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秋千之戏在寒食习俗中之流变

更新时间:2016-07-05

秋千,是一种游戏用具,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俗称打秋千或荡秋千,在古代也被称为“半仙之戏”,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并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种民间游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有娱乐性与时代性的多重指向,并逐渐与部分民俗节庆(如寒食、清明、端午)相结合。一般而言,民俗活动的形成或与人民生活所需有关,或在群众文化心理需求之下形成与发展变化。本文拟以古代寒食节民俗活动之一的“秋千”为主要线索,探讨秋千活动在古代中国历经不同时代的意涵变化及其与寒食清明等民俗节日之间的关系。

技术转移办公室要向更为专业的技术转移公司发展,分步骤、分阶段建立可以覆盖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的专业机构,以专业机构为主体统筹配置资源,将政府、高校、企业、科研人员等多个主体有效链接起来。政府拨款、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技术开发和转化,企业专注于市场和销售,科研人员专注于科学研究、追求更好更新的科研成果,各方各司其职,整个转化链高效运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现代公司化管理方式,根据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的需求设立相应岗位和部门。

一、唐朝之前:秋千尚未融入寒食

(一)秋千的起源

关于秋千的起源,民俗学家乌丙安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认为秋千的起源与古人的特殊生活环境和经验有关:“在古代山野间行猎,揪藤条腾越是常有的,似是古代秋千远源之一。秋千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广传民间。”[1]乌丙安以人类狩猎经验为秋千的起源做推论,但因为无任何文献记录可提供佐证,因此无法被认同为秋千起源的说法之一。从历史文献的记录中来考察秋千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由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游戏活动演变而来。依据《荆楚岁时记》注中所引《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日秋千。”《事物纪原》卷八秋千条引《古今艺术图》稍详,谓:“北方戎狄爱习轻趣之态,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日本山戎之戏,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2]“山戎”也叫“北戎”,春秋时期居于今河北东部,与齐、郑、燕等国境界相接。有人认为桓公伐“山戎”之后,秋千之戏传入中原[3]。根据这些历史文献记载可知,秋千由北方少民族传入中原的时间,大约是在春秋时期,且延续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巴他赛注射液的有关物质…………………………………………………… 冯 菊等(9):1209

但李道合先生在其专著中则认为:“《古今艺术图》的说法只涉及到寒食行事的秋千,在《汉魏丛书》本《荆楚岁时记》中,寒食节有秋千之戏,但在《宝颜堂秘笈》本中秋千则在立春日行之。这说明寒食中的秋千或是从立春日转化而来,不能以此证明山戎影响了寒食习俗的生成。退一步说,不管山戎是‘火食’还是冷食,都可能存在寒食习俗,但总不能仅据秋千一种游戏,遽然断定山戎就一定有寒食,并由此推论所有寒食习俗都来源于山戎。其实,山戎(或谓炎帝后裔)是保留还是始创了秋千尚难断定,晋戎之间屡有冲突,是否存在习俗的交流传承也是疑问。”[4]也就是说从文献中只能得知山戎在寒食节期间确有秋千之戏,但尚无法确认是否为始创。

2.源于汉武帝时宫中祝寿之辞。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宮多秋千之乐。”[5]宫中之人以“千秋”作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为了避讳,民间则将“千秋”倒读为“秋千”。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也认为秋千为汉武帝后庭之戏,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倒语为“秋千”。明朝诗人陈卧子也曾作诗云:“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秋千。”[6]也指的是汉武帝祝寿这件事。前述秋千起源的山戎说或汉武帝后庭之戏说,虽然针对秋千的起源时间并不一致,但从中却可以看出秋千之戏在汉朝已经十分流行。

(二)西汉至魏晋时期

清朝秋千之戏不同于前朝,依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案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的记事录中载:“九月初九日:内大臣奉旨热河搭盖大蒙古包,并安设转云游西洋秋千,钦此。”可以发现清朝在避暑山庄的秋千活动类似于杂技表演,颇有观赏性。《清宫述闻》中也指出:“翊坤宫廊下有秋千,今尚存,逊帝时安设。”[31]可见秋千作为一种民俗游戏直到清朝末年依然存在。

