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葛根芩连汤方证要义与合方应用

更新时间:2009-03-28

葛根芩连汤为临床常用经方之一,用之得当,疗效显著。笔者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熟读经典,勤于临证,临床善用经方,不弃时方,古今接轨,经时结合,结合家传验方,辨证施治临床各科疾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以下拟对葛根芩连汤的方证特点及临床运用进行总结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 原文阐释,疑难解析

葛根芩连汤在《伤寒论》中:“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条可分两段理解。第一段从开始到“表未解也”,论误下后表不解之下利。“太阳病,桂枝证”,本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若用攻下之法,是为误治,故曰“反”。误下之后,最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因而下利不止。此时当认真辨别下利之表里寒热虚实。若脉象由原来浮缓变为急促,知下后胃肠虽伤,但正气仍能抗邪,外邪尚未全部入里,原有桂枝汤证仍在,故曰“表未解也”。因表邪未解,邪气内迫大肠,传导失职而致下利,治法应以解表为主,表解则利止,可用桂枝加葛根汤类。第二段从“喘而汗出”至文末,论病邪入里化热之协热利。下后除下利外,又见“喘而汗出”,说明误下后,仍有表证未解,且邪气已入里化热。邪热下迫大肠则下利不止;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相连,里热循经上攻于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喘;肺外合皮毛,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出。此外,还可见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证。治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苦寒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散邪。

关于本方主治是否有表证,历来即争议不断。《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本证为表证未解,里热下利,喘而汗出。例如尤怡指出:“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但亦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本方所治乃表邪已解,里热下利证。如恽铁樵云:“此节之文字,当云:太阳病,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汤主之;喘而汗出者,表已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究竟应用本方是否要有表证?从本方组成的药物分析,方中解表作用的药物仅葛根一味,且葛根亦有清热止利的作用。本方虽为表里双解剂,而清里热之功尤著,用于热利而兼表证者,可收解表清热之功;用于热利而无表证者,亦能获清热止利之效[1]。因而应用本方当以身热下利为要点,不必拘泥于有无表证。

2 方证配伍,药对药组

葛根芩连汤内清胃肠之热,外解肌表之邪,以治里为主。方中重用葛根为君,以其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肌发表以散热,又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柯琴谓其“气轻质重”,同时先煎而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卷上)。臣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黄芩、黄连皆味苦性寒之品,其性寒能清胃肠之热,味苦可燥肠胃之湿,肠中湿热除则下利可止。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主“诸热黄疸,肠僻泄痢”,黄连则主“热气目痛……肠澼腹痛,下痢”;《名医别录》说黄芩“治痰热,胃中热”;黄连“调胃厚肠”,可见两药对于胃肠热痢之效。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则身热下利自愈。所谓中药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姊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其组成虽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故为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5]。药组则由3味或者3味以上药物组合而成,其配伍较之“药对”更加精妙,针对病机也更为复杂,临床适用范围更广。葛根芩连汤中即由数个药对、药组有机组合而成,兹简介如下。

2.3 妊娠结局 干预后,观察组产妇早产、剖宫产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1)裂缝宽度小于0.3mm的纵向裂缝、环向毛裂缝,一般属于混凝土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为结构受力裂缝,并未危及结构稳定和安全,可不进行结构补强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抹面封闭。

2.1 葛根、黄连 葛根甘凉,主归脾胃经,功能升脾胃之阳而止泻,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之慢性腹泻或湿热泻痢等;黄连苦寒,功善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治疗热泻热痢的要药。二者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起协同作用[6-8]。从中医理论来看,葛根的作用是升阳止泻,与黄连配伍,则体现了升降相因的配伍关系。黄连味苦主降,降胃火,清胃肠湿热,而葛根主升,升脾阳,升清阳,二者一升一降,一脾一胃,能够发挥调达中焦升降的作用。

