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导论”精神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专业导论的必要性

改革开发以来,“科教兴国”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一直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转变教育观念、继续深化高教改革,改变封闭的教育模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办学思路将中国高校教育推到新的历史时期。“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智力、信息在发展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以知识、智力、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已占国家生产总值的半数以上。”[1]而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拥有知识和智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并使其具有较强的技术转换和成果应用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业就是这种创新精神及各种能力的显现。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的有力武器。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会提高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和投资人的安全感。同时,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也会涉及其他领域的利益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相对于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着力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其最终的目标落在“行”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行是目标,更是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2011年7月1日,教育部和财务部联合印发了“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建设内容中强调,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尤其强调了创新人才模式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学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它对国家及地方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作为国家及地方创新活动主体,无疑是具有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3]

国外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但是,中国高校教育模式因其所在区域、办学规模和办学思路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参差不齐。不乏成功的典范,如清华大学、宁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各种原因显得后尘乏力,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制度不健全难以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功利化严重、缺乏平台和资金支持、严重缺乏师资等问题。通过总结归纳,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主体对此兴趣严重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创业成功率低下。有调查显示,“愿意接受系统创业培训的学生约为30%,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约占10%,具备创业潜质、具有创业兴趣、拥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约为5%左右,而对毕业1-3年的学生调查,创业成功率约为1%左右。”[4]

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主观意识是其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培养的思想根源,“意识的养成是创新创业的观念前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创业意识是人们对创新创业的价值性、重要性认识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态势。它能促使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需要以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为前提”。[5]这种引导既是课程设置的客观“引导”即专业导论课程,也包含主观的“引导”精神,即“专业导论”精神。“专业导论”精神只有在完善的制度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才能得以系统体现,所以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是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专业导论”精神更能体现教育的发展的真谛,它可以从大学生刚入学到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训练到走向社会可以发挥持续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的。

专业导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的发动机。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知识的获得可以是目的,但是获得知识的多少及效果则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火焰”,也就是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表明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学记》中也认为:“君子之教育,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有主动探索答案的热情。

二、专业导论及“专业导论”精神的意义

(一)从课程建设与设置的角度来看,“专业导论”精神是贯穿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板块之间的对接意识。凡是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铺垫的思想和精神都可以纳入到“专业导论”精神中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各大强国经济危机和萧条时期的尴尬,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美国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滨州大学、克雷顿大学等有着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影响最大和斯坦福大学。在课程设置中,斯坦福大学的有三大板块: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主修方向课程。三个板块相互关联,台阶式的方式互为依存,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语言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写作以及思维的能力,为通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果成功地掌握了一种外国语言,也就获取了解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公共基础课程的“导”的作用就被成功地体现了。通识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和技术的能力。“斯坦福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在毕业前两个学期时必须修完全部通识课程,包括问题思考(Thinking Matters)课程、学科广度(Disciplinary Breadth)课程、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课程三个部分”[10]。这为主修方向的课程提供了思考的热情、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无形中,学生随着课程的引导,逐渐沉淀自己的方向和兴趣。尤其是其中的问题意识为选择主修方向和主修课程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斯坦福大学旨在培养“有用的人”,他们注重由浅入深,注重情、精神教育和创新意识的逐渐养成,真正做到用无形的“导”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专业导论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依托于具体的专业下,所以专业导论课程有其具体的目标、意义和内容,这也是学术界讨论专业导论课相关问题的重心,如认为专业导论课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激发专业兴趣培养专业思维”[6]、或者认为该课程应着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相关政策与规章解读、专业体验与现场观摩、大学学习方法与指导、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与交流”[7]等。作为一门课程,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落实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但是如果仅仅将专业导论作为一门课程,会不会出现因为学生尚未接触专业学习,对培养方案的理解停留在幻想、猜测与歪曲的基础上,或者由于缺乏具体的平台、实际的操作作为支撑,很可能随着课程的结束,专业导论对学生的影响也就随之结束的问题等等。

专业导论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树立学习信念的助推器,是增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加油站。理想信念是成就人生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专业导论课必不可少的第一堂课。理想指引人生,信念决定成败。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大学生是无法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追根溯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至善”就是最高理想信念,“心静何须禅功?”这里的善绝非为功名求长生为自己的有意为之,也绝非一朝一夕、一草一木的刻意坚守,善更体现为一种发自内心、自觉心系天下的胸怀、永无止境、锲而不舍自我完善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大学教育无一例外地都体现着这一真谛,校训就是每所大学的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比如北京大学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武汉大学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复旦大学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等。在专业导论课上,通过校训可以加强理想信念的理解,有助于树立强大的自信心。为后来的教育过程的实施与学生对知识主动积极的探索精神打下思想的基石,也是立志于远大理想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蓄势待发的思想动力,更是为这种理想信念有足够的践行能力,并主动增强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加油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健的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其中,“管理民主”依靠的是农民。村民组织是党领导人民的最基层组织,同时也是培养团体意识、促进农民自主的重要组织机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的不足,阻碍了村民组织的形成,进而减弱了党对农民的文化领导和文化宣传。

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粒子速度峰值和比例粒子位移峰值均随波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单段线性拟合结果和实验结果偏差较大,而双段线性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从双段线性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粒子速度峰值和比例粒子位移峰值在不同区域内的衰减规律是不同的,离爆心较近的区域衰减较慢,离爆心较远的区域粒子衰减较快。可见,花岗岩中球形波的衰减不仅包含了传播距离的几何衰减,还包含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引入的黏性衰减。

