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思考

更新时间:2016-07-05

“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快速形成。“互联网+教育”是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力求通过互联网技术,转变教学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增强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做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但是,当前教育体制下,各种教育机构各自为政,互不贯通,条块分隔,多头管理,造成诸多“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困境,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极为有限。本文针对“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要求,探析实践困境,思考破解问题的对策。

一、“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要求

“互联网+教育”促使教育领域走进了当今全新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巨大,传输速度超快,数据结构千变万化,这些数据正在被人们所存储、分析和利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甚至思维方式。自由、开放、跨界、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时代要求。

2009年4月2日,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座谈会上,朱炳仁委托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转交给圆明园鼠首、兔首持有者皮埃尔·贝尔热一封信,承诺若对方将鼠首、兔首归还中国,他将制作一对完全意义上的复制品赠与法国友人。

(一)自主学习

“互联网+教育”要求反思当前学校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推动个性化自主学习。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元素,它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促使知识的创造、传播、使用不能局限在固定的课堂和规定的课程中,而应转向个体自主,通过跨越全世界不同的网络社会共同体共享知识,越来越趋于日常的“网络化”学习,更加关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并促进个人专业发展。随着各种学习支持系统的不断开发应用,走出学校教育这个“小社会”,走向知识引领的“大社会”。网络化“无边界大学”的自由开放,让每位学习者都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灵活自主地做出在线学习的选择,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在激发学习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更有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将个人知识的学习传递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出自身个性化知识体系,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教育目标和人生理想。

(2) Clinical Findings: i.Appearance of gallop rhythm; ii.Decreased precordial activity; iii.Hypotension;

(二)资源共享

“互联网+教育”要求反思当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以及如何重新评价教育公平,承诺公开化资源共享。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它具有很强的公共传播效应,而教育肩负着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依托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是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共管理的共同诉求。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呈现内容的手段,而通过技术展现在网络平台上的资源内容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时代,公众需求的教育资源共享不只是共享知识内容,还包括实现跨校网络教学合作、促成教育机构间学分互认、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和网络环境的共享。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各平台空间建设和数据共享的标准及管理办法,促进不同层级网络学习空间共通,提升教育与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各级政府也应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互动,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用户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的修复和补充,真诚服务每一位上网群众,不断加大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度。

(三)跨界融合

“互联网+教育”要求反思当前的教育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拓展人才培养领域,促进协同化跨界融合。互联网作为一套信息链接的系统,学校正式教学设计也可以利用媒体和技术帮助进入到人们的非正式学习领域,通过建立网络实践共同体,跨越行业、地区彼此来到同一个空间共同学习交流,降低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模式,实现教育内部的“跨学科融合”、“跨校区融合”;实现教育外部的“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诸多满足实际需求的服务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创新性融合,凭借理念、思维、技术、平台和产品优势,互联网教育企业的繁荣促使跨界融合产业的发展,丰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满足参与主体间的差异化需求,使得“需求”和“利益”成为“催化剂”,在各级相关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社会、教师及学生等参与主体中产生“化学反应”,反应的结果将会促成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的“无缝对接”。

(四)终身教育

“互联网+教育”要求反思当前教育的价值体系以及如何追求人生价值目标,实现理想化终身教育。作为虚拟交流空间的互联网,借助各种网络技术搭建的平台和多样性、灵活性、动态性、开放性、易访问性的网络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让每个人随时随地在此虚拟空间传输信息,相互表达每个人对教育的价值选择和共同追求,使得终身教育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利用信息,批判性地对接收到的各类信息进行评估和再运用,减少各种非正式学习交流的随意性,为每个人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提供正确导向。终身教育指一个人进入职业以前最初几个阶段的初级教育以及贯穿一生的继续教育。纵向看:包括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横向看:包括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随着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的推进,教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与受教育经验来设想教育,最终实现“人生真正价值的转换”。

二、“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困境

“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思路的变革,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来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服务模式、组织模式,形成新的网络教育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网络教育理念贯彻落实遭遇困境,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不佳,与时代要求相距甚远。

最初接触到《西游八十一案》的时候,我以为这又是一部披着西游外衣的狗尾续貂之作,翻看也只是百无聊赖之下的无心之举。但是让人感到惊喜万分的是,这随手一翻,便再也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西游八十一案》的故事中移走片刻了。

(一)网络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不深入

“互联网+教育”理念更加关注教师和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活跃课堂,强化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增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用好教学成果。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信息技术在转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空间的使用尚未成为常态。即便有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上花了不少心思,结果也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从教室的黑板上移到了电脑的屏幕上而已。没能做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出任何创新性和趣味性。课堂教育变成了直接观看录像片,仍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重复,不是真正把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和积极建构者加以考虑。学生对观看的内容缺乏预期和思考,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依然调动不起来。有的教师只负责提供各种形式的媒体教学课程,没有参与学生的自行互动,无反馈,看似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其实除了学习手段的变化和可选性增多外,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将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数字化学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育人过程中,网络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流于形式,较难深入。

