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由“回”字原型到家国情结 —— 传统营造活动在原型心理学视角下的观察与阐释

更新时间:2009-03-28

1 传统营造活动与原型心理学

面对自然万物的这些“天象”,一方面为了缓和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另一方面又希望追求美好安定的生活环境,因此传统营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古人在察天观地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趋吉避凶的心理活动。它不断地运用祖先的生存理念,它指向最古老的“原始”。而原型心理学认为人们心中深藏着各种原型,这个原型是通过遗传获得的生来就有的,如果现实中没有将其表现出来,就会在梦中以各种方式出现。由此可见,传统的营造活动与原型心理学同时指向人类探索生存的过程,这两者一致地研究人们祖先的经验,研究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共同的“心理积淀”。

其实,在荣格原型心理学之前的弗洛伊德就对“无意识”进行深入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个体本能和后天获得的但是被压抑的心理部分,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意识到有些人意识不到。但荣格认为弗洛伊德仅仅将“无意识”停留在个体层面,即个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才是心灵更深层次的内容。集体无意识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创造。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遗传”[1]。至此,荣格把心灵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自上而下依次为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潜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并且他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2],所以荣格尝试通过对原型的研究来揭示意识背后潜在的集体无意识。

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使用“集体表象”与荣格所描述的“原型”相近,他认为,“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文化,或是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3]。某一文化中独特观念的象征性图像,便具有一种心理原型的意义和作用,因为这种图像在该文化的历史中反复出现,对该文化中的所有成员都会产生思想和观念上的影响[4]

研究数据选取科睿唯安公司的德温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8 年7月;检索方式利用“关键词”+“IPC分类号”进行组合检索;检索范围为1963年至今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所有专利数据;检索初步结果为相关专利共计22 184条,经查重、清洗得到最终有效专利22 177条。

举例说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这些词不用加任何形容词修饰,为何只要它们一出现就会让国人感到祖国伟大辽阔,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按照原型心理学的解释就是在中国人这样一个集体中存在某种原型,而这种原型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以致于像基因一样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世代遗传但却意识不到,这些词的出现激发国人心中潜在的原型,它便以象征的形式传递给意识,所以一些文学作品、歌曲等经常利用这些词来象征“中国”。

在拉斐尔前派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罗塞蒂)看来,这一自雷诺兹时代就已确立的延续已近百年的风格路线早已等同于僵化保守、矫揉造作以致毫无生机,为改变这种与时代脱节的“虚伪”艺术,“真先于美”的口号便被提出。

在原型心理学的视角下,城市、聚落、住宅的选址和评价的过程中,它很可能在指导建造活动中也不断激发着国人的某个潜在“原型”,以致于一提到“背山面水”就会与美好的居住环境相匹配。而相对于荣格毕生致力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的发掘,笔者则希望对与中国传统营造活动中的“原型”有所探索。

2 回字原型

从“回”字的字源意义而言,《说文解字》中说,“从口,中象回轉之形。中當作口。外爲大囗,內爲小口,皆回轉之形也。如天體在外左旋、日月五星在內右旋是也。”正因为汉字为象形文字,甲骨文的回字 ,也即水流进深渊的形状。可见古人造字时“回”字原意是如深潭之水一样回旋和回转,并有用“回”字比“天”不断旋转的周而复始、阴阳轮回之意。“回”字后来发展为“返回到原来的地方”,如回家、回国,笔者推测这是古人在生存探索过程中不断与天类比的结果,即天地周而复始,人生也是个轮回,而“漂泊”最后必定要回到原始的地方,有“落叶归根”之意,在人们心中小到“家”或者大到“国”都是“灵魂”(风水中将其称为“气”)周而复始而不灭的一个个节点,即人们常说的“归属感”。

或疑月中有兔形,……予以为月无光,而溯日为明,世所知也。天有十二辰,列于东方者。有神司其位。日出在东,其对在酉,酉为鸡,日光含景,则鸡在日中。及运而西。则对在卯,卯为兔,月光含景,则兔在月中。月有兔形,何足异哉?人知日中为乌,而不知为鸡。知月中有兔,不知兔自日以传形也。或曰段成式言月中有桂,仙人吴刚斫其根。曰:不然,日行于西,与扶桑对,则陊景日中,月望之明,景亦随之。[注](明)周婴:《巵林》,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98-99页。

