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TPACK的翻转课堂在韩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更新时间:2016-07-05

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理念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受到全球教育界的瞩目。郑娅峰等(2015:54-55)量化了国际翻转课堂研究热度,在216篇高被引文献中出现的294个关键词中,“翻转课堂”出现54次,名列高频关键词的榜首。该文章指出,我国翻转课堂研究“多集中于高校主流学科,国内翻转课堂要拓宽其应用学科与领域,开展针对性的实践并探索实施策略。”(郑娅峰等,2015:59)本研究将翻转课堂研究拓展到小语种——韩语教学,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韩语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条件。翻转课堂模式承载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为教学资源匮乏的韩语教学提供了机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录制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微视频、为学生提供优质韩国MOOCs教学资源及各种学习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与深度。然而翻转课堂并不等同于纸质教材的电子化、传统教学的视频化,教学顺序的倒置化。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师的课程设计模式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将学科知识、教学法及信息技术三要素结合起来,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本研究拟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翻转课堂能否优化学生学习;其二是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其三是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如何,并对翻转课堂的注意事项提出一些见解。

一、研究基础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的混合学习模式(刘艳丽,2015:57)。它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知识传授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在“课中”经教师重点讲授、小组讨论交流、协作探究实现。它要求课前学生观看并学习教师制作的相关教学视频,课中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完成疑难解答和知识构建(Bergmann&Sams, 2012:40)。翻转课堂使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呈阶梯式的渐进,课前线上泛在学习构成第一次知识的内化,它是课中知识内化的基础,形成一种因素叠加效果。翻转课堂体现了互联网+时代Wi-Fi环境下的泛在化的自主学习、多样化的生生协作探究,以及开放式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主动学习、混合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是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郑娅峰等,2015:56)。这三个热点词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中,无论线上的自主学习,还是线下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学习,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此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指明方向,使学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TPACK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是教师创造性地将技术(TK)、教学法(PK)和学科内容(CK)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并超越三者的一种新兴的知识形态和教学基本素养。此主张的代表人物有科勒和米什拉,他们提出TPACK以上三个核心要素,以及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四个复合要素,后来又增加了境脉(Context)要素(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2011:1-5)。

本研究将信息技术、教学法及学科内容深度融合,具体融合的TPACK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三、基于TPACK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本研究基于TPACK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度融合,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十二个环节,具体教学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一)课前教学模式

学生在云课堂上,进行课前任务学习、课前测试。

2.2.2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由图3看出,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生育进程推进呈S型增长趋势,总体分3个阶段,返青至拔节期缓慢增长阶段,拔节至灌浆期快速增长阶段(其中抽穗至灌浆最快),灌浆至成熟期缓慢增长阶段。早播条件下不同密度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大,晚播的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较小。同一密度下,单株干物质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分析原因是分蘖成穗的高低所致。

5. 建立“小组学习+padlet(或QQ群)”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环境: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4人,设立组长,小组讨论相关内容及问题,以小组辩论、小组演示等方式演示问题,或在padlet(或QQ群)展示答案,并派代表发言,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

2. 课前测试:为了评估及监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当学生学习完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教师根据课前学生学习内容设计小测试,学生进行在线测试。

图2 教学模式

(二)课中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室,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课中任务学习、课中测试、课中研讨与发表。

1.优化学习

2. 教师讲授重难点:根据学生课前测评情况,测评答对率低于30%时,以讲授的方式,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图8给出了不同稀疏因子所对应的分类正确率.太小或太大的稀疏因子都不能取得最理想的分类正确率;太小的稀疏因子造成矩阵稀疏系数的稀疏性不够,从而造成信息冗余或维数灾难;太大的稀疏因子会造成原始时频图像中故障特征信息的损失.从图8可以得出,稀疏因子选为0.2是最佳选择.

3. 测试评估:针对教师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教师通过“微助教”设计一两道测试题,评估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

4. 建立视频“新闻媒体”+启发式问题的学习探究任务:教师选用可以呈现本章节语言学知识的即时新闻报道,并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在语境交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此技术特别适合红土镍矿的处理。熔池剧烈的鼓泡和液态渣的翻滚,产生了巨大的反应界面,铁和镍氧化物被加热、熔化和还原,还原生成镍铁水沉降分离,进入喷枪口以下的静止渣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渣铁开始分离。从而在炉缸的上部形成了一层基本不含铁的渣层,镍铁水则沉积在炉子底部,当到一定量后从铁口放出。矿石中的脉石(SiO2、MgO、Al2O3、CaO等)熔化后,生成具有良好性能的液态炉渣,从排放渣口放出。