(五)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8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38804.6亿元,增长8.4%;负债总额1128309.1亿元,增长7.6%;所有者权益合计610495.5亿元,增长10.0%,中央企业资产总额790716.0亿元,增长7.4%;负债总额535935.1亿元,增长6.8%;所有者权益合计254780.9亿元,增长8.8%。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948088.6亿元,增长9.3%;负债总额592374.0亿元,增长8.4%;所有者权益合计355714.6亿元,增长10.9%。

眉痕似敛秋娘怨,梦里唧愁应远。掩抑惜春心,又黄昏庭院,轻声情款款。强笑语玉柔花婉,河枊歌残,离筵酒尽,长街月满。

(二)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效果不理想

“互联网+教育”通过信息技术为教育资源的储备和使用创造了无限的空间,网页的超链接组合方式极大地突破了书本的承载能力,知识分布在网络平台的各个结点。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项目或工程招标等形式,建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网络资源,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机房、电子白板和校园网等硬件设施的配备越来越齐全,而且网上大量以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形式上线的软件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然而为什么说目前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效果仍不理想?第一,我国大部分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需要学生过多地使用网络和数字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第二,网络资源建设的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地区和学校实行条块分割管理,各自为政,较难实现教育信息互联互通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硬件设施投入存在“为建而建”的浪费问题,网上课程资源缺少优化与合作,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硬件闲置,网页雷同,缺乏吸引力,少人或无人点击;第三,教师和学生设备应用能力的培训得不到重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展互动教学、参与管理、网络维护、设备维修等技术型人才缺位;第四,网上教育资源持续更新与维护的进度也跟不上,造成知识和信息因过时而被束之高阁,甚至出现网页抛荒,成为网络“数字废墟”。

(三)网络教育信息跨界互通不容易

[4]左璜.学习-技术-社会:网络化学习研究方法论的演进[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19-26.

(四)网络教育体系构建供给不丰富

“互联网+教育”因为新知识新技能的广泛传播和扩展,正在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架构。每个人在教育机构学习的经历不再仅仅以“学历”为评价标准,而是应该回归到“人的能力发展”这个根本上来,也就是人的生存能力、职业能力、生活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培养这些能力就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而当前依然被排除在传统教科书教育定义之外的非正规教育,如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特需教育等在学习规划与学习成就评价方面还未能充分得到社会的认可。面对日益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学习内容,网络教育体系构建严重滞后。虽然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大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发展的利益驱使,教育面临“教书容易,育人难”的困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老师、家长、社会的功利性,教育成为比分数、比升学、比高考的“代名词”,还没有真正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式去认识和丰富教育的内涵,网络教育体系构建缺乏积极、丰富、有效的政策供给,还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三、“互联网+教育”的对策思考

“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困境源于教育行政体制封闭和固化,实现开放的、包容的网络教育新生态必先在体制改革方面下功夫,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依靠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各种制度的支撑、运行模式的选择和参与主体的配合,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层次的因素互动。

(一)国家层面的权威整合

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历经几十年,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依然停留在空泛讨论的阶段,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根本原因是国家层面没有建立起体系构建所需要的政策支撑和立法机制,各种教育机构之间横向割裂的状态较难打破,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要实现变革,其一是必须依赖国家层面的权威整合,将国民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等统一纳入到教育框架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其二是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重新构建开放教育新生态体系。只有在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并承担解决目前各种教育机构存在的各自为政、互不贯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弊病,才能从根本上突破长久以来因体制机制的壁垒所形成的教育资源难以整合的困境。

例3 (2018年桂林中考第11题)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AB=3,点M在CD的边上,且DM=1,△AEM与△ADM关于AM所在的直线对称,将△ADM按顺时针方向绕点A旋转90°得到△ABF,连接EF,则线段EF的长为________.

(二)地方层面的细节考虑

国家教育宏观层面是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地方层面就是要推进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创新实践。“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应用,必然会与现有制度相冲突,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地方层面的细节考虑。比如技术运用必然联系到学习设备的提供,而是否实现人人都能拥有学习设备又牵涉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再如课程上线必然要考虑教师建课培训、课件制作评估、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技术服务支持等具体事项如何落实,还要明确教师的动力机制哪里来?学员的动力机制哪里来?学员的归属如何判定并进行管理?课程认证证书如何发放?采取怎样的运营方式?等等。这些千丝万缕的细枝末节,亟需地方政府能够学会利用网络教育大数据,帮助人们发现新的规则和趋势,不断调整与完善教育政策,为教育创新应用提供新的制度保障,并规范其发展。目前教育领域的技术应用应先建立人的激励机制,对于制度滞后而成功开课的教师需对其教学量进行认可,对于线上学习者的课程学分进行认可。

(三)行业层面的利益分配

[2]规划编辑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8-16.

