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消风散加减治疗多形性红斑

更新时间:2009-03-28

多形性红斑,又称渗出性红斑,是黏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急,具有自限性和复发性。黏膜和皮肤可以同时发病,也可单独发病。病损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红斑、丘疹、糜烂及结节等[1-2]。多形性红斑是一种急性皮肤炎症疾病,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猫眼疮”“雁疮”“寒疮”等病。笔者以中医药辨证治疗多形性红斑,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90例多形性红斑病例均来自2016年3月-2017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将全部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45例中,男13例,女32例;年龄7~58岁,平均年龄(28.55±10.15)岁;病程5 d~11个月,平均(35.64±10.06)d;皮损部位:手背37例,手掌29例,足背28例,足跖23例,足缘、足跟15例,指趾端8例,踝部8例,腕部4例,颜面部6例,外耳8例,臀或膝部3例,口腔黏膜损害11例。皮损形态:水肿性红斑25例,丘疹32例,水疱23例,糜烂16例,紫癜3例。自觉症状:瘙痒36例,灼热13例,疼痛6例,手足凉冷7例,手足多汗9例;伴有低热、关节痛11例;无全身症状者34例。治疗组45例中,男12例,女33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30.11±10.26)岁;病程5 d~1年,平均(34.15±10.36)d;皮损部位:手背37例,手掌28例,足背29例,足跖23例,足缘、足跟14例,指趾端6例,踝部7例,腕部6例,颜面部6例,外耳10例,臀或膝部2例,口腔黏膜损害13例。皮损形态:水肿性红斑24例,丘疹31例,水疱23例,糜烂15例,紫癜3例。自觉症状:瘙痒34例,灼热12例,疼痛6例,手足凉冷8例,手足多汗9例;伴有低热、关节痛11例;无全身症状者3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部位、皮损形态、自觉症状及全身症状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皮肤多呈对称性多形性红斑疹,典型皮肤损害色泽为内紫外红,中央可出现水疱。外观皮疹境界清淅,靶状形态,此乃所谓虹膜皮损。患处皮肤瘙痒或红肿、溃烂。患者前驱症状有低热、头痛、四肢乏力伴各关节及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同时或发病之前易患单纯疱疹或上呼吸道感染,并反复发作。辅助检查:白细胞减少或正常,淋巴细胞升高,免疫球蛋白IgM滴度增高,血沉增快。

1.3 排除标准 1)同时伴有其他重要脏器急慢性疾病者;2)平素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3)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4 中医辨证标准 1)风湿热证:病灶以斑、疹及水疱为主,其颜色红,且多呈鲜红,口舌可伴有溃疡糜烂,病变部位可有疼痛、痒、热感,且较为明显,或有发热,口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濡数。2)虚寒证:病灶颜色较暗,临床多以暗红色为主,有典型的虹膜状红斑,指、趾肿胀发凉,常于气候寒冷时发作,类似冻疮,伴有畏寒,便溏,舌质淡、苔少或白,脉濡细。

2 治疗方法

从企业品牌的角度来看,品牌最原始的目的就是标志功能,是为了让消费者通过一个比较容易辨识的方式从而认可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1]品牌直接承载主要有符号、文字、图案等要素,32家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标志① 本文所指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志为各标准化研究机构对应门户网站展示的结果。使用情况见图1。

2.2 治疗组 采用中药以消风散为主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5 g,生地黄15 g,防风10 g,蝉蜕10 g,苦参10 g,黑芝麻15 g,荆芥10 g,牛蒡子9 g,炙甘草10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辨证加减:风湿热证加苍术15 g,石膏30 g,知母15 g;虚寒证加附子10 g,干姜10 g,桂枝10 g;大便秘结加大黄10 g,芒硝(冲服)10 g;腹胀加厚朴10 g,枳壳10 g;合并感染加金银花20 g,败酱草30 g;痒重加浮萍15 g,蛇床子15 g;过敏反应加徐长卿20 g;伴血瘀加丹参20 g,红花10 g,赤芍10 g;伴关节疼痛加独活10 g,羌活10 g,鸡血藤20 g。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比较2组疗效。

