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行业企业引领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次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之路。多年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与沈阳铁路局密切合作,始终坚持办学突出行业企业特色,培养突出无缝对接特色,学生管理突出半军事化特色,社会服务与培训突出校企同步发展特色,探索出了一条“依托行业办专业、依靠企业建基地、对应岗位设课程、面向基层育人才”的特色办学之路。[2]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目前制度体系还不尽完善,强制性惩罚措施和引导性鼓励措施还稍显不足,政府、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稳定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3]2014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到:“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学校和企业分属两个系统,校企隶属关系的分离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存在许多固有的矛盾,造成校企协同育人存在许多困难。比如已经签约铁路企业的学生应该在毕业前到铁路现场跟岗或顶岗实习,可出于安全管理考虑,很多铁路运营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而导致学校安排实习工作困难重重。

(二)人才培养无法与企业需求对接

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角度都认为“订单式培养”是最实用的、最适合的,但由于铁路运输行业性质及铁路总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招聘人才的计划需要铁路总公司批准,铁路局没有自主招聘毕业生的权力,接收毕业生的用人计划经常会发生变化。因为人才培养最终去向不定、工作岗位不清,培养目标无法定向控制,高职院校还不能完全实现“订单式培养”“招生即为招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给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很大困扰。由于校企脱节,课程的设置与职工工作岗位不对应,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现场技术发展不同步,教学标准与现场职工岗位标准不吻合[4],造成了企业新职工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从实例验证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到,对于频率为fc=|2ft-fj|的互调发射,文献[1]和文献[2]能够获得与本文方法一致的测量结果,但对于其它类型的互调发射,或者受限于测量设备的动态范围,无法获取测量数据,或者难以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相较于文献[3]的方法,本文的方法增加了线缆长度调节和互耦项消除技术措施,使得测量方法更具广泛性,而且VHF/UHF频段的环形器的带外插入损耗随入射功率变化而变化,为获取准确的测量结果,文献[3]的方法需对不同入射功率下的插入损耗进行标定,使得测试工作量非常大,本文的方法则有效避免了这一问题.

(三)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必要场所。近些年,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行业技术发展迅速,专业设备特别是行业专用设备造价昂贵,很多学校的实训设备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设备差距仍然较大,实训基地使用效果不明显。

(四)顶岗实习无法落到实处

因为铁路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一线岗位安全责任大,许多基层单位都不愿意承接学生到现场实习的任务,即使接收实习也不可能把学生安排到行车一线生产岗位,只是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的辅助劳动。许多学生毕业前根本就没有经过顶岗实习阶段,根本不了解铁路现场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因此在毕业后必须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也给企业和学校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

二、行业企业引领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径与举措

(一)构建突出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总之,地方政府官员微博公信力的提高,需要官员自身与广大公众的共同长期努力。地方政府官员在日常的微博使用中,要时刻考虑到其特殊的身份和广大公众的真实需求,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替人民办事。只有如此,才能提高百姓对官员自身及政府部门的信任,使地方政府官员微博真正成为互动执政的平台,构筑和谐社会的长堤。

为了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创新校企合作、协同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以企业为主,学校提供场地资源,企业提供设备资源,校企共建共管、共同使用。在每个实训基地建设之前,学校都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论证建设方案;每一次设备招标采购都请教企业技术主管,争取选择最好的厂家,确定最优的价格。通过“依靠企业建、自己动手干”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锻炼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建校爱校的思想。通过校企共同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同投入实训设备,共同参与工程建设,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明显提升。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以沈阳局为核心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指导学校人才培养,形成“企业定人才规格、企业管人才培养、企业帮基地建设、企业包人才就业”的良性机制,保证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零障碍沟通”。[5]

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主导下,沈阳局职教处牵头成立跨区域的“一企三校”(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合作发展共同体,出台《“一企三校”校企合作实施纲要》,明确“十项合作”内容(合作共建品牌专业,合作共建品牌课程,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共建师资队伍,合作开展教材、教学课件软件开发,合作开展教科研和技术攻关,合作举办技能比赛,合作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合作共管学生实习,合作共建客运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随时沟通交流信息,有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和企业新职工职业素质提高。

学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将学校常规教学同培训教学紧密结合,将高职教学中应用成熟的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及时充分地应用于培训教学中,保证常规教学和培训教学同步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培训学员了解现场的优势,组织优秀学员现身说法,为在校学生介绍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养成教育。

铁路类高职院校,尽管不再与铁路企业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为铁路行业企业培养后备技能人才。为了培养适合铁路企业岗位要求的合格人才,学校必须同企业密切合作,通过构建校企联合育人、选人、用人机制,破解校企合作存在的“学校积极主动、企业消极被动”局面。

(二)在企业推动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要针对专业特点,紧跟企业生产实际,着眼行业技术发展和学生素养提高,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规则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

