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校友资源的校内建设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校友资源即被各高校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财富进行开发与维护,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校友资源维护与管理机构,校友在高校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校友与校友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促进了各自事业的共同发展。校友与母校之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的情感,这种对于母校的感情深厚真挚,超越功利[1],对校友资源的开发也应着眼于情感的培育与维护。

我国很多高校校友工作的实用主义倾向严重,片面看重校友捐赠的功利价值,没能在母校如何更好地、广泛地助力校友发展以及如何利用校友资源,推动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曾有人指出:“大学看重的只是捐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校友文化。学校之所以捧着校友,往往是出于功利诉求。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各院校的校友仅仅出现在一些庆祝、联谊和捐赠场合,有些所谓的公共事务讨论也是‘走走样子’,学校并未给校友以应有的尊重”[2]。校友资源的开发应注重给校友以多方面的关心和爱护,推动学校与在校生及毕业校友共同发展,而非仅将校友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简单地予以单向、过度开发和利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高校校友文化的培育应贯穿于在校生及毕业校友学习、工作的全过程、多方面,其中在校生的校友感情培植是校友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毕业校友的沟通、联络是校友感情的进一步培植与升华,在校生和毕业校友均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主体[3]

目前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基本着眼于毕业校友,尤其关注的是在各个领域已经具备相当影响力的校友,该种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思路中,学校的纽带作用占比很大,校友之间的能动性受到限制,而且校友资源的覆盖面相对很小。虽然很多校友在各行业中并没有取得特别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们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对在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创业观等的形成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着眼于高校在校生以及即将入学的准在校生,探讨了校友资源的校内建设思路。

一、切实关注在校生教育

今天的在校生是明天的毕业校友,现在的毕业校友是过去的在校生。校友文化建设中,对学校深怀感恩之情的在校生是校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盈源泉。校友对学校的反哺是给予——感恩文化的外在表现,只有在校期间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关怀和无私尽心地培养,才能激励其日后感恩学校。如果学生对学校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很高的满意度,很难真诚、持续地回馈母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高校在校友资源的开发上应该将在校生教育作为重点。

(一)在校生的知识教育

我国各高校普遍重视在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并将其作为立校之本。然而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切实地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作为重点。很多高校对科研与教学孰重孰轻还时有争论,对在校学生的知识教育方面失之实在扎实。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大多由一名教师担任,因人设课,因人废课现象较多,而且专业课程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更多,造成专业课程的与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去甚远,即使是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也受到学风、教风以及培养方案等的限制而下滑。此外,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特点使得教师、学生普遍对课程学习的把控疏于严格,久而久之,甚至造成学生对严格要求的教师恶性评价的现象。

大学最重要的产品是高素质的毕业生,这应是高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学校,应着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严控培养标准,正确引导科研与教学关系,倾力打造高质量课程教育体系,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合理化师资力量配置,重视学风、教风的塑造与维护。作为教师,应加强所在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反复雕琢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设计,增加教学的时间与精力,增加课上、课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指导,严格把控课程教学的考核质量,重视课程学习的过程管理。作为学生,应认识到艰辛是求学路上的必要条件,大学的知识学习与日后的就业、发展关系紧密,通过学校与老师的严格要求,应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发奋努力才能通过课程考试。百炼成钢后,学生才能对母校的培育发自肺腑的感激。

(二)在校生的价值观教育

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固有联结比较紧密,相同的教师、课程以及发展方向,使得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非常顺畅,以四年制本科学生为例,每届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七届本专业的学生,七届本专业学生的共同在校时间最长为四年,最短也有一年,在时间、空间上具备相互了解的基础。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考研、就业、创业等各方面的相关性很强,因此,如何加强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紧密联系、相互了解,对学生在校期间、毕业之后的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学界常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刘注《世说新语》撰著的起始时间有可能在梁天监十五年(516)之前[2](P20)。《世说新语》在唐及其前惟一幸存本,为日本明治十年(1877)在京都东寺库中发现的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卷。

专业学习项目的设计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由于目的是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因此,项目设计取材非常广泛。比如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包装设计》课程中,有三个设计项目,每位学生的设计方案都需要找大三、大二以及大一的学生进行体验及评价,低年级学生进行设计方案评价时,需要结合自己学过的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知识,写出反馈意见,反馈意见作为高年级学生的项目方案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习项目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校友等资源,此外,专业学习项目应该在教师设立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自发设计与组织实施。

“三年前,这山还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除了能挖石头别的没啥用。”站在凤凰山顶,看着往来的游客,村民石兆利心里乐开了花。

