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考试人才选拔中走过了40年,在赢得了社会大众认可和众多“荣誉”的同时,也产生了如“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端”。近年来,为完善科学选拔制度,“拓宽”各类人才通往高校的道路,国家提出了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到2020年要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现代招生考试模式。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遣部队,对教育培养非常重视,是新高考改革的积极“响应者”。为贯彻落实国家的招生考试改革,广东决定在依据本地区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推行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2017年是广东省实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的第一年,在国内外缺乏具体的优秀经验借鉴的背景下,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凸显了优缺点并存的状况,亟需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

推行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的意义

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提出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指出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中生报考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拉开了深化高考改革的序幕;为响应国家深化高考改革的号召,广东省政府在2016年下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7号),明确提出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随之,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粤教考[2016]6号文,决定从2017年起,增加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目为学考科目,其成绩作为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重要依据;为安排具体的细分工作并确保分类考试工作的顺利完成,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分别专门下发了粤教考函[2016]29号和粤招[2017]3号等文件。

依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广东省首次进行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共安排招生计划为7万人次,最后实际录取人数约6.62万人次,完成招生计划的94.3%[1]

(一)增加考试方式,推动人才选拔高效、公平

推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在现有高考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录取的途径,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提升对考生实际水平测验的准确性,增强人才选拔的效率;此外,该模式将学考成绩、综合素质等作为选拔的参考因素,打破分数的唯一性,让更多分数不高但综合能力和素质较好的考生在此项选拔模式下得到公平的对待。另一方面,分类考试增加了高中生考试入学的途径,让考生可在高考前参加分类考试,考取心仪的高职院校,这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打破社会上对本科院校的盲目崇拜,有利于职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推进高职分类考试,实现精准化人才选拔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动态的、可以发展的[2]。高职分类考试以考生的学业水平成绩作为文化素质成绩,并进行网上适应性测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才选拔制度。此制度不仅可增加高职院校在人才选拔中的主动性,且通过职业适应性测试可让考生了解该专业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方向等,为考生进行专业填报提供很好的参考,如考生进行测试后发现录取专业并不适合,可让学生调整到合适的专业中去,充分体现了人的智能多元性与表现形式的差异性,让不同的专业能够选拔到拥有相对应能力的人才,有利于高校实现人才选拔的精准化。

(三)增加考试次数, 打破“一考定终身”局面

高职院校方面,在广东省分类考试录取模式中,被高职院校录取的考生,仍可参加高考,并按照粤教考函〔2017〕2号、粤招〔2017〕3号、粤招〔2017〕8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被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的考生,参加普通高考并被本科高校录取的,取消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资格,到本科院校报到。在今年,被本科录取的分类招生考生较多,高分数段的高职院校尤为严重,其中人数较多的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1358名分类招生录取考生被本科录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680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92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436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431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385人。虽然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被本科录取的分类招生考生计划人数,可以调放到高考中录取,但是这临时的、人数众多的计划调整,严重地打乱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较容易造成各专业招生人数的不平衡。此外,放弃入读高职而入读本科的考生,其文化成绩水平较高,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较好。因此,该部分考生的流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

均为H2。由图3、图4可以看出,D2和H2的取值对于等效应力的影响较大,D2的影响曲线类似于一个二次函数,取值360mm取左右时,等效应力最小;而等效应力总是随着H2的减小而增大。在总变形方面,D1、D2、H2对其起着比较显著的影响。D1和D2的影响曲线可以近似可以认为是二次函数,分别在420mm和345mm左右取得最小值;总形变量随着H2的增大而减小。

现今,在高职的录取模式中,除主流高考录取模式外,还有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现代学徒制等补充的录取模式。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是作为高考的简单补充,还是与高考并列的录取模式,成为高职类别中考生录取的主要模式呢?至今,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仍没有明显清晰的定位。“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差异,决定了两者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4],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管理或工程型人才。因此,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趋势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培养要相对分开,在录取模式上应采用同一层次上不同的录取模式,形成分类招生、分类教育,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公平性。正确定位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前提,是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动力起点。

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模式呈现的问题

⑦杜安世《卜算子》(深院花铺地):双调46字,上阕4句3仄韵,下阕4句4仄韵。句式:55733。55733。

(一)打乱高职招生计划,生源质量仍然没有得到很好保障

现今我国运行的高考制度,各科目只有一次的考试机会,虽然具有较高的效率性、经济性,但是仍然属于高利害考试,长久以来形成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广东省的高职分类考试文化成绩是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目的学业水平成绩为主,考生可在高中时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且考试次数增加为两次,单科最终的成绩以两次考试中最好的成绩呈现。考试次数的增加,打破了高考选拔制度“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面对高考的压力。

(二)偏离了培养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轨道

深化高职改革,推行分类考试录取模式,其目的是加快推进和发展职业教育,让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术人才培养与职业人才培养两种类型,加快职业型人才培养在社会中的地位,推动高职院校培养更多职业型、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3]。广东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模式中,参加分类考试被高职录取的考生,仍然可参加高考,达到本科分数线后仍可被本科学校录取,本科与高职教育之间仍存在层次性;此外,该模式下高职院校流失的生源素质较高,均达到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社会中“重本科轻高职”的思想风气仍难以扭转,高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地位仍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首肯,这在实际上偏离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轨道。

