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性及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1]。新时代也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非遗文化因本身承载着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中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育人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功能上得到扩展,让文化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实现、落实与突破。

工程机械金属结构的主要裂纹类型有轧制裂纹、焊接裂纹和疲劳裂纹。常见结构损伤包括裂纹、变形、腐蚀或磨损、连接失效等,其中裂纹所占的比例最高。同时工程机械金属结构断裂失效造成的危害极大,其主要受力构件如主梁、支腿一旦发生裂纹与扩展,将会造成起重机承载能力下降,并会导致局部失稳甚至整机倾覆造成重大事故。图4和图5所示分别为液压挖掘机和塔式起重机中部分裂纹形式的实际案例。

1 非遗文化的教育定位与认知

“非遗文化”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当前,非遗文化因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而受到部分高校的重视,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定势导致对非遗文化的定位、认知、功能与价值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刻把握非遗文化的教育特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拓展和价值实现,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1.1 非遗文化的教育定位

1) 非遗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定义可以看出,非遗文化多数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常州地区为例,国家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金坛刻纸、常州梳篦、留青竹刻等14项,省市级项目87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结合非遗文化创立非遗社团,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刻内涵,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实现教育效果。

2) 非遗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难以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进行固化的,必须通过传帮带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才可以获得良好的传承,而且每一项非遗文化都蕴含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具有独特性。这些都需要亲身去体会与实践。非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是重要的创新。

1.2 非遗文化的教育认知

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均比较关注意识形态及政治理念,青年学生接受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思路,采用无缝对接青年学生生活和日常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遗文化能够紧密联系群众生活,是传统文化的血脉,拥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内涵,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与价值观念,能够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非遗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能够对学生进行隐形的主流价值文化影响和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当前,在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袭下,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直接影响,追求个人主义、自我价值,自私自利的行为相对严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准则构成不小的冲击。非遗文化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生动、活泼,内容也有较强的吸引力,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进行教育引导,有利于学生提升道德水平和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青年学生通过实践体会非遗文化的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接触非遗文化作品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水平,最终促进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非遗文化也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同时,青年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会促进非遗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和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1.3 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文化作为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人的价值观形成,培养社会民众的共同精神追求、伦理原则、历史意识、思维特质等。

1)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独特文化内涵、历史人文精神、社会价值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历史素养、艺术素养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遗文化的内容可以融入高校学生日常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了,我昨天中午出的衢州城,路过龙游时,看到那边也打成了一锅粥。北边和东边来的鬼子多得像蚂蟥。我看陆路走不通,就趁黑赶江边,摸了条蚱蜢船。前几天下了几场透雨,江水涨了,船在江心里走,两边的鬼子追着我放枪,好在水急船快,我才活着逃到兰溪。后来,我又混进民工队伍中,一路打听,才找到你”。

2 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非遗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在内容、功能和价值方面存在高度耦合性,这可使非遗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内容。

2.1 内容耦合

1) 非遗文化中的匠心精神具有极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每一项非遗文化均有较长的历史传承,由于非遗本身不能使用文字或是固化形态进行留存,这就要求每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必须通过口传心授来保证技艺的延续。在传承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匠心精神对当今“中国制造”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可以用来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1) 可以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认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技艺精神、匠心精神及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 高校可以将非遗文化打造成校园文化艺术节特色项目。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以此为契机,可以将非遗文化打造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展示项目,让在校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体验非遗文化。例如,金坛刻纸文化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制作刻纸文化展,锡剧、董永传说等可以搬上艺术节的舞台,让师生共享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

2.2 功能耦合

用人的关键是能够在关键时刻顶得住、做得好,这就需要树立时效观念。所谓时效观念,是指在人才的使用上,不同的年龄起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人才资源同矿产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埋于地下未开采,将来还可开采,为冶炼铸造派其用场,人才资源如储而不用,就会“废退”了。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人才起用的最佳年龄时效问题。每个人才,其才能在客观上存在一个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作为一个领导者和人才管理者,对人才的使用绝不能贻误时机,最好是在人才才能上升之际,选用安排他到适当的岗位上,以促进其技术和能力的提高,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最佳状态。

2.3 价值耦合

3) 非遗文化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开设艺术类的非遗专业。因非遗文化项目讲究手艺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例如戏曲、技艺等,与艺术专业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而且作为单独专业存在也具有可行性。同时,非遗文化在与专业建设结合的过程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所以非遗文化以专业形式进校园可实现高校教育与非遗保护的双赢[4]

在软件工程中,若一个模块可以直接调用另一个模块的内容,就可以认为发生内容耦合。内容耦合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耦合模块内部代码重叠;二是调用的模块依赖修改模块内容。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具有极高传承价值的非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失传的危险。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直接调用相关的非遗文化资源,让非遗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

2) 非遗文化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非遗文化可以成为爱国主义的新载体,例如金坛刻纸、常州吟诵、留青竹刻、地方锡剧等诸多形式都可以融入爱国主义素材进行加工,并以全新的形式向青年学生展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教育的实效性。

3) 非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传承。例如端午节文化中蕴含的勇于担当风险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泛泛而论,避免“假”、“大”、“空”。 理工科学生“务实”,那就要从他们关心的“实事”上讲起,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事”,将思想引领润物无声地贯穿在教育过程中。理工科学生关心学业,那么教育教学内容就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将学业同祖国发展联系起来;理工科学生关注就业,那么教育教学内容就可以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相关联,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国际国内发展的潮流动态,辨清真伪,将个人发展放在更高维度去考虑,如此等等。