“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8]“专业导论”精神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是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虽然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实用”教育,但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以功利为目标的实用教育,这里的实用更多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且对社会有用的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简单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当然也不是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质量评判,而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9]总之,如果说专业导论课程是客观载体,那么“专业导论”精神就是实时的主观关注,客观载体解决“what”的问题,但是主观关注解决“how”与“why”的问题,真正体现“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

(二)从施教者的角度来看,“专业导论”精神是老师自觉、无形的引导意识和行为。引导是为了更好地介入,介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人才输出。《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必须是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理念、知识、能力且能够掌握教育规律的胜任者。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交叉性极强,甚至是无专业而言,它更强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这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更需要一个全局的视野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但是实际情况是,刚进校的大学生并不具备融汇贯通的视野,也不觉被进行专题研究并开发利用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学习与社会服务、国民经济的关系。所以,此时,就更需要有全局视野的老师(包括专业老师、相关的社会人士等)在这个过程,在自己的课堂中充分引导,督促学生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整个大学的学习具有连贯性,不要因为盲目或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丧失创新创业的可能性。

如何将专业导论的影响停留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也是决定创新创业精神是否能够一路高歌,最终落实到实践之上。这就需要打破常规思路,即仅仅将专业导论仅仅作为一学期、一位老师完成的一门课程的,专业导论应该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对学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好的教育与引导作用。这意味着这门课程应该是具有明确的创新创业理念的专业老师、在每一门课中有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明确学习任务的意识和精神。这个引导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一位老师就像接力赛中的选手,手中的接力棒就是专业导论的精神,而整个课程体系就像完整的跑到,虽然课程在变,老师在变,不变的是每一位老师自觉的专业导论精神是学生顺利、成功完成学习的巨大动力。

三、“专业导论”精神的内涵

高校的专业导论课的大规模开设是在2007年以来,教育部与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导论课作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具体举措之一而被列入许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序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完善选拔发现机制。就漓江画派而言,重点是建立画派人才信息库。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美术人才队伍调研,也就是所谓的“摸清家底”。既要对全区美术人才的资源特点、整体结构、分布情况等作统计分析,也要对单个画家的基本情况以及艺术创作、作品展览、发展方向等方面作深度了解梳理。尤其是对优秀画家要高度关注,要建立专项人才管理数据库。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漓江画派人才信息库,为美术人才的动态跟踪培养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尚处于教育改革的初期,对于很多由传统专业转型而来的老师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所以,老师自觉的引导意识还得依赖于他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认同和共同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提高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应该首先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威意识,要尊重他人和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在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自主探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自我的创新意识;在同行的学术交流中,不断学习新观点、新技术和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11]这样教师才能具有全局意识,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才能具有主动授课和引导学生去创新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专业导论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三)从受教者的角度来看,“专业导论”精神还体现为学生主动学习与介入的强烈愿望,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成效。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应该时时处处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一切教育措施都应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而选择、定制;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11]。这就需要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尤其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学业任务之下,才具备产生主观意愿的土壤。而一旦发现这个事件与自我发展密切关联时,主观介入的愿望就会产生得更加强烈,通过恰当的顺势利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发挥作用,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引导作用随之体现。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到二年级时就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比不同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定制不同的实践方式,“对‘研究型’的学生实行学术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帮助他们尽早进入导师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对‘应用型’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实验、实训与实习上开放通道,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科技竞赛;对‘创业型’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鼓励这部分同学投入创业实战;对‘专长型’学生实行弹性化管理机制,允许其跨专业、跨学科学习。”[12]尊重学生选择权、注重个性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大学教育老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反过来,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对老师“专业主导”精神的成效的检验。最终,老师的“专业引导”精神与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会形成良性循环,并教学相长,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徐艺从房间探出头来,看着两个黑衣人上楼的背影,刚要离开,突然看了看怀里的五十万,他的脚步停了下来,思考片刻,回头看着身后的房间,把五十万放在一堆沙子里面藏好。就在这时,手机信息响起,徐艺掏出手机,原来是张仲平给他发来了信息,告诉他有人上来了,让他注意安全,赶紧下来。

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引领世界创业教育的发展,它将课程实施途径分为三类,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的正规课堂教学”、能够获取实际操作体验或投资资金的“鲜活多样的课外实践”[13]、能够增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相关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和判断力的“虚拟的创业模拟体验”,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一直有被需要感,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成长,让教育变得有机而动态,虽然教育理念不变,但因为学习主体不同其过程也千变万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培养多层次、能够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具有综合素质、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大学生也高等教育的发必然趋势。健全的制度、强大的师资队伍、全社会的支持以及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都是保证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保证;以此为依托的校园主体的力量则是整合所有教育资源,并使之发挥作用的阳光和雨水。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在每个学校或专业的设置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该课程的精神内涵进行具体分析,以此强调科学认识专业导论课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褚衍东.深化高教改革 推进高校创新教育[C]//佟景才.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22.

[2] 冯开甫.大学新生教育概论 [M] .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6.

[3] 孔浩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C]//刘海滨,孙洁珺 .创新创业教育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38.

[4] 王兵.专业导论课程设置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6(7).

[5] 胡继飞.专业导论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17(6).

[6] 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 2007(1).

[7] 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C]//刘海滨,孙洁珺.创新创业教育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40.

[8] 嵇艳.斯坦福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J]大学(学术版),2013(4).

[9] 张明.面向知识经济挑战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C]//佟景才.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64.

]10] 陈敬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C]//陈敬良.创新创业教育 理论与实践探索[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

[11] 魏芬.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课程的特色及启示/陈敬良.创新创业教育 理论与实践探索[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9

 
李天英,李利军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第02期
《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