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化复兴下的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研究 —— 以合肥大学城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前言:

自本世纪初全国各地兴起大学城建设浪潮以来,全国共建设80余座大学城。大学城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符合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并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但由于建设与管理的不合理,各地大学城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空间建设尺度过大、城市交通便捷性不足、校园设施共享性不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公共空间活力,如今的大学城日渐成为衰败、嘈杂、混乱的代名词。校园文化是大学城的精神内核,保持大学城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对学生、学校和大学城,乃至对所在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文章尝试基于校园文化复兴下的视角,探讨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一些原则和措施,以期对他人有所启发。

研究区位于云南省中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红河中游北岸,总面积3 789 km2。地理坐标为北纬23°37′,东经102°50′,海拔230~2 515 m,属二叠系茅口组地层,灰岩为主,伴有白云岩。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气温19.8℃,年平均地温20.8℃,年平均日照时数2 32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05 mm。全年无霜期307天。该区域是当地传统的石漠化治理区,本研究选择3类目视可见露石,上覆不同植被的生态系统(表1)作对比。

1 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

1.1 相关概念

1.1.1 大学城

根据我国《教育大辞典》定义,大学城是指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万至10万,为大学师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剑桥大学城、筑波大学城等。一般来说,大学城因其社会文化价值与较高的知名度,常能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1.1.2 公共空间、活力

校园文化具有教化、激励、引导等功能,一方面,开放共享的举措可以让校园文化服务更多的群众,符合国家与社会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是充实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只有与外界不断地交换“血液”才能永葆活力,从而维持公共空间的活力。

3.3.1 开放校园文化设施,实现大众共享

1.1.3 文化复兴

大学城文化由多种不同文化构成,其中校园文化是其灵魂和精髓,也是大学城区别于其他新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大学城发展缺乏正确引导机制,导致校园文化日渐式微,逐渐被其他文化掩盖。本文探讨的公共空间活力提升正是基于校园文化复兴来展开阐述的。

1.2 案例分析

斯坦福大学城内及周边是全球最具“创造活力”的地区,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公司,也被称为“硅谷”。“硅谷”结合斯坦福大学教育资源和高科技公司的科研力量,走出了一条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发展道路。“硅谷”注重产城融合发展,破解孤岛效应,强调功能复合,推进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开放、共享发展,激发大学城创造活力,成为大学城建设的典范。

20世纪70年代,鲁汶大学在距布鲁塞尔市南郊土地上建设新大学城。在建设之初,校方调研了欧美多个国家的大学城,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如何创造一个“富有活力与挑战的校园空间”。经过实地调研后,校方更推崇老鲁汶大学校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他们认为这样的校园蕴含着传统欧洲文化与价值观,并具有一种“火焰般的活力”。最终建成的新大学城通过紧凑用地营造适宜步行的城市尺度,通过功能混合开放丰富其社会多样性,通过立体交通提高可步行性与公共交通效率,从而激发了公共空间活力。

1.2.2 斯坦福大学城

1.2.1 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城

咸丰十年(1860),俄国迫使清朝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强行规定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为分界线,指定了中俄西段边界的走向,为更多地割占塔尔巴哈台、伊犁和科布多等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

2 基于校园文化的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

2.1 校园文化对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大学城的精神与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城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丰富校园活动,增加集体交流机会

场所是具有特性的空间,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是由一些确定的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校园文化对场所精神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大学城空间的认同与归属感,使其更具活力。

(2)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活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获得。创新是大学城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维持大学城的盎然生机。

南宁民歌节是“政府主导、助推文化”的成功模式。南宁民歌节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民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是广西文化产业招牌产品。它不仅是一个向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广西民歌魅力的重要平台,还把歌圩文化成功的从乡间田畔嫁接到了城市文化中,让民族元素得到了国际表达,为传统民俗文化创造了新文化公共空间。仅2009年民歌节,就为南宁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近430亿人民币的商业投资。

