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失与构建

更新时间:2016-07-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优化大学生知识文化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明确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别、以意识促行动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大学生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对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和再创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有益的。

一、新媒体的内涵和类型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是传播信息的媒介。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手段的革新,从而衍生出新的媒体,称为“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P.Gold mark)首次提出,随后“新媒体”这一词迅速流行,并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学界尚未统一,学者们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突出新技术与旧手段之别,新媒体主要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职能设备等向受众提供娱乐服务与信息,同时既能极大丰富传播方式,又能扩展传播信息和加快传播速度的新型传播形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文明的永恒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社会历史发展相贴近,是与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各民族共同体的集中利益和福祉相契合的,体现的是历朝历代无数中华儿女创新发展创造的文化智慧结晶。

而从具体性能上看,尼康D700拥有1210万有效像素,采用与尼康D3相同的尼康FX格式CMOS影像感应器,并具有自动的内置除尘系统和横向色差修正功能。同时,尼康D700采用EXPEED影像处理概念,使其能够拥有丰富的色调变化和宽阔的动态范围,具有ISO200-ISO6400的感光度范围,通过扩展可以提高ISO25600,在高感光度下全面的降噪处理也使尼康D700的表现更为出色。

三、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人才,不能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陶冶,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占据着重要的机遇,这恰恰是重新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体系的重要性所在。而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传统媒体革故鼎新的机遇,这种机遇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机遇,这种机遇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机遇,这种机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机遇。

(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和再创造

受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节日中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盛行的风气影响,相对于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及民俗民风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更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都表现出淡漠化的趋向,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新媒体平台超越了传统单一的通信功能,兼具跨媒体传播功能性和可移动性的传播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换上新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新媒体带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机遇。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历代中华圣贤都从哲学的高度,对道德和道德修养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可以说,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强调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得以几千年发展而不间断的重要秘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首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其次,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再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新媒体学习掌握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大规模地、快速地影响到每一个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使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淡化。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法之徒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从而对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队伍影响较大,少部分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产生动摇,这种思想一旦带到课堂之上,非常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开放,传播的主体也更加多样。现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手段学习了解掌握更加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使得教师队伍不再是知识传播的主导者,主体地位受到挑战,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原因

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健康旅游服务软环境,构筑全区域、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健康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建立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保障游客享受旅游服务的延续性。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运用北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旅游交通精准信息服务,依托高铁、民航、高等级公路等建立“快进”网络,增强通达性和便捷性;建设风景道、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游”设施,打造健康主题线路[17]。

(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危机

综合分析我国目前出台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目前,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绩效指标构建领域,比较常用的方法为项目逻辑模型法。

问题是时代的先导,也是研究的第一步。明确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是推动研究深入的前提。不可否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越来越受推崇,但在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当代社会,在知识经济爆炸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学习、继承、发扬、创新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以强有力之势抢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正在分解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缺乏认识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等。

(二)新媒体类型的多样性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拥有媒体行业的压倒性优势,就是因为新媒体类型的多样性完全契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在新媒体化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不变,但其形式发生了变化,各类新媒体均呈现出不同形式、不同特点,其目的不外是穷尽一切形式扩大新媒体的用户吸引面。大学生是新媒体的重点发展对象,问题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在面对花样纷繁、类型多样的新媒体,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时,有时甚至出现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

对于英语教龄有109名老师以3-5年教龄为主(45.21%),说明农村地区英语教师的从业资历都比较浅短,在英语教学、教法上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相应的实地调查也印证了多数老师对于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的把握不是特别明确。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个体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文化环境之中,就已经开始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个体的成长过程,从文化角度而言,就是一种不断学习文化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是具有统一性的东西,它从物质、精神、行为、价值等与社会须臾不可离的方面表现出来。所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传统文化的另一部分就是结合新时期的具体要求,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校改、完善和发展,而这一部分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利益主体的觉醒,商业化、物欲化观念已经深入到高校校园。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在金钱、权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已经迷失自我,这种迷失主要表现在校园寄生虫、理性的侏儒、政治冷漠与投机、缺乏艺术情趣、道德素质低下等,这种大学生更多的向往“三俗”文化,而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种迹象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整体素质较为堪忧。

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提供了新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情和热情,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新的平台,利用新媒体实现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如同需要食物和水一般迫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发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源泉。高校可以通过系统将这些经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学生的客户端,通过学生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发到朋友圈。这种新奇、实用、有趣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和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而且能够实现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硬发展”,又是“软发展”,硬发展和软发展是统一的,缺一不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过去影响着、现在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华夏子孙。大学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促进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没有理由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排斥在外,否则大学生的发展必定是片面的,必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时代越发向前,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愈发凸显,它在大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中的功能就越重要。

五、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构建途径

(一)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据了解,我国农资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小,无序竞争比较严重。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代化流通设施发展滞后。知名品牌缺失,企业品牌建设投入少,全国性知名品牌较少,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农资流通行业资金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但多数农资企业自有资金短缺、资产存量较小、融资渠道有限,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

为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发展趋势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就必须大力改进、改革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和工作方法,重视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时效性,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模式,主动实现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受西方文化及长期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围绕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利用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转换,从而为大学生所接受,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充实

一说起传统文化,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晦涩难懂”,尤其是随着快餐文化的发展,人们更是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望而却步。传统文化发展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有传统文化本身发展的障碍,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当前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彻底、重要性理解存在局限性。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媒体时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充实,提高大学生的认同,需要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建立起利于大学生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

防治措施以药剂防治为主。对于炭疽病、斑点落叶病、锈病等真菌性病害,可用43%戊唑醇5 000倍液,或者其他三唑类药剂,或者用25%吡唑醚菌酯2 500~3 000倍液等甲氧基丙烯酸类药剂进行防治;对于绿盲蝽、桃小食心虫等,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2%甲维盐12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对于红蜘蛛、螨类等,可用20%螺螨酯2 500倍液等进行防治。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独具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每一次艰难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机遇与挑战的并存使中华文化开始着自己的新生之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体系的弊端总是与社会诸多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而且文化体系的弊端隐藏得更深,原因也更为根本,因此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从文化入手考虑不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富国兴魂的文化,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复兴,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动性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参与和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认识自己的需求,学会创造性或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对于大学生通过媒介手段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保证。新媒体时代,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需要着重加强教师在信息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尤其是让教师熟悉各种新媒体类型和掌握其应用技能。教师团队的技术培训主要以实用性为主导,加强对使用频率高、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并有明显效果的技能培训为主。通过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更新广大教师团队的思想观念,将掌握新媒体能力作为一种内在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玉敏脸上一阵阵发热,睁着眼睛瞪着黑黑的房间。如果人的心中没有魔,都那么光明正大,又怎么会发生此等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呢?

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通过建设符合大学生时代特点的新媒体平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模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与充实,以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及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等渠道,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双斌.互联网+生态圈下的科技媒体融合与变革[J].科技传播,2015,(22):46.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

齐继东,左娅菲娜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