若由宏观分析,在中国古代长久存在着把天下分为九部分的构想。《礼记·王制》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郑玄注云:“方三千里,三三而九;方千里者,其一为县,其余八各立一州。”在此基础上战国时邹衍的大九州说认为既然中国分九州,那么推论中国以外也存在小九州,而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如此推下去世界就被分为八十一州,而中国是东南角的1/81。由此可以看出反映古人对天下的构想至少有两点内容:一、天下是有界限(与“井”字的区别);二、天下是有中心的,围绕这个中心而将中心的四边延长与界限相交分割的即是整个天下,古人对天下的划分是以回字原型来围绕中间的“口”进行,结果即常说的“九宫格”,如此看来九宫格的原型正是回字形。

与“家”相对应,再来看古人心中象征“国”的都城的营造活动。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考工记·匠人》中对古代王城规划制度的描述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历代都城营建,虽与此不尽相同,但均受其影响,并大多以外层的外墙和内层的皇城、宫城等几个回字的层层重叠而成,而这重叠中心,正是全城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地方。

  

图1 原始社会窑洞住宅遗址(图片来源: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图2 原始社会窑洞住宅遗址的回字型(图片来源:作者自改)

  

图3 半坡F1结构复原图之一例(图片来源: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图4 半坡F1结构复原图的回字型(图片来源:作者自改)

  

图5 清乾隆年间北京城(图片来源: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图6 清乾隆年间北京城的回字原型(图片来源:作者自改)

  

图7 《礼记·王制》之九州模式(图片来源: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

  

图8 《礼记·王制》之九州模式的回字原型(图片来源:作者自改)

再者人类最初为了遮风避雨、躲避灾患而进行的与“家”有关的具体营造活动,根据穴居平面的复原图可知,总体为圆形,中间为灶坑,它不仅是为了吃饭,也是原始人交流的场所,而两个“口”字围合的空间即为原始人生活的场所,两者围合俨然一“回”字形。如果说穴居所形成的“回”字形是出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本能,那么我们再看西安半坡遗址中编号为F1大房子平面。遗存有三个直径约为50厘米的大柱洞,从布局情况推测,这个建筑当有四个呈方形布置的柱子共同支持上部结构[5],若将其依次相连,也即呈现出一回字形。再类比北京四合院、南方天井院、福建土楼等各个地方形成的民居,它们与原始穴居和F1大房子平面构成图式的“回”字同构关系。由一个或几个回字型重叠形成的空间虚实结合,阴阳流转,外圈的空间为居住的实体,相对私密;内圈的空间为交流的虚体,相对公开,它是天地人交流的场所。

  

图9 邹衍的大九州模式(图片来源: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

  

图10 邹衍的大九州模式的回字原型(图片来源:作者自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情结是心理处于劣势和压抑过程中而形成的心理补偿,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创伤后而潜藏于个人的部分。比如儿童被强制地与母亲分开,就很可能导致在他长大之后形成一种恋母情结。而荣格结合原型理论对情结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他认为情结是个体在某个原型的基础上,结合后天的经历而被压抑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情结属于个体无意识,如果说原型使个体与个体祖先的经历相联系,那么情结就将个体与自己先前的经历相联系,而且所有情结都有一个原型作为基础。并且他提出,情结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如果某人的后天经历与其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相似,便可形成正常的情结。如上述的恋母情结,荣格认为,母亲原型是通过遗传深藏于每个人心中,随着儿童的成长,当他察觉到女性的照看者与母亲原型有相似的特性的时候,正常的母亲情结便产生,相反,如果母亲原型缺失,就会走向消极的恋母情结。

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或严重期可表现为心力衰竭,这也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心力衰竭的治疗重在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但由于早期心力衰竭发病隐匿,确诊时已多为晚期,治疗效果较早期治疗显著下降,因而探寻有效的新生儿心力衰竭早期诊断方法对提高本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B型脑钠肽(BNP)属于机体质量要内分泌激素,近年来BNP 及其前体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已是公认的反映心功能及诊断成人心力衰竭的特异标志物,但关于新生儿心力衰竭的研究资料较缺乏[2]。本研究探讨血浆BNP、NT-proBNP在新生儿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对应原型心理学,荣格在他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获得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和超度”,“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而传统的营造活动就是这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它不断强烈触碰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型,它与人的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产生强大的共鸣。同时,“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虚象,已经先天地被他具备了”[6],也就是说集体无意识从出生时就给个体套了一个“模式”,它使个体有选择相似内容的倾向。这就是传统营造活动的基本院落格局等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因,这一方面源于传统营造活动对原型的客观展现,另一方面就源于个体对原型的主观倾向。

