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途径。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于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来,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在湖州市展开,湖州市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也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和模范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湖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发展和提升,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活力。但相对于整体来讲,湖州东部水乡平原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或短板,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和提升建设水平。

病猪在死亡后依旧会携带一定的ASFV病毒,其在冷鲜肉等生猪产品、未煮熟的香肠、火腿中依旧具有3~6个月的可感染性,可能作为疫病传入其他区域。此外,在种猪引进中,如果种猪携带ASFV病毒,在与猪群寄居后还会导致该病症的迅速传播,造成非洲猪瘟疫情爆发。

一、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湖州市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为水乡平原,主要指吴兴区、南浔区全部区域和德清县104国道以东区域。东部水乡平原历经千年,以水为生、因水而兴,造就了水韵江南、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进入21世纪,湖州市针对东部平原农村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不断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打造等工程,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面持续推进的以“五美三宜”为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1]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水乡平原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

湖州市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东、西两苕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水系发达,湖泊河漾千姿百态,与周边的鱼桑农田、瓜栽稻作共同构成了“水乡田园”的优美生态画卷。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大小河流三十多条,漾荡五十多个,鱼塘十五余万亩,民国前古桥一百多座。经过多年的整治,区域内村庄环境和水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污水收集几近全覆盖,建设用地挤占空间相对较小,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水乡之一。东部水乡是湖州市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畜牧水产养殖区,近年来已形成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态势,在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湖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连续位列全省第一。

后来,一名法国军官在英国被俘。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他只能以土豆为食,但是直到被释放,他都安然无事。回国以后,他给政府写信,要求为土豆“正名”。就这样,土豆被解禁了。从那以后,土豆成为了广受法国人喜爱的蔬菜之一!

()水乡平原的区位由洼地正在向中心节点跃升

湖州市东部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创建规划早、起步早。“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的全面展开,村庄环境大范围的整治,水乡环境质量和社区舒适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截至2017年底,德清县、吴兴区和南浔区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达到100%,并全部顺利通过了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区验收,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的目标,呈现了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均等化的局面,展示了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风貌。湖州东部水乡平原范围广、基础好,特征相近,所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统一性,具备了统一规划的先天基础。

()水乡平原的文化资源正在向品牌优势转化

湖州东部水乡平原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水乡之一。它孕育了丝绸文化、古镇文化、渔桑文化、湖(浔)商文化等,涌现了一代代名人,也演绎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湖州段,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太湖溇港,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菱湖——荻港“桑基鱼塘”系统等传承千年。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共有20多种特色鲜明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和南浔区13个历史文化村落通过保护利用焕发生机,其中荻港村成功入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些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通过挖掘、整合、推介,在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正日渐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

湖州东部水乡平原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曾一度成为发展的“洼地”。随着高铁、高速公路以及京杭运河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提升等,该区域已成为杭州、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节点区域。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乌镇紧邻南浔,对东部水乡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交通、通讯的便利有利于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也有利于汇集资金流。东部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充裕,加以引导,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投资来源。

二、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水乡环境被污染治理难度大

一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规模化养殖、连片粮食功能区各自独立发展,种养结合内在的自然循环被人为切割。东部水乡是产粮区,需要保持粮食、畜牧水产养殖等生产规模优势,但农业的人均效益较低,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失,留守农民平均素质和能力下降,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俄罗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基础体育、专业体育、竞技体育等,更注重实践训练教学,内容涉及身体发展、运动技能训练、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以及道德品质训练等多个项目,体现了俄罗斯高校体育公共课内容设置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普通的球类、田径类的传统体育项目,增加了轮滑、滑雪、溜冰、舞蹈等新兴体育项目。体育公共课程设置正在转向更富有趣味的项目:锻炼个人技能的内容,同时也涉及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课程等。俄罗斯中小学大纲中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身体完善等三部分内容组成。规定不同年级遵循不破坏大纲内容按学年分配的逻辑性,教学中不得超越国家教育标准要求。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民增收矛盾大。化肥的施肥强度,以及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有增无减,农药包装物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温室龟鳖养殖场、养猪场,虽已通过强力拆除、控制规模等措施暂时缓解了其带来的严重污染,但也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大量的鱼塘水产养殖、河道网箱养殖的污染也不容小视,特别是特种水产的高密度养殖,进一步加大了污染程度。水产作为水乡平原农业的支柱产业,需要在保持农民收入与防控环境污染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三是“低、小、散、乱”的乡村工业成为污染直接来源。水乡平原地区凭借区位、交通、水网资源禀赋等优势谋求“工业发展”,引进了一些纺织印染、化工、涂装等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虽然经济上获取了一定收益,但也给环境治理增添了很大的隐患和难度。总体看,产业发展的粗放型模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小作坊、家庭作坊、村企混杂现象依然严重。目前,各乡镇的产业导向不尽相同,工业发展意向仍占主导地位,促使各乡镇突破发展意识,存在较大难度。