一是实训条件得到整体改善。在企业帮助下,学校新建、更新设施完备、功能先进、工位充足的校内实训中心45个,开发虚拟实训软件29套。多专业共用、技术设备最新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被列为辽宁省职业教育29个示范实训培训基地之一。依托企业,建设的71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教师到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

(三)在企业指导帮助下建设实训基地

在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曼斯带我走过记录粒子加速器历史的洞穴走廊时,向我展示了大约有半块黄油大小的块状装置,该装置中嵌入的一个管状体内存有等离子体,BELLA的激光脉冲通过其中的等离子体,能够将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加速到高能量,接近世界上一些最高能的电子加速器所产生的能量。

(四)在企业引领下创新并实践铁路新职工岗前培训模式

近年来,沈阳铁路局等企业积极与学校沟通,使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学生毕业前,企业将已签约的毕业生预分到基层站段,将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与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有机结合,学校和铁路企业对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共同监管,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与铁路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岗前一公里”无缝对接。

二是课程体系全面完善。在企业指导下,学校实行“分向定岗、产学对接、真岗实练”的教学改革,对接岗位,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融合。

(五)校企共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双向的,学校不能只是单向寻求企业支持,更要主动为企业服务。在完成高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院积极承担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任务,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生产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组建突出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地位的辽宁铁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沈阳局领导担任理事长,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引领、主导作用,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规模化、集约化办学功能。

三、我院在行业企业引领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效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要求,深刻领会沈阳局用工要求,有效落实“专业设置要特色化、学生培养要‘订单’化、招生录用要一体化”的指导意见,遵循专业一定紧贴职业,课程一定紧贴岗位,内容一定紧贴标准,过程一定紧贴生产的思路,构建“订单式”人才模式,解决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达不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和程度的问题。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打造校企文化交融的特色校园文化,使铁路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经过系统化校企共同培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深受企业欢迎

通过校企齐抓共管,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岗前培训可实现有效衔接,不仅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还可以大大提前学生正式上岗时间,满足企业的用人急需,更可以为学生早日成为企业骨干创造条件,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其次,可能是缺乏关怀他人的素质。作家余秋雨讲过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到美国办事,租一位老人的房子住。他不慎打破了一个玻璃杯,老人说:“没有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但当他简单地把玻璃碎片清扫干净装进垃圾袋时,老人对他说:“你走吧,我的房子不租给你了,因为你的心里没有别人。你这样直接把玻璃碎片装进垃圾袋,清扫垃圾的清洁工可能会被玻璃碎片扎破手。”老人仔细地将所有玻璃碎片清理出来,用胶带反复包扎好,直到一点危险都没有才算处理完,然后装进垃圾袋。

三是课程资源全面丰富。在企业推动下,建成了5个专业资源库,26门课程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公开出版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80部,建成技能考试题库13个,实践课程开出率100%。

水利援藏振奋人心。水利部部长陈雷等部领导亲自赴藏主持召开高规格的水利援藏工作会议,明确了西藏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后两年思路和目标任务,专门印发水利部“十二五”援藏工作规划后期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单位和配合部门。各对口援藏单位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督办援藏工作,深度介入西藏水利发展改革进程。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3个,培训水利干部职工207人次,接受干部挂职学习54人次,落实意向性援助资金1 746万元。

四是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在企业引领下,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与2013年相比,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数增加了34个,合作企业接受的顶岗实习学生增加408人,合作企业接收就业的学生增加1 148人,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保持100%。2014年以来,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22项,省级奖励29项,市级及行业竞赛奖励97项。2016年在全国“蓝桥杯”大赛获单片机项目高职院校综合排名第一。历次调查表明,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均超过99%,企业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干得好”,企业“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学校招生规模已由2008年的800人,增加至目前的2461人,录取分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最高录取分,连续五年新生入学报到率超过95%

(1) 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河床下切致使博罗水文站H-Q曲线不断处于下降趋势。利用1966年K值延长2000年K值近曲线,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1997年地形条件下博罗H-Q曲线高水部分。

四、结论

第一,只有校企合作育人,才能真正实现校企互惠双赢。校企合作育人:一方面企业可以从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等多方面支持学校;另一方面学校则可以充分发挥智力和技术优势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服务。[6]特别是将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新职工入职培训有机结合,能够使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企业生产岗位需求相对接,这不但能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能够为学校未来发展增添持续的动力支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真正实现互惠双赢。

第二,只有校企合作育人,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校企合作育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并组织实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才能有效实现学校教学目标准确、任务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清楚、路径清晰的目标。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企业新职工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9(01).

[2]翟红兵.校企合作以内涵建设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0-11.

[3]崔英敏.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导报,2014(24):142.

[4]梁静,戴晓琴,杨帆.职业院校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8(1):21-23.

[5]翟红兵.交通类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4):17-18.

[6]杜庆.“岗位定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构建的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14(26):20-23.

 
侯文赞
《辽宁高职学报》 2018年第04期
《辽宁高职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