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试点二级学院综合改革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围绕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回避的话题。要突破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必须落实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制度化、精细化、组织化的发展路径[1]。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已然提上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议事日程。

一、试点二级学院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级学院是介于学校与系部专业之间的中间层级,也是具体办学活动的实体。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和权限,涉及到组织治理结构上的变革。尽管对高校治理结构的讨论,强调横向上高校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横向关系上的制度安排。但纵向上校院二级管理权限的划分,从实现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角度而言,更是治理结构讨论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方面,以二级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就是以试点二级学院为载体进行管理机制优化的创新,涵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各个教学管理领域。二级学院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确了二级学院在学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能担当,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试点二级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管理单位,应该掌握多大的管理权限,掌握什么样的管理权限;学校层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人事与机构配置、行政及一定范围的财务运行上,应下放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的权限,以何种方式下放等问题,都需要试点二级学院的先行先试,摸索创新。

另一方面,试点意味着“试验”“创新”,试点二级学院是在学校内部选择学院设立的“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在试验区,可以突破学校现有管理体制,试行二级考核和二级分配,构建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积极性,且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而且只有将试点以项目的方式提到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里,才有可能将改革的想法与规划付诸实践。试验区的特点是可以将改革的负效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革遭遇失败仍可以有回旋余地,积累经验再行调整。反之,当改革有所突破和成效时,试点二级学院改革实践形成的可操作性经验,可以直接运用于更大范围的改革任务。

二、深化试点二级学院改革的认识

改革,通常指对旧事物、旧制度的局部或根本调整,必然触及既有利益格局。第一,要认识到试点二级学院改革的难度,并正视其阻力。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及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高职院校治理领域的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进程相对滞后[2]。尤其是公办的高职院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与政府组织一样,等级制的权力体系维系其稳定运作。而试点学院的综合改革将涉及科层层级权力的重新划分,任何一处的权力变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充满权力和利益的较量,放权只能逐级展开,逐渐深入,权力关系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革的领导者必须达成共识,凝聚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克服阻力,同时推动学校层面改革配套制度的协同与完善。既不能只放权不管理不监督,也不能消极放权、随意放权。

就全国范围而言,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的项目推动阶段。以广东省为例,相继推出一流校建设与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制”作为一种治理机制,被认为具有强大的制度激励功能,其背后的运行逻辑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所遵循的专项逻辑、事本主义逻辑。竞争元素的引入与择优扶持的特点,使重大“项目”成为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广东省发布了《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55号),其中最核心的任务即切实推进二级学院改革、学分制改革、人事绩效管理改革、科研与社会服务改革。其后,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实施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年)。其中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建设内容明确指出推进以院系二级管理、下放办学自主权为核心的试点二级学院改革,载体即为试点二级学院。示范校、一流校、创新强校工程等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重大项目工程,是高职院校实施改革的有力抓手。为争取项目资源,与同类高职院校展开竞争,取得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开展项目,做实项目,试点二级学院改革只有确立为规划中的项目,才具有真正落实的可能。

第一,学校层面需要牵头成立试点二级学院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学校主要职能部门如教科研处、组织人事处、计财处等进行调研,在结合本校实际与同类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人、财、事权下放清单,明确具体改革任务、责任人,同时建立反馈与监督机制(如图1所示)。在权力的分配上,要明确下放二级学院的重点权限是与治学权高度相关的权力,如自主招生权、学术质量评价、学生就业以及依托于学术的社会服务,体现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当然,职能部门的指令权、指导权、检查权等权力要做出适当的让渡,把二级学院能用好的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对于非常重大的、二级学院难以驾驭的权力,校院两级应合理分权。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了具有Holling-type Ⅱ类功能性反应的修正Leslie-Gower捕食模型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从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改革高校进人用人环境、改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20项改革意见,这些意见都指向如何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于改革乏力的公办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个结构转型的契机,在深受行政建制约束的公办高职院校,唯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意见与行政指令才有可能真正将改革提到议事日程。无论当下的二级学院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权力的下放与自治的要求,但二级学院从被管理走向适度的自主治理,这一回归高校本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和明朗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契机,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各项配套制度,从根本上改善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与制度,推动二级学院试点改革。

第四,要了解二级学院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指出,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仍需完善等[3]。实际上,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通常由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由地方财政拨款,在办学自主权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无论是内设机构还是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等,都纳入了地方行政管理的大框架内。学校本身的自主权非常有限,能下放到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就更加有限。高职院校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太大,无法承担或实施独立自主的办学行为。就学校内部而言,受政府管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已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命令、任务、指令传递,各职能处室作为学校治理结构当中的“条”,通过频繁向作为治理结构中“块”的二级学院发布通知、检查、督促与各种评比实施管理,二级学院被动参与学校各种会议、学习,执行各种文件与规定,这种指令式监督式管理成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的常态。全方位、深入地命令传递使得二级学院的自主治学空间接近于无,极大削弱了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混淆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造成二者的关系失衡,由此导致教师治学群体话语权的弱势及资源获取能力的弱化。

