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对我国临终关怀护理发展现状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死亡并不是悲剧,真正的悲剧是患者在临终前被冷落,失去关爱,没有精神上的支柱,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临终关怀改变了传统医学对于生命的理念,让医护人员重新审视医学的本质及人类生命的意义,有利于树立全新的现代医学观,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产品创新中的异步协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众包等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中。Gill[26]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了众包及其协作现象,提出协作智慧(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的概念,将进化作为协作智慧的基础,提出对社会网络结构进行主动设计;Yu等[27]在儿童座椅产品设计的实验中使用了基于引用协作的“人肉遗传算法”,是为数不多的带有进化机制的协作实践,实验结果证实了基于协作的多代进化对产出质量的积极作用;Chan等[28]研究了创新中基于引用的协作,以及不同引用对象的作用比较,指出近缘引用对成功更有帮助;Simula等[29]给出了众包的创新者协作网络结构,以及创新者之间的连接模型。

1 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1.1 西方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由于政府重视和民众积极参与,西方国家临终关怀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国家政府大力支持。随着需求不断增加,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态势。在1980年,美国就将临终关怀纳入了国家医疗保险法案。英国将临终关怀作为公民基本医疗服务被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德国政府在2005年6月正式出台了第一部《临终关怀法》,该法内容主要包括规定了医生对临终患者的资质认定、临终患者处于清醒时的最后决定权、临终患者的支配权以及临终患者住院费用的支付等[1]。而在其他国家,众多的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临终关怀事业。由于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临终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参与到活动中。

孟导好歹也是影视界成功人士,知道些五花八门的冷知识。他知道蜗牛能不吃不喝在玻璃柜里睡三年,他知道正常人不可能用舌头舔到自己的手肘,他还知道名画《蒙娜丽莎》里的蒙娜丽莎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已经看不到眉毛和睫毛了。不过,他才知道,两百多年的古董,也有只值1元钱的……

1.2 国内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和新兴学科,从传入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2]。近些年,临终关怀在我国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1988年7月,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在天津成立。1988年,上海南汇县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目前,我国已有临终关怀机构约100多家,如北京的松堂关怀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安宁病房”,长春市208医院的“肝癌病房”等。发展至今,临终关怀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建立了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目前临终关怀机构的主要类型有独立的临终关怀院、附设的临终关怀病房和家庭临终关怀照护等。相比于西方,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比较缓慢。虽然说国内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但也只局限于少数的大中城市,且其容纳病人的数量有限。很多人心中仍然不能接受临终关怀的理念及行为,所以要想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还有待死亡观念的变革。

2 临终关怀面临的护理伦理困境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起步晚,临终护理作为一个较新领域,发展不成熟。目前在我国专门的培训机构还较少,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人才相当匮乏,未形成专业的职业团队。同时,我国还未设立临终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临终关怀护理缺乏广泛的社会根基,在我国推行具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对临终关怀护理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可以发现临终关怀护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与潜力,供求矛盾日益突显,社会需求广泛,都为临终护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 供需矛盾逐渐突显,国家支持力度小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提供的医疗服务,其中死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医护人员要树立正确生死观。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将会担负特殊的死亡教育使命,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生死观的现代化教育。在尊重生命神圣的同时,承认死亡作为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不应该随意结束生命,也不要勉强患者延续无意义的生命。让临终者和他们的家人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减轻垂死病人对死亡的恐惧,慢慢培养正确的生死观,使其能够正确并客观地面对生命的诞生与消逝。

2.2 传统观念深厚,阻碍临终关怀的推广

中国人传统观念深厚,讲究孝道,认为生病期间需要儿女们亲自照料,尤其是在亲人临终前,子女更是要伺候在旁,有些人甚至为此丢掉了工作,也绝不会交给护士去照料。所以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终护理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2.3 缺乏专业人员和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临终护理作为医学的全新领域,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临终护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难题。整个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伦理大环境[3]。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护理视角下的临终关怀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且系统的运行机制。此外,在中国内地的中小城市,很少进行临终护理或拥有临终护理专业人员[4]。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从根本上限制了我国未来的医学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3 解决临终关怀护理伦理困境的对策

3.1 积极倡导现代生死观,推广临终关怀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口日益增长,临终患者数量呈持续上升的态势,社会发展趋势呼吁临终关怀。但我国对临终关怀领域的社会总体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我国临终护理事业进展缓慢。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花费在医疗卫生等事业上的财政支出都是巨大的,但大多数都是在更加紧急的方面使用,如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解决农村医疗和医疗费用昂贵的问题等等。对临终关怀领域的支持和投入较少,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广泛开展,供需矛盾逐渐突显。

3.2 转变家属固有的伦理观念

社会应该通过给各种途径宣扬新的孝道观念,临终关怀就是新孝道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临终关怀主要是满足临终病人和家属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平静、安然地离开人间,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使病人充分体会到人道主义的温暖。因此,要让临终者家属意识到在临终者的生命晚期,临终者能得到悉心细致的关怀照顾,维护了生命的神圣,能在舒适、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才是真正的爱和孝。

3.3 完善我国临终关怀伦理理念、法律法规

临终关怀护理应了解和尊重病人,帮助他们在最后有限的生命里实现人生的最后愿望,尽可能地提高生命质量,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安详地离去。临终关怀护理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呼吁国家的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临终关怀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临终关怀的广泛开展,使每个生命晚期的患者都能够有尊严、安心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临终关怀能够帮助病人减轻身心痛苦,提供舒适的环境,让病人感受到安宁和舒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不断增加,思考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的伦理规范,形成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这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临终关怀不单单是一项医疗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携手推进我国临终关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1)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现有专任师资副教授以上职称极少,博士学历为零,虽然相对研究型高校,能够满足独立学院 “复合应用型” 办学偏向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型教师的教学需求,但也致使整体师资竞争力不强。

参考文献

[1] 方嘉珂.德国养老新动向[J].社会福利,2009(7):55-56.

[2] 王明丽,傅伟韬.护理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杨建兵.在我国推广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1):25-26.

[4] 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1):65-66.

 
王明丽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