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校社联动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成效分析——以北京市实培计划“校社同行”项目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校社联动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背景分析

自2010年社会工作人才被列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1]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检验专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实现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资源融合和互补,这也成为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工作。[2]然而现状往往是校外实践基地在量上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是如何真正实现资源融合和互补则成为纸上谈兵,缺乏有效手段。“校社联动”作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3],也是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实现专业教育(校内)与社会实践(校外)的双向联动,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过程,有利于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何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教育是指以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高层次的理论思考能力,并能自觉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解决各种社会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的过程[4]。具体来讲,除了贯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全过程的专业价值观之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可以概括为既包括能用、会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技巧开展相关服务的能力,也包括能够整合多元化的专业实务方法服务更高层次的城市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即以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社会服务项目及机构运作管理能力培养为特色和以发展和分析社会问题能力培养为拓展的专业实践能力体系。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路径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作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社会工作的学科特性密切相关。以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其在课程设置时不仅要求将实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中,而且要设置丰富、系统、全面的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整合多元化专业技巧的能力,以“理论支持不断线、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培养思路,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具体来讲,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课程实践、认知实习、同步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以上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最终指向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当然,这基本是当前所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共同状态。

歌词十:她立春/她立秋/她人比黄花瘦/霜白了头/先天下/后天下/黄金屋/颜如玉/百代忧愁/红砖墙/老牌楼/琉璃瓦/已看透/却不开口/沉默中/那情天/那泪海/爱和恨/转眼成空/它立春/它立秋/它荒芜/它重修 海棠依旧/先天下/后天下/黄金屋颜如玉/沽一杯酒/红砖墙/老牌楼/琉璃瓦/写着拆/却不开口

概括来讲,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一是在课程设置中安排实践学时,一般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实地考察等形式来实现。二是开展长时间的具有社工专业特色的校外专业实践,同时配备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教师作为双督导。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即以学生自主申请和执行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渐进式的、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但是其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难点,即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课程与课程间的衔接、课程与实习间的衔接、实习与实习间的衔接、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间的衔接,这些环节无法有效衔接会造成知识结构碎片化、实践能力分割化以及职业角色单一化。这些方面的有效衔接能让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接地气、更加契合真实的社会需求。

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列专业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同步实习和岗位实习。每个阶段的实习均有相对明确的实习目标,如认知实习培养专业价值观、加深专业认同感,同步实习实现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同步提升,岗位实习实现多元化专业方法的整合运用。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实习与实习之间是分割的,是相对独立的。比如通过机构探访以及社工人物职业生涯访谈等形式实现的认知实习可能使学生对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行业有了直观认识,但这种认识更多是初步认识,且这种认识很可能延续不到同步实习和岗位实习。同样,以课程和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实现的同步实习虽然从形式上实现了同步,但课程所学与实习所用是否同步则有待商榷。这种分割化状态同样存在于不同的课程实践中。

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目的在于培养出品学兼优、专业知识和能力超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该计划包括“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三个子项目,重点打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科研平台。[5]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申报的项目——“‘校社同行’回迁社区群众文化支持计划”获批北京市“大创深化”类项目,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

以单独课程实践呈现的专业实践教学很容易造成知识结构的断裂和碎片化。比如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课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学时设置上均安排了很大比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0%。然而,在单独课程中的课程实践均是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展开,如个案工作课程实践围绕会谈和倾听技巧、不同群体的个案辅导;小组工作课程围绕小组活动设计、小组活动执行及引领小组等方面开展训练,等等。而在具体情境下何时用小组工作、何时用个案工作、何时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则缺乏充分的训练,势必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2.实践能力分割化

1.知识结构碎片化

“校社同行”项目作为高校与社会双向联动的一次探索性实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链接高校文化资源服务于回迁社区文化建设,为高校、校外机构和学生有机融合提供了平台,也较好地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衔接。这类项目的开展成为现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游泳池……人人都知道黄金稀有,而且特别贵。但是我们被满大街的黄金首饰闪花了眼,总觉得它也不是那么稀少。

