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机制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职业院校改革的深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扩招、整体生源数量的下降等因素,导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根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径,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文化育人体系是新时期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

地质工程的建设规模较大,且周期较长,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其风险系数同样较高,会受到自然灾害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风险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导致工程的风险系数增加,但不是单纯的风险叠加。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内涵及特点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对于学校而言,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而成的历史印证和精神象征,其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标志是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校园风气,它产生于人同时也作用于人。因此,文化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的内涵非常丰富,学术界对文化育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就是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形态、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不断积累沉淀文化底蕴、不断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逐步引导师生文化自觉,使良好的校园文化转化为优秀的个人文化,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质,从而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的特点

由于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特点,使其办学主体、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行业企业相协同

文化育人的基本问题是“文化选择”和“以文化人”。文化是育人的基础,“化人”是文化反哺。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文化育人是一种整体性的熏染、感召和影响,最终要经过学生自己的选择,融入心理结构,形成自己的思想。[6]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文化育人,就要逐步探索人文教育、环境熏陶、活动体验和制度激励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途径。

“农三代”是吴躜辉身上一个闪亮的标签,2009年他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刚一毕业就进入了浙江爱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说起选择农资行业的原因,吴躜辉说走进农资这个行业并不是他偶然的一个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下的决定。

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讲,要在学校科学设置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通过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班会团课、各类竞赛等途径开展以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为主,以“诚信”“感恩”“奉献”“责任”“梦想”为辅的系列教育,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校园文化渗透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使得高职院校无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在管理体系规划方面,都必须突出技术技能教育教学的地位。实践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需要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3.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核心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文化育人,不仅要掌握其内涵及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设置实施途径,还要创建合适的载体使其文化更好地作用于人,影响于人,可以探索构建“1233”的实践体系。通过建立一套制度构建校企主体文化融合的现代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利用两个阵地构建人文与工匠精神融合的环境体系,开展三个层面活动构建思想政治、文化艺术和职业素养融合的课外活动体系,办好三种课堂构建人文与职业必修、选修、讲座融合的课程体系,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文化育人的内容

从横向上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以及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等方面。从纵向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应包括“育德”“育情”和“育能”三个方面。

(一)育德——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与实践育人相协调

(二)育情——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不仅是“职业人”,更是“社会人”,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在数、理、化及文学欣赏、社会伦理等通识课程、选修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聘请知名学者或专家,以文史哲的基础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及当代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等为内容[3],开展“文化讲堂”或精品共享课程选学方式,更好地拓展和延伸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内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

(三)育能——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综合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内容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要素,重点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可通过开展系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塑造;职业行为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良好规范的行为能力和习惯,通过校企管理制度的融合进行职业化的行为规范;职业技能是指未来从事专业岗位活动中需要掌握和具备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除正常的教学过程渗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职业活动”等途径加以强化。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文化育人的原则

职业教育和学生管理,都离不开文化,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效,要通过外在的文化给与和内在的文化生成来实现,而这种给与生又是相互作用、相互促生的,互给与互生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原则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以人为本”是文化育人的基本理念与行动指南。[4]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从提升和发展人的素质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凝聚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学校精神文化;以法律为准绳,以人本为遵循,合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师生认可和制度文化自觉;系统建设校园环境,构建具有历史印记和师生具有归属感的校园环境文化,发挥校本文化对人发展的影响与渗透功能。

(二)扬弃原则

对于文化育人而言,外在的给予必须通过文化的形式触及人的灵魂。[5]伴随着社会转型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内部快餐式、碎片化的文化,使学生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受到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冷落和嬗变,这些都给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中的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既不能全部为己所用,引入校园,也不能全盘否定,拒之门外。应该根据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行科学地选择与扬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摒弃负面或消极文化,“去粗求精”“去伪求真”,发挥文化的正面的引导和影响功能。

(三)融合原则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开展各类系统的主体活动,搭建学生行为的展示平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塑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3 美容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美容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文化育人的途径

学生学习完“植物激素调节”后,进行探究活动。由于该活动开放性较大,因此教师可提前1~2周布置任务。学生自行组队分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然后设计探究方案。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探究不同浓度2,4-D对柳树枝条生根的影响的方案:

在协同治理的实践中,妥协理性增进了社会管理高效这一科学技术价值,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行为主体意义”。 同时,这种浓郁的自由气质为社会各方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调节机制。探讨协同治理价值体系中的妥协理性,一方面深化了人们对妥协理性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质,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人们探索达成妥协理性的方法与途径,对于构建我国当前稳定和谐的社会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因素。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职业教育文化中必然包含行业企业文化,这是由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所决定的。因此,与行业企业协同成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必选项。

(一)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一是通过科学确定反映学校历史印记和体现学校精神的校训、校标、校风、教风、学风等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二是通过人文课程的设置,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三是通过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开设文化讲堂,扩展和延伸课堂内容;四是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等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逐步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环境熏陶

环境是由人创造的,同时,环境也可以影响、塑造人。高职院校通过系统构建的特色主题校园环境,实现对师生成长和发展的潜移默化、熏陶影响的作用,使人成长为与环境文化协调,适应环境需求的人。

