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学校体育的一种诠释

更新时间:2009-03-28

学校体育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又可能是个“冷门工作”,常常被“窄化”“矮化”和“庸俗化”。事实上,体育一旦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就不仅仅是一种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兴趣和增强体质的手段,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和人格完善的教育活动。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新诠释和发掘学校体育的多元价值,对于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校体育是多维之修炼

学校体育是“由学校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使受教育者增强体质以及掌握相应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1]。学校体育包括体育专业教育和体育通识教育,本文特指后者。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还是人类教育的一个“百宝箱”,集健身、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修剪和锤炼作用,可以从体育运动、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和体育文化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体育运动:身体修炼

学校体育首先是一种身体运动,球类、田径、体操等运动都可以修炼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身体适应能力。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大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姿态优美,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性也较好,身体运动能力和人体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能力也较强。因此,雅典人进行身体练习不仅着眼于军事准备,而且重视身体的匀称健美、动作的协调灵活。蔡元培先生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一文中,提出现代学生的三个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

身体修炼的基本目的是增强体质与健康,而体质是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的基础。斯巴达有一种近于野蛮的传统,小孩出生后由长老检查,将新生儿浸在冷水里,淘汰那些抵抗力和生命力羸弱的婴儿,个体体质成为生命存在的理由。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生理能量全部激发出来,卢梭则主张两岁以前婴儿的教育应以体育教育为主。美国学者希区柯克等人认为,身体健康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和基础,而体育锻炼则是促进健康的最佳手段,可以培养人们在运动方面的特殊智力,矫正身体上的缺陷。

微小RNA含有18~25个核苷酸,是真核生物细胞内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能与靶基因mRNA3′非编码区特异性结合,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7]。Leung等[8]发现,miR-135a在恶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体外实验表明,miR-135a可诱导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miR-135a过表达可促进Hela细胞在体内成瘤作用。表明miRNAs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抑癌或致癌功能,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应用于临床治疗,然而miR-145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二)体育知识:智慧修炼

“狭义的体育课程”是体育这门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与进程安排。“广义的体育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体育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教师所教授的体育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包括学问、知识和技能)三个部分,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的绅士教育体系。他认为体育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石,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应该融为一体,健康与进步需要合而为一。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则提出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四育”,把体育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并列起来,这是教育内涵的解析和教育目的分化,但不是教育工作的具体分工。

牛津与剑桥可谓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他们每年一度在泰晤士河上的划船赛,已经持续180多年了,现在拥有25万现场观众,770万人通过BBC收看直播,全世界116个国家的5亿人收看转播,成为了与英超、温布尔顿网球赛媲美的体育赛事。”[11]据统计,在2016巴西里约奥运会中,美国代表队运动员有74%来自于130个不同美国大学的大学生。美国知名的博客媒体Bussiness Insider的数据显示,2016年奥运会有39名运动员来自或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美国奥委会收集的数据显示,自从1912年美国参奥开始,每届奥运会都有一枚奖牌属于斯坦福大学的运动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果以国家为单位参奥,其历年金牌数排名第五,秒杀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南加州大学出征奥运会的运动员总数全美第一,如果它也以国家为单位参奥,历史上奥运总奖牌数可以排到第16名。北卡罗来纳大学、宾州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都在奥运会上有着傲人的佳绩。中国的体育比赛一直具有政府化和专业化特征,大学体育一般满足于体育教学,但在20世纪60年代,复旦大学的排球也进入了全国甲级赛事,北大的登山队、清华的跳水队、北农大的橄榄球队,地位已十分显赫,而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已成为教育界和体育界共同的盛事。

学校体育展现着受教育者的人格状态,体育文化的熏陶,必然促进学生人格的修炼。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4]“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由于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到一战前夕,对体育明星及其成就的集体认同成为民族娱乐和文化现象的基本要素。体育作家自觉地成为文化记录者,而不仅仅是体育事件的报道者。”[5]体育文化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塑造文明人的健全人格,这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的复杂过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精神与肉体是分开的,甚至是对立的,而在西方的文化观念里,肉体与精神不可分离,体育就是通过人的身体行为改善心理状态,赢得“身心健康”。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人要有生存的能力,现在人的生存条件太优越,人本身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已开始退化,体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退化。姚明一直坚信体育的力量,他认为学生的健康是国民整体体质水平的基础,通过增强身体素质,可以拓宽生命的意义。