三、推动试点二级学院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以“放管服”为契机推动改革

第三,要明确二级学院改革的具体内容。校院二级学院治理的关键就是实现二级学院的“三落实”,下放人、财、事权。具体而言,要进行以“岗位聘任和考核”为核心的人事自主权改革,建立二级学院自主设岗、自主招聘、自主调配人员、自主聘用的人事管理机制。要进行以“绩效分配和经费使用”为核心的财务管理自主权改革,进一步完善内部分配和奖励制度。事权方面则涉及到以中高职三二对接、自主招生、专本对接等多种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教学管理自主权、科研管理自主权,以及以“资源配置和保值增值”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和调配自主权下放;与试点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相对应的专业管理、教学团队、专业教研室建设等内容。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落实改革

本文择选的林地为速生桉第二代林木采伐基地,但基于长时间种植速生桉的影响,相应种植区域的地力大幅度下降,土地板结以及退化问题严重,开始不断趋于贫瘠化发展,因此,为了对该区域土地以及环境进行有效的优化,需要积极探寻以及创新出实效性较高的改种种植方式,有助于提升农民经济效益提升。

(三)以培养方式的转向引领改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思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4]。而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培养模式的特色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这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创新都需要通过试点二级学院去建构运行机制、运行管理制度。因此,试点二级学院的改革,应该结合培养模式的转向,开展复合式改革,既要考虑校院二级管理层面的上下级权限划分,又要考虑新型的体现产教融合特点的组织制度设计,要把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章程、制度等任务嵌入到试点二级学院综合改革中。在此过程中,要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整合教学资源,打破现有院、部、专业的格局,既突出培养模式的特色,又充分考虑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专业优化配置,重构二级学院。

(四)以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实施改革

第二,要坚定试点二级学院改革的初始目标。二级学院试点改革的初衷是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就学校发展而言,二级学院的改革实践既要符合学校整体的发展思路,融入学校总体的战略安排中,又要体现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其他学院错位发展。就学院自身专业发展而言,二级学院的改革更要瞄准标杆院校的同类专业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总而言之,形成对接产业、服务区域、跨界发展的创新型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的试点二级学院改革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图1 二级学院综合改革实施路线图

第三,要在明确试点二级学院专业特色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探索,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如试行混合所有制,就要强调引入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本,从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出发,实现二级学院产权结构、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探索“现代学徒制”,要深入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与运作模式,引入国际标准,构建高端制造业国际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试点二级学院要特别注意构建校企密切合作的组织机构、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运行。简而言之,二级学院的自主办学模式探索,均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图2 试点二级学院自主办学探索路径

第二,要建立与改革任务相匹配的各项制度。实现两级考核与两级分配,相应的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调整,试点二级学院自主办学路径如图2所示。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是下放权力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经费分配方案的制订就是核心中的核心。校级管理与二级学院管理之间可以尝试通过权力清单制度,划清各自的管理目标和权力边界,防止出现管理上的错位和越位现象[5]。以明晰的制度规范权力的分配,多元参与的渠道以及科学决策的流程等,保证试点二级学院在试行自主治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注重制度的创新设计,将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转化为灵活的弹性模式,尤其是在提高教师治学积极性方面要重点考虑,形成更民主的二级学院重大事务决策程序。

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引领,以学生受益、学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推进试点二级学院改革,顺利实现权力从学校向二级学院下放。试点二级学院必须建立起以绩效限定责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衡机制,将二级学院逐渐转换成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办学主体,以此激发教职人员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2.4 细胞自噬小体的定量检测 不同浓度槐耳清膏(4、8、16、32mg/ml)作用 NCI-N87 细胞 24h 后,收集细胞,用浓度为1μg/ml吖啶橙室温条件下避光染色20min,离心之后弃染液,用1×PBS清洗3次后,PBS重悬细胞,上流式细胞仪检测,FL3通道检测红色荧光,FL1通道检测绿色荧光,红色荧光增强说明细胞内酸性自噬小体增多。

肠癌 30岁以上的人如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次数增多,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细、带血等,还有腹部隐痛、腹胀、有下坠感等,应警惕肠癌。

[参考文献]

[1]江涛,张磊.创新与协调:高校二级学院治理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2):18.

语文教师在作业形式上要力求多样化,使作业从单一的“写”中走出来,力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真正让学生由作业开始打开自己亲近语文的大门。

[2]李小娃.高职院校治理改革:理论命题与实践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20.

[3]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44.

[4]郭光亮.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向:困境与出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39.

发生于古元古代末期的中条运动,是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大量伟晶岩和伟晶状花岗岩,为龙首山早期形成伟晶状花岗岩型铀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强烈的中条运动,使铀活化并迁移,形成早期铀源层和贫矿化。中条运动后期,地壳进入相对稳定时期,龙首山发生普遍海侵,形成了以稳定型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的盖层沉积建造,到震旦纪末期,兴凯运动导致龙首山地壳抬升,形成阿拉善台隆。

[5]戴联荣.满意度视角下的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制度建构与设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0.

 
李妮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