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教育之根,也是教育的手段,是学校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1]。高职院校注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构建,就抓住了创新创业教育之根,此不仅代表着高职院校发展走进了内涵建设阶段,而且也反映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越来越基础化。在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时代,高职院校有必要把创新创业文化培育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流行都与空气湿度密切相关。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棚内的温湿度。有效控制温湿度避免种植过密,植株徒长,合理灌溉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污染灌溉用水造成病害的二次污染;避免在早晨叶片湿度大、露水多时进行整枝打杈、果实采摘等农事操作,防止病原菌随操作人员或操作工具进行传播。选用地势干燥、通风、排水良好,前茬未种过瓜类、茄果类蔬菜的地块进行黄瓜栽培,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及时清除病株及疑似病株。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文化构建作为首要任务

创新创业文化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文化构建作为首要任务,让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创新创业文化构建,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这有利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属性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要文以化人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应用性、创新性和教育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教育性是其根本属性。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经有2 596所,其中高职院校有1 359所,占比高达52.35%[2]。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化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特色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必须突出以育人为本,把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目标,而且要践行“文化育人”理念,积极进行文化氛围构建。

要想解决“钱从哪里来”,必须因地制宜、一地一策。针对各地财政实力、在湖区占有资源禀赋、养殖历史成因不同等诸多差异,指导各地出台适合当地的“退养还湖”赔偿策略和渔民安置方式。例如在无证养殖处置方面:宝应县对2010年12月31日前历史形成的持有效承包合同的养殖户按持证养殖占用补偿标准执行;2011年1月1日后形成的持有效承包合同的养殖户,则按该标准的80%执行;对既没有养殖证也没有有效承包合同的非法养殖户,由各地各部门自行解决。

毋庸置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突出创新性特质,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灵活、创新的办学方法,推崇创新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等系列的院校文化培育活动。[3]

在这个例子中,译文中添加一个前端指代词(it)和指示词(of which)。所添加的指代词的原因之一是与中文语法系统更好保持一致。这一翻译使得时态更为清晰。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重使命要求文化氛围构建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具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使命[4]。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也强调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度人文素养的人才。蕴涵在人才身上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只有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注重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又不忽视人文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培养出的人才才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创业时代,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是符合高职教育双重使命的,但是需要长久恒定的努力。潘懋元[5]先生曾说,在大学中引进或创造新的文化,开始时往往只是作为一种亚文化,如果这种文化不为社会所认同,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湮没无闻;而如果这种文化为社会所接纳,就有可能逐渐地融入或取代传统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年累月的坚持,更需要不同治理主体的共同维护和支持。

3.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待总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让学生具有主动创新创业的意愿,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引导为主动创造,才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成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创新创业文化“润物细无声”,影响学生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使学生自主、自发、自然地培养起创新创业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爱心促动力是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构建的动力源

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具有人本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价值的回归,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求式学习转变,进一步走向实践,发挥自身价值,实现由“学”到“用”的转化,实现知识技能的创新,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人与成才的教育目标。

1.以爱心促动力获得创新创业教育源动力

结构图式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数值:R方为30.5%,调整R方为30.4%。Beta=0.552,t值=16.509,p值=0.001。此结论证明了结构图式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先从宏观上把握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有文章框架的概念,才能更快的捕捉重要信息帮助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访谈中,老师们表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于文章体裁基本就是一句话带过,甚至有英语老师认为这应该是语文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缺失了这方面的训练,这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tudy that looks at IL-1β as a potential inflammatory cytokine stimulus for tumour formation in pNETs. While chronic in flammation is known to contribute to carcinogenesis, in the pancreas, this is peculiar to PDAC where association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is not uncommon.