3 治疗结果

3.4 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痊愈16例,1年内伴不同程度复发8例,占50.00%;治疗组痊愈25例,1年内伴不同程度复发4例,占16.00%。治疗组治愈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给予地氯雷他定片,每次5 mg,1次/d,同时给予抗组胺、葡萄糖酸钙等药物。详细询问患者全身身体状况,有无慢性病灶、全身系统疾病或超敏史。吃某些特殊食物,如鱼、虾等,或使用某些香皂、某种药物是否曾出现超敏现象、如发现可疑致敏物质,应立刻隔离。如口腔内有根尖周炎、牙周炎或全身其他疾病时应进行治疗。

3.3 治疗前后2组辅助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2。

 

表1 2组疗效比较(n = 45)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对照组 16(35.56) 18(40.00) 11(24.44) 75.56治疗组 25(55.56) 20(44.44) 0 (0.00) 100.00#

3.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2 治疗前后2组白细胞计数、淋细胞百分比、IgM、血沉结果比较(n = 4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白细胞计数(×109/L) 淋巴细胞百分比/% IgM 血沉/(mm/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71±1.31 5.77±1.09# 39.21±7.11 28.17±6.13# 1.10±0.41 1.08±0.57 29.71±8.10 23.11±7.94#治疗组 4.68±1.44 5.81±1.67# 38.05±6.27 29.03±7.09# 1.09±0.50 1.09±0.47 30.19±7.85 16.31±8.17#△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皮损及瘙痒感完全消失,各关节疼痛感消失。辅助检查:白细胞正常,免疫球蛋白IgM正常,血沉正常。好转:皮损及瘙痒感明显减轻,各关节疼痛感减轻。辅助检查:白细胞正常,免疫球蛋白IgM降低,血沉正常。无效:皮损及瘙痒感无好转,或有所加重。辅助检查:白细胞减少或正常,淋巴细胞升高,免疫球蛋白IgM增高,血沉增快。

4 讨论

多形性红斑的发病与年龄关系不大,老幼均可发病。多形性红斑起病往往比较急,有自限性的特点,发病多与季节存在相关性,季节更替时期发病较多。本病临床较易复发,复发时病情可与原发时不同,包括发病部位、病灶的大小、病情的轻重等。多形性红斑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情况:轻型一般可有先期症状,其先期症状多与感冒症状相似,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及重视。病变部位多只限于黏膜和皮肤,无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口腔黏膜亦可发病。均表现为急性炎症。本病临床病灶分布多有对称性的特点。刚发病时,病灶部位颜色较浅,多呈淡红色,发病1~2 d后病灶中心部位颜色转深,并逐渐出现水疱,边缘部位出现鲜红色环,或出现丘疹,皮损有瘙痒感,无明显疼痛[8-10]。重型多形性红斑常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本病也可引起其他炎症。重型多形性红斑水疱、丘疹要比轻型大,水疱破溃后形成的溃疡面同样较大,疼痛更为明显。重型多形性红斑病变部位除口腔黏膜外,其他部位黏膜、皮肤也可受累发病,如鼻腔、耳道、阴道、尿道等,甚至直肠也可发病,而引起局部炎症,如鼻炎、外耳道炎、尿道炎、龟头炎、阴道溃疡、食管炎、肠炎、肺炎等,特别是眼睛的病变较严重。眼结膜毛细血管广泛充血发红有炎症。亦可出现小丘疹或疱疹。严重时可引起角膜溃疡,脉络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全眼球炎等。个别病例处理不当可致视力减退、失明。此种情况因身体各腔孔受累,被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亦即斯-约综合征(Steven-Johnson syndrome)[11-12]。多形性红斑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为2~6周,预后较良好,但临床复发率较高。