依据文献记载,在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寒食节也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民间节日,民俗相关活动主要以禁火和寒食为主。据《后汉书·周举传》中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8]1367东汉时期桓谭在《新论》中也提及:“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9]晋朝孙楚在《祭介子推文》中亦言:“太原咸奉介君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10]175由此可知,西汉时期为纪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习俗在太原一带地区甚至更大的地域已广为流传,并且寒食的时间甚至延长到一个月。

虽然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是连续多日只吃寒食,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体弱多病的人更是不堪承受。汉顺帝时期的并州刺史周举在介子推庙中放了一篇祭文:“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不温食。”“说民不宜寒食,因勒使炊食如故。”[8]1367在周举的一再努力下,人们对于寒食过度的遵守有了很大的改善,寒食的风俗也有很大的改革。三国时期,曹操发布《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赢弱,将有不堪之患。令书到,人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俸一月。”[10]175《明罚令》虽为禁寒食而颁,但寒食节并没有彻底废除,从中也显示出民间寒食的地域范围已遍及三晋各地,时间也增加到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三国时期寒食习俗已成愈演愈烈之势。

西汉至魏晋时期的文献中有关寒食禁火、寒食的记录不少,但大部分的文献资料中尚没有看到“寒食秋千之戏”的记载。因此,这段时期秋千之戏应该还不是寒食节中主要民俗活动之一。

(三)南北朝至隋朝时期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是寒食节从禁火寒食逐渐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的阶段,挑菜、斗鸡、斗鸡卵等娱乐性民俗,逐渐从地方性民俗向全国扩展。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记载:“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南朝梁宗怀《荊楚岁时记》:“东晋李鄂,以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赠。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7]118从中都可以看出娱乐民俗与寒食节的结合。虽然此时期秋千已被多次提及,但如前所说,秋千之戏多在立春、春节期间,还没有融入到如寒食有斗鸡、斗鸡卵之类的明确民俗活动之中。此阶段的娱乐性民俗活动还不算太发达,到唐朝时期才有丰富的面貌呈现,秋千之戏也融入清明寒食习俗之中。

二、唐宋时期:秋千之戏盛行于寒食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虽面临金朝的威胁,国力有所弱化,但科技文化却十分繁荣。在唐宋时期,各种娱乐活动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百戏得到较大的发展外,诗词创作也达到了新的境界,唐诗宋词也成了古代文化的两座高峰。寒食节民俗活动在唐朝也朝多元化发展,官方也吸收了民间的郊游、镂鸡子、斗鸡卵、斗鸡、蹴踘、荡秋千等活动。

[10]胡建林.太原历史文献辑要第1册:先秦两汉卷 魏晋南北朝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2013.

宋代寒食节民俗活动基本延续唐代,不同的是朝廷在寒食前后出祭,《武林旧事》中记载“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锢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饧。”[12]其他民俗活动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

康熙时期收复台湾之后,御史黄叔敬在《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指出:“今归化生番,习已尽易。番妇俱以秋千为戏,各社户前,因大树缚藤,纵送为乐,日夕歌唱不绝于口。散发蓬松,短衣跣足。外出掘薯收芋,衣物俱于网袋贮之;行戴于首。”[30]黄叔敬在赞美台湾原住民移风易俗时,即提到台湾岛的番妇以秋千为戏,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已经将秋千视为一种与民俗风气有关的活动。

除了宫廷以外,在清明、寒食节期间,荡秋千在民间也十分盛行。唐代诗人韩渥还以《秋千》为题作诗两首:“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近花坞。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才瞵见邻圃。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栏久无语。无语兼动所思愁,转眼看天一长吐。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樽。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11]159韦应物在《寒食》一诗中也言:“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11]141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14]杜甫在《清明二首》诗中也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当时的杜甫弃官抵达成都,并在蜀地和江湘一带飘泊了十年之久。在这些年中,每遇清明节,诗人便会见到处处都有许多人在攀援秋千、荡摆取乐,于是才有“万里秋千风俗同”的感叹。韦庄在《丙辰年鄢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一诗中,也有相似的描写:“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11]160可见唐代寒食、清明节期间荡秋千的风俗十分盛行。