90%的学生对翻转课堂课前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认为提供的在线学习资源充足、丰富多样,通过课前在线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前测试激发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10%的学生不满意课前教学模式,认为课前在线学习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降低了课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线学习受网络条件限制,不能总是泛在地学习。复习在线学习内容,不如书本那样容易翻阅。在线资源太多,不利于消化。可见,课前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机会,对少数学生来说却是负担。因此,教师课前在线教学资源的设计应该有层次性。

1. 学习任务: 教师利用Bandicam软件,录制10分钟左右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微视频。为微视频配置导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及思考问题,将微视频和导学以及其他资源上传到华师云课堂,微视频是必学内容。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云课堂上传专家讲座、其他学习资料、参考资料等扩展资源,扩展资源是选学内容。

6. 个性化指导: 教师观察学生讨论情况,主动向开小差、不积极探讨的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并为小组解答疑惑,实施因材施教。

7. 反馈评价: 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采取加分制,积极讨论、积极发言会有加分。

(三)课后教学模式

学生在云课堂和手机上进行课后任务学习、写作业、论坛讨论、自媒体学习评论等。

对于电子版文本,只需将其格式转换成txt格式即可入库。对于无电子版资源的纸质语料,我们首先对其进行扫描,然后经过OCR软件的识别、格式转换和人工去噪等环节后,对最终文本进行入库处理。其中,非双语版的汉语语料还要进行人工翻译和校对后方可入库。鉴于语料的收集、转换、去噪、翻译、校对等环节十分烦琐复杂,因此需要采集团队格外细致与耐心,才能保证语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此之后,双语语料将通过Anticonc软件进行对齐处理。

1. 研讨难点中的难点及课上遗留问题:将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留成作业或在线论坛讨论,使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深层次内化。

2. 编辑课程录像,上传到云课堂:教师利用Camtasia Studio 8.0编辑课程录像,并将课程录像及PPT上传到云课堂,方便学生反复学习。

3. 利用二维码将课中的PPT即时传递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整理笔记,以及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

4. 自媒体学习:教师每周更新微信公众号“学韩语知韩国”中的视听说、阅读内容,学生关注更新内容,并选择一两篇写评论,将评论发到QQ群,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产能过剩,内部竞争严重。在湖北省加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过程中,各地均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发展,但行业整体缺乏统筹协调和超前统一规划,因此各自为战现象较为明显,未形成错位竞争格局,在招商、融资、销售等各方面形成严重的内部消耗与内部竞争状态,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现象。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教学模式按照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的难度阶梯式提高,从基础知识到重点难点,再到难点中的难点,前一阶段的学习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学习深度逐级加深,如图3所示。

图3 学习深度阶梯式渐进

三、应用及反馈

(一)实验对象及方法

1. 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课程是本校2016-2017第二学期开设的《韩国语概论》(2学分,32学时,4个月), 授课学生是2014级韩语系大三学生,全班共20名学生,上课地点是全程自动录像的多媒体教室。大三学生在两年多的韩语专业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韩语语言学的碎片知识,包括音韵、形态、词法、句法、语用、语义等,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的语言学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学生明白所学的语言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规则及如何在语篇中运用。期末考试之前,针对翻转课堂实施了问卷调查。

2. 实验方法

由于本校韩语系每年招收一个班的学生,本实验研究无法设定与实验班对应的控制班,因此进行了等值实践样本设计的准实验研究,传统课堂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为自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第二个月和第四个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测量工具是A、B、C、D四个试卷(每个月月末进行考试),A、C用于传统课堂教学测试,B、D用于翻转课堂测试,为了保证四个试卷在形式和难度上一致,每个试卷包括五个概念题、两个解析题、三个简答题,满分为一百分。

同时,为了了解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以及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本研究设计了开放式及封闭式相结合的问卷,我们设计的问卷共有25个项目,其中开放式问题5个,封闭式问题20个。

(二)实验结果

1. 讲解测试中的错误:例举课前学生测试中出现的错误,教师重点讲解语言学知识的规则,使学生不仅明白语言规则“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

为了了解翻转课堂能否优化学生学习,本研究进行了等值实践样本设计。传统课堂及翻转课堂都将2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传统课堂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小组发表及小组研讨为辅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独立完成在线微视频学习及在线测试,教师根据在线测试中的错误率,设定课中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课中以小组发表及小组研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小组研讨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学生完成在线讨论及小组作业。A、B、C、D四个测试的平均成绩如图4所示:

图4 A、B、C、D四个测试平均成绩比较

如图4所示,B、D两次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A、C两次的平均成绩,即,翻转课堂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课堂的平均成绩,实验结果表明跟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可以优化学生学习。可见,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层级内化,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学生研讨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度,从而实现知识的输入、吸收与输出。

由于需要计算的是产品的要素含量,还需要增加值占产值的份额。可以通过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数据计算得到。

2. 能力培养

图5 翻转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问卷显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诸多能力,如图5所示。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最多的是自主学习能力,有95%的学生称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课前在线学习是没有教师监管的,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的视频及文本课件上传到云课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线学习。学生是否课前在线学习完全靠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泛在学习。问卷显示32%的学生总是为了课前测试完成课前在线学习,47%的学生偶尔为了课前测试完成课前在线学习,21%的学生不是为了课前测试而完成课前在线学习。而且47%的学生课前在线学习时总是记笔记,48%的学生不常记笔记,只有5%的学生从不记笔记。32%的学生总是一次性完成课前在线学习,61%的学生偶尔一次性完成课前在线学习,仅有5%的学生总是断断续续地完成在线学习。无论学生完成课前在线学习的动机、方法是什么,通过一个学期翻转课堂的学习,学生渐渐地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学韩语知韩国”的每日一学也是完全靠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教师的监控,教师只是每日更新推送即时新闻及阅读材料。37%的学生非常关注自媒体学习,只有5%的学生不关注自媒体学习,58%的学生对自媒体的学习关注一般。同时,学生利用移动手机的泛在学习间非常灵活,68%的学生利用休息时间,26%的学生利用排队时间,42%的学生觉得无聊没事做时关注自媒体学习,53%的学生想学习时关注自媒体学习。84%的学生以“听+读”方式完成自媒体学习,11%的学生不仅听,而且写评论文章,并上传到QQ群,供大家研讨,5%的学生以“听+说”的方式完成自媒体学习。问卷显示89%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课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表、小组演剧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目标,课后以小组形式走进韩国人群,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另外,79%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前的在线学习中遇到困难时,79%的学生会问NAVER,通过互联网自行解决问题,42%的学生会问同学,通过同伴学习解决问题,42%的学生会通过QQ群问老师。无论问NAVER,还是问同学,还是问老师,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课中基于问题的小组研讨任务、课后的小组合作任务,同样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2%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课中基于韩语语言学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学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何应用语言,并开动大脑制作各单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这些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 学生满意度

85%的学生非常赞赏翻转课堂的课中教学模式。认为学习气氛活跃、轻松有趣,教学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课中教师讲授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框架,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促使学生发散思维。采取小组的形式锻炼了大家团队合作的意识,小组共同讨论话题,能启发思考、拓宽思路,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参与感,同时小组研讨促进了同伴学习。15%的学生不满意翻转课堂课中教学模式,认为小组研讨时,自己总是参与不进去,教师讲授时间太短。可见,课堂基于问题的小组研讨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激发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热忱,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少数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在设立小组长时,应给言语稀少、内向的人更多机会,使这类学生有参与感,享受研讨过程。

表1 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

?

如表1所示,学生对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虽然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翻转课堂,80%的学生比起传统课堂更喜欢翻转课堂。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的原因是教学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教学设计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学习,师生互动频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被挖掘。20%学生不喜欢翻转课堂的原因是不适应、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教师面授时间没有传统课堂长,没有传统课堂效率高,自己学习容易松散。可见,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态度取决于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对翻转课堂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源于对翻转课堂的陌生感,他们不喜欢翻转课堂,同时又不否认翻转课堂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因此,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学生自身转换观念。

传统的CCR和BCC模型一般用来对同一时间点的效率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的适用性不强,难以发现效率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Malmquist指数可以较好地分析面板数据,对相对效率的动态变化能起到较好的刻画效果,在分析不同地区或行业历史数据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6,17]。 Malmquist指数通过距离函数进行运算,采用定向输出和定向输入定义距离函数。输出变量的距离函数表示为:

问卷显示,学生对该翻转课堂模式的认可度高,如表1所示。

80%的学生对课后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认为二维码提供的教学课件有利于消化课中教学内容,有效巩固知识点。学习任务可以督促自己复习。课后学习任务有难度,很有思考意义。20%的学生不满意课后教学模式,认为课后学习时间较少,负担重。可见,课后学习任务的喜爱也因人而异,大多数学习欲望强的学生更愿意挑战困难大的课后任务,而少数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则将学习任务视为负担。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任务时,有必要设计不同的级别和层次,给学生选择学习任务的选择权,从而降低少数学生的抵触感。

