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南宁年节习俗中的饮食文化——从《南宁社会概况》所录文献谈起

更新时间:2009-03-28

1937年出版的《南宁社会概况》,有关南宁“年节”民俗的简略记录。本文所引“年节”内容,全部出自《南宁社会概况》第120~122页。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南宁社会概况》,《广西统计丛书(第十三种)》,南宁:广西省政府总务处,1937年。笔者曾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过专项考释,认为民俗节庆虽然产生于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超越原先的既有场域,趋向审美等范畴。同理,南宁百姓已将诸多原本属于民间信仰范畴的年节文化变成了美食文化[1]。此外,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在对民国文献《南宁社会概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意识到,其实该书中所刊的简略记录背后,还有诸多重要的南宁饮食习俗未被整理出来。这些习俗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正在发生变化,有些习俗或者正在转化、式微或者消失,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自己所了解的相关内容在此记录和阐述,以便为学界同仁开展研究时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料。

一、南宁迎新春节庆饮食习俗

《南宁社会概况》里,提到了“送年茶”的习俗:“新婚夫妇,在第一年新春时,要赴外家贺年,并送礼物;外家亦备粽子,糖糕,米花糖,油团等食品还送,名曰‘送年茶’。”

这本《南宁社会概况》提到了几项南宁的迎新春风俗:包粽子,蒸糖糕,制粉利及糖米花等。受到粤文化影响,新年吃粽子是南宁市民必不可少的习俗。而糖糕(年糕)、粉利等食物则带着美好寓意,主要是为了讨口彩。糖糕(年糕)是寓意新年高升、生活甜美,而粉利、米花则是祈望新年得利、发财兴旺。

三十年,三十年可以做什么?初生的婴孩三十年已然而立,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代,三十年足以改变一切事物,或者人的一生……

粉利作为广西特产,外地人常误以为是“白年糕”。实际上粉利的原料是大米,而不同于年糕用糯米。粉利是用大米细磨成浓浆,筛后加水煮成半熟稠浆糊状,搓揉成型后蒸煮,冷却晾干后变成有韧性的条形物。桂北和桂南的粉利稍有区别,桂北一般制成金条一样的形状,有的还在粉利表面上印上花纹;而桂南则多制成圆柱形长条,冷却晾干后切成一个个油桶状的圆柱形。

次日午时,我们赶到上巴河桥头,大梁说,我就送你到这儿吧。你莫着急,一天顶多走个四五十里。正午热的时候,找个树荫歇歇脚,早晚凉快再赶路。我笑着说,我晓得照顾自个儿的。你早些回吧,看今朝夜夕的书赶得上听不。大梁说要看着我过桥。这是个木桥,有半里路长,我到了桥那头,回头见大梁还站在那儿。冇想到大梁也这样心慈,我向他招手,催他回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鼻根儿一酸,眼泪就漫出来了。

另外,此处所提“糖粉”,今日称为发糕。南宁发糕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面发糕,另一种是米发糕。顾名思义,面发糕的主要原料是面粉,为了口感细腻也同时按比例搭配入糯米粉,一般加入红糖、酵母后均匀搅拌,为了美观和更美味,还会在蒸煮前加入红枣。这一红枣发糕在南宁地区的民众看来有滋阴补血的功效。米发糕用粘米为原料,加白糖、酵母,蒸出来之后多孔松软,温润如白玉,上层放几颗枸杞,仿如白玉上的红珊瑚。

与广东相比,南宁粽子种类相对少些。主要是凉粽和肉粽两种,偶尔还有豆沙粽。而广东粽子品种繁多,据《广东风物志》载:“有裹蒸粽、咸肉粽、八宝粽、莲蓉粽、枧水粽、豆沙粽、豆沙枧水粽等。其中,裹蒸粽的馅最丰美,有鸡肉、烧鸭、咸猪肉、栗子、蚝豉、咸蛋、香菇等,而且油水充足,吃来香浓肥腻。裹蒸粽以肇庆最著名。莲蓉粽则以纯正的莲子搓成蓉后,用来作馅。”[2]粗略分来,广西的米花糖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成型后炸”法,将糯米蒸好,放进模子里压成圆形,晾干后油炸成为膨化状态,以象征团团圆圆。这种只能是纯糯米,不能加其他料,否则会在油炸时断裂。玉林等地采用此法。还有一种是“加糖切块”的做法,即将膨化之后的米花与熬好的黄糖混合,然后切块。好处是可以加入花生、芝麻等,味道更多元。南宁市即采用此法制作。

