对这一状况,不同学校要制定出切合本专业或本班级德育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不同认知水平、素质类型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有所收获和进步。尽量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从而形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在平时多留心观察,总结和归纳出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想意识中的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性地实时德育教育。

高校要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而将德育为先作为其他工作的前提。基于此,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充分认知其促进、激励和引领的优势,进而为大学生的优质培养开辟道路。此外还要将育人为本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将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发展的指标,同时将其视为生存之本,进而推动学校自身优势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生自身的理想、约束力和外界干扰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学校整体的教学氛围以及为学生创设优质教学空间的决心和举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德育工作应该摆在其他教育工作的前列,以凸显其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德育工作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思想和三观,进而全力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和斗志。实践证明,只有德育健全的学生才会在求学期间和日后的就业岗位中取得持久和骄人的业绩。尤其是对大学生自控力的教育,不仅可以扭转很多正在徘徊中的学生,并能够纠正其学习动机、行为和习惯,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后高校一定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出发点和根本点,落实好“四个一”工程,进而全力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化推进。

(三)推进思政教学改革

首先,立德树人的实现与教育队伍的德育建设息息相关,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团委以及学生工作人员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提升其德育和心理业务能力,进而打造过硬的德育师资队伍。此外教师还要树立楷模形象,为师德师风建设贡献力量。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要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统一”,践行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其次,树人先正己,教师要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文化迅猛冲击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并坚守道德制高点,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健康的模范导向。

(四)注重高校师风师德建设

思政课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腐朽思想的滋生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此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进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进而为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相关保障机制的推进,使得思政教育能够继往开来并与时俱进。既承载优良的德育教育经验和传统,同时结合互联网、云课堂或移动教学终端的优势为思政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此外在教学方法的转变上,还要转变以往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而向注重学生感知、体会及兴趣方面转变,同时加强课堂的探索、沟通和表达,在复合式教学机制的创新中敢于挑战和尝试。

(五)构建德育管理服务联动长效机制

立德树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然而德育工作和思政工作的高效开展,还需要学校内部多部门的联动和配合,进而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以营造出育人的大环境。依托管理平台模式和优势,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引领学生高效率的治学和立德,而且也会让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系统观、整体观和全局观,进而成为德育工作受益者的同时,还可以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各种公益性活动或社团建设,进而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为健康和谐校园做出相关的回馈。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的背景,德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万不可松懈,而是应该着眼于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进而在软硬件等技术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同时在管理中量化指标、强化意识、硬化任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抓起,凡是涉及思政教育的工作都不能麻痹和疏忽,最终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多渠道评估及反馈机制的长效联动。

吉林省的冰雪资源优势明显,但是并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冰雪旅游产品内容虽然初见格局,但是目前仍以冰雪观光和冰雪运动产品为主,冰雪产品发展不均衡。此外,大众的冰雪活动以“滑雪”和“雪上娱乐”为主打,市区和所辖区县都千篇一律进行粗狂式“圈地”,同质化明显,很少推陈出新。

(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尚未被激活,因此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展必须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育中引导学生生成主体意识和认知,并将自我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完善自我教育管理,一方面制定具体科学的实施方案,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管。另一方面,还要创新评估效果,使学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我,并对思想中的不适进行及时妥善的调整、反思和优化,最终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步入正轨,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常态化效果。

三、结语

总之,立德树人工程十分巨大和复杂,在高校的落实和实施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而且需要全校齐心协力,不断摸索和探究,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正因如此,高校更要明确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全力健全层次分明和多样性的教育体系,进而充分为思政教育成果创设条件和氛围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立德树人的现代内涵不断丰富,因此延伸和拓展其实践路径更需要科学的反思、实践和优化,最终为高校德育保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杨艳春.立德树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O1):33-36.

[2]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05):141-143.

[3]李金杰,陈树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50-53.

 
纪研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