(三)活动体验

高职教育办学的“双主体”性是其基本特征,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使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就要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文化元素。从管理制度、活动创建到校园环境的构建都要有鲜明的职业院校的特色,要有与行业、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系统设计,重构政、校、行、企相互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发挥文化协同育人的功效。

(四)制度激励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要科学融合校企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及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以高等学校法律法规为基础,适应学生行为成长特点,合理嵌入了企业元素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制度文化育人的作用。

五、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基本特征不仅规定了实践教育的关键性,而且规定了其文化的核心内涵,这就是现代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中,却始于职业教育。[1]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需要在思想政治和人文文化方面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方面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2]

对节水立法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对策,可以使节水立法中的重点条款更科学、更规范、更精细且可操作性强,为节约用水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推动节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建立一套校企制度融合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高职院校要发挥学生管理中文化育人的功效,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以《高等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行为准则》为基础,广泛吸纳企业成熟的员工行为管理模式和规范内容,可以在学生管理中引入企业“6S”管理精髓,重构学生日常行为、课堂行为、实习行为、公寓行为在内的管理制度,建立基于高校学生行为管理和企业员工管理的学生行为管理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企业对员工的考核评价标准及员工晋级制度,在学生素质评价中进行职业化考核,尝试引入企业员工的晋级模式,科学确定考核分级,建立基于星级员工和优秀学生的素质评价体系。以校企融合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良好职业行为养成,接受企业员工管理制度的熏陶,实现制度文化育人的目标。

(二)利用两个阵地构建人文与工匠精神融合的环境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文化育人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学生公寓、教室、实训场在内的校园环境,非物质性的是指以信息交流和传递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建设、黄河水资源保护重大问题研究等,水资源保护现代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物质文化环境构建:一是注重校本环境的建设,要系统规划适合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管理的校园中的楼亭场馆、景观山水等,科学命名各楼舍街路,为校园注入人文气息,增强师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因其职业教育的特有属性,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该注入行业、企业元素和标识,比如在学生公寓、教室、实训场所等学生重点活动场所,引入企业“6S”管理标识,提升学生认同,促进环境熏陶;三是注重橱窗报廊的设置,要以民族精神、核心价值及工匠精神的培育及优秀模范人物的事迹宣传为重点内容,发挥好文化窗口弘扬正能量的育人功能;四是注重公寓文化建设,公寓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重点场所,通过在学生公寓开展“6S”优秀寝室评比、寝室“1+1”共建等文化活动,发挥学生公寓文化育人的阵地作用。

3.3.1 内容效度 研究者将中文版N-QOL提交给5名相关专家后,专家经过商讨,对条目12进行了修改。经测定,各条目I-CVI范围为0.8~1.0,S-CVI为0.923,因此,汉化后的N-QOL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0例预试验对象对各条目的理解符合条目本意,表明量表的表面效度较好。

非物质文化环境构建:一是通过讲座、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判断能力形成。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育人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平台,弘扬校园正能量,加强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利用QQ、微信等交际平台,及时获取学生信息, 了解学生动态,使管理贴近学生,化人无声。

(三)构建三类学生课外活动体系

学生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行为的展示平台,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职业活动”为框架学生课外活动体系,形成基于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学生课外活动体系。

“思想教育活动”主要以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三个层面开展教育活动,一是开展系列的“德育讲堂”,二是开展每月的主题教育月活动,三是开展精品团课展示。通过三层面文化活动来实现对学生“育德”的教育任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文化活动”是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育人目的,通过开设系列的“文化讲堂”开展“文化艺术节”“公寓文化节”“科技创新节”等系列活动,完成对学生“育情”的教育任务,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职业活动”是以规范学生职业行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育人目的,通过开设“企业讲堂”开展“职业体验汇”“职业训练营”“职业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完成对学生“育能”的教育任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四)设置三种文化课堂构建文化育人课程体系

三种课堂分别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其他各类讲堂。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学校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文化育人实际,在教学环节进行的安排。从学生管理角度讲,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专家、优秀毕业生等,开展“德育讲堂”“文化讲堂”和“企业讲堂”,对第一课堂进行有效补充及扩展延伸,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并确保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及质量的提升。

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号码。接了。对方说,我是高文鹏。我哦了一句,从床上坐起来,我说久闻高厂长大名,半夜来电,找我有事么?高文鹏说,刚从景花厂的同事那儿出来,本想赶回关内的,没车了,忽然就想找你聊聊,方便吗?我说就我们俩?我想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能聊什么呢。高文鹏说,就我们俩,闲聊。

参考文献:

[1]孙兴洋.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16-03-24(18).

[2]李河水.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及其价值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80-82.

[3]徐岩,马珊珊,沈倩.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高校公寓文化育人新途径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3-95.

[4]袁洪志,陈向平.文化育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6(1):135-137.

[5]李建国.文化育人的哲学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4(4):8-15.

[6]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1-8.

 
王环
《辽宁高职学报》 2018年第04期
《辽宁高职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