虽然校友资源是可持续性资源,每年都会有新人加入,但是现行的校友资源建设是以学校为联结点,其形式如图1所示,这就造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校友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即使是相同专业的两个不同年级的校友之间也比较陌生。校友资源的建设不应该仅仅是由学校将成功校友聚结起来为学校做贡献,还应该尽可能高效的促进校友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持。

(三)在校生的感恩教育

为增进校友之间的联系,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人群密集优势,将校友资源开发的起点由学生毕业转为学生入学,自觉地从未来校友的角度对在校生的爱校及感恩之情进行精心培养。高校中各级学生会、各类社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5],但也有其局限性。作为学生会与各类社团的有力补充,加强相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校内联结非常关键,也是校友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图2所示为以专业为核心的在校生联结简图。

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 1430~1516年)的一组小型嵌板系列油画《四寓意》(Four Allegories)(约 1490~1503 年),其中一幅便以“机运”(Fortune)(图 1)为主题,画中女子坐在一艘船上,神色忧郁地扶着一个球体,身旁几个天童(Puttoes)的动作表情,有的表现出惊慌和担忧,也有的焦急和绝望。

学生对母校的感恩教育需要以学校的无私给予为基础,从学生拟录用但未入学便开始,让“准校友”及时感受到母校的校园文化。很多高校通过入学通知书的精心设计,很好地传递了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浓郁关怀之情,我国多数高校与“准校友”接触的主要是校级招生部门,这样传达给学生的难免会是同质化的内容,如果以学院或专业为单位,由教师、在校生以及毕业校友代表一对一地针对每个“准校友”以电子邮件或纸制信件的方式传达各自的邀请与祝福,会起到更好的作用,既能使“准校友”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也能增强现有校友的凝聚力。

二、积极引导在校生的主动联结

对当代大学生的全球化视野的拓展非常迫切,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然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国内很多高校,师生的全球意识仍然非常薄弱,甚至在校园内能够主动与国际留学生交流的学生或老师都非常少。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少,导致了师生在介入全球事务时的自信缺失。而国际文化、科学、经济交流,在现如今是关乎到每个人生活细节的事情,非但不遥远,反而就在身边。高校应该利用其外事部门,拓展国际交流事务,邀请全球各地的高校学生来学校进行短期交流,比如设立国际交流周,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师生提供课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即使规模不大,但是对中国的在校生的国际化冲击也会效果显著,通过这种活动为在校生的心中种下国际交流的种子,对拓展学生的国际胸怀大有裨益。此外,学校的留学生群体是在校生的国际交流的重要资源,应该由学校职能部门组织开发,建立国际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的长期通道,通过与留学生的紧密交流,建立学生自信、平等、包容、关爱的价值观。

  

图1 现有校友资源联结简图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有学习还有生活、交际等多方面的需求,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往往不是由专业教育单方面引发的,学校的行政管理、后勤保障、财务运营等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很大。入学迎新、毕业欢送、住宿、食堂、医疗卫生、校园环境、评优评先以及各类奖惩的公正性、任课教师及行政管理教师的态度等等都是在校生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具体到某个学生,以上方面即使是很小的关怀也会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相反,在这些方面没能很好地把握,营造良好的氛围甚至引发学生的不满,对校友文化的构建、学生感恩之情的培育都是极大的伤害。

一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少城市家庭基本具备了享受社会化家政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希望从家庭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享受一些生活乐趣和更高品质的生活。家庭事务的社会化需求,为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崛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一)不同年级学生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不遗余力的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保有实事求是,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坚定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胸怀,极力拓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培养学生平等、自由、包容、诚信、负责、感恩、同情心、关爱等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高度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4]

  

图2 不同年级学生融合的校友资源联结简图

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心理特点、执行能力、社会支持、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6],通过合理的引导,将不同年级学生组织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各有所得。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团队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低年级学生的督促下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为巩固学长地位奋发学习;低年级学生可以在高年级学生的引导下,明确学习方向,建立学习兴趣。由学校组织的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使学生对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主动了解,也会激发学生努力提升自身水平,扩大在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此可以使得在校生的交际范围成倍扩大,为日后发展奠定人脉基础。

(二)创建专业学习型社团

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专业学习型社团,将本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全部纳入,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专业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尽可能多的为在校生创造相互了解、合作的机会。

专业学习型社团的建立以增进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目的,以专业项目实施为手段,为扩大学生之间的了解面,在进行不同的专业项目时,由不同的学生组建项目小组。

互联网时代为在校生的价值观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各级职能部门、学生社团建立的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形式,应该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而不能局限为新闻、通知等的发布平台。智慧型校园的建设使得大部分高校覆盖在网络之下,管控无益,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新媒体管理,通过主题活动、社会热点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使网络成为正能量的强势输出载体是高校对在校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课题。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不是学校职能部门的独有事务,需要鼓励在校生积极融入,重视新媒体的“关注”、“评论”以及“转发”功能。通过“关注”提升高等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联结紧密性,通过“评论”引导师生以科学精神进行价值观问题探讨,提供科学争论的空间与渠道,通过“转发”促进正向价值观念的传播。