3个月后随访:腹泻基本痊愈,大便1~2次/d成形,无腹痛,病情告愈。

2.3 葛根配黄连、黄芩 葛根既能清热止利以治下利,又能疏散风热以治表证;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止利。葛根清热止利而偏于升举,而黄连、黄芩止利则偏于降泄。葛根与黄连、黄芩相用,一清一散,一降一升,调理气机,和调内外,以使清者以升,浊者以降,清升浊降,然则邪气得去,病证得除,病为向愈[12-13]。葛根与黄连、黄芩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8:3:3,如葛根芩连汤用葛根半斤,黄连、黄芩各三两,提示重用葛根,才能起到清热、升举、升散的作用,用黄连、黄芩则旨在增强清泄里热以止下利之功[14]

3 合方化裁,灵活应用

2015年11月19日2诊:服药有效,大便日一行顺畅,无便血,肛门灼热、坠胀感不显,手热脚凉,口干咽干,舌暗红苔白黄腻,脉弦细。处方:葛根50 g,黄连10 g,黄芩10 g,生甘草10 g,赤小豆50 g,当归15 g,生白术40 g,生地榆20 g,生槐花20 g,赤芍20 g,生侧柏叶30 g,荆芥穗10 g,麸炒枳壳10 g,白芍30 g,焦神曲20 g, 7剂, 2次/d。

对于葛根芩连汤而言亦是如此。有学者将其与桃红四物汤合方,治疗湿热瘀血之克罗恩病;用其与栀子豉汤、四君子汤合方治疗热毒兼气虚之病毒性胃肠炎;又用其与四妙散合方治疗湿热下注之子宫内膜炎[22],俱收佳效。笔者亦根据临床病症复杂多变、病机虚实交错的特点,将葛根芩连汤与其他经方、时方合方化裁,如将其与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合方,治疗寒热错杂,湿热下注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将其与薏苡附子败酱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治疗肝热脾寒,脾肾阳虚,湿热瘀血交混之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将其与赤小豆当归散、槐花散、补中益气汤合方治疗中气下陷、大肠湿热之痔疮便血;将其与降糖对药方、玉液汤合方治疗气阴两虚、湿热内盛之糖尿病等,以及将其与枇杷清肺饮、凉血地黄汤合方治疗胃肠湿热、肺经血热之痤疮等,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证明经方合方并用切实可行,确收佳效。

晞月原本声音柔美,一哭起来愈加清婉悠亮,颇有一唱三叹之效,十分哀戚。连远远站在外头伺候的杂役小太监们,亦不觉心酸起来。

4 临床治验,拓展应用

4.1 慢性肠炎案 王某,男,46岁,2014年9月25日初诊。主诉:近2周腹泻、腹痛,着凉后加重,大便多则4~5次/d,少则1~2次/d。现病史:慢性肠炎3~4年,嗜食辛辣厚味,无胃疼胃胀,无烧心返酸,小便黄,面色黑,嘴唇紫,体力精力不济。痔疮病史。舌红苔黄腻,脉沉紧。中医诊断:腹泻,腹痛。西医诊断:慢性肠炎。辨证:脾肾阳虚,湿热内盛,寒热错杂。治宜温补脾肾,清利湿热,寒热同调,方用葛根芩连汤、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合方加减。处方:葛根30 g,黄连12 g,黄芩10 g,炙甘草10 g,补骨脂20 g,肉豆蔻15 g,制吴茱萸6 g,醋五味子10 g,制附片10 g,干姜10 g,党参20 g,炒白术15 g,焦三仙各10 g, 7剂,3次/d。忌食荤腥油腻,甘甜食物及各种补品。

2014年10月23日3诊:诸症稳定,大便1~2次/d基本成形,排气不多,无胃痛腹痛,无口干口苦,疲倦乏力,腰疼,脾气急躁,舌尖红苔白黄厚腻,脉沉弦紧。嘱其停药观察。

血管再通:静脉溶栓治疗2 h后,经心电图检查提示患者的ST段现实回将率>50%;在静脉溶栓2 h内,胸痛症状显著缓解,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消失,产生自主加速性室性心率,可伴有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血管造影结果提示,患者的TIMI血管分级标准达到了二级或三级,则表明患者血管再通成功[5]。

