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CT三维重建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八髎穴指双侧上髎(BL31)、次髎(BL32)、中髎(BL33)和下髎(BL34),正对四对骶后孔,属足太阳膀胱经。八髎穴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肛肠、盆底疾病和腰痛方面有独到之处,且四对穴位主治侧重点不同。上髎偏于治疗腰痛和生殖系统病症,次髎偏于治疗泌尿和生殖系统病症,中髎、下髎偏于治疗肛肠系统病症[1-2]。穴位效应取决于准确揣穴、进针点、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的把握,八髎穴虽然定位明确,但其揣穴方法却如张山雷所言“如坠五里雾中,莫可究诘”[3]

目前临床八髎穴的定位主要采用体表标志法,即通过髂后上棘、骶角和骶管裂孔等推算孔的位置。此法多为经验总结,无临床数据支持,部分准确性待考证,且多定位单穴。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对八髎穴进行解剖测量,但大样本计算均值所得的测量数据并不能体现个体差异,不适合临床操作。因此本研究的思路是将“测量”转换为“折量”,对骶部骨节“皆有大数”后,将其尺寸进行对比,观察比例关系,折算该骨节的骨度分寸,即利用“骨度分寸法”定位八髎穴,以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众人之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5种微量元素(Zn、Fe、Cu、B、Mn、Co、Cd、Cr、Ni、Sn、Pb、As、Br、Se和Rb),根据不同的报道在水牛乳中都存在。其中Zn、Fe和Cu被大量报道所关注,而其他元素仅有少量报道。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不同,例如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方法都增加了测定结果的可变性。Mathur等发现水牛乳中44.8%的硼分布与可溶相中、37.6%与脂肪结合,17.6%与酪蛋白结合。锌分别以18%,72%和10%的比例分布于水溶性,酪蛋白及脂质中,而铁则以36.5%,42.5%和21.0%的比例分布于奶油、凝乳乳清及凝乳酶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测量对象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者年龄18~70岁,其中男50例,女50例;体质量(63.83±18.33)kg,身高(164.78±6.31)cm。无腰背部疾病或畸形,无骨盆损伤或结构异常,近半年内身高、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心、脑、肝、肾疾病,体格发育及活动能力正常,排除恶性肿瘤。

旅游,是一国国民文明素养的集中展示。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带出国的不应该只是消费力,还应该展示出国人健康文明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国际形象。

1.2 图像采集方法

选取俯卧位盆腔CT片。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电流190 m·As,以5 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重建层厚为1.5 mm,层间距1 mm,视野为500 mm;每张CT图像分辨率262 144(512×512)像素。八髎穴位于四对骶后孔处,故选取盆腔部由髂嵴最高点至尾骨尖端的连续断层图像数据。扫描结束后在西门子Syngo VB30B工作站建立3D图像。

1.3 测量方法与测量指标

1)骶部骨度分寸见表4。

2 结果

2.1 骨度分寸与实测距离的换算

2)八髎穴的骨度分寸定位法见表5。

2.2 骶部纵距的骨度分寸

问题导向,专项整治成果丰硕。围绕热点问题,该处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查处的卞某非法生产、销售无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案被国家总局列入全国十大案件。此外还开展了违法添加罂粟壳(粉)食品专项整治、壮阳类假药及有毒有害食品专项整治、保健食品“打四非”、农村食品“扫雷”等系列专项行动,共查办案件1777起,曝光典型违法案件23起,有力地打击和震摄了违法犯罪分子。

 
  

1 测量指标图

由表3可见,通过实测距离换算,髂横距的骨度分寸约为2寸,后正中线-上髎、后正中线-次髎、后正中线-中髎、后正中线-下髎分别约为1.1寸、1寸、0.9寸和0.9寸。

 

1 骶部纵距的实测距离和骨度分寸

  

骨节实测距离/cm骨度分寸/寸L5-尾距12.39±1.475.70±0.43L5-骶距7.29±1.203.39±0.48L5-上髎2.09±0.460.91±0.13L5-次髎3.72±0.631.70±0.25L5-中髎5.56±0.892.52±0.31L5-下髎7.37±1.023.43±0.39L5-髂距2.11±0.551.00±0.28

 

2 骶部纵向不同骨节间的比例关系

  

骨节间比例比值L5-上髎/L5-髂距1.00±0.25L5-下髎/L5-骶距1.03±0.17L5-中髎/L5-尾距0.45±0.06L5-次髎/L5-骶距0.52±0.09