首先,以微电网购电成本与联络线功率波动为主要优化目标,得到最佳的优化结果。分别记作xC和xP,并计算每种优化方式对应的购电成本f1和波动系数f2;然后,引入两个虚拟参与者,将其策略分别设为f1和f2及xC和xP,形成二人零和博弈模型。其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四是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成为一大难点。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部分集镇的雨污分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乡镇餐饮业污水量大且未进入污水管网,直接带来环境污染。部分美丽乡村创建村实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但长效管理仍缺乏制度与机制保障。

()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不到位

一是水网河流的水循环被打破,河道清淤成为难题。随着水乡平原道路网工程的实施,水网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快速让位给陆路运输网,水网河流的清淤、管理等也日渐放松,“捻河泥”等传统方式不复存在。修路、基建等也部分阻断了水网河流,使得部分流水变成死水。东部水乡本身地势低洼,水流速度平缓,加之江苏实行“引长济太”工程,使下游太湖水位升高,经常出现倒灌之势,水乡逐渐成为淤积地。市县区水网河流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近年来河道重新开始清淤,但现在的淤泥已不再是可供桑田使用的有机肥,而是成分复杂的废弃物。若不系统合理谋划,会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

二是乡镇工业生态化转型滞后。近年来,水乡平原地区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如关停一些小工业、集中一些工业园区等,但路径依赖严重,被动应付多,主动生态化转型少,未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战略。代表现代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的集群经济没有发育成长起来,导致区域经济集聚外来资源的动能不足,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动力不足。农产品、水产品深加工不发达,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慢,大量农产品因缺乏深加工程序变为排放物和废弃物,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而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水乡平原的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凸显。从乡村居民结构来看,青壮劳动力基本成为县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等,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是中老年人,常住农村的也主要是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如南浔蔡家桥村,人口1510人,16岁以下395人,16~60岁655人,60岁以上460人,老龄人口占比高达30.5%(国际人口老龄化指标为10%);从事农业生产人员150人,非农生产755人。村庄逐步演变为仅仅是一个居所及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场所,导致了农村居民发展与村庄建设的分离,也就决定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的参与度、支持度不高。

1.1 研究对象 选取海南省妇幼保健院2016-2017年NICU收治的337例患儿,其中男患儿160例,女患儿177例,采取知情同意原则检测患儿血样中氨基酸谱和肉碱谱。

三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生态型新兴业态基础薄弱。水乡古镇坐拥资源,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错失发展机遇。周边的古镇先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乌镇的发展,基本形成市场垄断势力。水乡平原传统的水乡特色遭到破坏,乡村休闲旅游体系未得到有效挖掘与保护。乡村空间景观趋于同化,品味上也存在雷同,辨识度不高,削弱了对都市游客的吸引力。东部水乡更接近上海,但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旅行社、购物街、特色小吃街、特色民宿等服务功能尚未真正形成,难以获得上海等大都市客源的青睐。乡村休闲旅游与周边城市旅游体系融合度不够,未能享受到城市旅游向乡村辐射带来的惠益。

一是做好美丽乡村战略规划。美丽乡村战略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避免规出多口,各行其是。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建设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中心镇的集聚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做到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设计不同的发展战略。同时,做到长期、中期、短期规划相结合。通过人口、要素流动变化趋势(10、20年,乃至50年发展趋势)进行战略分析判断,做出战略规划,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避免短期效应。

()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3.3 作为绿色、安全的杀菌消毒剂,乙醇杀菌与冷藏保鲜技术相结合可满足鲜切荸荠的短期保鲜要求。该种保鲜方法有望用于鲜切荸荠的冷藏保鲜中,解决鲜切荸荠短期保鲜的难题。与其他保鲜方法相比,乙醇保鲜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安全性高,有利于保持鲜切荸荠的品质,提高鲜切荸荠的商品价值。

二是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创建的投入不足。湖州市吴兴区和南浔区从2010年开始每年7800万元的投入(其中包括1900万元的保洁开支),五年基本没有调整过。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的格局没有改变,缺乏外来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的介入。如钟家墩村美丽乡村建设已投入400万元,其中10%来源于村集体经济,80%来源于县镇政府拨付,10%来自其他资金,农户自筹很少,有的也是以投工投劳的形式为主。

