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全域旅游的精准扶贫“内生式”发展研究——以南宁市新江镇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旅游全域化,简称为“全域旅游”,2015年8月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国家旅游局就此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其中,全域旅游最重要的建设目标是“创特旅游”,即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和创建特色旅游小镇。以民族文化引领的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和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息息相关,精准扶贫的直接对象是贫困村和贫困户,换言之,乡镇级辖区就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扶贫的目的是消除贫困人口,让每家每户都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精准是扶贫的手段,全域旅游市场是精准扶贫的平台,“内生式”发展效应是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南宁市新江镇全域旅游建设与精准扶贫攻坚模式结合发展实例,探讨精准扶贫“内生式”发展路径,为区域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船型组合③:A、B泊位停靠2000DWT杂货船:15 + 86 + 50 +125 + 22.5 = 298.5m < 300m

一、南宁新江镇精准扶贫进展情况

(一)南宁新江镇精准扶贫情况

新江镇位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该镇围绕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小镇”发展目标,以农业产业、生态乡村、扶贫开发为重点,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创新推行那云村“三看二比一统筹”精准识别法。2015年对全镇大约33 300人总人口进行全面排查评比,最终识别出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854户3 308人,贫困发生率为10.61%。

至2016年底,新江镇实现脱贫527户2 199人,那云村、团阳村和汉林村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3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全部降至3%以内,全镇贫困发生率降至3.56%,降低了7.05%。在住房方面,新江镇2016年脱贫的527户里面,428户住房原本就已经达标,有99户涉及危房改造(修缮、扩建),目前这99户人口已经达到入住条件。在收入来源方面,新江镇各村均有产业支撑,527户脱贫户的收入来源均有保证,已达到人均3 100元以上。

(二)发展旅游脱贫思路

广西于2016年对脱贫摘帽标准进行进一步明确,贫困村脱贫标准是根据“十一有一低于”标准执行,而贫困户脱贫标准是根据“八有一超”标准执行。其中“一低于”指的是整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一超”则是该户家庭当年人均纯收入要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2 300元)。新江镇为了提高贫困户的收入,通过引进企业开发产业的方式,让贫困户以入股和务工的形式来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此外,通过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扶持乡镇农家乐成长、农业景观建设、壮乡示范村建设和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种养殖和入股分红方式促进贫困户的“内生式”自我发展,提高家庭收入。

目前新江镇的民族乡村旅游知名度还是比较低,基本上只有本地人了解新江镇旅游景点,其他地区的游客很难有途径深入了解新江的民族旅游特色。其中,根本问题在于旅游品牌知名度不够大,没能在南宁旅游形成属于本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及知名度。所以,加快注册民族旅游商标,以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标来塑造旅游知名度,让旅游产品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如此发展才是新江镇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的出路及放在方向。

二、新江镇全域旅游建设对精准扶贫的作用

(一)新江镇全域旅游建设情况

基于前期政府政策扶贫基础上,目前大多数贫困户生活得到改善,在创业方面也得到了政府扶贫产业专款支持,扶贫产业基本稳定发展,一些贫困户也到农家乐、产业合作社基地打工,既有分红,也有工资收入。目前新江镇的游客在历年增长,2016年游客量就达5万多人次,到2018年底蒲庙至百济的二级路建好,南宁市至新江的游客将增多,届时扶贫产业成为景点,产品成为旅游消费品,贫困户的收入也会持续增长。