首先,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时对该方法的认识不足,情境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辅助方法,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在本次研究中观察了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情境教学课程,其中,有一名三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方形与正方形》长时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教学楼作为情境的带入,在开始带入时效果明显,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仍旧依照教学楼来讲,没有将学生从情境中拉回来,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迷失,这就是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三)考生偏科更为严重,唯分数论仍然存在

虽然分类考试招生模式的实施,增加了考生的升学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但是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次数的增多,又增加了学生面对考试的压力;另一方面,广东分类招生考试模式的文化成绩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业水平成绩的原始分累计为主要依据,仍然属于唯分数论的考试模式;再一方面,考生偏科更为严重。该招生考试模式是分文理科进行录取,其报考前提是文科生参加生物、化学、物理或理科生参加思想政治、地理、历史3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成绩必须获得等级,并至少有1门学科成绩达到C级及以上,即对基础学科的成绩要求不高。因此,会导致学生偏科严重,注重语、数、英三科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模式对于深化高考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该录取模式呈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社会、考生等方面。

推行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的理性思考

广东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的实施虽然受到了学生、家长、高校的欢迎,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因此,应对此模式的推行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正确定位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

在处理软地基以后需要对填土的高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地设计,使其充分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要对预压的土地分层填筑以及夯实。应该注意的是在对路堤进行压实的时候,要对横坡进行完整的配套设置,这样可以流畅地排水。对于施工的单位来说,在进行组织工作的时候要注意预压的细节,严格要求堆载的顶层是平整并且密实的,同时还要有横坡。但是如果工程的时期短,这样就导致预压操作的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超载预压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补方处理和适当的碾压需要在完成预压操作之后进行。

(二)完善高职分类招生录取模式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企业实现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除了“最新、最前沿理论知识”“高水平技能技术”等常规标签外,高级人才的主要标签还包括“高综合素质水平”。依据国家的相关指导意见,分类考试选拔的过程中应着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拔和职业意向测试。因此,在分类招生的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加强高中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校、学生、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视。例如,可在高中期间建立综合素质记分卡,在分类招生过程中设置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等,并将其纳入选拔的标准之一,形成“学考成绩+综合素质”的录取标准,提高选拔的人才质量。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地位

教育的科学合理性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基础,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高等教育科学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招生录取的公平性。招生录取的公平性主要表现为招生录取方式、招生录取考核、招生录取制度等的公平性。从高等教育的本质上看,高职与本科之间的差异应是类型的差异而并非是层次的差异[5]。因此,要改进高职分类招生的录取方式,让分类招生与高考招生录取分离,形成两个层次相同的独立录取系统,即已经被分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高考,只能进入高职院校就读,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录取的质量,打破社会上对高职院校培养与本科培养的层次观。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在三年级阶段,初三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承受不同学科带来压力的同时,还要学习一门全新课程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其重要内容,绝非易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初中化学教学也出现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思维地图凭借其发散思维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把头脑中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网络。

(四)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导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均受到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且从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这种影响将会日益深入与长远。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给职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培养。因此,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增加考试的职业性格测试,增强考生和家长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导向,让其提前对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并对每个专业培养的具体技能、技能应用、综合素质培养、就业方向等有具体的认识;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让家长、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提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化程度

分类考试的实施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考试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提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化程度成了分类考试持续开展的必要工作。由于学考考试的科目较多、规模较大、一年两考,造成考生考试压力较大。所以,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保证学考的公平性、科学性和高效性。首先要成立专业、独立的学考机构,与高考考试机构分开,专门负责学考考试的全部工作。其次,组织学考专职队伍,如试卷命题人员、学考考试研究人员等,保证学考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人员配备。

(六)加强分类考试的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考试得以公正、科学、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是打造阳光分类考试招生的主要措施。分类考试制度在我国仍处于一个探索期,考试流程、考试监督、考试研究等各种制度仍未完善,需要不断加强建设。

分类考试制度建设主要是设计规范所有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考试秩序。在考试形式上,要加强学考考试形式的确定,如明确规定相关科目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等;其次,在分类考试录取方式上,要为各高职院校的录取方式制定一个科学的标准,各校均要按照此标准进行;另外,在保证考试公正、公平性方面,要加强分类考试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问责制度,坚决抵制在分类考试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出现等;第四,要加强学考考试过程中考生作弊的惩罚制度建设,提高防范作弊的科技手段,增强考生作弊的代价付出,以消灭作弊行为的出现;第五,要加强“阳光工程”考试制度的制定,规范分类考试信息公开制度,对考试时间、考试流程、招生政策、招生录取、招生章程等要及时、全面公开,构建透明、公开、阳光的分类考试录取体系。

四、结语

分类考试招生是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的实现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型人才对社会的供给,满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同时有利于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实现,让考生、家长从崇尚学历向人才培养职业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回归;此外,有利于打破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方式的单一性,实现科学、多样、公平的人才选拔模式,降低考生的压力。但是,分类考试招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施和推行的过程中必定会触碰高校人才选拔的部分敏感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因此,在新高考改革中,高职分类招生考试录取模式未来的持续发展仍需政府、学校、社会以及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约6.62万名考生首尝高职院校依据学考分类招生录取的“头啖汤”[EB/OL].(2017-04-14)[2017-11-08].http://www.eeagd. edu.cn/portal/messages/1492306164876.html.

[2] 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黄泽文,吴卓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徒制高本衔接的探索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1):12-14.

[4] 王伟宜,罗立祝.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理论、经验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89-93.

[5] 边新灿.高考“分类考试”改革研究[J].教育评论,2017(1):3-7.

 
黄泽文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