2015年1月9日2诊:服药有效,腹痛减轻,但左下腹还有隐痛不适,大便1~2次/d基本成形,排气不多,肚脐周围凉,肛门有时坠胀感,舌暗红苔白黄腻,脉沉弦滑。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5 g,干姜15 g,煅牡蛎30 g,葛根30 g,黄连12 g,制附子15 g(久煎40 min),生薏苡仁30 g,败酱草30 g,当归20 g,白芍30 g,川楝子10 g,醋延胡索20 g,生黄芪30 g,炙甘草15 g。7剂,水煎服,1剂/d,早中晚饭后30 min加热服用。

在现代汉语中,“让”字后面的参与者角色即为“现象(Phenomenon)”。而表示现象的部分一般是由小句构成。而在表示“现象”的小句中,通过及物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现象”小句中,涵盖了加的夫语法的过程类型主要有行动过程(action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影响过程(influential process)。下面对这些过程类型进行逐个分析。

在专利授权确权程序中,解释权利要求的目的在于通过明确权利要求的含义及其保护范围,对专利权利要求是否符合专利授权条件作出最终的判断。也就是说,既不能过大地理解其保护范围从而导致其超范围、说明书未充分公开该方案、说明书不支持该方案等情形出现,也不能利用说明书对其作不适当的限制,否则便不能促使申请人修改完善专利申请。在专利民事侵权程序中,权利要求解释的目的在于对被诉侵权产品是否落入其保护范围作出最终的判断。在该判断过程中,应根据其实际取得的针对现有技术的贡献来限缩解释以尽量避免将现有技术解释在其中。

2.2 黄连、黄芩 黄连大苦大寒,为泻实火,解热毒之要药;黄芩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泻实火之常用药物。二药皆为苦寒之品,黄连长于泻心胃实热,止湿热痢疾,黄芩擅清肺火且行肌表,清大肠之热,两药配对,以泄中、上二焦邪热为见长,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益甚。二者配伍,常用治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以及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等[9-11]。《医宗金鉴》即以此药对组方,名曰二黄汤,治疗上焦火旺而致的面红目赤,五窍热盛及生疮毒者。

4.2 痔疮案 邢某,女,41岁,2015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痔疮,大便日一行解不净,排便时肛门坠胀灼热感。现病史:痔疮病史4~5年,有痔核,无便血,排气不多,手热脚凉,小便黄,白带不多,性情急躁。舌暗红苔白黄腻,脉沉弦而紧。2015年10月12日B超示:轻度脂肪肝,胆胰脾双肾子宫及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乳腺增生症。2015年10月18日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上皮内病变和癌细胞,中度炎症。中医诊断:痔疮。西医诊断:痔疮。辨证:大肠湿热,瘀热互阻,治宜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方用葛根芩连汤、赤小豆当归散、槐花散合方加减。处方:葛根30 g,黄连12 g,黄芩10 g,炙甘草10 g,赤小豆30 g,当归15 g,生白术30 g,生地榆15 g,生槐花15 g,赤芍30 g,焦神曲15 g,焦麦芽15 g, 7剂,3次/d。忌食荤腥油腻,甘甜食物及各种补品。

所谓合方,是指2首或3首以上固有的方剂相合而组成的方剂,亦即利用方剂(经方、时方、经验方、单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针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而随机应变、相互补充合用的方剂[15-19]。盖人体是由庞大、有序、有机结合的脏腑及其附属器官构成,其生理特性虽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其间相互为用的内在关系则大于其独立性。庞大复杂的人体结构导致任何一种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仅仅有其单一、孤立病症表现者比较少,而出现相互影响、交错纠结的病症表现比较多,权衡治病的全面性、针对性与准确性是治病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治病用方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选择方剂合用则事所必然。盖当今临床上就诊于中医门诊的病人,大多为病情迁延日久、病机复杂多变,很难用某一个单方的病机所能概括,也就是说病机以复合模式存在,与之相应,对于方剂的选择也要随之变化,以方剂相加、合方应用的形式针对之[20-21]。笔者通过研读经典和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到:合方不单纯是两方功效的简单相加,合方可以产生新的疗效,可以扬长避短,因此合方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病证。所以,方剂相合应用势在必行。总之,合方解决了单方作用的不足,方与方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对复杂证候更有疗效,合方是对疾病认识提高和治疗措施完善的体现。