(二)新江镇全域旅游精准扶贫效果

新江镇基于文化引领的特色全域旅游发展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在那文化、嘹啰山歌文化、八音文化、竹文化及节文化等壮乡文化基础上,通过民族村落改造、壮乡景点景观塑造、民族农业产业扶持和民族特色农家乐建设等多种形式连接,把本地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带动发展。新江镇根据可劳动的贫困户情况,先扶持贫困户种养产业发展,比如百亩双季葡萄、千亩茶辣种植基地、千亩秋葵等多数由贫困户来种养,以合作社的形式统一管理、销售。同时,新江政府利用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在农业产业基地开发全域旅游景观景点,试图以全域旅游带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及景观景点的完善,贫困村有了自己的集体产业经济,同时贫困户也愿意投入资金和热情到发展产业上来。此外,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带动了贫困户本地就业。一是农家乐聘请贫困户到农家乐打工,实现就业人数有100多人。二是旅游基础建设聘用工人,也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实现就业100人左右。三是民族文化旅游所需要的表演者,也优先培训贫困户,有八音表演队、嘹啰山歌表演队等等。四是全域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消费,贫困户养的土鸡土鸭等农副产品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极大提高了贫困户的发展动力。

三、新江镇旅游精准扶贫“内生式”发展路径

(一)刺激消费市场和创造就业创业机会

新江镇全域旅游建设以民族村落为原型背景,以产业景观作为景点衬托,以民族文化作为活动色彩,以民族农家乐和民宿作为吃玩项目,种养产业、景观产业、手工产业、服务产业以及娱乐产业与全域旅游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依托,实现多方共赢。目前,新江镇全域旅游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已经建成有极具壮乡风情古村落一座——那蒙坡,总投资金额5 000万元,其他在建项目有汉林村的十冬坡——壮乡青瓦房古建筑群。2016年邕宁区投入全域旅游建设专项资金,在新江屯亮村的千亩秋葵基地上建设景点,同时在新乐村和汉林村的千亩茶辣、千亩桑园及百亩双季葡萄园内建设景观景点,依据产业自然景观,开发全域景观旅游,实现产业旅游双丰收。目前,新江镇具有规模性农家乐6家,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都是按照壮乡特色打造,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文化的作用,对内可以增进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发展;对外可以满足游客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吸引游客到民族内部去感受本民族的文化风情,也因此促进了该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兴起[2]。所以,新江镇要继续以民族文化全域旅游建设作为发展主线,只有把民族文化全域旅游做好了,才会吸引游客来旅游消费,扩大消费可以有效刺激本地市场,增大农产品销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服务业收入,贫困户的就业和产业发展则得以解决。而且,这种解决方式已经不是一种扶贫政策来支撑推动,而是一种市场作用,是旅游市场的扩大解决了贫困户的贫困问题,其旅游精准扶贫的“内生式”效应也自然得到扩大[3]

(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需要本地专业队伍服务

基于顶狮山文化、八音文化、嘹啰山歌文化、知青文化、逛节文化、圩文化等民俗民族特色文化,引领了新江镇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但其文化发展依托于当地居民组成的民俗表演队伍。比如嘹啰山歌,新江本地人大多数会唱嘹啰山歌;新江镇每个村都有独具特色的过节习惯,过节气氛特别浓。以上这些民俗文化都是一种可塑造的民族旅游文化,这种文化一旦形成特色和效应,必定会成为当地旅游业的增长点,同时也必然成为贫困户就业和创业的资源选择,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形成了“优势产业、文化自强”发展特点

不论是大景区旅游,还是小景点的民族文化全域旅游建设发展,单单靠政府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新江镇除了私人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投资外,其余的旅游景观景点建设投资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社会资本、市场资本以及私人资本很少进入投资范围,旅游建设投资渠道单一,缺乏大的旅游基础建设企业投资。所以,新江镇要依靠临近南宁城区的区位优势,适当申请旅游规划用地。一是申请扩大城镇化建设用地,建设一个具有商业、购物、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功能的民族文化特色商业街。二是以已经建成的具有壮乡风情的那蒙坡、十冬坡古村落为中心,扩大周边规划用地申请,引进旅游开发投资公司,通过“产业—旅游”结合形式开发当地的民族旅游,充分利用社会—市场资本来发展当地旅游业,以多元资本投入方式来支持新江镇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只有新江镇全域旅游消费市场扩大了,新江镇“全域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才会具有产出效益,从而提高精准扶贫贡献率。