体育知识包括陈述性和程序性体育知识,而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对体育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就没有对体育的执着和追求;没有掌握体育的基本规则与技能,就不会有体育运动水平的高度。况且,体育知识不仅可以指导体育运动,还能通过知识的传播与创造,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拓展大家的生活视野。例如:世界重大体育赛事,如足球界的世界杯、欧冠、欧洲杯,篮球界的NBA,综合性运动会中的奥运会和亚运会,已经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力棒”“全能冠军”“种子选手”“半决赛”等体育词汇,“吹黑哨”“打假球”“服用兴奋剂”等体育时尚语言,成为社会交往和其它学科的重要资源。

我们本该明白教育应做什么: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鼓吹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传授技艺。

(三)体育欣赏:审美修炼

学校体育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它绝不只是功利运动与知识积累,还是一个绚丽的美学世界,包括形体之美和精神之美。在国际体育赛场上,乔丹飞行着投篮和科比翻身投篮,郎平势如破竹的扣球,贝克汉姆踢出的弧线球,给篮球、排球与足球赋予了更高的美学价值,而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体育项目本身就是审美的较量。体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展现人体美,而且丰富和发展着形体的天然美。“如果去除单调的军事训练,按照合理规则进行的话,那么体育完全就是一种愉快的修养和优美的运动。”[3]审美是在人的基本需要被满足的情况下,活得更加有品味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人生活的升华,这区别于动物生理本能。体育欣赏的审美品格,可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大学应把体育作为学生力量展现、精神畅快和热血沸腾的教育,而不能当作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

实验采用的交通数据集包含了从自然场景中采集到的17类共550个样本.这些样本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存在仿射变换,部分遮挡,背景影响以及照明变化等干扰因素,因此识别难度较大.部分交通标志样本如图1所示.

学校体育是最基础、最美好的教育,它所显现的体格与动作造型之美,就是一种外显的美,而体育的内在美则是隐藏在人的躯体中喷薄欲出的“体育精神”,如“斯巴达精神”崇尚刚气、刻苦耐劳、增强体力和保家卫国,“雅典精神”志在培养学生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身心和谐发展。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就是西方体育精神的图腾,距今已有2500年,可那蓄势待发、力敌千钧的雄风依然让人深受震撼,那无可阻挡的爆发力还是让人肌肉骤然绷紧,体现了人对无穷伟力的向往,这就是体育审美的一种奇妙境界。因此,学校体育不能仅以安全为前提,或仅以延年益寿为目标,而要致力于保护一个民族的“血气”,强化一个民族的刚毅与果敢,这是一种灵与肉的壮美!

(四)体育文化:人格修炼

其次,知识产权评议是确定产业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路线的重要指针,是实现技术发展“后发优势”和“弯道超车”的重要方法。通过知识产权评议,可以分析某一技术领域研究开发的总体态势、关键技术和技术发展路线,预测可能的技术创新点和突破口,从而为国家、区域和产业组织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和创新战略,厘清技术发展路线提供支撑。③ GODIN R.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of Publication in Industries. Research Policy, 1996(25):587-606.