以长时间校外专业实践为形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将专业所学运用到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平台,也为搭建校社联动的桥梁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然而,这样的形式不可改变的是学生的实习生的角色,即使在尝试承担一种岗位或职业角色的岗位实习中,学生同样扮演着实习生的角色。实习生的角色意味着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实习单位的工作,缺乏主动性,结果便会造成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缺乏有效性。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和执行中。因为在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负责执行的项目中,“学生”的角色仍然是较为明显的,即使在关注重点难点社会事件的项目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也是临时的、短暂的。这种单纯学生、实习生的角色其实是很难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成长的。

1.校社联动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的真实情境

二、校社联动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个案分析—以北京市实培计划“校社同行”项目为例

(一)“校社同行”项目的主要内容

使用VanetMobiSim去设置网络拓扑以及车辆的运动模型,然后用NS-2去进行网络仿真,验证本文提出的RAR路由协议的性能.

“校社同行”项目的主要内容在于结合回迁社区自身特点,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将把高校文化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回迁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活动方面的需求调研,探寻回迁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制定并开展贴近居民文化需求的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目标不仅能够为回迁社区输送高校人才、服务,为高校树立良好形象,还能够为社团、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尝试构建高校支持社区发展文化活动的平台和桥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社区文化服务的共赢。

使用传统March C+算法的VCS仿真波形如图7 所示。可以看到,在500 ns前bist_rst_l为0,使得MBIST处于复位状态,在500 ns时bist_rst_l跳变为1,MBIST离开复位状态,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到1 000 ns时,bist_en跳变为1,MBIST测试正式启动。在1 355 910 ns时bist_done跳为高电平表示测试结束,而如果整个时间段内bist_fail一直为低电平,表示整个测试过程中没有故障发生,March C+算法和工具正常。

项目运用针对社区居民实施问卷调查法,了解回迁社区不同类型居民的文化需求,如居民兴趣及文艺特长等,共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在此基础上,再针对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开展深度访谈,通过对社区工作者的访谈了解回迁社区文化需求、可运用的资源以及居民参与度等问题,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深度访谈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以及挖掘社区文艺骨干等,共开展深度访谈8人。基于对以上调研资料的深入分析,我们结合回迁社区的特点,在T社区先后共开展五大类型不同的活动,分别是摄影兴趣小组、社区教育系列活动、亲子关系促进小组、志愿者队伍建设系列活动以及校社联欢活动。详见表1 。

(二)“校社同行”项目的效果分析

“校社同行”项目作为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精心组织落实,该项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果,也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的专业精神。

1.“校社同行”项目针对落地社区和居民取得的效果

社会工作专业项目首要强调的是为相关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校社同行”项目针对落地社区和居民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一是回迁社区受益居民人数不断增多,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二是服务的人群范围也逐渐扩大,从一开始的老年人、儿童,到亲子乃至上班族等。三是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活动内容也更加贴近居民需求,为社区开设的国学班、创意美术班、素描班、书法班以及拼音班等课外学习培训班级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此外,“校社同行”项目这一实践使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也得到更多的实践部门的认可。从原来对接的社区文体主任、社区青年汇负责人,扩展到社区其他部门主任,甚至是整个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8月16日,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农药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及农药生产企业代表和媒体代表等总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以“传承、创新、超越”为主题,围绕绿色新农药创制、抗性杂草治理等前沿问题进行讨论,结合当前农药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梳理行业发展趋势,展示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详细解读国家政策,共同探讨交流我国农药领域创新升级策略,对推进我国绿色农药行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表1 社会工作介入回迁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类型

类型主要内容社会调查研究能力文化需求调查走访社区进行实地观察;针对居民发放调查问卷;针对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进行深度访谈社工实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兴趣小组社区教育小组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校社联欢摄影兴趣小组:邀请专业学习摄影的同学,给爱好摄影的居民开展摄影知识培训,并鼓励社区形成摄影兴趣小组传唱红歌:邀请社区爱好歌唱的居民与我校学生、社区青年结对子,教给他们如何唱红色歌曲诗朗诵会:招募对朗诵感兴趣的小朋友、社区居民,志愿者分组带领小朋友学习朗诵诗歌法制宣传日的活动:普法宣传、现场进行法律咨询端午节活动:制作香囊赠与社区孤寡老人亲子关系促进小组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系列活动邀请高校部分文艺社团、学生与社区居民一起联欢