四、新江镇精准扶贫“内生式”持续发展优化建议

(一)以民族文化全域旅游作为发展主线

所谓的放线技术主要是指在风景园林施工前做好定点放线,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不仅要切实保障好花草树木间的和平相处,还要在达到自然美的基础上充分保障树木生长所需的空间且最大化创造价值与作用,具体的放线工作要求施工人员将定点进行标记,应注意放线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类别来选择放线坐标,严格管控树苗位置及树木间距的精准性。而所谓的挖坑工作主要是指用石灰点锁定好树坑的具体位置,在此基础上垂直向下挖掘和向两侧延伸,通常坑的大小要是苗木土球的两倍,为了避免出现填土不实的情况,要将坑底施足基肥并覆盖一层土质。

(二)开发周边游家庭游和周末游消费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较多的有机农业耕作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将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应用在有机农业植物保护中的科学耕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三)注册旅游产品商标以扩大知名度

教师在教育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处于关键因素和决定要素的位置,提升教师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等工作对高等职业院校现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来讲非常重要。

(四)适当扩大城镇化规模以吸引市场资本投资

新江镇立足于当地民族文化和产业基地来塑造全域旅游景观景点,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景点反过来促进民族文化和扶贫产业的发展,双向作用明显。第一,优势产业发展继续扩大。新江镇辖区以丘陵坡地为主,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贫困户想发展种植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但全域旅游建设后,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公路交通、农业用水用电修建逐渐完善,贫困户发展种养殖成本降低,创业收益更高,贫困户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所以新江的秋葵、茶辣、双节葡萄、沃柑、桑葚、韭菜、稻香野鸭、养猪业等种养植业都形成了规模产业化发展。第二,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那蒙坡、十冬坡等一批具有壮乡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修建完成,新江镇作为邕宁区打造“创特县”重点镇,其建设民族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促进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民族文化全域旅游建设也要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旅游的消费对象和旅游消费模式。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地制宜来打造旅游消费模式。新江镇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的一个郊区镇,距离南宁市市中心只有30公里,南宁市拥有600多万人口,所以新江镇的旅游消费市场是巨大的,旅游消费人群定位在南宁市内就足够了。南宁市的旅游消费人群基本以周边游、家庭游和周末游为主,比如西乡塘区的青瓦房乡村旅游景区就是以周边游、家庭游和周末游作为消费模式,以“景点+游玩项目+自主游+餐厅餐饮”的旅游模式打造“青瓦房”旅游品牌,目前是南宁市最为热门的乡村一日游的景点之一。新江镇的两个民族村落景点,也完全可以开发“景点+游玩项目+自主游+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的周边游、家庭游和周末游消费模式,打造一个四季游客不断流的新民族乡村旅游圣地。

五、基于全域旅游的精准扶贫展望

基于民族文化引领的特色全域旅游发展的精准扶贫新模式,要根植于本地空间生产能力、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消费环境、旅游空间重塑能力等实际来寻找耦合途径,以此培育区域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整体性脱贫与个体性脱贫发展目标[4]。新江镇旅游扶贫模式在广西社会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对于临近城市中心和处于旅游区的民族乡镇,其优势更加明显,其模式适用性更强。要继续以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发展主线,以开发周边游、家庭游和周末游消费模式作为发展方向、以旅游产品注册民族商标扩大知名度作为发展途径、以适当扩大城镇化规模吸引市场资本投资作为发展手段,四个连接结合才能使精准扶贫有“内生式”发展机会。以民族文化引领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在我国贫困地区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未来随着民族旅游服务业的继续发展,这种模式也将凸显出它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EB/OL].(2017-01-16).http://www.gxta.gov.cn/home/detail/34610.

[2]钱津.旅游产业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J].税务与经济,2006(6):35.

[3]王玲娜.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452.

沙三段9砂组上下都发育厚层的油页岩,没有水层,非油即干。其油水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岩性是主要控制因素,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

[4]邢慧斌,刘斌,薛晓春.河北省旅游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9):362.

 
邓霄莺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