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从2008年IBM最早提出“智慧地球”物联概念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出台了自己的物联网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感知中国”口号提出后,中国将物联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推动发展。安徽省“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纲提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力争在农业物联网产业上实现突破,预计2020年安徽省物联网业务年收入将达到千亿以上规模[1-2]。国家和区域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催生对物联网技术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应用人才的巨大需求。

食管癌治疗总体策略的制定依赖于患者的一般状况,KPS评分是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可粗略的对机体的一般状况进行综合评价。KPS评分高,提示肿瘤对身体机能尚未造成大的损害,患者对抗肿瘤治疗耐受性高,预期生存时间长。KPS评分低,提示肿瘤已经影响机体的日常活动、生活质量,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手段,预期生存时间较短。KPS评分广泛用于预测各类各期恶性肿瘤的生存期,例如Fox[7]、Li[8]、Ohashi[9]在研究进展期直肠癌、胃癌、肺癌的预后因素时皆提出KPS评分是1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显示KPS评分也是影响食管癌骨转移预后的重要因素。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近几年高职院校申报热门专业,从2010年教育部批准第一批30所高校物联网专业以来,专业申报热度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底,全国超过300所高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大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师资力量缺乏、实验室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1 物联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物联网专业涉及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等多个专业领域,既有专业方向上的学习深度要求,又有多学科横向交叉融合的广度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专业,大多定位培养偏向工程应用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对于这一新兴专业,目前多数高校的短板在于不具备齐全的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同时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来指引[3]

1.2 物联网课程设置问题

通过对国内较早开设物联网专业的27所高校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有22%的高校物联网课程设置偏向电子信息,有15%高校物联网课程偏向通讯技术,还有41%高校物联网课程设置偏向传统计算机专业方向。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大多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入物联网课程模块,如通讯、传感器、RFID、无线网络、嵌入式等,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侧重方面差异较大。课程是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方向影响着培养人才的方向。在专业建设初期,由于实验条件和师资的缺乏,加上缺乏成熟理论体系的指导,课程设置上尚可依托其他优势专业的课程来进行支撑,但从专业发展角度,专业定位必须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构建起具备行业认可、通识性的课程体系,同时要与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应,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4]

推行课证深度结合,根据物联网专业课程方向和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技能要求,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培养学生行业通用技能。一般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职业技能考证模块和就业实践模块等四个部分。深入企业,对应用实施与开发、系统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岗位职业技能进行过程和任务分析,形成清晰的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企业合作开发“典型应用案例”的校本教材。根据物联网人才培养定位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改革。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双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在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参照企业岗位考核标准,做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推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场所一体化。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把专业主干课程建成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在网站上发布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考核办法等,学生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一目了然。根据课程学习要求、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学生在网上可以完成课前预习、课程学习、课后练习,还能实现在线辅导[6]。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课程材料,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交流。

1.3 实验室建设问题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要求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要求接轨,而且要求实行岗位导向的项目教学,实现“工学交替”,真正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通、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课程与业务项目融通,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按照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大力开展“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改革,在课堂理论学习、校内仿真模拟操作基础上,把学生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中去,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通过业务项目的实际体验获得实战经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职业领域的能力与素养。

物联网行业发展速度快,应用领域范围广,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很多一线企业缺乏开发人员。高校直接引进专职的高技能人才难度较大。而自身教学团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高校团队实践能力同企业技术人员相比,也存在较大的短板。目前部分获批物联网专业高校出现推迟招生的情况,师资难以支撑专业课程开设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产业链横跨芯片、元器件、设备、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等众多技术应用领域,企业对人才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还是难以深入开展[5]

1.4 师资与校企合作问题

图6是钻机车前往山西晋城进行工业性试验时的实际路试情况,此段公路等级低于国家二类道路标准,部分区域是临时道路,1/3路段是连续急弯下坡,行驶路程约20 km。

2 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考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引进优质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岗位—能力—课程”的岗位导向教学改革,重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目前物联网教学平台开发较为滞后,很多产品只是在原有嵌入式开发平台、网络应用平台基础上加入部分物联网实验模块,如RFID/UHF读写卡、ZigBee组网模块、4G模块等,此类实验平台的局限性较大。一些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也是沿袭传统专业建设思路,购置的实验设备以实验箱为主,实训内容单一,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定实验项目,缺乏扩展性和开放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联网实训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实验箱,需要把相关软硬件专业知识集成到一个真实的应用平台,如智能家居系统、智慧农业系统等,学生既可以通过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进行实训和开发。

2.2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第二步:用Koenker and Bassett (1978)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将对控制变量Xit进行回归,得到

2.3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依据空间结构与物联网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使其服务教学的功能更加突出。一般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都建设有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实训室、通讯技术实训室等基础性或跨专业共享性实验室,这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争取校企合作建设项目型实验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办学,把学生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中去,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为此,要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的校企深层次合作:一是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型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三是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帮助[7]

在人群中的感染很普遍,存在于精液中的病毒,不仅使宫颈受到感染,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或胎儿,导致胎儿死亡和流产的发生。

2.4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团队建设

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大自身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每年利用假期可以安排骨干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研发水平;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物联网专业相关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从合作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保证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及时反映在专业教学中,深入参与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验室建设等相关教科研活动[8]

2.5 服务地方经济,开展企业技术服务

努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中心服务工作由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物联网应用开发、系统实施、技术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技术服务中得到实践锻炼,从而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2006-02-09)[2017-12-10].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 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6-10-19)[2017-12-10].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6/10/19/856844875323.html.

[3]吴房胜,等.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4):181-183.

[4]朱平,顾卫杰.基于技术框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4):124-125.

[5]苏中,解迎刚,吴韶波.基于人才需求驱动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6(2):82-89.

[6]吴延昌,张麦玲.高职物联网专业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J].智能处理与应用,2012(10):77-80.

[7]闫春娟.物联网专业实验室的创新建设[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6):89-915.

[8]桑潇.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研究,2013(13):176-177.

石磊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