2.3 骶部横距的骨度分寸

由表2可见,骶部纵向不同骨节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①L5-上髎与L5-髂距的比值为1.00±0.25,近似1∶1,说明上髎位置与髂后上棘接近;100例数据中,46%上髎略高于髂后上棘,38%略低于髂后上棘,16%平髂后上棘。②L5-下髎与L5-骶距的比值为1.03±0.17,近似1∶1,说明下髎位置与骶管裂孔接近;100例数据中,48%下髎略高于骶管裂孔,46%略低于骶管裂孔,6%平骶管裂孔。③L5-中髎与L5-尾距的比值为0.45±0.06,近似1∶2,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约与中髎水平。④L5-次髎与L5-骶距的比值为0.52±0.09,近似1∶2,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约与次髎水平。

骶部横向不同骨节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后正中线-次髎与髂横距的比值为0.51±0.09,近似1∶2,即次髎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夹角约25.73±4.87°。

 

3 骶部横距的实测距离和骨度分寸

  

骨节实测距离/cm骨度分寸/寸髂横距4.13±0.581.89±0.29后正中线-上髎2.48±0.281.14±0.15后正中线-次髎2.17±0.210.98±0.10后正中线-中髎1.95±0.180.86±0.07后正中线-下髎1.88±0.160.85±0.08

3 临床参考价值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可以分为现金、存款、央票、短期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为八髎穴的临床定位提供以下参考:

借助瓦里安Eclipse V8.6治疗计划系统中的线段工具对盆腔3D图像进行测量,获取坐标点、距离等数据。测量指标包括(图1):①L5-尾距:L5棘突下至尾骨尖的距离;②L5-骶距: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的距离;③L5-髂距: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水平的距离;④L5-孔距:L5棘突下分别至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水平的距离,共计4条测量线;⑤髂横距: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的距离;⑥孔横距:后正中线分别至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的距离,共计4条测量线。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牦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4 骶部骨度表

  

起止点折量寸L5棘突下至尾骨尖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水平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2寸

《灵枢·骨度》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今以中人为法,则大人、小人皆以为定。何者?取一合七尺五寸人身量之,合有七十五分。则七尺六寸以上大人,亦准为七十五分;七尺四寸以下乃至婴儿,亦称七十五分。以此为定分,立经脉长短,并取空穴。”[4]“众人之度”是指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幼儿或年长者,都可将身高分为75个等分单位,即“七十五寸”,只是特定到每个人的1寸不同[5-6]。此寸即骨度分寸。

由表1可见,通过实测距离换算,L5-尾距、L5-骶距和L5-髂距的骨度分寸分别约为6寸、3寸和1寸,L5-上髎、L5-次髎、L5-中髎和L5-下髎分别约为1寸、1.7寸、2.5寸和3.5寸。

 

5 八髎穴骨度分寸定位法

  

穴位定位方法上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

3)八髎穴的体表标志定位法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

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

4 讨论

八髎穴的描述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仅记载大体位置:“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7]。《针灸甲乙经》曰:“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夹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夹脊陷者中;中髎在第三空,夹脊陷者中;下髎在第四空,夹脊陷者中”[8],则说明八髎穴在骶部靠近脊柱的孔洞中。此后《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十四经发挥》等书对八髎穴定位的描述与《针灸甲乙经》类似,均较为模糊。直至1923年张山雷在《神州医药学报》上发表论文《膀胱足太阳经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考证》,认为需汲取西医解剖知识定位八髎穴,古人所说的“尻骨空”应为骶骨之孔,即骶后孔[3]。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表述为:“上髎在骶部,正对第1骶后孔中;次髎在骶部,正对第2骶后孔中;中髎在骶部,正对第3骶后孔中;下髎在骶部,正对第4骶后孔中”[9]

孩子说,他的妈妈一直听信祖辈的传言,说用左手不正常,代表愚笨。所以每当妈妈发现他用左手,都会立即阻止,粗暴地将他左手里的筷子、笔、玩具夺走,强行塞到右手,没有一句安抚和解释。历经无数次的干预之后,他右手的能力是得到了提升,但他的内心却多了一份不安:

