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开发与运用——以“四书”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重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教育过程中,应借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中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故而,探索如何在高校的各类教育形式,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阵地很多,比如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公益活动等。当中,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既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平台。本文围绕思政课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以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最重要的四部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切入点,对二者融合的政策条件、内在契合及融入原则、路径等作初步探讨。

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数据显示,近150年左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增长,由工业革命前的280mg/L上升至目前的396mg/L,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全球碳捕集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警称,如果碳排放没有大幅度减少,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超过2℃,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将更加频发。

一、将“四书”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具有空前的制度支撑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传统文化对党、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价值。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将这一问题提高到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

(5) 通过比较测试后的测试值,选出St中最优的鸟巢位置,并判断是否满足最大的迭代次数。若满足则中止循环;反之,则返回第3步,进入循环体进行迭代更新,直到满足条件。

十八大以来,政府已先后出台系列相关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作出部署,当中,对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均有明确要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无疑是当中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原国家《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已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也曾说:“影响着我国社会可以说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来的国学,即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可以称之为‘老传统’;另一个是影响着中国社会、改变着中国社会面貌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称之为新传统。”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以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使命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结合以儒家为首的中华传统文化,使两个“传统”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又能更有效地完成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根基在于家国情怀,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毛泽东主席当年给陕北公学题词时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高度赞赏、鼓励青年学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但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存在只关心个人发展和私利,漠视集体和国家利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淡化的倾向。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促进祖国发展强大、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进程中担负的使命。这种教育指向与儒家学说的核心精神正相吻合。

与强大的破坏力相比,人类试图挽救濒危物种的努力显得渺小。在德国的一间实验室中,虽然还保存着足够多的北白犀精子,理论上存在通过人工授精方式产下小犀牛的可能,但这绝非易事。过去几十年,人们从未从雌性北白犀体内完好地取出过卵子。至于克隆,即便未来某一天人类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克隆犀牛这样的大型动物,那也只是现存两头犀牛的复本,携带的基因完全一样。而失去了基因多样性的物种,本质上也已经功能性灭绝。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规定几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1)个人追忆法。把过去的自己当成一个分析的对象,追忆以往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去识别当时这个情景自己是如何认知如何反应的,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否合适,应该如何反应更合适。对自己过往的感受加以识别和分析。这需要办公室工作人员养成经常回头看的自我反思的习惯。

对如何形成“君子”人格和“大丈夫”人格,“四书”亦指出具体路径,即通过启发个体的内在自觉,不断进行自我修炼,注重道德修养功夫,逐步成为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进而由内及外。《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以修身为根本的纲领和步骤,把修身看作达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关键中枢,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中庸》亦强调“修身则道立”,主张通过“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些修养功夫,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基本精神是求诸己,也就是对自身厚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而“求诸己”最有效的方法是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只有经过这样的修养锤炼,才可以成为品质高尚、节操坚定的正人君子。正是基于对道德主体的重视,儒家学说在理想人格的培养上,形成了立志、为学、内省、克己、改过等一整套自我修养的方法。此外,还提出学思结合、顺情导性、言传身教等教育教学方法,均具有跨时空的恒久价值,可供现阶段思政课程进一步开发运用。

可见,在党和国家领导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宏观规划、制度建设、配套措施已经陆续出台并将持续细化、完善。在这种政策导向和背景要求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作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和实操层面的推进探索,从契合与对接中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科学、适时融入包含“四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吸引力和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包括“四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亦必须坚持这些原则。

二、“四书”彰显的精神主旨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相契合

9月26日,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会见参加第五届黄河国际论坛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总部国家项目总监、副总干事施韦德一行,葡萄牙农业、海洋、环境与土地管理部国务秘书阿方索一行及新加坡环境水资源部公用事业局总裁赵文良一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陈小江参加会见。

事实上,两者具有内在的深层关联。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对传统文化融入各阶段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目的作出了明确要求。文件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这说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品质。这种理念导向主要来源于儒家学说,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主旨是相契合的。

(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努力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而关注个人与国家、群体之间的联系,重视个人对国家、民族的关切和责任,可谓儒家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孔子、孟子二人的人生经历就是这种思想最好的注脚。

在儒家学说中,家国是同构的。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即强调家庭和国家具有内在同质性,家庭是国家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对社会和谐稳定起着基础作用,良好的家庭风气是国家有序的前提和保障。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强调党风政风建设,也多次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为治家是治国的起点,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连成国风。作为儒学总纲的《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图式,要求个人既要修身养性,又要在齐家的基础上积极入世,内圣外王,心怀天下。这一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即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深厚情怀。“四书”当中还有大量彰显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气概情怀,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观念,这些思想造就了后世无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成了顾全大局、以集体和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

(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塑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是任何时期教育要明确的首要问题。以德性培育为中心,培养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也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教育的理想和历史实践。

(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仁”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则。所谓“仁爱”,是指一种爱人之心,“仁者,爱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倡导人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所谓“忠恕”,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仁爱忠恕”的思想在“四书”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孔子说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这些“仁政”、“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构成社会最深层的精神基础。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时专门谈及这点,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四书”所强调的“仁爱忠恕”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关爱教育的重要历史源泉。

儒学经典中,无论是对“小人”的批判,还是对“君子”的推崇,乃至对“圣人”的敬仰,都贯穿着对人道、人格和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四书”中不乏关于理想人格的经典论述。如,孔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两千多年来,孔孟推崇、践行的这些品格追求,影响、铸造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自强人格。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三、“四书”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原则路径

如果建筑墙体的高度小于60cm,那么该建筑空间的合理性就会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外,若建筑设施的墙体高度上调至200cm以上,那么该建筑空间就会呈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围合感,另外其还带有很强的空间划分效用,L型墙体垂直面的围合感比较弱,但是平行的墙体吹面的方向感以及导向性会比较强。可以合理的利用相应类型的墙体垂直面设计形式,提升该建筑空间的方位感,遵循建筑空间的设计原理,并依据原理设计各类的建筑空间形式,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于功能性建筑空间的各类需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高校各门思政理论课的主线,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必定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把以“四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计划地贯穿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思政理论必修课中。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地面集中式空调系统。这种系统通常把制冷站,冷凝热设置在地面上排放,而把高低压换热器设置在井下,可以将高压冷冻水变成二次冷冻水[1]。最后在用风地点上的空冷器来冷凝风流,达到降温的效果,具体的流程如图1所示。

结合教学内容,从中国经典文献、人物故事、历史事件中寻找可拓展使用的资源,找准与之相契合的结合点。例如,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知识点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都可以从“四书”中挖掘大量思想资源。教师可结合“四书”的经典表述和孔孟二人的经历、影响,从历史的角度作阐述,处理好教学内容与经典文本的对接耦合,让学生理解当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包括“四书”)的认知基础和认同程度,摸清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着力使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作出有效的回应,使教育主题和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另一方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原则。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而庞杂,当中的各类思想都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教师既看到包括儒学经典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及与思政教育的“共通元素”,又要看到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合理拣择分梳相关内容,对存在历史局限的内容作理性分析以及适当割舍。

总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理论课)的融合,既是国家的宏观导向,也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要求。高校应进一步探索二者融合的形式、路径、内容和话语表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0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6]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002).

[7](宋)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8]徐永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9]陈守聪、王珍喜.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10]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1]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12]余应坤.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

[13]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14]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15]罗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2(21).

[16]范洁波.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

[17]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J].职大学报,2014(06).

[18]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5(01).

[19]杜羽.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礼敬[J].共产党员(河北),2017(06).

[20]付强.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方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1]李红军.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在认识与态度上的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2]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1).

 
邢华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