2015年11月26日3诊:诸症稳定,大便日一行顺畅,无便血,轻微肛门坠胀灼热感,但是坐久肛周不舒服,排气少,无肠鸣,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沉弦紧。前方去生甘草、生地榆、焦神曲,加炙甘草10 g,醋三棱10 g,醋莪术10 g,5剂,2次/d。

图2为不同添加量FeCrBSi对304L不锈钢试样显微组织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当FeCrBSi添加量为1%时,孔隙较多不规则,且大都分布在晶界处,这是由于烧结试样中液相量较少导致的;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液相在晶界处、气孔-晶粒边界处及颗粒接触处迅速发生扩散,孔隙由不规则形状逐渐球化且孔隙度明显减少,晶粒开始长大;当FeCrBSi添加量增大到7%时,孔隙进一步球化,但晶粒出现异常长大的现象,表现为大晶粒吞并小晶粒,显微组织粗化.

2015年1月15日3诊:诸症稳定,患者诉凌晨4:00左右小腹隐痛,舌根部略干苦,大便1~2次/d基本成形,无便血脓液,舌淡红苔白黄腻,脉沉弦滑。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0 g,干姜15 g,煅牡蛎30 g,葛根30 g,黄连10 g,制附子15 g(久煎40 min),生薏苡仁30 g,败酱草30 g,当归20 g,白芍30 g,醋延胡索20 g,木香10 g,焦槟榔10 g,炙甘草15 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服,1剂/d,2次/d。

其后患者以4诊方加减服药至2016年1月7日,诸症稳定,大便日一行顺畅,无便血,无肛门坠胀灼热感,小便可,舌暗红苔薄白黄,脉沉弦细。嘱其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痔疮未再犯病。

4.3 溃疡性结肠炎案 陈某,男,42岁,2015年1月1日初诊。主诉:小腹隐痛,凌晨4:00~5:00尤甚,大便无脓血,小腹坠胀,肛门坠胀。现病史:溃疡性结肠炎3~4年,大便3次/d成形,排气多,肠鸣,食欲可,晨起口干口苦,尿频,起夜3次,性情急躁,舌尖红苔白黄厚腻,脉沉弦滑。2014年10月9日结肠镜诊断:回肠末端及结肠多发溃疡性改变,直肠息肉。2014年10月12日病理:回肠末端、直肠见腺体较为规整,粘膜腺体之间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中医诊断:腹痛。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肝热脾寒,脾肾阳虚,湿热瘀血,寒热错杂,治宜清肝温脾,清利湿热,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葛根芩连汤、薏苡附子败酱散、金铃子散等合方加减。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0 g,干姜10 g,煅牡蛎30 g,葛根50 g,黄连10 g,黑顺片10 g,生薏苡仁30 g,败酱草20 g,当归15 g,白芍30 g,川楝子10 g,醋延胡索15 g,炙甘草15 g, 7剂,3次/d,早中晚饭后30 min加热服用。忌食荤腥油腻,甘甜食物、生冷坚硬及各种补品。

2014年10月2日2诊:服药有效,本周无腹痛,腹泻改善,大便1~2次/d成形,无肠鸣,小便黄,疲倦乏力,精力差,舌尖红苔白黄厚腻,脉沉弦紧。前方改补骨脂15 g、肉豆蔻10 g、党参15 g,加仙鹤草50 g,7剂,3次/d。