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肯定上古楚方言中照三归精,心母书母无别。因为舌面塞音与舌尖塞擦音发音方法不同,但有相通之处,正如董氏所言“难免带一些塞擦音的色彩”,且精组、照三组字通假或者谐声的例证不在少数。而心母、书母关系密切,在其它出土文献中也是如此。据赵立伟先生统计“《银雀山汉简》中章组书母与精组心母通假16次,与精组其它声母通假3次;在《阜阳汉简》中,与书母通假37次,而与精组其它声母只接触3次;在《睡简》中,章组书母与精组心母接触21次,而与精组其它声母只接触4次。”[6]郭店楚简书母与精组心母通假4次,与邪母接触2次。如:

学校体育是广义之课程

人类早就具有锻炼身体意义上的运动,但并不属于教育的范畴,因为“教育”原指对人的心灵发生善的影响,与身体活动无关,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自然也就没有提及体育。在奴隶社会,身体训练开始被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古希腊的许多学校中,“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构成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近代学校的身体训练表现为体操教学,“瑞典式体操”“英国式体操”和“德国式体操”形成西方近代体育的三种流派和传统。随着新运动项目的大量涌现,人们逐步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的新概念,但直至20世纪初,“只是近代出于对儿童健康的关注,才勉强构成‘体育’一词”[7],“体操”和“体育”两词才在世界范围内统一到“体育”。但身体活动不等于体育,有了教育之后才有体育和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包括对学生的体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价值教育、体育审美教育和体育伦理教育等”[8]

(一)体育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校体育包含着一种知识类别,它能够优化人的知识结构,修炼人的智慧。“现代大学体育不仅具有培养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教育功能,同时,还应具有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科学研究功能。”[2]德国、日本已将体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在我国13大学科门类中,体育是教育学下的一级学科,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如果哲学、文学和艺术的终极目标是真善美,那体育的目的在于求健、求乐,是追求和实现那些终极目标的手段、支撑和态度。学校体育既有运动技能、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也包括体育理论和精神的修养,具有术科与学科的二重性,我们不能让术科性和活动性掩盖了学科性,没有足够的学科知识积累来解决学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也就不能生成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体育作为“广义之课程”,至少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的张伯苓先生被称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他创办的南开学校,体育真正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他甚至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因此,“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一般来说,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智育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体育则侧重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升。但人们似乎惯用修身养性和智育的观念来消融体育,学校体育常常游离于体育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所左右。

戒毒所戒断只是吸毒人员完成康复的初始阶段,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要彻底摆脱毒品的困扰,可能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对戒毒人员后续照管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和支持。

(二)学校体育涵盖了体育教学与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比一般社会体育富有更强的教育性,那就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因此,我国高等学校便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两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关于体育课的教学,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体育达标和体育比赛,但把体育局限于运动能力提升和运动水平达标,就会坠入体育应试教育的泥坑,与体育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学校体育比赛和达标本身不是目的,它不过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工具,体育课程也不只是狭义的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而是一种广义的课程,再好的文化或专业课程都无法取代体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大学的内涵中,体育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既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必备条件,也是社区教育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发挥服务与引领国民素质提升的作用。“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不单是要得若干的银盾、锦标,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9]英国伊顿公学就是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该校设有8门必修体育课和27门选修体育课,每周体育课时达23小时,基本每天中的半天都在运动,几乎与文化课时(31小时)平分秋色,作为一所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健强体魄,集德行、智慧、礼仪及学问于一身的绅士。”[10]英国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说:“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本能进化到自觉行为,原始的野蛮性和自发性、进攻性、情绪性,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竞争,逐步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文明现象。体育作为一种并不规则的运动,深受人类原始动力的驱使,而那些分门别类的体育规则,凭借人类文明的指引,爆发出生活的“正能量”,使人的力量或剩余精力得到更自由、更奔放、更文明的表现。在文明社会里,人的原始本性渴望得到释放,体育则让人自由自在地放纵,让相互攻击获得正面的存在,让非理性、非功利的运动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应从关注‘身体’的‘生物学’目标转向关注‘人’的‘人文主义’关怀,体育课的至高境界是在‘形而下’上锻炼学生的身心,在‘形而上’历练学生的综合素质。”[6]绝不能以体育教学、群体活动替代学校体育,而应重视通过体育促进学生人格的修炼,让学生更加具有理性和雅兴,更加勇敢和顽强,更加富有团队意识与担当精神。