多形性红斑又称渗出性红斑,发病部位主要是在皮肤黏膜,以炎症渗出为主要特点,临床发病比较常见。多形性红斑自限性特点比较明显,且易反复发作,多次发病可在相同部位也可在不同部位[3-4]。临床表现上,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发病机制:曾被认为是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近年研究则认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在多形红斑中起重要作用,多形红斑病损中可见细胞毒性或抑制性T细胞占主导地位[5]。病理:根据疱、斑或丘疹等在镜下表现有所不同,但一般可见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黏膜的上皮及结缔组织均有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上皮下有疱形成,且有炎症细胞浸润。早期嗜酸性黏细胞多,以后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为淋巴细胞,有时可见渗出的红细胞[6-7]

西医对多形性红斑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抗组胺、葡萄糖酸钙等药物。但也有学者认为患者身体正处于超敏阶段,反应性往往增高,因此用应慎重,凡不急需之药可暂时不用,以防接触新的变应原而加重超敏反应。支持治疗:可给予高营养、高蛋白食物,大量维生素等以利于度过有自限性的病程。中医学对多形性红斑的治疗优势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上[13-15]。多形性红斑中医辨证主要分为风湿热证和虚寒证两大证型。风湿热证是以实证为主,临床治疗以治标为先,利湿清热为基本治则[16-17]。虚寒证多以虚证为主,或以虚实夹杂为主,临床治疗以温中袪为主[18-20]。本研究采用以中药消风散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多形性红斑,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以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率仅为16%,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0%(P<0.05)。中医药治疗多形性红斑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200余年前,这座古城沐浴过“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其实,西安也堪称集历史的“宠爱”于一身,历史留给西安太多的荣耀。从一百余万年前的灞河边蓝田猿人燃起的火光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曙光,站在六七千年前的半坡文化遗址上,可以一窥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1)关系曲线符号检验、适线检验和偏离值检验。依据《水文资料整编规范》(GB50179-2015)3.4.1规定。

和他玩一些在黑暗中才能玩的游戏,例如做手影,或拿一把小手电,关上灯,引诱他去拍打一开一关的手电筒的光。宝宝玩得兴奋,就忘了黑夜,待到发现黑夜并不可怕,以后就不再不让关灯了。

参考文献:

[1]叶飞,汪黔蜀.辨证分型治疗多形性红斑66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3, 24(4):7.

[2]陈丽娜,王玉玺.王玉玺治疗多形性红斑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2):117.

[3]石婷,黄林林,李莺.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免疫功能状况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1):6-8.

[4]张书兰,赵德育,王全,等.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3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 2014, 18(3):513-515.

[5]王吉松.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性红斑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20):17-18.

[6]马文斌.口腔黏膜多形性红斑的改良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1):125-126.

[7]初美华,张丽芳.老年重症多形红斑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6):122.

[8]陈卫东,祁亚慧,陈纯涛,等.黄蜀针药合用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 2015, 24(6):59-60.

[9]李正斯.甲强龙联合丙球治疗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 4(19):3567-3569.

[10]李思彤,刘海洋,涂颖,等.药物联合植物性护肤品治疗多形性日光疹48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 30(1):102-104.

[11]陈仁典,肖诗艺,王莉.累及眼部的儿童早期重症多形性红斑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临床对比分析[J].海南医学, 2016, 27(16):2649-2651.

[12]景红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4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6):653.

[13]裘凝才.多形性红斑中医分型治疗165例[J].北京中医杂志, 1993(4):28.

[14]周宝宽.审证求因治疗多形红斑[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13(9):20-21.

[15]杨鹏斐,王思农.王文春治疗多形性红斑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4):284-285.

[16]赵文雁,范玲玲.中医塌渍配合凉血活血汤治疗血热型多形性红斑30例[J].中医研究, 2011, 24(12):40-41.

[17]裴振锋,李伟,马拴全.马拴全主任医师治疗寒湿性多形红斑经验撷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32(6):18-19.[18]王弦聪,吕培文.吕培文辨证论治多形性红斑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15):23-24.

[19]杨勇智,翟晓翔,孙占学.阳和汤加减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33例[J].福建中医药, 2011, 42(2):18-19.

[20]丁中正,黄玉琼,张继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寒冷性多形性红斑2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10,51(增刊2):19-20.

 
孙明哲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05期
《吉林中医药》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