2015年12月3日4诊:服药有效,大便日一行顺畅,无便血,无肛门坠胀灼热,肛周不痒,坐久无不适,排气不多,口干依旧,舌暗红苔白黄腻,脉弦细而紧。方用补中益气汤、葛根芩连汤、赤小豆当归散、槐花散等合方加减。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15 g,生白术30 g,炙甘草15 g,赤小豆50 g,当归15 g,柴胡10 g,升麻10 g,陈皮10 g,葛根50 g,黄连10 g,黄芩10 g,生槐花15 g,生侧柏叶30 g,荆芥穗10 g,麸炒枳壳20 g,4剂,3次/d,2 d/剂。

2015年1月22日4诊:服药尚可,凌晨4:00~5:00小腹隐痛,自诉服用2诊处方腹部比较舒服。口干,晨起口苦,食欲可,大便2次/d成形,无便血脓液,排气正常,无肠鸣,肛门坠胀感,小便可,起夜2~3次,手脚暖和,舌尖红苔薄白黄腻,脉沉弦滑。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5 g,干姜15 g,生牡蛎30 g,炙甘草15 g,黑顺片20 g,党参15 g,炒白术30 g,生薏苡仁30 g,败酱草30 g,葛根30 g,黄连10 g,木香10 g,焦槟榔10 g,当归20 g,白芍20 g,仙鹤草50 g, 5剂,3次/d。

其后患者以4诊方为基础服药1年有余,诸症稳定,基本无腹痛,大便1~2次/d成形,无脓液便血,病情稳定,遂停药观察。

4.4 糖尿病案 王某,男,38岁,2015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晨起口干口苦,小便黄味道重,阴囊潮湿。现病史:糖尿病,空腹8 mmol/L,餐后15 mmol/L,服用二甲双胍,1片/次,3次/d,尿糖(++++),无腰酸腰疼,体力精力一般,体质量88 kg。舌暗红苔白黄厚腻,脉沉弦滑。血压140/90 mmHg,未服用降压药,高血脂,轻度脂肪肝。中医诊断:消渴。西医诊断: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辨证:湿热内盛,瘀热互阻,气阴两虚。治宜清利湿热,凉血清热,益气养阴,方用葛根芩连汤、降糖对药方、玉液汤等合方加减。处方:葛根50 g,黄连12 g,黄芩10 g,生甘草10 g,茵陈30 g,凤尾草30 g,丹参20 g,郁金20 g,生黄芪30 g,炒山药30 g,知母15 g,天花粉30 g,生地黄30 g,酒黄精30 g,鬼箭羽20 g,7剂,3次/d。2015年12月25日2诊:服药一般,本周测空腹血糖8.8 mmol/L,餐后14 mmol/L,自诉前段时间加用阿卡波糖控制比较好,小便黄味道重减轻,泡沫不少,无阴囊潮湿,无腰酸腿软,不欲饮水,大便日一行顺畅,体力精力尚可,睡眠尚可,舌暗红苔白黄腻,脉沉弦滑。血压120/80 mmHg(1 mmHg = 0.133 kPa)。处方:葛根50 g,黄连15 g,黄芩10 g,生甘草10 g,丹参20 g,郁金20 g,生黄芪30 g,生地黄30 g,酒黄精30 g,知母15 g,天花粉30 g,炒山药50 g,醋五味子10 g,鬼箭羽30 g,7剂,3次/d。

2016年1月1日3诊:自诉本周血糖波动大,10:00测空腹血糖大于8 mmol/L,餐后大于13 mmol/L,无口干口苦,大便日一行黏腻,小便黄,起夜2次,体力精力一般。舌青暗苔白黄腻,脉沉弦紧。血压120/90 mmHg。处方:葛根60 g,黄连10 g,黄芩10 g,生甘草10 g,生地黄30 g,酒黄精30 g,知母15 g,天花粉30 g,丹参20 g,苍术10 g,玄参20 g,茵陈30 g,凤尾草30 g,土茯苓30 g,绵萆薢30 g,5剂,3次/d。