三是推进机制不完善。(1)资源整合还有待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自上而下”推行与其职能分工相对应的项目,如“美丽乡村”“美丽宜居村”“文明村”“生态村”等。各类创建基本以竞争性项目下达到村,富裕村在竞争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的优势,获得前期项目后,进入“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更多的项目;而贫困村难以获得项目青睐,步入“恶性循环”,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美丽乡村创建的各项工作在村庄往往条块分割,缺乏强有力的平台整合。因此,对于村里来说它们都是创建的条件、必须争取的项目,关键是建起来、验收能通过、上级补助款能够全额到位。(2)政策转换缺乏有效沟通机制。调研中村民反映,曾经以致富为名,鼓励农民规模化养殖,现在又以环保为名,要求农民拆除温室、猪棚、鸡棚、鸭棚等。尽管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看,实际现状、发展阶段和形势要求不同,但是缺乏政策衔接和解释工作,使一些农民对政策造成误解,并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

四是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村庄整治遭遇瓶颈。拆旧、拆违工作推进难度大。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新建住房,而当时没有村庄整体规划,一户多宅、乱搭乱建、村落无序发展等问题突出。现在的新农村社区常规划为布局规整、样式统一的集聚区,但推进却遇到阻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虑在城市生活,而由于新社区远离部分农户承包地,社区集聚的私密性和空间开阔性不够等,留守老人习惯于自己的“家业”。

三、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为我们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明确了方向、路径、重点。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按照“江南水乡典范,美丽乡村样板”的建设目标,坚持全域景区建设理念,深度挖掘东部水乡江南文化、丝绸文化、农耕文明、农业资源等潜力,充分整合文化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整体策划、分片建设,生态为先、品质为重,挖掘内涵、彰显特色,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充分展示积淀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地域民俗文化,努力塑造“江南文化胜地、中国魅力水乡”新形象,全面实现美丽乡村从建设向经营的转型升级。

()科学设计做好三个规划

热释电模块工作原理:当人体红外传感器感应到有不速之客进入到监控范围时(检测范围为6米)。传感器检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它将其转化为微弱的电信号。信号处理器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后,会输出高电平到MCU。MCU会分析具体的情况,当情况满足报警条件时,它给报警电路发送相应的报警指令。报警电路会控制声光报警器报警。同时MCU通过串行口通信接口RS232,控制GSM短信模块把相应的情况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上。通过上述过程来实现防盗防气体泄漏报警。

一是加大治污力度,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互联网+”为动力,推进农业产业链接循环化,优化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强化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同时让农民分享加工流动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发展,实施渔民转产转业,促进水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持续改善,严格限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4](P220-224)

三是详细制定村域建设与发展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要在建筑设计上改变目前乡村改造中“千村一面”,“再版城市新村”的状况,研究设计符合水乡特点、具有水乡要素的村庄模式。注重挖掘体现独特性、差异性的村庄个性元素,着力打造风格各异的水乡美丽乡村。加强生态农业型、绿色工业带动型、水乡休闲型(溇港圩田、桑基鱼塘、湿地、运河等)、古村落传承型和古镇带动型美丽乡村建设。如将息塘村作为古镇带动型的典范,“游乌镇、住息塘”,转型与乌镇做配套。同时,要不断完善政策调整机制,实施差异化指导,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3](P20-23)

元素同补促进作物生长。作物生长前期,磷肥具有重要作用,会强化主根生长,而在作物生长点上对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普通施用磷肥和钙肥会形成沉淀,产生固体磷酸钙等物质,导致磷肥利用率低。针对这种情况,何金钢说:“农户在作物生长前期可选择一种磷钙同补的产品来解决前期生根问题,磷钙科学补充后根系营养吸收较好,呈现出的形态较白,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

()全民行动打造三个平台

一是优化美丽乡村政策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着力破解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应以缩小不平衡性为导向,采取差异化政策,区分富裕村、中等村、贫困村,给予贫困村更多的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给予倾斜,让他们分享改革的红利,共同步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策的设计上,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从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转变为以“自下而上”需求拉动为主,坚持上下反复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后才行动。

二是构建美丽乡村资金平台。(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特别是市本级两个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经费应有大幅增长,建议市本级两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经费应向三县美丽乡村建设经费看齐。(2)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发挥全市产业基金的撬动效应,集聚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东部水乡全域景区建设。(3)发挥村集体和村民的作用,引导村集体资金和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对于贫困村,要提高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水平,提升经营性收入,增强“造血”功能。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创新土地利用政策,推动东部水乡平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明晰农村土地权属,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确权颁证,实现“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全面唤醒东部水乡沉睡资产,有效实现“死产变活产,活权生活钱”。