(四)用户层面的有效配合

“互联网+教育”已是势不可挡的时代发展趋势,“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实践困境并不可怕,只要能够随遇而认真思考,随遇而寻求突破,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呼唤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目标,就能逐步走出困境,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从单纯服务“教学”拓展为综合服务“育人”全过程的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够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丰富、更易查找的信息,同时也将传统的信息使用者变成了信息提供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非正式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互联网+教育”促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通与衔接,需要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服务。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保障的同时,更加注重面向所有人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希望用技术支持网上用户学会思考、学会生活,而不只是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或细枝末节的技能。信息技术使资源的分享与传播、用户之间的协作更为便捷,能够让学习环境中的因素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在打开用户与客户进行合作的链接端口,运用教学直接解决真实的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模式下,必将吸引大量用户登录各种教育网络平台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通过用户的评价和分享,再进一步组织、深化、创新,从而产生出新的内容,实现从浏览信息与单向接受信息转向贡献知识与传播内容,让有益知识和服务都能够进入到开放的教育资源平台上,有效地促进教育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德人,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8.

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接起来,同时也将分散于各地的信息联系起来,数据已不再专属于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单位和部门,数据产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同时也运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教育”将构建起新型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需推进权责分明、统筹管理和管办分离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促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上联合与协作的道路。在互联网络“共同体”平台建设、学生选课、学分互认、学费与分配、考试方式与收费、证书发放等环节,需要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协商,达成利益分配共识。在加强与社会信息产业实体的联系方面,需要开辟建设方与需求方有效的沟通渠道,构建包括投资者、学校和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协同创新体系,提供高效的运转机制,根据市场供需调整利益分配。在深化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尝试以提供用户体验和加强团队建设迎接未来挑战,以免费分享+增值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积累网络大数据,挖掘新的社会需求,创造新的产品。重视大规模用户群的培育,一个拥有大规模用户群的免费网络平台即成为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这一资源可以创造新的财富和市场价值,通过进一步明晰参与各方的运营模式,以显著的市场价值和快速的用户增长速度获取风险投资。

[3]左璜,陈欢.网络学习知识观的嬗变及其反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27-33.

“互联网+教育”谋求的不是教育的技术化或互联网化,而是通过网络数据的连接,形成新的协议与合作,推进跨界融合,以互联网协同共享的连接能力为学习者获取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在未来职业发展上取得成功,并拥有良好的生活品质。而当前教育服务模式基本延续了单一机构的相对封闭服务模式,教育行业内部不同教育领域间的学科连接,以及不同教育机构间相同课程跨界互认皆不顺畅,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协作,跨界融合发展更是难上加难。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合法公民、为国家提供优秀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劳动力。只有全面释放教育信息化与经济市场融合的经济效能,才能够拓展网络教育数据来源。特别是当前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无缝对接”的市场需求直批高考评价体系、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终身教育领域固步自封造成大量“学用失衡,人才浪费”的尴尬局面。教育环境较难融入建设面向大数据和众多应用场景的大数据系统,也较难适应从不同的信息系统汇聚教育大数据的时代大环境。网络教育信息跨界互通不容易,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教育评价在兼顾社会人格和个体关注前提下的从知识评价到能力评价的转变。

许多本科院校都比较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国际财务管理师、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培训)等相关的证书。学生在读期间就可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很多学校还采取一些奖励学分的制度以鼓励学生取得各种证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还可以开设“综合实验课”,比如ERP沙盘模拟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投资情况,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以便将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实现自我价值。

[5]胡俊杰,杨改学,魏江明,等.国家精品课程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启示:基于对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引发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4,(6):89-94.

[6]李怀龙,李慧,裴新宁.教育过程复杂性及技术变革教育的制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46-52.

[7]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66-72,86.

[8]任友群,卢蓓蓓.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6):5-8.

[9]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3-9.

[10]何光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成人高等教育:兼评“学历+技能”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71-75,86.

[11]于文浩 刘迪.学习和技术联姻:技术的价值是什么——访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罗伯特.瑞泽博士[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4):3-9.

在最终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两者的主客关系可以时常互换。师生、生生之间任何一方都可以作为主体进行积极的互动、提问、回答,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向教师提问,不同观点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灵活多变,拒绝恪守成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建立属于自己教学方法,同时又满足课堂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

[12]吴遵民.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难以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27-31.

[13]袁松鹤,刘选.中国大学校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3-12.

段玉裁注:“《汉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白虎通·说商贾》云:‘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按,《粊誓》:‘我商赉女’,徐仙民音‘章’,此古音也。从外知内,了了章箸曰商。”

陈文伟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