目前,全国微信公众号有2000多万个,而大部分公司辛苦建立的线上平台还面临着怎么让人关注和愿意使用的难题。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产品必须好,有10%以上的客户愿意推荐给他的朋友;二是必须重视客户与客户的关系,把他们线下的信任成功地迁移到线上并放大。这种客户间的相互影响成本低效果也好,在没有资本助力的传统家政企业中,要从服务本身出发,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

2016年1月8日4诊:本周服药感觉很好,测空腹血糖小于7 mmol/L,服用二甲双胍250 mg /次,3次/d,加用阿卡波糖50 mg/次,早晚各1次,排气多,口干无口苦,无气短乏力,无腰酸腿软,睡眠可,饮食控制,大便日一行黏腻,小便黄,无阴囊潮湿,舌暗红苔白黄腻,脉沉弦紧。处方:葛根50 g,黄连15 g,黄芩10 g,生甘草10 g,茵陈30 g,凤尾草30 g,丹参20 g,郁金15 g,生黄芪30 g,生地黄30 g,酒黄精30 g,知母15 g,天花粉30 g,炒山药30 g,苍术10 g,玄参20 g,10剂,3次/d。

患者以上述方药加减服药3月余,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小于7 mmol/L,西药逐渐减量至1次/d,病情稳定。

5 小结

综上,葛根芩连汤虽为表里双解之剂,而其清里热之功尤著,因此对于胃肠湿热之临床病症疗效确实。以上4则病案虽然病种不同,但病机趋于一致,故均可从湿热内蕴的角度论治,使用葛根芩连汤均取得了理想疗效,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在临床实际中,葛根芩连汤不仅可以用治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其清利湿热,兼以解表散邪之功,还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以肺气不利喘促而兼肠热征象者,如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将葛根芩连汤随证配伍到治疗肺系疾病方药之中,用之得当,每收佳效。

参考文献:

[1]王庆国.伤寒论讲义[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8.

[2]王嘉俊,李双蕾,李梦瑶.中药药对的现代认识与研究[J].中医杂志, 2016, 57(8):701-704.

[3]赵运昇.中药药对临床运用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 2013,9(5):61-62.

[4]陈芳,汪毅.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2(5):1-3.

[5]马宇,洪毓刚.在临证中认知中药药对学[J].光明中医,2010, 25(3):503-504.

[6]朱文翔,刘原君,程发峰,等.葛根黄芩黄连汤解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7(5):39-40.

[7]鲍国瑞.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新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4, 30(6):96-97.

[8]文颖娟,邓中甲.葛根与黄连配伍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 27(1):183-184.

[9]张晓雷,周明眉,贾伟,等.黄连、黄芩及其配伍药对的现代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 2010, 30(2):163-166.

[10]陈晓晖,孔祥亮,何新慧.《伤寒杂病论》中黄芩与黄连的运用规律[J].中医杂志, 2013, 54(23):1999-2002.

[11]翁工清.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新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0, 22(7):41-42.

[12]张曾亮,姚海强,李伟,等.王琦应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伏邪发热经验[J].中医杂志, 2017, 58(11):913-915.

[13]张驰,陈颖育.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13):2554.

[14]罗静,白戌,古丽扎尔·阿布拉,等.葛根黄芩黄连方不同提取制备工艺的比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9(10):860-863.

[15]许爱英,林洁.合方用于方剂教学之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 13(3):119-120.

[16]张秋霞,路广林,聂惠民.聂惠民运用合方经验举要[J].山东中医杂志, 2011, 30(8):579-580.

[17]路广林,张秋霞,郭华,等.聂惠民运用经方合方临证治验举隅[J].北京中医药, 2011, 30(7):500-502.

[18]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等.张仲景合方理论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10):653-657.

[19]蒋永光,金桂花,李认书,等.合方对中药方剂应用的启示[J].中医杂志, 2002, 43(3):229-230.

[20]王庆国.如檩巨笔谱合方研究华章[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 20(4):274.

[21]闫军堂,王雪茜,刘敏,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要义与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 2015, 56(13):1149-1153.

[22]王付.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83-85.

 
马春雷,李方玲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05期
《吉林中医药》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