二、南宁“二月二”饮食风俗

《南宁社会概况》还提到了“二月二”:“俗以二月初二为土地诞,街坊分领祚肉;并有烧炮会,如有夺得爆竹圈者,奖以时钟、镜屏、挂灯等物,以示本年“运到至灵”之意。至翌年须酧还,名曰‘土地炮’。(惟近来禁祀土地,因此祭土地及烧炮会,已无人再发起组织矣。)”

而此次所提“十月十”,实际相当于南宁的下元节:正月十五日庆元宵,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日过中元节,而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只是南宁受重商主义的粤文化影响,对某些词有忌讳。比如“猪舌头”的“舌”音近“蚀”,有亏本之意,就改称“猪利钱”;同样,“伞”与“散伙”之“散”同音,也被改称为“遮”。至于这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下”总有种落后的感觉,于是按照“三月三”“九月九”的格式,在“十月十”完成实际上是“下元节”的节庆内容。按照道教信仰,中元节乃水官诞,民众在这天的宗教仪式是为了祈福禳灾。而南宁地区的“十月十”,还有祭谷神和祭先祖的内容,除了三牲,还献上稻谷,告知谷神和先祖本村今年收获情况,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科技进步,到了能够人工降雨的今天,这一习俗也已退出历史舞台。

南宁作为广西的交通枢纽,集成了广西各地乃至广东的不同文化,故而所谓“南宁扣肉”实为在南宁销售的各地扣肉的总称。粗略说来,扣肉做法有两类。一种是脆皮扣,即把扣肉的外层油炸至金黄色,保持皮的爽脆状态,重在品味脆皮的香脆,一般配以甜酸类佐料,酸菜扣肉便是其中一种。钦州、玉林、南宁这一带的脆皮扣颇为有名,至今南宁良庆邕宁一带还以脆皮扣为本地特色菜肴。另一种是酥皮扣,即把油炸过的外皮再蒸煮一次,以品味软熟而又有嚼头的整体感觉。桂林地区荔浦县产芋头,个头大,香味浓郁。广西人将荔浦芋切为一片片,与扣肉相间夹着炖煮,让荔浦芋化解肥肉的腻,又让肉的油香渗透进芋片,合在一起入口,肉的酥醇和芋头的清甜交融在一起,堪称“一菜即可为盛宴”。

表6显示,孵化器空置率2015年为38%,2016年为36%,2017年上半年为23%,在逐年下降。但孵化器的空置率不均衡,几家欢喜几家愁。其中,有的孵化器空置率为0,但也有个别孵化器空置率高达95%。比较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我们发现专业孵化器的空置率相对较高。

三、南宁清明节饮食习俗

接下来是“清明”:“清明节前后三日,为春祭期,各住户均备办酒肉红绿饭及纸钱炮竹等物,到祖先坟前致祭及修理坟墓。”

据清人吴震方所撰《岭南杂记》提到,“粤俗”(此处所谓“粤”,包括广西南部)有“民家拜扫后,墓上俱覆白纸,宗孙盛者,堆如积雪,清明尤盛”。南宁市从清后期开始,“粤化”逐渐加深,但这种“墓上俱覆白纸”的习俗在南宁并无记载,倒是由于多民族长期聚居,壮族的很多习俗都已经融入南宁文化之中。所谓“红绿饭”,实际上即今日的染色糯米饭。据《南宁府志》载,“(南宁)风土温厚,人性淳朴,民务耕种,士知尚学。清明,户携榼(古代盛酒的器具)祭墓,供乌米饭。”[3]南宁人早在清代就开始以染色的糯米饭“乌米饭”祭祀。五色糯米饭作为壮族特色风味小吃,用各种天然的植物茎叶浸取液染成,一般黑色染料源于枫叶及其嫩茎之皮,黄色染料,用姜黄、黄花汁、黄栀子等植物提取,红色染料来自红蓝草,紫色染料来自紫蕃藤。糯米饭之五色,其含义有多种说法,有说五色代表“天地神人鬼”,有说代表世界构成元素“金木水火土”,有说代表“五谷”,也有说代表“东南西北中”等。但无论如何,这五色糯米饭主要是用于消灾祈福的祭祀。南宁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兄弟民族之间的习惯也在长期通婚、贸易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互相渗透。南宁人食用五色糯米饭的习俗,正是这种各民族和谐生活、相互影响的美食例证。

通过对学生课业学习质量等教育大数据资源的多尺度分析、数据集成、关联模式分析和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各高校能够透析学生的质量和学习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作出具有个性化、全面化的综合分析报告、舆情分析、情感变化和能力分析,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与全方位能力评估。