三是强化美丽乡村创建平台。培育典型,树立标杆。德清裸心谷、安吉余村就是山区美丽乡村创建的榜样。水乡平原美丽乡村也要创建自己的榜样。每个区根据特色、优势、基础、区位的不同,打造几个富有个性特色与新型业态的美丽乡村,以点带面把水乡平原串起来。建设现代型的美丽乡村,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村庄环境,如水清路平、房屋整洁等,还应赋予其经济创收能力、文化吸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新的要素,如在城市周边的区域,与逆城镇化结合;在有水乡风景特色的区域,与养生休闲结合;在古镇与古迹区域,与旅游观光结合;在特产产出区域,与产业深加工结合,这样既可吸引外来游客,也可解决空心化的问题,还可产生“举一反三”的效用。

()强化治污提升三次产业

二是编制水网整体规划。建议对南浔区、吴兴区和德清县的东部区域水网进行总体规划:(1)水生态修复与重建规划,包括水网河流的清淤疏通、水质的提升、排水、防洪、蓄水等功能。(2)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分区、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同时建议出台《湖州市水乡平原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细则》,并构建水生态补偿机制,包括东部水网平原区域外地区和区域内县(区)之间的水生态补偿机制。(3)水资源利用规划,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等。(4)优化水生态环境,建立水体循环系统,进行生态水体长效保持与维护,构建水系发达、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二是整治工业污染,促进乡镇工业生态化转型升级。注重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定位以及发展模式的优化。在空间上,重点集聚发展南浔开发区临港片区,将其打造成全区工业集中度高于60%的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高地;创新提升发展练市-双林沿路工业园区组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园区;优化整合发展菱湖、和孚片区的园区资源,通过空间整合、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按照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美的紧凑型工业小区;转型融合发展其他乡镇工业区块,通过改造、转型和产业创新,培育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现代轻工、旅游商品、纪念品、休闲健身养生用品、文化文具和仿古农具渔具等,同时利用存量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现代生活服务业。严格遵循生态功能区以及耕地保护政策要求,工业园区以外不再进行规模化的工业开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强化工业节水、废物回收、循环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应用,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促进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先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数据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是防治服务业污染,绽放“绿水”美丽服务业。依托水乡绿水、湿地、田园、文化历史等,挖掘丝绸文化、湖商文化、民国文化等,打造依水而生的特色休闲农业、养生养老、农(渔)家乐、水乡体验、风情小镇、美丽村庄、水乡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服务经济新型化,加速“生态+”“互联网+”向经济发展各领域渗透,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古村古镇保护与活化、自然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户外旅游、节事庆典、民俗风情、务农采摘等新业态。同时,在乡村休闲、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中,注重防治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中心村和小集镇的餐饮业污染,建议出台《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加强环境执法、考核力度。

()注重长效开展三化行动

一是重塑生态文化,倡导生活方式绿色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实施“百村故事”汇编计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民居改造。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抓手,从村民的衣食住行抓起,规范和引导践行绿色生活。生态文明理念进学校,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开始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建议在乡村创建“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改变一个不良习惯”的活动,认真抓落实,考核评比,现场讲用,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卫生保洁,逐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按照“处处是景区、处处有热情”的要求,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文明集市创建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加强对居民的文化学习培训,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增强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二是强化领导,完善乡村治理多元化。当前乡村治理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乡村层面的自我治理与国家层面对乡村的治理相结合,上下联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息塘村以党支部书记周美凤带领的领导班子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做法,让贫困村变成了文明村、富裕村,充分说明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治理主体上,建议培育新农人和新乡贤等新兴力量。新农人主要是到农村创业的城市白领和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等;新乡贤主要是党政事业单位退休官员、外出经商致富的回乡人员等。

三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村落整治规范化。全面审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统一推进东部水乡村庄布局规划和景观设计,探索回归“临水而居”的布局模式,走与整齐划一的城市社区差异化路子,建设现代水乡村镇集中居住区,营造优美和谐乡村生态环境。对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问题和超标准占用等具体情况,应严格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法定面积、按规确权的制度,通过拆旧、拆违等工作,完善村落整治。同时,应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不断优化布局、土地整治、确权活权、强化保障。盘整各类有特色、有历史的古旧民宅、古旧商业建筑、古旧办公用房等建筑物,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和市场化运作,促进不同产权者共同参与全域景区建设。积极整合盘活资本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入股、融资、发债、基金、众筹等多种方式组建各类开发联合体,参与东部水乡平原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

可能你会说,文体特征不同,决定了文本的阅读侧重点不尽相同——像小说的核心在于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及其共同搭建起来的主旨;散文的核心在于从“散而不乱”的材料中聚焦出人“品”事“情”、物“志”的“神”;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作为消息,相同的“酒樽”却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装进不同的“酒水”(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湖州市人民政府.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4-06-09.http://huz.zjzwfw.gov.cn/art/2014/6/9/art_36693_5793.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04/c_1122366449.htm.

[3] 蔡颖萍,周克,杨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成效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

[4] 王旭烽,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J].浙江学刊,2013(1).

 
曹永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