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儒家德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理念的思想契合

更新时间:2016-07-05

1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成分,其核心价值指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依法治国、建设文化强国等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大局战略与细节措施上都具有价值判断与理念指导的根本意义。因此,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之间的在理论逻辑与事实经验中的相互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中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实乃必要。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与兼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思想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内核体现其兼容并蓄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念与行动纲领,契合全球时代的开放特征与中国当下实际的发展要求。应该理性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形成基础与发展条件。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其主流文化儒家思想价值体系的价值扬弃、理论借鉴、成果吸收与文化继承,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理论特征所决定成为其题中之义而应当所为,更是指导当下现实精神文明建设、提挈构建和谐社会宏观大局的必要性所在。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思想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成熟运行于指导现实经验都离不开之前价值理论的积淀与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因此,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资源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资源、丰富内涵的必要途径。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虽几经朝代更替,但自秦汉之后儒家思想被武帝定位一尊,位居百家学派之上,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自此以后,儒家思想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传统社会政治建制、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产生无法忽视的现实影响,其中仁爱之质、忠恕之道、礼义之行、君子之风等价值指向在社会不同场域中不同价值维度上便得以一以贯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由若干层次的不同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所构成的文化价值体系,其内核价值观与外围价值观所处的地位不同,所发挥作用也各异。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影响其他文化价值观以及决定整个文化价值体系的功能。根据核心价值而发展起来的外围价值观体现为各种具体价值观念。因此,外围价值观是贯彻核心价值基本精神在社会不同领域中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的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相比于外围价值观的具体性和灵活性,起决定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体系的内核,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主要来自于价值主体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对价值客体的本质进行了根本性把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本质性价值理念。

3 Livin与STAT-5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χ2=41.302,r=0.552)。(见表 3)

1.2 儒家文化的价值普适性提供必要与可能

“应当承认,人类的共同价值、普世价值是存在的[1]。”一种思想价值之所以被称之为具有普适性,便是因为它可以不受具体时间与空间地域所限制,是为全人类造福,无论将其放置何时何地便皆能发挥本有作用。中国儒家思想虽然形成于特殊的春秋时期,其后世几经发展主要作为中国传统专制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具体价值范畴的提出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不可避免会受到产生之初所处时代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价值形态也难免会具有传统专制政权与宗法社会的落后性与封闭性,在当今全球性的国际形势与开放性社会局面下会显得略有不合时宜。然而,剥离这些外部形态与表面形式不难发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指向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本身的价值指向与千百年来人类始终关心的人本体的核心价值命题并无二致,儒家提倡“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当今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呼声异虑而同归。因此,辨析儒家思想价值的普适性所在就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与可能。

2 儒家传统德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理念的文明对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为经济富裕、国家强盛、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四者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价值要义。其中经济富裕是首要前提,只有经济保持新常态式的持续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价值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民主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制度保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民主保证为前提,更是经济进一步发展、民主更加完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价值指向最终都会以文化与思想的形式凝练出来,鉴古思今,参考并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德治主张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构建裨益良多。

2.1 庶而后教与国富民强

历史上儒家直接对话当时在位的统治者个人,其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主要针对整个统治阶层包括君主与在朝文武官僚集团所提。毋庸置疑,这是中国传统人治社会的统治模式,生杀予夺、赏罚行政都出自君主个人意志,人存政举或人亡政息,便是人治社会反复出现再正常不过的两种结果。因此,仁政爱民无非是专制时代君主巩固政权的君王统治术,这理应作为当今建设现代民主与法治社会所批判之处。然而需要辨明的一点是,仁政爱民的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所主张,其思想动机与初衷用意却并非不是针对战争频仍之际对下层百姓生命与生存状况的价值关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怀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实现与生命本身意义的所在与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并无二致。因此,以党和国家领导阶层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将仁政爱民的价值精髓进行符合国情与民生的时代性转化,便成为担当自身社会责任的应然之义。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中国先民处理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便充满辩证色彩与实践智慧。儒家孔子提出庶——富——教的德政实施模式,首先为百姓衣食无忧提供物质保证,然后进行道德教化。

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作为自主与自由并未完全实现的主体形态而存在,人作为生存者还总会呈现其物质性一面。人做事情的具体原则或从主体理念出发,抑或从具体生存需要的状态出发。人生存的正义观念,既有来自主体理念的部分,同时也有来自生存经验的部分,所以,主体在制定规范、法律、准则时不仅要考虑正义原则,还需要涉及实践性落实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主体的价值目标,在立足当下具体民情,考察社会民间事态,了解公民大众需求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公民主体性与群体性的本质要求,同时兼顾个人主体作为生存者的现实情况,提出满足公民主体之间完善自身的价值准则。

2.2 仁政王道与社会和谐

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理念的价值异同。传统“民本”概念源自《尚书》,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5]”,儒家主张统治者要存百姓,“因民之利而利之[6]”,以利养民使其得富惠,而君主不至独贫;以义使民使其得教化,而社会上下有序。孟子在政治上发挥仁义思想尤为重视民众对国家存亡绝续的决定性作用,将民上升到国之根本的地位,并且反复告诫在上位者保民而王的道理。孟子不仅直接对当时君主说出民贵君轻的价值次序,而且引经据典论证重民保社稷的在理论逻辑上成立同时在现实中的必要可行性。