在宋朝的寒食、清明节习俗活动中荡秋千仍然非常盛行,王禹偁在《清明》诗中言:“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15]田况在《寒食开西园》一诗中对当时寒食节游人玩乐的情景作了描述:“春风寒食节,夜雨画晴天。日气薰花色,韶光偏锦川。临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槛外游人满,林间饮帐鲜。众音方杂还,余景更留连。座客无辞醉,芳菲又一年。”[16]邵雍在《春游吟》中更是写到:“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17]也足见寒食节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从以上唐宋文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秋千之戏已成为寒食、清明节中的主要民俗活动。宋代词人陆游的《采桑子》也言道:“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懒上秋千。闲拨沉烟,金缕衣宽睡髻偏。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18]

三、元明清时期:寒食消退与秋千依旧

宋代以后,清明、寒食节中荡秋千的游戏活动仍然非常盛行,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然在许多方面摒弃了汉族的传统,但在岁时节日方面却继承颇多,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对官员的休假日做了规定,寒食节仍然是各节中的大节。秋千等娱乐性游戏仍然十分盛行,而禁火、寒食则成为了遗俗,甚至已不再禁火寒食。

图2为添加了高斯白噪声的信号波形图,信噪比SNR=-20。当信号覆盖在大量噪声下时很难通过简单的滤波方法进行信号提取或者简单的锁相环方法进行相位锁定。

元代诗人马臻在《途中寒食》一诗中就写道:“行装迢递转孤城,一路闲吟缓客程。泼火雨晴虔粥冷,落花风暖笋舆轻。感时已悟庄生梦,遗俗空怀介子清。只有啼鹃解人意,平无漠漠两三声。”[19]宋无在《寒食》诗中曾写道:“十日花时九雨风,年年百五病愁中,春寒不禁相篝火,红蜡青烟忆汉宫。”[20]从中皆可以看出禁火、寒食等寒食节习俗在元代已渐渐为世人所遗忘,而秋千之戏则仍然盛行不衰。根据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一书记载,元代“寒食清明,宫庭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21]但在寒食与清明时节所特别竖设起来的秋千架,似乎只供此一时节的娱乐之用,在过了此一时节之后便需拆除。这在元人张宏范所作的《寒食后拆秋千》诗中便有说明:“家家钻火露新烟,花褪残红柳吐绵。底是游人肠断处,杏桃影里拆秋千。”[22]174

明代与元代一样,传统的冷食禁烟已渐渐被世人淡忘,对介子推追悯怀念只少见于文人作品中。寒食节传统的插柳、踏青、赏花、蹴鞠、赐火、赛会、拔河等活动也已不再广泛普及。秋千、斗鸡、风筝等虽有保留,但也没有唐宋时期场面壮观。文人偶有在作品中述及寒食秋千,但数量也不如唐宋时期的盛况。明代王磬在他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一诗中描绘了荡秋千时的欢声笑语场景:“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23]明代才子唐伯虎曾经写过一首《秋千诗》:“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千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24]126瞿佑在《清明即事》一诗中也写道:“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25]谢晋在《寒食旅怀》中提到:“帘外春阴似去年,异乡寒食倍凄然。梨花香褪空飘雪,杨柳条长不禁烟。无处追随乘款段,谁家欢笑送秋千。晚来走向东邻媪,乞与青灯照客眠。”[26]129高启《寒食逢杜贤良饮》中则有:“杨柳无烟江水长,邻家风雨杏饧香。逢君共把金陵酒,忘却今朝在异乡。”[26]129

目前通过抗血管生成而抑癌的治疗策略往往难以取得远期疗效,这可能与肿瘤微环境发生适应性改变而出现的抗性有关[20]。因此,结直肠癌新生神经发生与血管生成过程的相关研究中,用神经信号和(或)内皮细胞代谢共同靶向血管发生,仍有降低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并阻止肿瘤进展的优势。

