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五化同步”视角下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达州市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在充分调研、正确考量后,结合川渝陕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台一系列科学的举措,大力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十一五”末的32.71%增长到“十二五”末的40.87%,累计增长8.16%,年均增长约1.6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12月达州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达州市城镇化发展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五化同步”视角下怎样提高达州市城镇化质量成为当前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五化同步”视角下城镇化质量内涵

城镇化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目标后,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这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历史性转型,城镇化的发展应主动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型,在“五化同步”视角下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因此,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

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质量、土地城镇化质量、经济城镇化质量等方面。人口城镇化质量是新型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的核心,可以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方面体现。土地城镇化质量主要从建成区占比、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等方面来体现。经济城镇化质量主要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方面来体现。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质量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1]。只有做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产业“空心化”、就业不足、交通拥堵等现象,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

(三)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质量

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产品提供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需求变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除此之外,城镇化的发展能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物质、技术及资金支持[2]。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约大量农村劳动力,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只有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城乡二元结构的发生。

(四)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质量

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助推器。信息化有利于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始终贯彻于城镇化建设中,能够帮助城镇化走出一条更好、更正确的发展道路。

(五)城镇化与绿色化协调发展质量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公路建设、住房建设以及农村能源建设等。二是鼓励城镇的产业资本投资于农业、农村,发展适合地方地理状况的现代农业产业和农村新产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村和农业的引领作用。四是通过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五是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信息沟通,确保农村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最后,逐步建立均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社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然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这些社会保障进一步延伸到农村,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

二、“五化同步”视角下达州市城镇化质量现状

近年来,达州市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新型城镇化的上位规划,结合达州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完成了《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启动并加快《达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编制工作,优化了城镇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了现代城镇体系。

(一)新型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一是根据达州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结合工业发展规律和城镇发展规律,制定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和城镇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以及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加快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岗位和物质基础。三是要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四是逐步改变户籍管理制度,在充分尊重农民去留农村的基础上放宽落户政策,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取得新成就

达州市全面落实科技兴农理念,加强和四川文理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动粮油产业、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休闲农业等的转型升级。随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作业,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二产、三产转移,2010-2015年全市二、三产业共新增就业人员18.2万人。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底的5084元增加到2015年的10688元,名义收入增加一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使用以上那种教学方法都能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理念,从而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达州市的医疗信息化程度不高,虽然达州市中心医院、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院在大力实施各自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信息化普及度不高及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二是食品安全监管尚未实现信息化,存在多头监管和利益划分不清问题;三是交通信息化程度不高,虽然达州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但普及率仍有待提高,同时,和市民出行密切相关的公交电子站牌等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尚未启用;四是,信息化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科研人员仅占四川省科研人员总数的1%;五是政府各个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三)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紧紧围绕强化产业支撑稳增长、扩就业、促发展这一重点,深入实施工业园区“121”工程和企业“百十一”工程,狠抓稳增长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要素保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819.20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350.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14623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4343元。

(四)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抢抓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移动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71.5万户增加到2015年的355.17万户,互联网用户由2010年的22.75万户到2015年的58.19万户。加快推进“互联网+”工作,完善“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等平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城镇化水平。

5.坚持以上率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位高权重、责任重大,因而对下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党内政治生活和修身律己,就能为下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树立榜样和参照,从而在全党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的良好态势。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2]

(五)城镇化与绿色化协调发展质量新作为

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的实施意见》,制定《达州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新建了莲花湖湿地公园和塔沱滨河公园。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38%增加到2015年的42%,全市万元GDP能耗由2010年的2.164吨标准煤减少为2015年的0.8696吨标准煤。

三、“五化同步”视角下达州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仍然较低

近年来虽然达州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但其发展质量仍然偏低。首先,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来看,虽然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2.71%增长到2015年的40.87%,但其水平仍然偏低,2015年其水平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6.72个百分点。其次,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虽然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18.82%增长到2015年的23.43%,但2015年其水平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7.17个百分点。第三,从土地城镇化率来看,虽然其土地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9.98%增长到2015年的11.48%,但2015年其水平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9.69个百分点。

(二)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达州市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美国学者钱纳里总结出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合理比例范围1.4-2.5之间。2010年至2015年,达州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虽然总的来说逐年上升,但尚未进入合理区间,达州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达州市的工业企业的布局指向与城镇化战略布局不一致,导致工业增长无法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项软硬件,致使城镇化发展缺乏物质基础,无法带动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影响城镇化进程。

(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不力

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地理条件不佳等原因,达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未得到显著提高,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7540增加到13196元。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农民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及其家属常住在城市,但在子女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乏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还没有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地步。

(四)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不够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在宗守云(2011)的文章中,对与语言范畴化路径的描述更加的具体细致,跟宗守云(2007)相比而言分类更加全面,除此之外这种分析得到的规律更加普遍而不只是针对于量词“副”的研究,因此这对于语言的范畴化的基本途径的研究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五)城镇化中非绿色化问题突出

近年来,虽然达州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加强绿色化发展理念,但非绿色化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相关基础设施没有跟上,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二是由于企业、居民的生态意识还比较单薄,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后果不知不觉或者漠然处之,致使城市空气质量波动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与城市声环境质量改善不显著;三是政府监管方面存在缺乏连续性,权责不明的情况。

四、“五化同步”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

(一)提高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

要提高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就必须转变过去在城镇化发展中“重速度,轻质量”的思想和做法,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核算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坚持集约高效原则,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制度,保证城镇居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

(二)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十一五”末的32.71%增长到“十二五”末的40.8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十一五”末的18.82%增长到“十二五”末的23.43%,分别增长8.16个百分点和4.61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土地城镇化率从“十一五”末的9.98%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1.48%,增长1.50个百分点。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大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一五”末的12624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2388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十一五”末的9976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509元。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城镇化与绿色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当城镇化建设符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并在城镇规划时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城镇化建设将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四)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一是要加快完善信息化的投融资政策,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平等参与信息化建设。二是国家要加大对达州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工作。三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在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四是积极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人民满意度。五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在信息化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力度,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消费者运用信息化的能力。六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着社会舆论。因此,必须建设丰富、健康、有趣的网络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

复产期间,该气田优化生产运行参数及工艺流程,保持低压运行。生产调度坚持“24小时值班、待命和处置”的工作制度。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和定时人工巡检相结合的生产监测措施,持续强化“三级调控,无人值守”的运行模式。同时,开发管理稳步推进,通过抓新井地层对比、投产层位拟定、投产设计和井位勘定,科学制定治理措施,严控老井递减,并快速开展连续油管冲砂作业以及压裂施工,确保出砂井冬季稳定生产。

当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而ESP教学具有强烈的工具性,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主要目标。因而,ESP课程规划应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基于学习者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需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考查标准。EGP课程对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同等对待,而ESP课程应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而有所侧重。

(五)推进绿色城镇化

要想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现在以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走集约型的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走集约型的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正确、科学的生态保护意识。要在中小学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广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在大、专院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使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方式。要有计划地对各级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能力。二是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达州的特色绿色产业。在引进新产业项目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其将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特别重视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对破坏环境的产业项目坚决不引进。对已有的破坏环境的项目,要坚决予以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予以关闭。三是将绿色化理念融入城镇化发展全过程,从城镇化布局规划到城镇化具体开发都要符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规律,使城镇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都不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四是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干部评价指标体系,把绿色化作为评价城镇化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逐步推进绿色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毛智勇,李志萌,张宜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基于中部地区“四化”发展的分析[J].农业考古,2013,(4):312-318.

[2]李仕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4,(4):1696-1699.

 
蒲小梅,杜兆恒,向妍燕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