[1] 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然而,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传统政治格局的价值设想的儒家认知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当今世界文化与价值多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近代以来,人类建立起以西方文化发展为核心的文明价值理念。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儒家传统的王道理想在当今无法获得时代转换性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要义便为儒家王道理想在现代社会重新获得价值认同提供契机与可能性,因为儒家自身王道理想蕴含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现代社会发展贡献普适性价值的思想内涵。儒家的仁政观念与王道理想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宏观大局的关键要素。因此,儒家传统王道思想本身的逻辑论证无疑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实现社会和谐价值的智慧性活水源泉。

Numerical research of CCN concentration and it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fluence on a stratiform

社会建设一直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概念本源自儒家典籍“百姓昭明,协和万邦[5]”,可见,和谐秩序在中国文化中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自古至今一以贯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向注重创造和谐稳定局面的保障作用。

2.3 民本邦固与民主文明

儒家家国天下的王道秩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局面价值指向异中求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从而达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由以德修身到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社会治理局面不仅是儒家知识分子进德修业的价值理想,而且作为中国近两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广泛认同并接受。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专制君主不乏重民恤民者,但其此举目的便与先秦儒家的价值原意发生变异。儒家重视民本的思想深为后世统治者对待民心与民意对国家政权兴亡的足够警醒,于是,君主为自家江山社稷的万年长久计,便不得不将儒家仁民爱物的民本思想发展成巩固国君社稷之利的御用手段与统治工具,其真实意图并非真要关怀民生,尊重民意。民者,氓也。在统治者眼里,百姓只是完粮纳税、供上役使如犬羊般存在的无知愚民,作为统治者辖下统治的对象,根本不用得到丝毫的人文关怀,更不必说个人作为主体存在的自身价值。因此,历史上的传统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作出“民贵君轻”的圣君样子只是手段,而不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6]”,才是根本目的。不难看出,历史上被后世统治者御用为统治工具的所谓儒家民本思想已经与儒家民本原意出现明显变异,当然,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义更是存在本质区别。

“民主”与“民本”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蕴含的价值指向却是天壤之别。民主,即让人民当家作主,其中民是作为自身主体存在,“做主”更是意味着民自身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民本,即以民为本,民只是作为对象存在,其对立面仍然有一个主宰其意志与价值的统治者存在,这就意味着统治者才是价值主体,民只有作为统治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对象意义存在,其自身并无主体价值,更不必说价值实现与否。因此,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这就与传统专制社会的民本理念从根本性质上区别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要义表达了中国千百年来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夙愿,同时更是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归宿。

3 儒家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路启示

言古征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目标兼顾民富与民教、经济发展做大与做强,在民富与国强两个维度上的价值指向与儒家德治爱民的社会理想本质一致。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民生常态,心系民情、政令皆自民利出,以宏观手段控制房价解决百姓的住房困难,着力改革医疗保险政策保证国民健康,重视提升国民素质教育水平、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在保证社会稳定、生态平衡、民生改善、经济结构对称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力主以经济增长增强国力,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使民富与国强同步实现。

继承仁政爱民精髓,转化为重民生体民情的强国之本。君子责任担当有益于现代知识分子爱国与敬业情怀的培养。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发挥无法忽视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阶层代表,以及从事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一向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对待。现代知识分子作为尚未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者以及中国社会知识精英与国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者,无论是选择科学研究还是文化创造,抑或是决定国内就职还是出国深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不管职位是高或低,其对自己祖国的挚爱情感与对职业的诚敬态度都理应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很显然,爱国情感与敬业态度的培养不分公民身份、时间与地域。爱国与敬业不仅满足公民个人对所属祖国的情感寄托,对社会中自身职业价值实现的理性需求,更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正视自身与国家主体的情感的理性表达,对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诚恳负责态度的培养。

刚推开门,秀姐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一抬头,我看到秀姐的脸上有一个红红的巴掌印。一看是我,秀姐的脸“唰”地一下子白了,有些吓人,忙把我往门外推,从她的眼神中我读出她的幽怨。

贫穷与绝对平均主义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不会要求人人共同贫穷,更不是将西方社会两极分化式的富裕以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粗暴对待,“一大二公”或“人民公社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式。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的价值要义。在儒家德治主张中,不仅以关注民生的仁爱思想直接对话当时掌权者,企图影响当时统治阶层治国方针政策的制定执行,而且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3. 说“再明白不过的” 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些说的方法,其中一条是:有经验的人总是会想到什么说什么,即使是一些看上去再明白不过的想法。在读书交流会上说“再明白不过的”话,常常会激荡出对课外书新的认识。老师们要鼓励学生不要被“众所周知”“理所当然”的观念束缚,只管大声说出对文本已经了解的部分,进而探索、发掘出未知的领域。在读书交流会上,学生说了类似的观点,教师千万不能喝止和批评,因为学生有相同的理解、表达类似看法完全正常。教师千万不要说:“XX刚才已经说了,你没听到吗?你的心思在哪里?”这样的话语也是读书交流会上的禁语。

沐浴过后,紫云穿上那套连衣裙,显得格外动人。她把蒋浩德轻轻扶起,连声说道:“都是我不好,不该把你放在地上。”

作为形容词,表示数量小,有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减少,数量上不足之意;作为动词,表示不足的幅度、欠、丢、遗失;作为副词,表暂时、稍微。

[2]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唐宋注疏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混凝土的原料中含有很多的水分,并在混凝土不断凝聚的过程中,这些水分会被气化并发散掉,直到水分发散完后才算是混凝土凝固完成。在水分发散的过程中,如果水分发散的速度很快,会导致混凝土凝固出现干涸的现象,会更容易出现裂纹。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田锦宗,陈鹏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