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做人、做事,做学问;问题、逻辑,写文章——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对学生做学术研究的要求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乔凤杰教授是我国武术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余年来,他积极探索中国武术哲学理论体系和实践,为发展我国武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教育部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专项计划,本人来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师从乔凤杰教授。在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全程参与到乔凤杰教授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学术活动。通过这种近距离、深入性的学习与交流,让我感知,在竞争如此激烈,人才辈出的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始终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并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并不断完善自己,对待学术问题更是一丝不苟,这让我感动而受益。本文既是在与乔教授接触过程中的有感而写,也是对访学期间科研训练的一个总结。乔教授在与我们交流沟通中,经常提到做学术就是做人,就是做事。乔教授指出做人、做事是做学问的前提,“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学术研究逻辑性创作的基本条件与标准。乔教授还指出来到清华相识是缘分,作为清华的学员,未来以后的清华校友,在学术工作中还要肩负使命,追求卓越。乔凤杰教授为什么经常与学生交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希望通过乔教授对待学问的态度的梳理与研究,能对作者本人以及其他学术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开展有帮助。

一、做人、做事是做学问的前提

(一) 关于做人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中国人一直讲:先做人,再做事。做学问也同理,一个学者追求的关键点在哪里?为人为学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或者说最大的敌人是谁?乔教授一直强调:“只能是学者自己,不能是别人。”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千百年来,关于如何做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倡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诚实不欺。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耐得住寂寞、坐得了板凳正是为学的基础。正直、诚实的品质在社会生活中更是极其重要,只有做到了以真诚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者敢于将自己的所想、所思,坦诚地公诸于世、见诸于人,那么,整个学术圈乃至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因此,在大力发展科技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过程中,更需要广大学者身体力行,弘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诚实不欺的做人之道。

(二) 关于做事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自古讲究的就是做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只有那些真正讲求实干,崇尚实效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清代学者陈廷敬说:“与其言而不行,宁行而不言”;“欲知其人,观其行而已”。讲的就是学者要戒绝空谈、坐而论道,必须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实事。

(三) 做人、做事与做学问

在梳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还要清晰什么是“学问”,“做学问”的概念?“学问”泛指知识,“做学问”则指学习知识,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也是就是说学问是做出来的。成思危讲“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指出:“做人、做事、做学问是相互统一的,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坚持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才能成为一名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求知、写论文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殊无差异[2]。“一个人若不先在品格上、修养上下功夫,就会在文章上暴露其卑劣的品性。”[3]这些观点精辟地阐述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中华民族立身处世优秀传统的科学概括,对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做学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 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做好学问

严谨的逻辑性是衡量学术作品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也是学术创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0]。乔教授提出一定要站在读者角度写作,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读者,你愿不愿意读,能不能够读下去,能不能让人受启发或有感悟。因此学术写作必须遵循逻辑性、严谨性,这样会使读者赏心悦目,对文章的概念、思路、判断一目了然,从而能够直观的理解与做出正确的推理;反之,则使人迷茫、困惑、无所适从,难以给出判断。学术研究论证的逻辑性,要求学术创作的论点、论据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学术研究论证方式上,要遵循事实、逻辑、规则、规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从而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很多人的学术论文没有整体的规划,碰上什么研究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很杂乱。因此要集中目标,承上启下,有理有据,避免自相矛盾,杂乱无章。

3.独具创新

2.努力做好学问

做学问和做人虽然道理上一样,但二者地位不同,必须以德为先,以才为资,二者不能颠倒。荀子告诫:“君子之学也,以善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因此,做人和做学问一样要靠长期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绝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从乔教授获得学界认可的大量学术成果来看,其研究的领域涉及武术哲学、运动哲学、运动产业研究等领域,主持课题18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作有《武术哲学》、《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文化符号:武术》等,这些成果都是长期大量积累,努力耕耘的结果。

二、“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乔教授经常跟我们讲,纵观这么多年的学术研究,研究成果为什么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或者说作用不大?他认为:关键就在于我们研究的东西失去了“问题”与“真见”。乔凤杰教授指的这个“问题”和“真见”是什么呢?我做了如下分析:

(一) 问题的概念

那什么是问题呢?百度汉语中对“问题”解释:指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事态的严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者[4]。因此,“问题”可界定于:未知范畴,是对现有事物不能给予真理性解释或未采取实际行动的认知形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问题”是哲学的命根,“真见”必须以问题为基础和前提[5]

(二) 什么是“问题意识”

了解到“问题”这还不能称之为研究,还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6]。那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又来自哪里呢?