2.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为一线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将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不仅促使高职院校由单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而且推动高职院校走向文化建设领域,整合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从而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3.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学生自由创造主动创新转变

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重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和启发学生,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影响范围更加广阔,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从方方面面传递着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包容态度。具体来说,以爱心促动力,可以通过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爱心活动、创新的教学设计、自由的管理方式等,向学生传递自由创造、主动创新的文化氛围。这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将创新创业精神,融于血液,融于思想,融于观念,融于行为,让学生主动地将“学”转化为“用”,将知识、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实际,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4.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联合运用

此外,宁职院还支持学生进行爱心维修等义工服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为学校师生提供免费服务。在爱心活动和义工服务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自己为他人服务的积极性,树立了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创新创业意愿。

5.实现成人与成才的教育目标

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抓住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方法。通过文化氛围构建的渠道,高校将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实现了由灌输训练式教学向启发学生自由创造、主动创新转变,联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成人与成才的教育目标。

三、以爱心促动力,构筑宁职院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文化在潜移默化间对人的观念、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在于为学生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崇尚创造、强调应用的文化环境,是对学用文化的坚持。关于学用文化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王洪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王教授认为,在高校校园中,各种文化思潮在社会变革力量的整合下,开始汇聚成一股与社会变革趋势相顺应的文化主流——“学用文化”。学用文化的实质是既倡导“学”,又鼓励“用”。“学”是科学研究,对规律的探究,泛指一切的学术研究。“用”指应用、实用,泛指一切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际,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6]。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是提倡“学”“用”结合的具体表现,是坚持学用文化的鲜明注脚,是弘扬学用文化的生动说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秉持“勤(diligence)、信(credibility)、实(practicality)”的校训,形成“和而不同(harmony in diversity)”的校风,具有“创业、创新、创优(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excellence)”的学院精神。宁职院在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方面,从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出发,以思源基金、思源文化广场、文化一条街、区校文化新地标、爱心超市、冠名基金、慈善助学、友爱捐物、爱心维修、义工服务等丰富的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

以爱心教育、感恩教育为基础,从根本出发,激发学生的自我成就意识和创新创业意愿,唤醒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源动力,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根本性举措,更是对教育价值的回归。

1.“思源基金”:爱心教育好载体创造创新源动力

“思源基金”将慈善助学与教化育人密切结合,创新高职院校助学模式,打造慈善文化育人品牌,形成了宁职院爱心教育的名片,是以爱心促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成功案例。

(4)城乡规划教学结构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课程安排强调教学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但缺乏内在知识的连贯性。一些通识类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相互关联性差,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讲授c语言设计与EXCELL等相关规划信息分析专业软件毫无联系,对专业规划信息分析未能提供帮助;一些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宽泛,而对侧重数据分析的统计学方向讲解甚少。

2007年6月,宁职院成立了“思源基金”。2014年1月“思源基金”募集累计达到一千万元。2016年9月学校成立“思源学院”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将“思源基金”作为爱心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源基金”进行慈善助学,并对其合作联盟学校进行了积极捐助。据悉,思源基金捐助西藏职业技术学院9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4万元;雅安地震,捐助雅安职业技术学院10万元;余姚水灾,捐助余姚成教中心74名学生55.5万元,购买设备捐助2.45万元;捐助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万元;捐助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思源公益助学金3万元;捐助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思源公益助学金30万元。同时,“思源基金”将慈善理念宣传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成为学院以爱心促动力,展开爱心教育的有效载体。到2014年4月,思源基金累计募集总额1 028.23万元,其中,收到社会各界捐款343.26万元、在校师生捐助412.81万元、校友及团队个人捐助31.17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1 187名,有359位受助学生反哺基金160.3万元。

“思源基金”及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爱心教育提供了实践体验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进行爱心传递,帮助学生形成感恩施惠的优良品德,让学生乐于奉献,乐于付出,形成创造创新的源动力。

2.思源超市与义工活动以爱心促动力文化培育见成效

“思源基金”从爱心教育出发,营造了自尊自信,感恩自强的文化氛围。围绕爱心、感恩、自尊自强精神,宁职院还鼓励创办爱心超市。

秉持“捐物做慈善,购物献爱心”经营理念的思源超市,是“思源基金”的衍生品,但对于学生的爱心教育,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源超市实施班级爱心积分方案,班级同学在思源爱心超市消费的积分,每消费1元积1分。以个人积分和班级积分的形式,所累积分每学期一次按10:1兑换到班级冠名基金,进行慈善助学。自2012年开业以来,“思源超市”共计营业额33.89万元,不仅达到帮困助困的目的,实现爱心教育,而且实现了诚信教育,称得上一门学生参与度很高的德育精品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并不以培养企业家为导向,而是一种传播理论知识为辅、营造文化氛围为主的综合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场域,或者说是不同文化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7]。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既包含一定的显性教育,也包含一定的隐性教育。通过不同文化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和社会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无处不在,潜移默化间影响高校师生的观念、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3.思源文化广场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结合的睿智之举

[1] 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1-8.

