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慢旅游模式下桂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慢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

“慢旅游”是游客身心放松,细品慢行的深度休闲游。其特点表现为慢食、酣睡、缓行、参与、乐购,强调休闲和文化体验。

(2)管线埋设于地下,处于隐蔽状态,为确定位置可用管线探测仪、雷达等多种探测方法。目前,业内开始借助潜望镜进行管线探测。潜望镜主要用于井、涵洞,以及暗沟暗区管线探测,在不需人员进入的情况下可以直观观察到内部构造和线路情况,同时也保证了人员下井的安全。潜望镜在排水管线专业中可更好地发挥探测作用,而且还可以直观查看排水管线的内部构造和淤积堵塞情况,为排水管线的隐患排查显示出更大的作用。

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措施,建议每周进行5~7天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合理的饮食是可靠的降脂方法,同时也是降脂的基础。

茶文化旅游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1]。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讲究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游客在慢旅游过程中,以慢品、慢行的方式,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体验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这与茶文化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旅游地将茶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与慢旅游相结合,可以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创造新的价值和渠道,满足不同游客的情感体验需求,使其在旅游中感受到舒适与惬意的茶文化[2]

桂林大部分茶山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产茶,经营者的主要工作是围绕茶叶的生产、销售展开,没有精力组织展示茶文化。茶山茶园的长远规划没有向农业化旅游方向发展,缺乏旅游元素。茶园虽然对游客开放,但是没有形成游客入园参观线路,游客不能参与采茶、制茶的过程,了解当地喝茶的讲究等体验项目,加之相关茶产品没有做成旅游商品,很难引起市场关注。茶文化旅游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丰富体验项目,就难以构成吸引大量游客游览的专门动机。

二、桂林茶文化资源优势分析

(一)种类丰富品质好

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桂林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空气湿度适合,自然环境好,空气污染少,这些都有利于茶叶生长。其中,较有名的是毛尖,由清明前后采摘的细嫩芽叶精制而成,条索紧细匀整、色泽翠润、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清澈、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为广西特有富硒茶。其他有名的优特种茶,有漓江银针茶、茉莉凌云白毫、尧山冰鲜乌龙茶、桂花茶、漓江白毫等。龙胜、临桂、平乐、资源等地生产的茶叶中,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极高。在被农业部授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中,龙胜龙脊茶榜上有名,其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定为贡品,有“龙脊贡茶”之美誉,是茶树资源研究桂北大叶种系列代表品种。

(二)种茶历史悠久

桂林有一位人们比较熟悉的“名人”刘三姐。传说她是唐朝一位采茶能手,不畏强权,敢于和莫老爷做斗争,维护农民的茶山和茶园[3]。兴安的六垌茶、龙胜的龙脊茶等都是那个年代的名茶,甚至还作为贡品上贡。恭城瑶族自治县早在隋代就因盛产茶叶而民喜油茶而名“茶城”。

(三)茶园特色鲜明

桂林刘三姐茶园融合茶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形象。阳朔县的七仙峰生态茶观园,由7座海拔800米的高峰组成,形如北斗七星。其所产的“翠羽”茶系列清香无比,茶色鲜美。茶园更因地势高,登高俯瞰,可观赏阳朔数百里风光,也可体验采茶乐趣。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与尧山索道、靖江王陵等风景点连成一线,是桂林知名旅游风景点之一,也是集科技、娱乐、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旅游点。

由于茶有醒目、提神、清热解毒、减肥降脂、延年益寿等功效,必然是游客的热购产品。游客在参与茶园活动时的劳动成果均可做成商品购买回家,加上时间地点,便具有较强的旅游纪念性。如在茶园的“打油茶”活动中的成果,具有桂林特色的油茶粉(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能起到调理全身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补充能量)。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让游客参与珍珠奶茶的制作过程,购买自己的成果。除此之外,茶园也可以研制茶饼、茶糖、保健功能茶、减肥茶、茶类字画等,拓展茶文化商品。

三、桂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茶叶品质好,但产量少

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大大影响了桂林茶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没有在市场上形成独有的卖点,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茶叶营销不注重品牌

目前,桂林的茶叶生产没有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茶叶营销没有注重品牌。具备生产能力的机构和单位各自为政,个体茶商大都自产自销,鲜有企业站在全局角度,为推动行业发展做贡献,更没有形成行业交流、资源共享,单打独斗的局面较为明显。

(三)茶文化缺乏挖掘宣传

桂林的茶商普遍认为桂林茶处于市场“配角”地位,知名度和美誉度自然就比较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桂林很多茶商不卖桂林茶,对桂林的茶文化关注和提及得少,致使桂林茶文化内涵与价值几乎断层,到后来渐渐被忽略。