3 家国情结

正如《黄帝宅经》所曰“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古代在营造过程中回字原型几乎涉及所有方面,使在家和国这两个层次上的运用使人们在选择或者创造人居环境时形成一种同构,而回字原型就是其同构的基础,换个说法,回字原型是家国情结形成的基础,而相对于处在无意识深层次的回字原型,家国情结则是处在无意识的浅层次,它相对容易被人意识到。

以上对小到个体、住家,大到国都的营造活动以及古人对世界的构想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如果把它们与“回”字的字源意义,即“回”内外两圈围合的心理图式与“阴阳”轮回的思想观念相对比,笔者想说的是这两个方面的传承和应用绝对不是一个巧合。从原型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它是在文化传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回”字原型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在中国古代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它作为一种潜在的“集体无意识”以心理图式和思想观念相结合的方式将家和国联系起来,只要出现关于“家国”的营造的活动,这个回字原型便会以可能的形式发挥作用,它可以说是我国在营造活动的“超级图腾”,但个体是意识不到的,而中国传统风水就恰恰善于将“回”字原型以各种方式重现。

事实上,面对当今城市的高楼林立,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居住形态的改变本身就是“回”字原型的缺失,如果再不对传统的营造活动这样原型重现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可能会使人们对家国过于依恋,这可能阻碍个人的发展甚至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会带来归属感的失落,人们就如无根之叶,将可能引发迷茫和焦虑。

荣格曾高度赞扬汉字,称其为“可读的原型”。以上可以看出“回”字的字源含义在演变过程中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图式层次,即有边界,围绕中心空间内外两个圈的回转形式;二是思想观念层次,即由象比意,意为天地人生的轮回往复,阴阳流转。而思想观念常影响并融合于图式中,并以具体形态的方式展现。

同样,关于家和国营造活动的“回”字原型是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稳定的结构,倘若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与回字型相似的经历,那么就很可能形成消极的家国情结,其结果可能使人走向两个极端。或是对家国无比依恋,这种依恋与常说的“家国之情”不同,它是极致的、不正常的,它很可能会阻碍个人事业的发展;或是对家国毫无感情,甚至产生厌恶。这两个极端都常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症结”。传统营造过程中将回字原型不断地重现,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它使此原型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即在人们心中形成良性的家国情结,让在外拼搏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灵魂的归宿。

注释: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对舆论流行话题,特别是对当代婚恋观的矛盾表现了高度关注,对文明互利或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能够褒贬分明,勇于指戳社会“痛点”,承担特定社会道德义务,体现了媒体的良知。这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能够做到一枝独秀、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①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在其对“精神与生命”的论述中,荣格还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只有具有意象性并因此而可描述,一种心理实在才可能成为意识内容,即能够被描述。在这种意义上,荣格高度赞扬中国文化,赞扬太极图与汉字,称其为“可读的原型”。

② 部分学者的研究中认为,古人在营建过程中存在“井”字以及“井田”原型。

对韩城区块3层主力煤层排采井网进行规划,已经实施的开发井主流井距为280~350 m,南北向排距大于东西向井距的菱形井网。压裂时通过微地震监测及稳定电场井间监测表明,压裂缝呈椭圆状分布,主裂缝延北东方向延伸,裂缝半长为80~175 m,在短轴方向的裂缝半长为50~85 m。压裂井与邻井井间距300 m以上,2口井方位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压裂基本不能波及邻井。压裂井、邻井方位与主应力方向呈60°~180°,波及邻井的几率比较大。

③ 同①。

参考文献:

[1]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A].荣格文集[C].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5.

[2]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53.

[3] [4]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6.57.

[5]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64.

[6] 冯川.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荣格心理学入门》)[J].读书.1987(04).

 
闫冬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04期
《建筑与文化》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