四、南宁“四月八”饮食风俗

“”这两个字是此书里的自造字,念作“làzá”,即普通话所谓“杂七杂八”之意。“神农药师诞期”今日已经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但南宁糍粑这种美食却一直流传下来。南宁糍粑与其他地区的大致相同,只是其他地区的糍粑往往是“裸”的,而南宁糍粑会用抹了一层油的芭蕉叶包裹,隔开灰尘而又渗透着蕉叶的清香味。南宁糍粑以水街最为有名,内有芝麻、花生碎的糖心,咬下去从舌尖甜到心里。不过由于现在蕉叶减少的原因,南宁售出的一些糍粑开始改用保鲜袋包裹,与原本的南宁糍粑已经有所区别。

《南宁社会概况》里,第十个条目是“四月八”:“四月八,一般迷信妇女,多住近郊采摘臭藤野艾等植物,以制糖粉或油糍,名曰‘吃’。(相传此日为神农药师诞期,食此野草,可除百病云。)”

南宁粉利是桂南做法,圆柱形的粉利有各种吃法。切成片后,可以水煮,加青菜、西红柿和肉片,作为一餐家常饭。也可以放油,加蒜碎、腊肉、芹菜等炒食。笔者还见过以类似煮汤圆的方法,煮好粉利片后放红糖和姜片煮成甜汤。

与端午节吃无馅的凉粽不同,春节时的南宁人强调要吃大肉粽。南宁肉粽的馅料是用绿豆为馅,内置以半肥瘦猪肉一条,经过炖煮,肉粽的糯米吸收了粽叶的清香,而肥肉已经“嫩”(软烂),绿豆既能为肥肉解腻,又让半肥瘦肉变得更甜润、膏腴、醇香。此处的“糖糕”,实为年糕,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升”之意。南宁年糕以红糖糯米粉揉制而成,加温则软烂如糍粑,遇冷则渐硬成块。旧时南宁人喜欢将肉粽和年糕切片,放在油锅里油炸一下,让粽和糕的表面炸得金黄香脆,一咸一甜,配着下酒最佳。

当前,野生动物生存于我国的多个地区,其中有些地区已经被开发成旅游基地,既方便了游客观光游览,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虽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很重要,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要把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野生动物。在旅游地段应该推崇低碳出行,鼓励人们尽量乘坐观光车出行,还要在旅游区增加管理人员,在每个地段都要设置相关人员严加看守,并且建立相关的处罚措施,以此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五、南宁“五月五”饮食文化

《南宁社会概况》第十一个条目是“五月五”:“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各住宅多在门前插菖蒲及艾叶,并将香粉艾叶臭黄等物,备小孩佩戴,名曰‘挂香包’,即以避免疫病之意。各街壮丁,更于是日午膳后,集合至邕江竞赛龙船,盖习古人吊屈原之例云。”

实际上,南宁十月还有一个重要的地域节日“黑豆节”。此节与“新桂系”一场著名守城战役有关,据载:“1930年夏蒋桂战争,蒋介石乘桂张联军倾巢入湘后方空虚之际,派卢汉所率滇军入桂围攻南宁城,从七月中旬至十月三个月中屡攻南宁城不下。桂军李宗仁、白崇禧则派韦云淞,后又加派黄旭初死守南宁城。到后期,城内米面已食尽,被迫只能收集黑豆以充军食。十月下旬白崇禧率大军攻打围城滇军,十月十四日南宁城解围,并将滇军全部驱出广西境外。桂军为了纪念死守南宁城官兵胜利有功,故定解围南宁城之日为‘黑豆节’。”但在这本1937年出版的《南宁社会概况》里未记录,估计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关。编撰者不想因记载这“政治不正确”的内容而触怒南京的蒋介石政府。

对嗜好美食的民众而言,端午节最重要的乃是吃凉粽。土法是以滤取草木灰的碱水浸泡糯米,再裹以凉粽叶,蒸煮制成三角形或长条形的粽子。晾凉时,粽体晶莹剔透,用裹粽绳子绞成一截截,再拌以红糖浓液,汁凉味美。

此外,旧时中国商界有一年“三节”里结账的传统,即端午节、中秋节、除夕,要清算相关账目。有粤谚云:“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楼上唱箫鼓,有人楼下叹风流。”所以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三节”这天就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三节”里结账的传统在此本《南宁社会概况》里不载,目前笔者暂未能考证出究竟是该书编者因故不写入,还是1937年的南宁已无此俗。

六、南宁中元节饮食文化

《南宁社会概况》第十四个条目是“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日名为‘中元’节,各家均设席奉祀祖先,日期,有由十一日至十四日者,有由十三日至十六日者,有独在十四日者,各依其家族向奉习惯而行之,惟以十四日为多。”