意识形态的重要责任人。思政课教师是高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成为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适时进行教学改革

本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紧密联系对促进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实验室开放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有些专业相关软件的学习便可以由课上改为课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自学完成。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第五学期48学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REO》以及48学时的《产品渲染软件应用》两门课程,于第四学期,通过高年级的结组辅导,加上第四、第五学期之间的小学期一周时间的集中进阶培训以及专业学习社团组织的软件应用比赛便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由此压缩出的教学学时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相应专业教学,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及学生应适时地进行教学改革,保障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包装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材料学》等课程引入了低年级学生评价环节,低年级学生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能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了解课程要求,因此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提高重视程度,同时,低年级学生的评价对高年级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学习积极性。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专业课程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之间的交流由散乱、无意识转变为正向、积极地知识探索,对提升学生之间的信任感、责任感及荣誉感非常有效,这种在校内建立起来的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情谊可以促进校友资源的建设。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微课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教学载体,已经在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微课成为了很好的教学模式,并且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四)广泛引入毕业校友的参与

校友不仅仅包括位高权重、功成名就的校友,每位在学校进行过学习的同学都希望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在校生来说,来自普通校友的经历与指导同样有益,积极引导在校生的学习小组邀请毕业校友参加指导,对激发毕业校友的归属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包装工程专业第六学期的《包装机械课程设计》,要求每位学生都选择一至两位刚毕业的校友作为辅导老师,毕业校友的覆盖面为100%,该形式极大提高了毕业校友的责任感,也大大提高了在校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进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

(五)促进不同机构之间联结

通过设计或开发校友服务、校企合作等多种项目,建立并发展不同机构之间的联系,为在校生、学校及社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高校中很多的活动需要不同的专业、学院及职能部门的合作,比如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创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项目,针对的是全校工科学生,平台通过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技能培训、设备支持等服务,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平台的发展需要学校以及多个学院的支持,同时也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拥有的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对校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校友建设提供服务与支持,能让在校学生真切感受到母校的关爱,感受到母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他们的未来竭力付出。

三、加强拟录取学生的归属感

校友资源的开发对象不仅限于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还包括拟录取学生、在校生、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等群体,其中对在拟录取学生心中尽早建立归属感非常必要,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在细节上追求极致,用心设计的录取通知书、人性化的校园网页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前,高校就应该尽力向“准校友”展示教师、校友以及在校学生的风采,呈现学校的文化内核,传递学校的情谊。为使“准校友”能对即将踏入的学校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机械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的四个年级的学生为每一位“准校友”准备了一张明信片,上面有不同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学习的感悟,“准校友”入学前会收到明信片。明信片准备的过程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在校生的交流机会,根据拟录取学生人数,四个年级的学生组成相应的小组,小组负责明信片的设计、印版加工、明信片制作,既能增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加深在校学生之间的了解。“准校友”收到这种明信片,会非常迫切的认识为他寄语的学长,会积极主动的了解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会激发非常强烈的归属感。

四、总结

在校生是校友资源的不竭源泉,应该作为校友资源建设的重点。高校需要优化配置现有资源,牢固确立在校生的中心地位,在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不遗余力、与时俱进地提高在校生的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在校生的感情认同。此外,加强在校生之间的联结尤其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增强校友之间的凝聚力非常关键,同时,也能激发校友之间的主动联结,改变现有通过学校职能部门组织进行校友联谊的单一、低效的局面。高校在“潜在校友”心中的归属感的建立对正向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尤其明显,事半功倍,对“潜在校友”的吸引不仅应体现在对即将入学的准校友的关怀,还需要在对社会进行持续的校园文化宣传,积极提炼高校专有的情怀话题。总之,校友资源建设中,在校生作为重中之重应该引发高校师生在思想与行动上的高度认同,积极探索在校生的教育策略,激发在校生对学校的情感认同,为校友资源的持续发展及高校回馈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晓东,吕旭峰.校友情结: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J].比较教育研究,2010,(7): 72-77.

[2] 刘涛.校友文化不是捐款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4-09-12(2).

[3] 杨兴林.美中高校校友文化培育的三维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2):3-8.

[4] 顾佩华,胡文龙,陆小华,等.从CDIO在中国到中国的CDIO: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24-43.

[5] 杜义强,边如欣.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及发展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6): 20-21.

[6] 孙云龙,孙恬,于广琮.不同年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比较研究[J].药学教育,2017,33(1): 69-74.

 
韩炬,董威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