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泰州融入扬子江城市群的机遇、基础和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1]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发展历程来看,“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也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新兴地域单元。”[2]江苏省提出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战略,既广泛借鉴了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又充分考量了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是推动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扬子江城市群的“两翼”因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辐射带动发展较快,但中轴位置呈现出“低洼地”现象。泰州作为扬子江城市群的中轴城市,在辐射带动、嵌入融合、产业承接、要素集聚等方面的优势略显欠缺。为了防止扬子江城市群中部“撕裂”和“熔断”,应该高度重视泰州在战略全局中的功能作用,探寻泰州加快发展的路径。

1 泰州融入扬子江城市群的机遇

1.1 多重国家发展战略新叠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泰州快速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推动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泰州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海上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将受惠,在嵌入局部、融入全局等方面也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战略平台。泰州是长三角城市群的Ⅱ型大城市,在区域合作、产业对接、要素集聚、功能衔接等方面都将受到辐射带动。第三,“一核五圈四带”[3]网络化空间格局是国家推动现代化发展、同城化发展、聚合式发展的重要布局。泰州在“一核五圈四带”发展规划中被纳入沿江经济带、长江生态走廊和重点开发区域,这对推动泰州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辐射

国家和江苏省在高速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划,将对泰州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京沪高速铁路(东线)建设规划。根据2016年7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显示,将建设京沪通道(京沪高速铁路东线),江苏段规划设立泰州站。二是江苏省“七纵十横八联”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0)》布局方案,至2030年将形成“七纵十横八联”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约6 500公里。其中,“七纵”中“纵三线”为阜宁经泰州至溧阳,“十横”中“横六线”为南京经泰州至启东,“八联”中“联四线”为常泰过江通道。这些高速公路和铁路在泰州设立经停站,在给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的同时,还将为泰州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良好机遇,为泰州“承接南北、贯通东西”搭建发展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是通过选择条件比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来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学校资助一定经费并且近年有较大增长,其余费用让基地单位来承担,学生不承担任何实习费用。根据各单位的经济状况,可以自愿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助,校方和学生不得强求。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建立的毕业实习基地有十多家,主要包括广东、珠海和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其技术中心、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所、东莞市农产品检测所和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实习单位承担了学生的住宿费用,如果没有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实习基地”的支持,这种机制是难以持久的。

1.3 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新载体

近年来,泰州被批准设立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这些既是泰州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新载体。这些新载体能够广泛地吸纳企业、科研单位、关键技术、金融资本、创新人才、产业等生产资源和要素。不仅能产生吸纳效应也能够产生溢出效应,对于引导苏南等区域乃至全国的生产要素流入泰州,推动形成技术研发集群、产业发展集群、创新集群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泰州融入扬子江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2.1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加强

近年来,泰州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质增速。2016年,重大城建项目取得新突破,东风快速路、永定路与东风路交叉形成五层高架,永定路1号和2号隧道全面贯通,运河路接通,京泰路南延等一批城市道路在加快建设。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突破100亿元,加快推进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以及泰常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兴泰高速和江广高速扩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四条快速路。泰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的同时,立体交通网络也不断完善,如:城际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高铁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未来交通枢纽核心地位的建立等。

2.2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比较优势逐渐显现

近年来,泰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指标上来看,三年来,转型升级综合指数由100提升至116.95,增加16.95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指数由23提升至29.97,增加6.97个百分点;协调发展指数由20提升至23.04,增加3.04个百分点;绿色发展指数由18提升至31.71,增加3.71个百分点;开放发展指数由21提升至22.65,增加1.65个百分点;共享发展指数由18提升至19.58,增加1.58个百分点。泰州的产业比较优势也在逐渐显现,如:规模产业在产业链中占比不断提高、龙头产业的突出优势进一步显现、主导产业与扬子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等。

2.3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立体交通网络日渐完善

自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泰州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 956 596万元,同比增长22.6%;城市实有道路面积2 421.22万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4 046.93公顷;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339 378万元。2016年市区共安排城建项目176个,总投资约797亿元。2017—2018年,实施城建新提升“4421”计划,实施城建重点项目400个,总投资2 000亿元,计划2年完成投资1 000亿元。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泰州的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加强,城市布局逐渐合理、城市发展力和竞争力与苏南的差距快速缩小、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日渐强化等,这些都是推进泰州融入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因素。

3 泰州融入扬子江城市群的路径

3.1 坚持“融入+嵌入”,推动跨江联动发展

城市定居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赵 亢(54)

泰州加快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应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出去”和“融进去”的发展策略,积极融入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嵌入苏州、无锡、常州等长江以南城市的战略发展、产业发展等规划,实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产业发展跨江,突出泰州特色。在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健康产业等泰州特色优势产业方面积极与苏南城市对接融合,坚持高端化、高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避免低端化竞争和同质化发展,重点在产业布局、产业合作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在突出泰州产业特色的同时,使泰州成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和“输出线”。二是推动要素流动跨江,形成泰州高地。在政策层面上要出台鼓励生产要素流通的制度,一方面,要使泰州的生产要素流出去,变成吸纳市外生产要素的“吸附剂”;另一方面,要吸引上海、南京和苏南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泰州,形成逆向流动的态势。通过生产要素的良性流动,使泰州成为生产要素的聚合高地。三是推动项目招引跨江,展示泰州魅力。积极展现“泰州太美,顺风顺水”“水城慢生活”“吉祥文化”等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主打泰州品牌,充分利用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和苏南城市的品牌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引进生态环保型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重点在船舶制造和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上做足文章。四是推动园区建设跨江,彰显泰州元素。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泰州元素,在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创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等方面与省内科研院所和苏南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合建利益共享性产业园区,打造上海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产业配套园区、产品深加工园区、原材料供应园区和科技创新园区。