古人对仪式性的年节颇为重视,中元节的祭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与清明节是祭拜祖先不同,依据旧时说法,此日鬼门打开,地府里的各种鬼魂都会在这天从阴间游出,属于阴气极重之日,必须祭拜各方鬼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南宁的“中元节”从岭南习俗,是“七月十四日”而非中原地区的“七月十五日”,即提前一天过中元节。为表示区别,包括南宁人在内的岭南地区民众称“七月十四日”为“鬼节”,到了真正的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岭南地区民众却反而平常对待,并不作为节日,亦无祭祀活动。而且中国北方地区往往是在七月十五日的白天烧祭品,而岭南地区则是在七月十四日的傍晚烧。

在中元节这天,南宁人强调一定要宰鸭子祭祖。笔者不解其故,曾求教于老人,得到说法不一。有说“鸭”谐音“压”,可以压住这天的邪气,也有说鸭子可渡亡魂,驮着亡魂渡过奈何桥下的忘川河。还有说法提到,由于这天烧纸钱、纸衣,若同时以鸡作为祭品,鸡爪会抓烂衣服,故而不用鸡祭祖。但无论如何,鸭肉由于被推崇而成为美食,白斩鸭、柠檬鸭、烧鸭等各式做法在南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七、南宁“九月九”饮食习俗

第十六个条目是“九月九”:“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此日各家多祭扫祖墓,或登高,或远足旅行等等。”

南宁的“九月九”重阳节无甚特别之处,故而在此书里,言之寥寥,一笔带过。倒是民国时期的已故学者温松生提到,昔日南宁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风俗,认为这天爬山登高可以发财、避灾除难。据说汉时国人有习俗,父母在重阳节放一块糕片到孩子们额头上,以祝愿儿女“百事俱高”,此俗也已消失。

八、南宁十月节庆饮食风俗

第十七个条目是“十月十”:“十月十日,近郊农家以晚稻收完,特备三牲致祭谷神及拜扫祖墓,同时在田中插纸旗一面,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字样,以祝来年丰收之意。”

“五月五”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南宁也不例外。“五月五”之后天气渐暖,气候转为潮湿闷热,毒虫瘟疫始出,各种病毒和细菌也开始滋生,古代认为“五月五”是疫始之日,实为不祥的日子,故而古人为了祈求避疫,特此祭祀瘟神。由于疫始之日已到,毒虫蛇蟥开始出动,所以端午节时要在屋前屋后撒雄黄粉、门前插菖蒲及艾叶等。儿童免疫力低于成人,容易染疾,旧时儿科不发达,儿童死亡率颇高,故而还有给孩子们“挂香包”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那时在各小学校门口还有小贩出售这种香包。到90年代末之后,由于销量急剧下降,这种习俗已寿终正寝。南宁市的香包也只是以旅游纪念品形式苟延下来。南宁市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端午节这天拿艾叶煮水,让家中孩子拿来洗澡。此习俗也日渐消亡,仅在城郊地区还有老人坚持施行。

“祚肉”,应为“胙肉”,即在祭祀时用以供神的肉。祭祀之用肉,其类型颇多,但在南宁地区,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五花扣肉”,这可是南宁人的最爱。经过腌制和炖煮的猪肉,其中的肥肉已经酥化,肥而不腻,而瘦肉则正好有嚼劲又不硬韧,肉质鲜美,乃是上乘的佳肴。南宁人常借着各种民俗节日拿扣肉作为祭品,祭拜完毕之后就可以端下来大快朵颐,配上本地米酒,饮一啖酒,夹一块扣肉,实在是本地人心目中的人间极乐。

据温松生所提,彼时十月十有“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而且十月十也是农村迎来秋收冬藏的季节。他提到:“老一辈南宁人当天会煮一盆杨桃、芥菜作为早餐。世代传说:十月十吃了杨桃煮芥菜,到入冬之后就不怕冷。因为是风俗,即使是有钱人,衣箱中不少皮毛衣服,也从俗吃杨桃煮芥菜。在农村,那天要备祭品去拜祖坟。有钱人早上吃甜酒,乡间老百姓大都自制甜酒,无需花多少钱。甜酒煮猪肝,那是上品,多是有钱人才吃得起,所以有钱人大都一早入城买猪肝。”