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统一的,体现了人的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3 非遗文化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形成协同效应[2]。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更多更复杂,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非遗文化因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在耦合性。通过与学生实践、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点、与“互联网+”相融合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3.1 与学生发展相融合

2) 非遗文化的发展也结合了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急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模式都提出新的要求。

15岁上中学时,身材高挑、颜值惊艳的拉加德拿过法国花样游泳锦标赛铜牌,入选法国花游国家队,并参加了奥运会。但17岁那一年,对她产生深远影响的父亲去世,她的家庭一夜之间背负起沉重的生活负担,母亲艰苦独立地支撑起整个家庭。因为家境窘迫,她为交学费四处打临时工挣钱,包括戏院领座员、游泳教练这样的工作都做过,甚至在菜市场剥鱼鳞这样的工作她也做过。拉加德回忆到年少时感慨,“母亲就是我的榜样”。

1) 高校学生实践活动是学生锻炼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塑造学生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实践活动中,高校应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邀请非遗文化进校园,让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社团。通过创建非遗文化社团,让非遗文化在校园获得传承和发展。例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泥人非遗文化社团,社团定期开展非遗文化活动,向学生展示相关作品和介绍发展历史,达到内化于心的良好效果。

发生肾损伤人群资料 使用含替诺福韦治疗方案的患者共2 072例,其中男性1 370例,女性702例;发生肾损伤共98例 (4.72%),男性47例(3.43%),女性 51例 (7.26%);发生 FS 68例(3.28%), 男性26例 (1.90%), 女性42例 (5.98%)。发生肾损伤的患者年龄 (55.2±9.6)岁,28~73岁;体重 (50.7±9.0)kg,35~74 kg,其中男性(52.4±1.5) kg, 女性 (49.1±1.9) kg。 发生 FS患者中男性体重 (51.5±1.3)kg,女性体重 (47.3±1.7)kg。

2) 在每年的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中,也可以开展非遗文化的调研工作,组织学生前往非遗文化保护区参观学习,让学生通过调研、参观和学习实践,去发现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

原来敞锅煮制果品,一锅只能煮80斤左右,使用真空法后,一锅可以达到500斤,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持了水果的原汁原味。新技术生产出的果脯产品投放市场后,备受消费者青睐。一个县级果脯小厂,一跃成为市级果脯生产大企业。紧接着,烤房接连被革新成辐射式、对流式、电动有轨式,并把煮制浸糖工序的捞缸环节改造成推拉式不锈钢槽存果浸糖,免去了原有的人工搬进搬出的复杂程序,使煮制工艺逐步走向科学现代化。

3)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除了理论政策学习,也需要将地方典型非遗文化拓展为思想政治课程的资源,揭示非遗文化的原始意义,并给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诠释,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4) 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很多非遗文化项目经过现代技术的革新,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非常适合学生创业,例如乱针绣、苏绣等。

3.2 与高校文化建设相融合

高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内涵、学校气质颇有不足[3],如果非遗文化能够在校园生根发芽,这对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将是一种有效举措。

1) 高校可以和地方政府统筹建设具有地方非遗文化特色的史料馆,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学习、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例如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落户于常州大学。

2) 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了解非遗文化及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保护非遗文化的思想,进而加入到非遗文化保护行列中。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事业接班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重视将会直接促进非遗文化事业的保护与发展。

所有的非遗项目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3.3 互联网+”相融合

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我国的地铁系统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在多个城市已经构建出较为完善的地铁线路网,同时在地铁建设当中所使用到的网络系统也在逐渐增加其科学技术含量。地铁的装备制造相关行业为地铁的建设提供了设备基础和控制软件基础,成为列车各项指令传达以及执行的前提。网络控制系统作为地铁系统的核心技术,对于地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强化主流网站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推出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作品。非遗文化因其本身固有的优势,可以有效地与“互联网+”相融合,非遗文化上网可以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网络文化,例如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VR、AR等模拟推介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项目,可以让学校师生更为直观地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互联网微信、论坛、博客等介绍非遗文化传承人在从事非遗工作时的匠心精神、创造精神,以此去影响学生、启发学生,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 可以将一些优秀的非遗文化项目遴选进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公开课,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录制,并在线开放供高校学生选修,通过宣传非遗文化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可以将非遗文化项目资源建成网上资源库,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类归档,开发APP面向高校学生进行推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4 结束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总体的思路是清晰的,即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遗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育资源、手段及价值引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45.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教学中,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切入点,这种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不仅需要“人”的合作,更要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首先要从制度上支持、协调和保障搭建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交流的工作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专业的教育培训和沟通;然后建立起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将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与评定教师的职位等级、优秀评比挂钩,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3] 廖德凯.“非遗”专业进高校可实现双赢[N].中国教育报,2015-08-17(2).

[4] 黄伟.“非遗”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贵州民族研究,2017(7):238-241.

当技术集成教学内容并呈现良好状态时,即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体现了内容、教学和技术三者间的动态平衡,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必须通过其他两个方面的改变来补偿[10],可见技术的重要性。但无论是低技术还是高技术,每一种技术融于教育都有其潜力也有约束力以及问题,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技术范式已经融入到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只见技术,看不见技术所主导的思维、理念、环境以及过程,就技术论技术,可能导致过于夸大某一技术的特殊效用。

[5] 杨旭,董成稳.高校世界遗产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美育与实践研究——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J].山东工会论坛,2015(2):133-134.

杨放整理的是“《梅葛》(正腔)”,演唱者是后来历次整理都参与的歌手郭开元,也是新版《中国彝族梅葛史诗丛书》主编、音乐学者郭晓炜的曾祖父。郭开元是当地有名的大毕摩,因此也是梅葛的重要传唱者。

高成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