所有数据均有2名工作人员录入,应用SPSS 17.00软件,患者一般资料中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用“±s”表示,细菌所占比例以及耐药率的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依据《汝阳县志》中记载:“寒食,架秋千。”一部出于明代帝王,宫女之口吻的词集《明宫词》中也提到:“宫中称清明为‘秋千节’,各官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27]明代此类纪实笔记《酌中志略》中也记载:“三月初四,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戴柳枝于发,坤宁宫及后各宫皆安秋千一座。凡各宫之沟渠,俱此时疏浚之,竹篾排棚、大木桶、天沟水管,俱此时油捻之。”[28]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有关吴月娘、孟玉楼、李瓶儿、潘金莲等打秋千的描写,也反映出明代寒食、清明荡秋千的风俗。当时人们所玩的秋千种类已有很多,如单秋千、双秋千、转轮秋千等。《寿光县志》中曾记载了一种转轮秋千的玩法:“寒食、清明二日……人家植双木院落,高数丈,缚车轮于木杪,而垂屈板子周遭,有多至三十索者,横巨木于下,以人力推转。妇女规妆盘旋,空中飞红扬紫,麓若舞撵。”这种荡秋千法要求游戏者有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13]111。从中也可以看出秋千习俗不但存在,且种类繁多,已经出现了多种新式玩法。

上述文人诗作及小说中的描写,均可看出秋千在明朝仍然为寒食习俗中一项重要活动,而且秋千活动似乎已经有寒食与清明合流的现象。

清朝寒食节在民间出现消退,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清明》写道:“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29]由此可推测从明代以来已呈淡化的禁烟、冷食等寒食民俗逐渐趋于消失,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秋千之戏却仍然普遍盛行,甚至成为全国性的娱乐活动,河北山东等地的《永平府志》《寿光县志》及《沂州志》等地方志中都有相关记载。

河北《永平府志》记载:“冬至后百五日为寒食清明节也,俗多以前两日为寒食……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鸢,引绳放之。山原车马,尊翼相接,道隅俊余而多醉歌矣!”[24]123山东《寿光县志》记载:“寒食清明二日,禁火踏青,作戏场,或演梨园,或扮巫鼓,士女云集,阗喧于道。人家植双木于院落,系绳板为秋千,唐人所谓半仙戏也。”[22]174兖州府《沂州志》记载:“三月清明,男女墓祭后出郭踏青。女子为秋千戏,男斗百草。”[24]123

秋千之戏在唐之前还看不出与清明、寒食之间有什么关系,但到了唐代,荡秋千逐渐与寒食、清明节结合,成了一项十分盛行的习俗,我们从唐宋文人诗词中便可以看到此种热闹景象。如《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里已明确指出荡秋千是在寒食节时举行的。书中还记载了宫女们在寒食节荡秋千时的具体活动情况,她们身穿彩衣绣裙,登上秋千架后,上下凌空翻飞,体态轻盈优美,简直像是天上的仙子飘飘而降。唐玄宗看得入迷,因而称其为“半仙之戏”[13]87

汉朝之前秋千活动是否在固定节日才有,因文献史料不足,故难以窥得其全貌。但从今日可见的文献考察,较早的文献记载是南朝梁《荊楚岁时记》一书:“立春之日……又为打毬、秋千之戏。”“春节,悬长绳于高木,仕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秋千。”[7]72从中可以得知大约在南朝时期,春节期间民间可能已经有秋千戏的习俗。但古代春节通常指立春,文献中也只提及立春,虽然寒食和清明都在春天,但还并不能以此认定此时寒食和清明已有秋千之戏的习俗。

明清时期,寒食禁火习俗废止,寒食徒有其名,寒食的习俗也逐渐融入到清明节俗中,寒食节本身则渐渐为人所淡忘,清明则成了三月最隆重的节日了,于是人们多将该节日称为清明节。从地方志的记载中便可以看出寒食节逐渐融入清明节之中,《浏阳县志》:“因其相接,故人止称清明,不言寒食也。”一些地方则清明、寒食混称。《永平府志》:“冬至后百五日为寒食清明节也。”《曲周县志》(清乾隆十二年刻本):“清明俗亦谓之寒食。”《滦州志》(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俗以清明日为寒食节。”《迁安县志》(民国二十年铅印本):“清明节又名寒食节,邑人于是日添坟祭祖。”[32]由此观之,清明节是寒食节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们原本就是同一个节日。