可以培养无机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后实验室可以向兴趣小组开放,增加无机化学的探索实验,培养兴趣小组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娴熟的操作技巧,为以后专业操作课打下坚实的基础[5]。同时也可以适当安排兴趣小组的同学协助实验准备教师准备实验试剂,在协助老师的同时,他们的操作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南宁市的“十月十”习俗今日早已式微,而“杨桃煮芥菜”也仅存于温松生的记录之中。在《南宁社会概况》里并无此记录。

九、南宁冬至饮食文化

第十八个条目是“冬至”:“冬至日,各住户均煮汤圆,已出嫁女子,多于冬至日归宁省亲,俗称吃‘隔夜冬’。”第二十个条目是“送灶及接灶”:“俗以腊月二十三日为灶君任满之期,各户特备酒菜,烧纸马及撒米等,以送灶君,名曰‘送灶’。至同月卅日新任灶君上任,亦于此日迎接,名曰‘接灶’。”

1∶1万土壤化学测量圈定出六处综合异常区编号为AP1~AP6,其中AP1和AP3综合化探异常明显优于其它异常,成矿潜力较大,在本文加以重点介绍。现将两个化探综合异常区的主要特征概述如下:

在中国北方,腊月是非常重要的时段。《祀记》提到蜡祭时云“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于是煮食腊八粥在北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灶王爷负有汇报人间情况的职责,送灶及接灶仪式也不可轻慢但广西人对此却没那么重视。倒是“冬至”在八桂大地的分量颇重,有“冬至当小年”之称。南宁人在这天要合家团聚吃水圆,鸡鸭鱼肉亦不可少,以示郑重。

强调冬至的习俗,在广西广东皆然,尤其在粤方言地区较甚,故有学者认为这是粤文化影响的结果。实际上重视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只是此俗在北方地区渐淡,而在两广地区特别是粤方言地区获得保留,所以才会有此误解。

根据我县农村现状资源的深入调查分析,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村庄布局规划规划,明确定位村庄整治类型为环境整治、保留改造,适度搬迁新建型,以治理为主,搬迁新建为辅的类型。

如学者张志春就曾搜援文献,论证冬至在江南地区的地位。这些文献谈及的冬至内容都显示了其曾经的重要地位。周密《武林旧事》提到:“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提到:“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中华风俗志·江苏仪征》提到:“十一月冬至节,……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江南志书》记嘉定县风俗:“冬至,邑人最重,……官府民间互相驰贺,略如元旦之仪。”[4]

不过,一种始于庸俗的“行为艺术”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脱胎换骨,不是止于反感或批判,而是转换为充满正能量与生活趣味的个性化表达,也很值得讨论。在我看来,这证明了当前网络环境或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会心态正在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成熟。

南宁市民俗文化里,与北方腊八粥习俗关系最密切的是南宁八宝饭。八宝饭虽非南宁独创,但南宁地区的八宝饭却颇有特色,为本地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佳肴。南宁八宝饭各店家所配原料略有差异,但做法大致相同。都是选用粘性好的糯米,与白糖、猪油混揉,再配上薏米仁、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红豆、绿豆、以及各种果脯,特别是南宁冬瓜糖。有的店家还会加上葡萄干、百合、蜜枣等。八宝饭并非严格有八种“宝”,强调“八”,无非是在粤语地区取其谐音“发”,以期有“恭喜发财”“万事顺利”之寓意。水街的一些八宝饭制作者还会在糯米团里裹入豆沙、豆蓉等馅料,一方面是增加甜度,另一方面则是寓意“甜中还有甜”“甜蜜藏于平凡”。南宁八宝饭不管原料如何,强调的都是猪油的香醇、咀嚼时糯米的粘性,以及各种配料的甜软。水街曾经是南宁八宝饭做得最“正宗”的地方,石巷口则是品尝此美食的重要一隅,然而随着南宁市商业中心的转移,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水街、石巷口、解放路陆续拆迁,传统制作商家衰落,老师傅也相继离世,品尝最典型的南宁八宝饭的旧日地点早已物去人非。今日一些制作“南宁八宝饭”的商家都非熟悉传统工艺的本地人,所以从制作原料到技艺都与传统有偏差。比如,拿花生油代替猪油,导致味道不对。其实传统南宁八宝饭用猪油是有讲究的,为的是能让植物性的原料焕发出入味的荤油之醇香。花生油是植物油,无法让食客达到荤素搭配才能创造的精细的味蕾体验。

[参考文献]

[1]简圣宇.《南宁社会概况》所录南宁年节习俗考释[J].河池学院学报,2017(6):56.

[2]曾定夷.广东风物志[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39.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360.

[4]张志春.冬至年节的集体记忆[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61.

网络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交流的距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起到了延伸的作用,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教育者要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不断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简圣宇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