大学体育工作不仅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还包括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等。师生的业余体育活动,如大学师生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体能达标活动、晨跑晨练等自发性群众体育活动,往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多数大学里,不仅有体育教学与研究机构,还有体育工作、服务组织与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指向身体而非心理,没有身体运动,体育工作就会失去目标,但有了运动并不等于就有了体育。散步、走路上班等机械的运动不是体育活动,包含智力运动的下棋、打牌、打麻将等斯文运动也不是体育运动。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体育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几个人坐在一起丢毛巾、玩游戏肯定不是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常用一些简单的运动来“热身”,利用一些益智或娱乐活动调节课堂氛围,这是一种教学策略,而不是体育运动,更不是体育工作。

(三)好的大学一般都有好的体育运动

大学与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大学不一定都有好的体育学科,但应该有好的体育运动。我国大学有种特殊的功能,就是既要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又要将自己的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以弥补社会体育设施的不足,实际上承担了部分社会体育的责任与义务。西方国家的体育功能完全社会化,即由城市、社区、俱乐部、个人四方承担,大学体育课程较少甚至不开设体育课,体育场所设施也不如我国大学完备,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为数不多,但师生对体育的重视和参与程度远远高于我国。19世纪末期,美国东北部8所一流大学便有社会及运动方面的竞赛,校际之间订立运动竞赛规则进而订立了盟校规章,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常青藤盟校”就这样产生了,谁也没有想到,因为体育赛事竟然打造了一个精英大学联盟。当体育成为了大学教育本身,好的大学便以教育的情怀来关注体育,那些名牌大学的体育出现“冒尖”现象也就绝非偶然。

政府必须回归到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本位上来,将“经济建设”的职能交还给市场,政府要履行好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公共财政,就是怎么样去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究竟应该做什么?过去我们经常讲,政府包办天下,政府做了太多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今天“万能政府”的影子还见诸各个行业,凡是国家权力干预的地方和行业必然是效率低下和垄断程度很深的。我们的微观经济生活管得太深、管得太死,要回归到政府的公共财政的建设上面,把资源配置和经济建设的职能主体要交还给市场和私人部门。

学校体育是休闲之精粹

随着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大家更加有闲和有钱,将主要从事创意性工作和休闲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拿钱去“消费”自己的闲暇时光,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休闲组织认为,当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支出和国土用来休闲,这个国家就进入了休闲社会,这时,“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12]。国际休闲研究权威杰弗瑞·戈比和托马斯·古德尔预测,“届时,休闲服务将主导劳务市场,国民生产总值中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休闲产业创造出来,人们将把生命中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金钱用于休闲”。休闲成为大学生未来面临的新常态,而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未来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休闲教育必将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体育与休闲有着天然的联系

体育与休闲是人类创造的两种幸福生活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都与劳动有关。休闲是为了调剂和享受生活,也是劳动的重要成果和目的;体育本身不是生产劳动,而是从大量生产劳动和生活自然动作中,分化、提炼出来的一些有助于发展身体技能(能力)的动作与练习。体育从劳动与生活中独立出来后,主要发生在休闲中而不是生产中,即使体育衍生出一种产业后,仍不能认为体育本身就是生产劳动。现代体育离生产劳动愈来愈远,离休闲则越来越近,因为体育与休闲拥有共同的“娱乐因子”,它们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体育就是要玩,体育教育不该被扭曲成技能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简单通过分数去证明。

体育是一种“动”的休闲,还能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成为人们高雅的闲情逸致,使人沉浸在体育文化的创造、欣赏和建构之中,处于一种亢奋的生存状态或生命体验。体育休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分为竞技类、健身健美类、冒险类和娱乐类体育休闲,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特点。作为一种现代、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体育休闲促使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方式增强体质,消除身体疲劳,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还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类的野性与坚毅,帮助人们锤炼筋骨与磨砺精神。在后工业化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已由“增强体质”唯一标准向强身健体与休闲娱乐相结合转化,重视学生学习的多元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强调兴趣而不是强迫,因而把舞蹈、登山、社团活动等休闲娱乐因素引入体育,以至于许多学校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休闲项目。