明朝十三弦古筝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但是为了提高演奏技术,人们开始演奏十四弦和十五弦古筝,并且音高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此时受到了复古思想的影响,古筝被认为是低俗音乐,音乐家地位低下且不受待见。古筝艺人只有靠口传心授,无法刻录古筝曲谱,这导致了以前的很多的传统古筝音乐的消失。大多数古代歌曲和各种形式的定弦方法都没有流传下来。清朝根据史料,十四弦古筝开始使用七音音阶来进行定弦。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古筝艺术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欣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一度停滞不前,直到近代代才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锻造城市名片,增强公共空间吸引力

大学城是城市文化教育与科研创新的高地,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能将大学城锻造成一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和软实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公共空间吸引力。

(4)重塑场所精神,培养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网络社交文化对传统的社交方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社交活动,导致真实的“面对面”社交活动减少。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鼓励师生走向户外,参加集体活动,同时也会吸引社会群众参与进来,增加了交流机会,从而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5)锻造城市名片,增强公共空间吸引力

小班化教学所提倡的新型评价理念,在评价内容上的反映是要求教师不仅只着眼于学习成果,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合作、社会交往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班教学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加关心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将学术性评价与合作能力评价相结合,努力使两种评价方式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发挥作用,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学生公平、客观的评价。

2.2 基于校园文化复兴的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原则

2.2.1 基于大学历史文脉的校园文化复兴

这四个环节紧扣教材,通过诵读、小组合作交流、质疑问难,让学生深刻体会细节描写的方式,品评细节描写的无穷魅力。

对于大学来说,历史文脉蕴含着校园历史信息和校园文化基因,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同时也包含着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校园文化复兴要尽可能地继承原有历史文脉,要能引起人与校园历史文脉之间的共鸣,从而唤醒空间活力。

2.2.2 遵循开放共享理念的校园文化复兴

本文研究的大学城公共空间特指供师生、社会群众使用的户外空间,包括大学校园、商业街、公园、广场等。这些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记忆和情感,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

3 合肥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研究

3.1 背景介绍

合肥大学城位于合肥市西南组团,成立于2001年9月,目前共有17所高校的新校区落户于此,在校学生已超12万人。合肥大学城是合肥市科教文化中心,它突出了合肥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的特征和地位,响应了合肥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在其未来发展中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2 合肥大学城现状调研

为保证本文研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本次调研选取东至翡翠路,南至汤口路,西至九龙路,北至繁华大道的片区作为调研对象,范围涵盖了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安徽大学馨苑校区、翡翠湖公园、大学城商业街区及居住区。因为该片区开发时间较早、经营时间较长、公共空间的个性特征与问题矛盾均较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合作为本次调研对象。

大学城是城市文化教育与科研创新的高地,在发展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未来城市之间竞争的一张“王牌”。校园文化的复兴能将大学城锻造成为所在城市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和软实力,增强城市吸引力。

通过调研发现,该片区公共空间活力分布不均衡,合工大与安大校园内部建筑与设施布置过于集中,闲置土地较多,有些空间人迹罕至,犹如“无人区”;由于合工大校园实行门禁管理,限制了社会群体对其设施和空间的共享,也隔断了与其他空间的联系;大学城商业街区内的建筑缺乏维护,视角观感较差,缺乏吸引力;商业门面多集中在建筑一层,一层以上的空间闲置浪费情况严重;管理力度不够,卫生状况堪忧,摊点乱摆现象严重,严重损害了公共秩序;街区夜市繁荣,噪音干扰大,破坏了毗邻的合工大校园的学习氛围。翡翠湖公园功能单一,设施较少已无法满足当前群众的需求;公园内部主要三大功能区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路径串联,参观游览流线不流畅。整个片区没有足够的停车场,机动车沿道路两侧停放,占用了公共空间,并阻碍了交通通行的便捷。

3.3 校园文化复兴下的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本文基于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原则,针对合肥大学城现状问题,提出了开放校园文化平台,实现大众共享;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组织主题活动;依托高校科教平台,发展文创产业这三条大学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城市和建筑范畴中,对“活力”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场所空间带给受众生理和心理上的积极的反应。扬·盖尔著作《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在于人及人的活动,它是其活力的源泉。”本文将活力定义为促使人们在大学城公共空间中开展多元活动、进行频繁交流的一种能力。