四、结语

秋千是源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从《古今艺术图》中记录为山戎之戏,春秋时期随齐桓公伐山戎而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在唐朝之前,秋千之戏虽然已经十分盛行,但在文献中只提及秋千为立春或春节时期的活动,尚未与寒食清明节等结合。唐宋以后,秋千逐渐成为寒食、清明等节日的主要民间习俗活动,同时呈现出丰富的面貌。明清以后,寒食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渐渐废止,寒食的习俗也融入到清明节俗中,寒食节本身则渐渐为人所淡忘,清明则成了三月最隆重的节日了。但秋千之戏仍然盛行于宫廷与民间,究其原因大致为:一方面明清以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流,与寒食有关的禁火、吃冷食等习俗也趋于消失,但秋千原本即为春日之戏,无论是寒食或清明节皆为春日,故未受其影响。另一方面,秋千之戏在未变成寒食节民俗活动之前,本身最突出的是其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不像禁火、吃冷食背后隐含与寒食节人物介子推之间的文化意义,而且设备简单,容易学习,因此在古代深受宫廷与民间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屋脊脊瓦固定采用“灰泥砌筑+穿筋”模式,其关键技术是:①在施工前对伏脊砖进行预排,利用空间定位技术确定每个预埋连接件的准确位置;②在屋脊梁浇筑混凝土时预埋连接钢筋,采用φ20钢筋,一头丝扣,浇筑预埋时确保预埋钢筋的位置及垂直度满足后期安装要求;③安装时,脊瓦分为2类交替使用,穿于钢筋之上再以湿法砌筑,最后1匹砌完后用套筒封口;④注意钢筋螺栓的防水问题,采用硅酮密封胶沿开孔周圈进行封闭。

[6]陈耀文.天中记[M].扬州:广陵书社,2007:141.

(1) 探地雷达技术用于滑坡调查是可行的,有效的,其探测结果可以清晰再现区域内地层分布和缺陷分布及特征,满足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的需要,其勘探应用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2]夏日新.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9.

[3]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67.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在进行农业生产中已经采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但是依然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作为气象预测的基础,通过进行有效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可以有效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效果的提高。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

[4]李道合.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51-52.

[5]陈丽珠.民族体育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15:120.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81.

[7]王毓荣.荆楚岁时记校注[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8]范晔.后汉书:卷 61周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桓谭.新论卷下:离事第十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7.

唐代诗人李山甫在《寒食》一诗中便对寒食习俗中的各类活动做了描述:“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出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11]159皮日休在《洛中寒食二首》中亦有描述:“千门万户掩斜晖,绣憾金衔晚未归。击蹭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蒿云静对行台起,浴鸟闲穿上苑飞。唯有路傍无意,掣批血土轴问潍锄。”[11]157从中便可看出,唐代寒食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

[15]李梦生.宋诗三百首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5.

[12]吴自牧.武林旧事[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49.

[13]蔡丰明.游戏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青辰惊呼了出来,他知道,那一定不是普通的蛛丝,那一定是杀人的利器!师父那样苍老,连走路都颤颤巍巍,又如何能躲得过?

[14]王继洪,董乃斌.王维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0.

[11]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M].徐敏霞,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16]成都市诗词学会.历代诗人咏成都:下册[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563.

按水利部2002年3月颁发的水总〔2002〕116 号文(以下简称“116 号文”)规定计算,六类工资区各等级人工预算单价见表1。

[17]杜尚侠,刘晓峰.清明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45.

[18]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八):放翁词校注[M].钱忠联,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449.

[19]顾嗣立.元诗选·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2389.

[20]元好问.元人十种诗[M].北京:中国书店,1990;477.

[21]丁广惠.中国传统礼俗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219.

青少年走上吸毒的道路,除了受到他人蛊惑外,自身的原因也占了很大的部分,所以在预防吸毒的时候,青少年本身更要积极主动地远离毒品,珍爱自身。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对策:

[22]苏同炳.书蠹余谈[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上述因素不仅影响着翻转课堂“本土化”进程,也是我国多年来引入“异域教学模式”遭遇的共同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是精细而漫长的。

[23]刘德斌,杨军.节日情韵:中国传统节庆文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87.

[24]胡元斌.清明节与祭祀文化读本[M].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15.

[25]周世伟.中华传统节俗诗词选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89.

[26]卿小平.大学语文: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7]朱权.明宫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298.

[28]史兵.中国体育文化区探微[M].北京:线装书局,2008:29.

[29]蒲松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M].赵伯陶,注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3073.

总之,城市绿化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大大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十分突出。探析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为后续的绿化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从而促使其为人类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30]黄叔璥.台海使槎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54.

[31]于善浦.禁宫探秘——宫闱典故·轶事·趣闻[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1:117.

[3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22.

戚文闯,秦星星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