(二)学校体育有着宝贵的休闲价值

如果没有体育运动,休闲项目可能失去半壁江山。据统计,法国现在有超过65%的人口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运动以休闲为主,最受欢迎的项目为滑雪、体操、自行车、游泳、网球、步行等。1974年,日本“余暇活动开发中心”的调查表明,在所划分的日本国民喜爱的15种休闲活动类型中,至少有10种与体育运动有关。2012年,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的“中国休闲小康指数”显示,在公众最常采用的10种休闲方式中,“散步、爬山、逛公园等大众体育项目”排在第二位,大众体育与球类运动是休闲活动的重要选择,体育运动不愧为休闲之“精粹”。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作为一种身体与心灵的体验,可以有效地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永远值得古希腊人骄傲的是,他们把那么多的闲暇时间用于上学,以至于“闲暇”一词后来演变成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中的“学校”,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可能源于“闲逸的好奇”,没有闲暇就不会有人专门去探究人类的高深知识。学校体育既为在校师生提供高品质的体育运动与休闲生活,又为学生的未来准备必要的锻炼方法与休闲方式,确实具有宝贵的休闲价值。

学校体育具有明显的休闲化倾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众体育的国际化潮流,推动了体育休闲化的发展,欧洲第七届体育部长会议发表的新的《欧洲体育宪章》,进一步强调了大众体育的休闲化发展方针。体育的休闲化和娱乐化,对于抵御现代“文明病”、降低“亚健康”比率、缓解工作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与休闲的融合便产生了休闲体育,在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大众体育和医疗体育四大体育类型中,除竞技体育和医疗体育之外,其他均可划为“休闲体育”,即使是竞技体育,也能给观众带来良好的休闲娱乐体验。学校的休闲体育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载体。“而在目前这个休闲和娱乐主导的社会中,大学体育的休闲性和娱乐性能为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和全民健身打下坚实的基础。”[13]

(三)体育、休闲统一于现代大学

现代大学是个神奇的 “社会器官”,不但能够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还可培养人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教育人们通过创造性的休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追求与理念,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休闲教育是让人们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以获得自我满足,并将个人才能发挥到极致,从而使自由支配时间有助于提升人整体的生活质量。”[14]休闲教育通过学习休闲知识,养成休闲技能,形成休闲涵养,从而使社会成员投入其中去提高自我、优化自我。学校休闲往往隐匿于学校体育活动之中,二者以人为中心,共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是每个社会成员享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个体生命发展完善和生活世界和谐交融的必然结果。

现代大学把体育与休闲教育精密地结合在一起,和谐共处、相互弥补、相互支撑和促进,更加彰显了体育的休闲价值。体育没有休闲娱乐的调剂难以激发人的兴趣,无法维持运动的常态化,休闲没有体育的支撑,就会缺乏富有生命激情的爆发力与挑战身体运动的精气神,体育与休闲蕴藏于大学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既使学校教育变得轻松活泼,又使校园体育更加自由奔放。现代大学作为“知识之城”“休闲之所”和“体育之都”,从事更高效能的精神劳动和多维修炼,而“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15]。休闲与大学教育、创新创意血脉相连,休闲与体育作为统一体,既是身体的还原与修复,也是智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继续,当流程化的劳动暂时放下,自由的思想便大行其道,当职业性工作暂时放下,业余兴趣爱好便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于是,现代大学成为思想者的“孵化器”,闲逸者的“栖息地”,体育爱好者的人间天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仇军.21世纪大学体育的使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刘艳伟,吕红芳,边宇.美国大学体育的萌生与机制分析及对我国大学体育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1).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理查德·W.布利特.20世纪全球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6]张新科.大学体育略伦:学科定位、时代担当及课程价值[J].中国学校体育,2014,(9).

[7]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张正中.呼唤成全人的体育课程——学校体育课程病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9]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0]友友.伊顿公学和精英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1]张楚廷.教育基本原理——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3]杨贵学.休闲、健身、娱乐——浅析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新理念[J].科教导刊,2012,(1).

[14]查尔斯·K.布莱特比尔.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5]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方林佑,曹冰玉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