目前广西茶园面积已突破100万亩,茶叶产量3.75万吨,跻身全国产茶省区前10名。桂林用于种茶的土地较少,茶园面积仅有4.3万亩,占比不到全区总面积的5%,每年产茶量不足全区产量的1%。品质再好的茶叶,若供给不够,销量有限,就难以为外地人熟知[4]

(四)茶山茶园体验项目少

三是明确监管职责,规范资金管理流程。根据省政府确定的资金、项目、责任、管理、招投标“五到县”的管理机制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落实各部门监管责任,对工作推进缓慢、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问责追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

(1)观赏型飘窗:此类飘窗的设计特点概括为全部窗台与地面接触(全落地),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可将飘窗改成卧榻的形式。

四、慢旅游模式下桂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规模化生产形成品牌,满足慢游者需求

旅游产品线路注重旅游资源时空组合,在时间上巧妙安排,把观光、参与、娱乐、度假交互组合,如桂林刘三姐茶园位于桂林—龙胜旅游圈,可让游客在游览完龙脊梯田后,到刘三姐茶园体验茶文化,使其感到劳逸结合,轻松休闲。在空间上,要提高资源整合度,将茶园林景区、自然风光、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如阳朔七仙峰生态茶观园,由于地势较高而形成天然观景台,将阳朔的秀美风光与茶园美景相融合,并建设以茶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山庄、酒店,形成茶业和旅游业的无缝连接,使旅游者既可欣赏美景,又可慢品多彩茶文化。

在具备生产能力的机构和单位的组织下,将桂林山水、民族特色和茶文化相融合,建造完善的茶叶博物馆,设计桂林茶叶品牌,从而实现品牌化营销。

(二)多种旅游资源组合,慢品茶文化

借助广西“三月三”歌节的影响力,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节庆活动,如“刘三姐茶节”“茶在桂林醇”“桂林毛尖品茶会”等,将茶园与桂林山水自然风景、民族特色采茶表演等资源融合;举办“美在茶乡”摄影作品展,把旅游茶园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原生态民俗体验、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形成卖点。

桂林茶叶的发展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做长远规划,挖掘和整合各方资源,依托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的科研能力,组织茶企在茶叶种植基地开展学术交流和茶文化活动,形成行业交流、资源共享,推广茶叶先进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推动桂林茶叶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茶园秀美、茶品优良、茶文化浓郁、休闲特色明显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茶园休闲景点,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高潮。

(三)完善体验项目,慢游茶园

为保证茶园在旅游开发和追求茶产量之间的均衡发展,可以将茶园规划为观光区、体验区和原生态茶产区,形成“游茶山、看炒茶、礼茶道、赏茶艺、打油茶、过茶节”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见证一片茶叶的“旅行”[5]。原生态茶产区为核心区,可限制游客进入量,确保茶园产量。观光区和体验区则可以增加体验项目,如游客参与采茶,体验茶农的辛劳与喜乐;参与制茶和打油茶的实践,感受茶农的勤劳与智慧;学习茶道,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作与体验,充分领略茶的色香味韵,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艺,探讨茶道精神和人生奥义;参与采茶、炒茶、斗茶、群众评茶、茶王拍卖等环节,增加茶节节日气氛,在短时间内有强烈的茶文化感受;参与欣赏茶曲、茶舞等多种艺术表演,丰富茶文化体验。

在茶园旅游项目的参与体验中,游客可获取与自己惯常生活环境不同的感受的同时,深化对当地生态与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开发特色茶产品,慢忆茶文化

总体上说,在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预应力的使用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技术要求高,每个环节都要求精准把握,因此,针对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不断提高施工作业的精度和准度,提升施工工艺,保障各项施工工艺始终符合行业标准和具体施工需求。从而全面提高预应力在我国公路桥梁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研究了在海洋环境影响下无人艇航向的控制问题。针对由于海洋环境扰动引起的不确定项使无人艇无法精确地跟踪设定航向的问题,提出一种动态面控制技术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高效航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RBF神经网络强大的逼近能力逼近系统的不确定向,并采用基于动态面控制技术设计了航向控制器。在仿真中,以蓝信号无人艇作为仿真对象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够对无人艇进行精确的航向控制。

[参考文献]

[1]黄月玲.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桂林刘三姐茶园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306.

[2]李丽.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分析[J].福建茶叶,2017(3):366.

[3]乔秋敏,祝明霞.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

[4]诸葛天秋,罗跃新.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探析[J].广西农学报,2013(1):78.

[5]陶艳红,张健.日本静冈茶文化生态式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7(2):44.

 
翟丽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