3.2 坚持“高端+高颜”,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推动泰州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在交通发展方面要坚持建成辐射中心和枢纽核心的思路,着力打通交通“瘀结”,实现与沿江和苏南城市同城化发展。一是全力突破,构建铁路交通网络。着力建设新长铁路过江通道、沪泰城际高速铁路、江北沿江城际轨道交通、外环轻轨、物流专线、园区专线和开发区专线等一大批铁路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淮泰联络线、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建设,加快形成“两纵两横”铁路运输网络。二是优化提升,构建公路交通网络。推进泰镇高速、阜兴泰高速泰州段和京沪高速江广段建设;推进泰镇高速和京沪高速江广段扩容先导段建设;推进阜兴泰高速兴化至建湖段、高兴东高速建设;推动公路建设提质增速,构建“三纵十一横七联”干线公路网络,打通融入扬子江城市群的连接节点。三是多层推进,构建航空交通网络。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实施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争取开通泰州至国内省会城市、主要节点和国际大城市的航线;积极与航空公司对接,争取在泰州设立经停站和转运站;着力构建以基地型通用机场为核心,小型通用机场为骨架,起降点为补充的三级通用机场体系。四是整治拓展,构建航道网络。推进通扬线三级航道建设,着力打造江北综合运输枢纽节点城市;推进泰州核心港区、靖江港区扩容升级,提升港区运输能力;加快亿吨级泰州港建设,提升运输等综合能力;依托黄金水道和港口枢纽,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突出发挥泰州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我是一个技术工人,应该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所长。现在让我到保洁岗位当个清洁工,工资还降低一半,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成锐问:“这次谈话是通知,还是协商?如果是通知,我不接受公司的安排。如果是协商,我不同意公司的建议。”成锐认为,双方这次协商未就岗位调整达成一致,所以,他就继续在原岗位上班。

3.3 坚持“集约+集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1、领导:再研究研究吧;2、美女:你越看越像我的哥哥;3、朋友:真不巧,我在外地出差呢。4、客户:你怎么不早说,我刚买了一个;5、明星:我可以不回答吗?6、专家:请回去认真看看我的新书;7、总裁:请副总裁回答一下。

3.4 坚持“中心+核心”,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近年来,泰州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宜居城市建设也有重要突破,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指数大幅度提升。但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设中心城市是提升竞争力和软实力,拓展城市体量规模的重要途径。泰州建设中心城市应该坚持高端设计和“高颜值”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好规划设计、功能区划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吸引力、辐射力和向心力。一是精心设计城市规划,形成引领力。根据泰州“十三五”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城建新提升”,重点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大重要环节做好设计编制工作,明确设定开发分类区、功能划设区、项目发展区、园区建设区、生态涵养区和产业布局区;继续加快“三泰一体”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大力促进靖江和兴化“两翼”快速发展;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和布局形成泰州主城的导向控制力和发展引领力。二是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形成聚合力。统筹主城区和各城区间产业布局和规划,以各城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为基础,推动建立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分布;着力整合资源、延展产业链条,推动各城区之间的产业承接和功能对接,推动实现产业统筹布局、功能补位对接;继续争取在泰州设立省级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引进和吸收一批特色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在泰州落户,广泛吸纳创新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向泰州集中。三是着力突出文化内涵,形成凝聚力。充分挖掘泰州历史文化、遗迹旧址、街巷名园等资源的深刻内涵,不断丰富水文化、吉祥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泰州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品质的根基与核心;加大泰州精神的研究力度,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使泰州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运用图书馆、博物馆、科学发展观展示馆、城市规划设计展示馆等载体开展泰州历史文化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对泰州中心城市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泰州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推动特色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生产要素由离散型到集聚型的转变;着力促进产业“特”起来、强起来和壮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短板。一是瞄准高端化方向,打造特色型产业体系。以中国医药城为依托,推动“医、药、养、游、诊、疗、康、产、研”融合发展,大力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着力打造特色健康产业体系;以造船产业基础为依托,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特种航海传播和高技术船舶制造业、航海新材料和环保装备制造业,着力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海洋产业体系;以新兴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电网集成装备、风电核电关键配件等产业,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打造特色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二是瞄准产业带方向,打造聚合式产业体系。瞄准沿江产业带方向,引导沿江地区大力发展新材料和船舶装备制造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瞄准高速公路产业带方向,引导宁靖盐等高速路沿线地区大力发展五金制品和不锈钢产业,打造特种钢材产业体系;瞄准都市圈方向,引导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大力发展旅游、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体系。三是瞄准创新性方向,打造战略型产业体系。大力开展重点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力度,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引进、创新、离岸孵化和转化,着重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主动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争取在泰州设立分所、分院、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耿联.李强在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着眼未来发展 科学谋划推进 做好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大文章[N].新华日报,2017-06-21(1).

[3]方维慰.扬子江城市群的融合路径[J].决策,2017(5):44-46.

 
邵泽义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