至今八髎穴定位都明确一致,但揣穴方法却不统一,主要包括以下方法。①体表标志法:通过髂后上棘、骶正中嵴、骶椎棘突、骶角和骶管裂孔推算孔的位置。如2006年《腧穴名称与定位》[10]提出,先用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定次髎,次髎向下触摸第一个凹陷即中髎。刘志顺等[11]从髂后上棘向骶正中嵴作一垂线,以垂点与髋后上棘的连线为底边,向下画一等边三角形,下方顶点即中髎穴。王玲玲等[1]认为骶角外侧的凹陷即下髎,骶管裂孔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处为次髎穴。②解剖测量法:余汝堂等[12]对28例成人尸体骶骨进行测量,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轴,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标记4对骶后孔的坐标位置。田金玉等[13]选取15块发育正常、形态结构完整的成年女性骶骨标本进行骶后孔与骶正中嵴距离、相邻骶后孔中心间距离的测量,分析八髎穴体表定位的解剖学依据。③回归方程法:汪荣等[14]以双侧髂后上棘顶点间连线为横坐标,后正中线为纵坐标,结合较易触摸的体表标志髂后上棘和骶角,依据直线回归方程得出孔间距和孔髂距。以1/2孔间距为横坐标,孔髂距为纵坐标,从而确定次髎穴的坐标点。④定位模具法:朱金铸[15]以骶角水平线为X轴,以后正中线为Y轴,依据骶角到各骶后孔下缘的距离、骶后孔内侧缘到后正中线的距离,制作骶后孔简易定位尺。

对临床取穴而言,解剖测量法和回归方程法具有局限性。两者均采用人体实际测量,为大样本计算均值所得,属静态绝对值,不同身高、性别、体重人群骶骨存在个体差异和解剖变异,不适合取穴操作。中国古代医家与西医解剖走了一条不同的路。文献及测量数据验证表明,古之骨度所列各尺度皆为实测数据[5,16-18]。古人在人体进行大量观察、实测和解剖工作,但不是孤立测量人体某些局部,而是测量各部,再根据实测数值建立起各部间的比例关系,属动态相对值[19],适用于人群中任一对象,实现“众人之度”。

骶部骨度的确定是建立在参照物基础上,要从“测量”转换为“折量”,首先必须以骶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各部长短,并依尺寸等比例折算,因此表面标志是八髎穴折量定位的基础。本研究对100例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骶管裂孔、髂后上棘、尾骨尖、L5棘突下等表面标志与八髎穴的位置关系,并以“众人之度”,即身高的1/75为基本取穴单位(同身寸),对骶部各骨节进行实测,将其尺寸进行对比,再进一步折量,计算出骶部各骨度分寸。

但还应注意,骶后孔变异比较普遍[20]。本研究所测的100例数据中,10个骶后孔12例,9个骶后孔2例,7个骶后孔1例。对骶尾椎变异者,上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对腰椎变异者,下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因此表面标志和折量尺寸仅为八髎定位提供几率最大的位置,同时必须结合揣穴,触摸至孔陷方可确定。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金洵.重新认识八髎穴[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4-7.

[2] 黄梅,王峰,严晶,等.“八髎穴”文献考证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6,22(13):72-75.

[3] 张山雷.膀胱足太阳经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考证[J].神州医药学报,1923,2(2):6.

[4] 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2.

[5] 李锄.骨度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2-35.

[6] 杨永清.针灸腧穴定位的标准化探讨[J].大自然探索,1992,11(40):89-96.

[7] 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93.

[8] 李鼎.针灸甲乙经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

[9] 黄龙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2-113.

[10]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0.

[11] 李汪,刘志顺.中髎穴定位、进针点和操作刍议[J].中国针灸,2013,33(11):1050-1051.

[12] 余汝堂,陈忠孝,杨新东,等.骶后孔解剖学定位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406-408.

[13] 田金玉,宋华平,肖应奎.成年女性八髎穴解剖定位初探[J].中国针灸,2016,36(4):384-386.

[14] 汪荣,宋岩峰,张文举,等.基于CT三维重建的女性次髎穴定位研究[J].针刺研究,2010,35(4):307-310.

[15] 朱金铸.制作简易骶后孔定位尺[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5):66.

[16] 柳直,李顺保,田凯文.《灵枢经·骨度》古今实测值对比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6,29(10):57-61.

[17] 陈艳焦,徐玉东,刘佳缘,等.骨度、骨度折量分寸与同身寸及其关系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452-456.

[18] 武晓冬.针灸骨度人体测量100例研究报告[J].针刺研究,2011,17(1):66-71.

[19] 黄龙祥.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针灸学与表面解剖学影像学的结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1-324.

[20] 周惠芬,沈广澍,尹鑫,等.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290例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研究[J].针刺研究,2016,41(4):361-364.

 
金洵,丁曙晴,时飞跃,王玲玲,任军,吴正参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