2.“校社同行”项目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取得的效果

图1 “校社同行”项目中“校社联动”实践图

“校社同行”项目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将高校文化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也使得高校社会服务得以发扬光大,为高校参与社区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和桥梁,详见图1。高校参与情况效果显著,共涉及社会工作、法学、教育、学前教育4大类专业的同学及老师,学生会、党建社团、志愿服务社团、管乐团、跆拳道社及社会工作专业社团6大类学生社团,以及为多名拥有文艺特长的同学提供了社区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高校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和赞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是培养了综合能力,更是实现了自我价值。而高校社团不仅是扩宽原来的服务渠道,也扩大了服务人群和范围,与社区的对接还给高校社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2.3 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多因素分析 结合前述分析结果,将可能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风险模型,结果发现,年龄≥80岁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不可更改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1,P<0.001),单 non-HDL-C达标、双达标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性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3。

(3)“净资产”类,至少要将“开办资金(投入资本或注册资金)”“发展基金”“结余”三项单列总账科目及“资产负债表”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详为探究,区分非限定性、限定性。

三、校社联动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体现

3.职业角色单一化

CMT5205电子拉力试验机(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检测有限公司),XTL-207A光学显微镜(上海缔伦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实践环节。我们以申报北京市“实培计划”为契机而获批的“校社同行”项目则成为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衔接、推进校社联动、真正提升社工专业实践能力的一次重要探索。

从项目前期的文化需求调研到四大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的开展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体包括:需求调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四大类专业服务活动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以及运作整个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详见表1。项目的执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调研的目的是为后续的服务而做铺垫的,专业服务要结合具体的各类社会情境等,同时自身负责管理整个项目的执行。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带着项目进行落地,与实践单位是合作关系,拥有了执行项目的主动权,这将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动能性,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2.校社联动让学生践行职业社工的专业角色

鉴于项目管理的主动性,这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践行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具体来讲,社会工作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扮演着以下鲜明的专业角色:一是项目规划者的角色。具体表现在实践初期,依靠技术理性来调查社区文化发展需求,分析社区资产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建设方案。二是资源链接者的角色,这是具体实践过程的最大亮点,社会工作者发挥个人和组织力量,为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链接了多样化的社区内外文化资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有利的资源基础。三是教育者的角色,基于回迁社区居民学习培训类需求较多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开展了系列学习培训类社区教育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素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四是志愿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积极担任各类文化活动的志愿者角色,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和保障。五是权力赋予者的角色,这是社会工作者又一个鲜明的角色,社会工作注重挖掘社区内部文化资源,如社区文化骨干,鼓励社区文化骨干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另外,注重培养社区文化人才,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如书画培训等。这些原本呈现在书本上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在“校社同行”项目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四、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由社会工作的学科特性以及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现状决定的。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操作的学科,同时,综观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行业,社会工作者处于职业地位和社会认同形成的初步时期,其面临的职业环境变化多端、不确定性强、受政策及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前大多高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通才社工”[6],然而,如何实现“通才社工”的培养目标,除了多元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真实的社会服务情境。实现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资源融合和互补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表现,而是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来推进的一个动态过程。北京市实培计划“校社同行”项目对实现校内(学生、社团)与校外的双向联动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切实解决项目落地单位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搭建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平台,营造了真实的社会服务情境,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梅、王乐等.基于“实培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5):60-61.

[2] 蒋永荣,方成,夏金虹.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15,(7):45-48.

[3] 陈平、李凌. “政校社联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实践与反思[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9):78-83.

[4] 樊金娥,韩明晨,李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缺失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3-18.

[5] 刘宵.启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实现高教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高教发展研究,2015,(5).

其一,从资本市场角度看, CPA审计寻租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浪费了社会资源。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为了达到使既得利益从其他主体流向自己的目的,势必采取贿赂、给予回扣等不正当活动,而这些活动本质上只会浪费社会经济资源,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审计寻租者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与之相抗衡的审计避租者为了与其对抗必然采取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并不产生新的社会经济财富,还会引起现有财富的内耗。

[6]王立红,周光亮.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60-162.

张菊枝,王嘉欣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