五、结语与反思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课程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经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基础知识、重点难点、难点中的难点,学习的深度台阶式递增,知识的内化也逐级加深,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经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本实验研究,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翻转课堂同仁参考。

其二,在线测试是监督及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教师确定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从问卷调查中得知,32%的学生“总是”为了在线测试完成在线学习,47%的学生“偶尔”如此。在线测试可以赶走学生惰性,把学生拉入在线学习。同时,在线测试中,错误率高的内容是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这就决定了教师设计的课中教学内容。课中针对学生错误,重点讲解知识点后,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在线测试(一两道题),如果仍然没有掌握,就将此知识点设计为课后作业,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其一,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启发式问题是翻转课堂的核心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课前在线学习时,教师设计导学,给出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及启发式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专家讲座及PPT课件,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更有针对性;课中的启发式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后的启发式问题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问题。

其三, 小组研讨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当学生小组研讨问题时,学生开动脑筋,将知识点内化,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实验研究,本文反思以下几点需要在日后研究中解决的问题。

车辆拖回店里后,却发现发动机无法启动,点火钥匙置于2挡启动时,启动机没有反应,多功能仪表盘上依次出现“主动制动辅助系统功能范围受限”、“低压续跑指示器停止运作”、“ESP停止运作”、“驻车制动器参见用户手册”等一系列报警。

首先,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投入问题。此模式的翻转课堂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制作视频及文本课件,并上传到云课堂,并为学生提供扩展资源,此过程教师将花费大量制作课件与查找刻录课件的时间,课前设计在线测试内容,再根据在线测试的错误率设定课堂教学内容,课后为学生提供在线论坛及其他作业,并随时通过QQ群为学生答疑;同时学生课前在线学习、测试,课中研讨,课后研讨及完成作业。整个学期学生和教师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如何在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下,缩小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投入,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1)胡家庄碳酸岩型稀土矿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H2O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和盐度变化范围与微山稀土矿极具相似性,表明与其具有相似的成矿物理环境。

其次,课中研讨时间的掌控问题。课中学习时间是90分钟,如何合理分配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以及小组发表的时间,是有效利用课中时间的保证。如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短,讨论就会不够深入,如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就会超过学生的课中学习时间。

再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启发式问题的难易度问题。启发式问题如同导航仪,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问题太容易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太难的话,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问题的设定应该难易适中,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之,在这种翻转课堂的模式中,教师导演着整个过程。课前的在线学习内容是教师事先上传到云课堂的,课中的学习内容是教师根据课前测试的错误率设定的,课后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根据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确定的。学生如同演员,按照教师的编排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导演,学生的学习也无法进行。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仪表电缆的交流额定电压在500 V以下,电缆线径一般在7~30 mm。当传输弱电信号时,仪表电缆需要抑制外界噪声和寄生信号,在苛刻的现场环境下保证信号传输的精度。根据电缆的性能和使用场合的不同,仪表电缆的结构也有所差异。仪表电缆的基本结构包括导体、绝缘层、分屏/总屏、内护套、铠装层和外护套等[5],仪表电缆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注释:

由于鲜食玉米是按穗销售,若穗小,则效益不好。因此,播种时,应比正常成熟的玉米田适当稀一些。一般中产水平田块在3000~3500株;高产水平在3500~4000株。以求成大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① 华师云课堂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

心研发的在线学习平台。在本研究中,教师将学习资源上传到华师云课堂,学生通过华师云课堂完成在线测试、在线学习、在线研讨,在线提交作业。

② 微助教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田媛开发的手机应用软件,是一个基于微信的课堂交互工具。在本研究中,教师使用微助教进行课中在线测试。

2)把时间序列类Xp1和Xq1包含的所有时间序列合为一个时间序列类,其他时间序列类不变,计算距离矩阵,记为D2,令Dp2,q2=min(D2);

③ 本课程参加了本校2016-2017年度教学创新比赛,并获得三等奖。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程度,又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参考文献

[1] Bergmann, J. &A. Sams. 2012. Flipping the Classroom [M]. San Brunl: Tech &Learning.

[2] 刘艳丽. 2015. 翻转课堂:应如何实现有效翻转 [J]. 中国高等教育 , (19):57-59.

[3] 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 2011. 任友群 詹艺译.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郑娅峰 黄志南 徐唱 李艳燕. 2015. 国际翻转课堂主题结构研究及可视化分析 [J]. 中国电化教育, (5): 53-59.

陈艳敏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8年第01期
《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