基础化学原料市场高位运行。1~9月,基础化学原料市场总体高位运行,价格涨幅较大,特别是有机化学原料涨势强劲,但波动也较大。9月,在监测的39种主要无机化学原料中,市场均价同比上涨有21种,比上月减少2种;环比上涨有26种,增加12种。在监测的84种主要有机化学原料中,同比上涨有57种,比上月减少4种;环比上涨52种,减少12种。

问题意识并非来自于概念或理念层面,更多的是来源于真实世界的经验[7]。因此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借助多种途径探寻问题,如通过方法的更新、学科交叉、视角转换等。这正是乔凤杰教授经常指导我们的,要注意观察,多参与实践,在生活中、阅读中发现问题,同时要真正具备“问题意识”的能力,还必须经过专门的、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

(三) 关于“问题的驾驭”

举荐人才或者教育晋地后学,成就晋地学术人才,是仕晋名宦的重要贡献之一。 如政和元年(1111年)任芮城令的邵伯温,就成就了一位大人物赵鼎(1085-1147年)。 《宋史·赵鼎传》:“赵鼎少从伯温游。” 元代国子祭酒欧阳玄:“公(指赵鼎)师邵伯温,友胡寅,其问学源委,措诸行事。” (《赵忠简公祠记》,《山西通志·艺文》)后赵鼎为相,在当时声望极高,“论者谓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宋史·赵鼎传》) 任相期间,推崇洛学,出现了儒学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亦被学界称为“小元祐”。 他又上《乞追赠邵伯温状》奏议,请求追录伯温功绩。

(四) “真问题”的确定

分析探讨了关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的驾驭”、“真问题”、“学术问题”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学术研究,并最终进行学术创作,将自己的研究观点、方法、经验公诸于世、见诸于人,因此乔凤杰教授在指导我们写作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术创作的严谨性、逻辑性。

(五) “学术问题”的概念

有了对“问题”的认识,确定了“真问题”这就不难理解什么是“学术问题”,即尚待解决的关于学术研究领域的一系列“真问题”。既然有了“学术问题”概念,那么“学术问题”它有什么特有性质呢?解决学术问题,就需要有从事解决学术问题的专门人员或者学者,要有肩负使命精神,并做真知有效的相关研究,以服务社会乃至全人类为最终目标,并能得到历史、后世的认可与推崇[5]。因此“学术问题”区别于其他问题的特征我们可以界定为:第一、具有公共性,服务人类与社会;第二、具有求知性,以验证事实和探究真理为标准;第三、具有创新性,经过系统严密的论证做基础。

三、逻辑性是学术创作的基本条件和标准

有了一个真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真问题”的理解和描述,要使其清晰、明了、不存疑惑、不留死角[9]。这就需要对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拓展、界定,最终把一个真问题提出来,才有对“问题”的下一步研究。在问题的追问环节,一定要有质疑、批判、辨析能力,同时要对问题进行拓展,什么问题尚未考虑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还需增加哪些知识,不断联想、拓展、充实、推演问题内容,最后再进行梳理、鉴别、界分、定义等环节,这样一个“真问题”才算最终确定。

(一) 逻辑性是学术创作的基本条件

1.要正确认识自己

(二) 学术创作的标准

乔教授一直强调要认真对待学术创作,不要轻易写,写出来的文章必须是精品。基于学术创作的逻辑性分析,本研究将学术创作标准确定为四个标准,即:“具体可靠”、“独具创新”、“深入集中”、和“意义突出”。

别,你别笑。我这绝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自己吓唬自己,这样的麻烦,已经咣当一家伙砸到胡家湾的胡二能头上了。胡二能跟我一样,是胡家湾村巡夜的。有天晚上执行任务时,碰到有人牵着几只羊,也不知胡二能出于好奇还是对工作负责,跟人家打了声招呼,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扭过头来噗嗤就是一刀,把胡二能的肠子攮了十几个窟窿,血咕嘟咕嘟地冒,差点就变成鬼了。过后胡二能还纳闷,说这人真鸡巴不懂事,我好声好气跟他打个招呼,怎么上来就一刀呢。

1.具体可靠

2010年平安夜,对于江帆来说却是个不安的夜晚。那天,江帆回到家中,偌大的房子里空无一人,妻子的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平时,妻子总是准备好香喷喷的饭菜等着他。妻子究竟去哪里了呢?他心急如焚。终于,在卧室的床头柜上,他发现了妻子吴霞的字条:“江帆:我爱上别人了。很抱歉!你别找我,忘了我吧!”江帆五雷轰顶,优秀如他,竟会遇上这等荒唐事?

学术论文的创作,结合“问题意识”,写作应该明确而具体的梳理“真问题”,根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紧密结合“研究的真问题”,论点论据可靠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避免虎头蛇尾,还要经得起别人推敲、质疑,力争做到无懈可击、滴水不漏。

2.深入集中

(2)各岩(矿)石的LREE/HREE值除个别低于10外,均已达到10以上,这说明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异十分明显。

学术论文的创作应专注于一个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者彼此关联的一组问题进行深入集中研究。即使一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也应紧密结合同一个理论,将其做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学术创作完成后还要根据主题进行反复的修改推敲,有条件的话,还应争取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的论文作专门指点。