校园文化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也有利于提升高校自身文化建设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闲置带来的负担。通过调研发现,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大学校园内师生人数均没有超过2万,与校园庞大的建设规模不成比例,文化服务设施闲置率高。与此相反,校外公众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却日益剧增,但校内文体设施均未向他们开放。建议转变校园管理思路,向公众开放各种文体活动设施,容许他们参加学术讲座、展览、晚会、体育、培训等活动。其次,可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基础上,将部分文体设施租给公众使用。在文化资源共享过程中,高校和社会的联系及互动得到加强,校园公共空间更具生机与活力。

3.3.2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组织主题活动

赋矿层礁灰岩礁灰岩存在许多孔隙,如沉积物原生孔洞(隙)、砂(砾)之间空隙、岩石(层)之间差异收缩裂(空)隙、层间裂隙等,这些孔洞(隙)成为储矿空间含矿。

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分别具有典型的理工科大学和文科大学的文化特征,可据此组织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吸引不同群体参与其中。如合工大的车辆工程专业实力雄厚,而合肥本身也是一座汽车工业城市,拥有江淮等知名汽车企业。在大学城内,可定期举办与汽车文化相关的比赛、科普展览等活动,吸引汽车爱好者参观。而安徽大学语言类专业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可举办语言文化展示、培训等活动,吸引文化语言爱好者、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

3.3.3 依托高校科教平台,发展文创产业

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高校可以为创意产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实现高校科研文化成果的转化,两者相互促进发展。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合肥大学城内多为消费型服务产业,建议依托高校科教创新优势,在大学城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依托合工大与安大艺术设计专业,鼓励师生利用商业街区内空置的场地来建立 “创客空间”,将他们的创意设计转变为现实。也可鼓励他们融合本地文化与校园文化元素符号,为大学城设计公交站台、指示牌、广告牌、雕塑等作品,形成富有活力和艺术气息的公共空间人文景观。

苹果幼树枝量和花芽形成能力是早产、稳产的保证。目前,有不少措施可以促进幼树尽快扩大枝量、尽早大量形成花芽,以尽早形成产量。目前传统的方法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寻求新的、更加安全高效的药剂是目前苹果矮砧现代栽培模式的需求。通过上述试验我们发现,发枝促花剂有效提高了当年定植小树的成枝能力,显著提高2年生树侧枝芽萌发率,抽生新枝多为中短枝条,孕育大量花芽,能够提早1~2年进入结果期,并且树势保持中庸,为早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纳西斯·波内特(Narcís Bonet,1933—),EAMA创建人之一、作曲家。其创作的逾百首作品中,主要涉及声乐、室内乐与交响乐,发行了22张唱片。他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委员会代表、法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院长助理等。

4 结语

校园文化是大学城的灵魂和精髓,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公共空间活力代表着大学城的生命力,是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公共空间活力,让师生及社会群体拥有一个充满和谐与生机的公共空间环境是大学城未来建设或更新的重要内容。

在之前对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选择使用的营销方式并不多而且也较为单调缺乏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进步,以往的营销方式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缺陷。有很多的企业都存有大量广告虚假宣传,而且广告的模式也较为单调,并不能够吸引消费者更多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消费者还会在心中产生抵触的情绪。同时,进一步的扩大广告宣传也会导致企业生产运行的成本加大,不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对产品进行推销的实际过程中,都会对推销人员和相关的工作者造成一定的难度,营销模式的单一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北尾靖雅(YasunoriKitao),胡昊.比利时大学城新鲁汶镇的规划与设计[J].小城镇建设,2002(07):71-73.

[2]蔡立彬.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06):61-62.

[3]杨贤栋. 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李晓迪. 基于场所现象学的大学校园文化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5]金晶. 西安大学校园文化场所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6]柯宏伟,朱兆阳,石鼎.河南大学新老校区外部空间环境活力的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06):657-660.

[7]刘婧婧.在开放中整合资源服务社会——谈高校校园文化资源对市民的共享[J].文教资料,2009(23):85-87.

[8]杨希. 武汉市滨湖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9] 刘洋. 基于环境特征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大学城商业设施规划布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10]刘滨谊,李峻峰.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以合肥大学城概念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3(06):61-67.

 
方柳,汪皓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04期
《建筑与文化》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