思源文化广场是宁职院在创新创业时代,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的睿智之举,并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构建更具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超导磁场储能技术内环控制的终极目标是完成实时化有功与无功确定值,从而将功率调控后的给定值转化能得到超导磁场储能技术下的预测参数t和s值,可互相转换。

4.多种举措相辅相成,文化氛围更浓厚

宁职院积极开展与爱心教育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成功教育、构建职场化训练制度、开展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和教学改革、实行“院园融合”育人等,形成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院借鉴“成功学”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让学生有爱心,更有信心。用“成功教育”改革公共课程,将成功教育贯穿于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自信自强的品质,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有爱心有能力、阳光自信的未来人才。同时,宁职院构建职场化训练链,让学生的由“爱心”激发的创造力得以专业化训练。建立职场化训练制度,进行始业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训练岗位招聘会—企业创新创业训练一体化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宁职院还积极开展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面,突出能力目标,将德育和自学能力、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渗透所有课程教学,并进行学生能力实训。宁职院还实行“院园融合”的育人方式。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产业扶持为一体的新型产学研基地,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在这里得到帮助和指导,让学生由“爱心”产生的创新创业想法获得实践的土壤。

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是当今时代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宁职院以爱心促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是非常成功的,是值得借鉴的。需要指出的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从学校主体构建,到多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到整体性的文化自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费孝通[8]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行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反映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构建,离不开校本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离不开多元的企业文化的交流碰撞,更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坚持[9]。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构建,应掌握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的重要方法,将爱心教育与职业教育,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形成特色性、校本性、创新性和恒久性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对于内雨带的传播机制而言,通过谐波分析发现,和重力波、Rossby波以及混合波均没有关系,内雨带的可能发展机制可能是由垂直风切变引起次级环流,其逆切变区低层的出流使得内雨带径向向外运动,而低层的水平风场和变形场会使得其形成其螺旋结构。

参考文献

以爱心为出发点的“思源基金”继续发挥其影响力,促进了思源文化广场的形成。思源文化广场,鼓励创新创造创优,同时不忘从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汲取营养。剪艺、珠算、书法篆刻、绣色江南、竹安堂伞艺等进驻思源文化广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其中,非遗馆是一大特色。非遗馆是以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集宣传展示,互动教学,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场馆。作为宁职院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实践基地,非遗馆目前入驻了舞龙、剪纸、书法等九个传统文化项目。馆内采用实物、图片、教学体验等手段,多方位展示非遗项目,通过培训、互动、展演等形式复兴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发挥“非遗”文化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2016)[EB/OL].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3_311669.html.

那是1928年的一个星期天,他们一起从吴淞中国公学的大铁门走出来,一直走到了吴淞江边的防浪石堤上,两人没有手挽手,而是保持着一尺左右的距离。

[3] 张艳丽.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5):31-35.

[4] 刘慧.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探索——宁波大红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案例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5):36-39.

[5] 潘懋元.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教育研究,1996(11):17-30.

[6] 王洪才.高校校园文化走向及其思考[J].江苏高教,1992(5):30-33.

通过分层饱和法处理天然状态盐岩得到卤水饱和状态的盐岩试件,对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测定饱和状态下试件的单轴压缩强度(表4)饱和状态下盐岩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5~4.7 MPa,与天然状态下盐岩试件强度比较,经原位卤水饱和处理过的后盐岩被软化,强度降低。

[7] 潘懋元,朱乐平.以创新文化养人,以创业实践育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7(8):49-51.

[8]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第2版)[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9] 刘慧.“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12-15.

 
刘慧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