正确认识自己,在学术研究领域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常见的表现是过高估价自己的优点、能力和贡献,有意无意地过低看待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错误,使二者反差极大。再一点就是看不见别人的优点和成绩或者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第三点就是听不进规劝和批评,把这些都看成是对自己的打击和迫害。这些问题时时处处存在,但又非常难以改变。从这个意义说,正确认识自己又是人生最困难的大问题。乔教授在清华大学创办了一个纯学术论坛《虚一学苑》,“虚一”的名字出自《荀子·解蔽》。原文为:“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虚”,指虚心,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认识;“一”,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宁静。荀子告诉我们,要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做到清明,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乔凤杰教授的目的也是期望同学们能以虚心、专心、静心的态度对待学术。

乔凤杰教授在与我们探讨学术问题时一直强调,有了问题意识,还要注意“问题的大小”,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够驾驭,不能驾驭的问题尽量不要做,这就是乔教授常说的,小问题好着手,大问题难掌控。这就涉及到了学术研究“问题”的“好与坏”、“真与假”,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呢?要辨别问题的“真假、好坏”,一定要这样思考:“这个问题怎么来的(发现问题)、如何理解或者说这个问题是什么(界定问题)、搜集其他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综合问题)、应该怎么办,我的观点(解决问题)、最后进行系统研究(验证问题)”,因此“问题研究”就是自我认识和理解的过程[8]

“学术论文应以探讨新的知识信息,在研究中应有新发现、有新发明、有新创造、有前进的新知识点,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研究。”[11]创新,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创新更是学术创作的本质要求。就学术论文的构思与写作,要有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要有“怀疑”精神,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这种独具创新也包括:与现有相关学术研究、文献存在不同的价值;作品中存在“有价值”的并与已有文献不同的创新论点;构建具有严密完整的学术论文创新因素体系等。

4.意义突出

写作的意义,除了上面的三点,还表现在理论、科学、语义、实践等方面。理论上经得起推理和思辨;科学上符合逻辑,凸显真理;语言表达严谨,语义清晰;成果有效,付诸实践,只有符合事实的研究,才能创作出有意义的学术作品。

四、结 语

引用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在2017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中的一段话:“做学问要有高尚的人格,人格的高度决定学问的高度。高尚的人格包括崇高的德行、独立的精神、宽广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锤炼意志品质,培育高尚的人格,追求高深的学问。真正有影响力的创新,都来源于扎扎实实的研究,来源于对某一领域长期坚守后的不期而遇。学养的积淀是一门必修课,需要用一辈子去完成。”学者之为学者,应有他特殊的使命,包括:追求真理的责任、品格和德操,当然,也必须要有货真价实的学问。正如费希特所言:“所有的人都有真理感,当然,仅仅有真理感还不够,它还必须予以阐明、检验和澄清,而这正是学者的任务。”[12]

本次研究收集了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地震、地质地形等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其中,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部门提供的福州市各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成果(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2016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等矢量数据;生态保护红线采用福州市生态功能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数据;地震数据采用福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成果;地形坡度采用福州市各县域二调坡度数据库数据;地质灾害数据采用福州市各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

因此学术工作者作为每个个体,都要始终无条件地追求较高和最高的层次,不断追求卓越,先做人后做事,发现真理、增扩知识,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真学习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实验、论证、再重复实验,对问题或论证进行检验,提升学术素养。

当前,数字化是各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木工行业来说,全球的制造商正密切关注着这一趋势:世界著名木工机械制造商们及其客户为简化操作流程,优化机械工具,对数字平台的依赖性日渐增强。2019汉诺威国际林业木工展览会(LIGNA 2019)作为世界领先的木工和木材加工行业机械、工厂与工具的贸易盛会,其数字化主题必将再次引爆全球狂潮。

本文设计的低噪声放大器采用两级级联的电路结构,两级共享栅极和漏极电源,均采取了双电源供电的结构。因为经过研究发现,单电源适用于低频段且对噪声性能要求不高的电路,双电源电路适用于高频段且需要绝佳噪声性能的电路。此外,选择合适的栅宽、栅指以及直流工作点,采用源极负反馈电路结构保证晶体管的稳定性。低噪声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图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 高翔.做人·做事·做学问[N].人民日报:学术动态,2002-11-23.

[2] 宋楚瑜.如何写学术论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杨光明.做文与做人——南国农教授二三事[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84-85.

[4] 问题[EB/OL].http://hanyu.baidu.com/zici/s?wd=%E9%97%AE%E9%A2%98&query=%E9%97%AE%E9%A2%98&srcid=28232&from=kg0&from=kg0.2017-11-12.

[5] 何明.问题意识与意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特征、来源与应答[J].学术月刊,2008(10):20-27.

[6] 王鸿生.学术研究中的“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26-33.

[7] 苏力.问题意识:什么问题以及谁的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0-17.

[8] 黄宗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J].开放时代,2015(6):123-134+7.

[9] 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4-14.

[10] 鄢显俊.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兼论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理意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56-60.

[11] 周露.学术论文的创新途径:基于创新因素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95-196.

[12] 王恩华.大学学者的使命与学术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3-19.

 
王稳,蒋德龙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