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杭州湾区建设中的文化资源整合及提升

更新时间:2016-07-05

文化兴湾,筑梦大湾区。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纵所周知,湾区是滨海城市特有的一种城市空间,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环境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生态、人文、经济价值。[1]纵观全球湾区发展状况以及规模程度,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其无可争议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包揽了全球湾区前三的光环,为世界各国、各地区致力湾区前沿争相膜拜。著名文化学家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指出:“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2]它是助推湾区经济转型的最原始动力,将成为今后大湾区发展的灵魂,是大湾区引人入胜的“女神”。合理划分、配置好湾区内文化资源关乎大杭州湾区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及今后发展走向。浙江文渊深、文脉广、文气足,各城市之间有着文化渊源的一致性,这是浙江文化底蕴深厚的内在折射。而钱塘江文明作为浙江文化的根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浙江人民,并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浙江文化如河流般缓缓流淌着。由钱塘江文明孕育而成的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江人民勇立潮头、干在实处、谋在前列、敢为天下先。近年来,钱塘江大桥等各个桥段的修建将浙江东西南北的人民紧紧捆在了一起,为大杭州湾区的酝酿、形成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现在,我们谋划实施“大湾区”实践,是续写“八八战略”大文章、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重大举措。[3]

一、大杭州湾区兴起的文化渊薮及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隐性承载,是一个地方蝶变的“根”和“魂”。“杭州湾文化”是大杭州湾区从酝酿,到雏形,再到成熟的内生动力,它点燃了这个区域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火炬,让大杭州湾区的形成由理想变为现实。古往今来,“杭州湾文化”在对浙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催生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让浙江人始终秉持着干在前列、谋在实处、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让苏沪浙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杭州湾文化”培育了数不胜数的文人巨子,同时其所蕴含的兼容元素让杭州湾地区始终在各个领域问鼎全国。

(一)大杭州湾区的兴起源自于杭州湾文化的包容性,区域整体性意识强

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让“杭州湾文化”大显气度,让大杭州湾尽显“大湾”气度,让大杭州湾“弯”道超越。兼容文化源自于北宋文化在“杭州湾文化”基础上的生根嫁接,是浙江文化花蕾中生长起来的一朵奇葩。随着南宋定都临安,浙江文化特性中的包容元素便占据着很大一部分,让“杭州湾文化”极具包容性且尽显大度,进而催生出独具一格的皇城文化。随着文化的堆积、碰撞,“杭州湾文化圈”逐步形成,并推动了圈内各地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发展格局。这种文化曾在当初接纳过来自中原的北宋文化,近代还接纳过来自西方的资本文化,现代还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红色文化。[4]多元文化的汇合,催生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肌体,它水溶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嘉兴的“红船文化”、杭州的“品质文化”、绍兴的“名士文化”、宁波的“商帮文化”、舟山的“海洋文化”等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了地域文化的乡土性,让此处迥异于他处,并自觉升格为大杭州湾地区精神文化风貌的独特标识。文化是来自祖先而又流向子孙万代的河,凝结着历史,承接着未来。我们生活在文化的大环境中,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启迪、陶冶濡染的育人作用。[5]历史地看,杭州湾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优秀“浙学”文化在历史的河床下深深流淌的一种水文化,进而延续至今、连绵不绝。

(二)大杭州湾区的兴起植根于杭州湾文化的民本性,区域经济实力厚

杭州湾文化是浙江文化的璞玉,是催生浙江创新的文化氛围,是浙江改革开放的精神原动力,是红船精神形成的思想源泉,它的价值毋宁是一种民本文化,并对各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都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杭州湾文化中的“民本性”是来自我国传统文化中农民文化同西方公民文化、居民文化相激相荡的结晶,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朴素而不奢华的内在肌理。明末清初绍兴文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就是杭州湾文化“民本性”的重要标识,是杭州湾文化作为“民本文化”一面的有力彰显和突出证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杭州湾籍民本思想代表人物,认为“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提倡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的影响流传至今、生生不息。延续到今天的杭州湾文化普遍表现为一种“民营文化、藏富于民”的状态,直接造就了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湾地区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以及民主制度的创新发展。纵观杭州湾地区,恰巧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最佳、产业基础最强、民营经济最集中、创新活力最活跃、城市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厚实的文化底蕴、成熟的经济发展程度、稳定的市场秩序,给大杭州湾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社会资源配置提供了先天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根基,是今后大杭州湾区引领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节点。

(三)大杭州湾区的兴起归功于杭州湾文化的商业性,区域转型心理强

文化特征中的商业性是文化实用性的另一表征,其涵盖了从海湾文化向海外文化的理论延伸,与宁波“商帮文化”密不可分。历史地看,上海在鸦片战争之后能迅速崛起为长三角,乃至中国甚至东亚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宁波的人才、资本、经验的转移。当然那个时候的宁波是大宁波概念,也包括绍兴等地。宁波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从历史上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从公元前430年开始,也就是从勾践卧薪尝胆开始的,宁波就开始有了城市文明,名为“鄮县”(今鄞州区有贸城东路)。城市地位直逼会稽郡。实际上,宁波在开放之后,宁波人十分明晰地意识到上海拥有广阔的腹地,上海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最重要的是承接着江浙。因此,宁波人便很快带着资本、带着人才前往上海经商,直到今天在上海街头,3个上海人中就有 1个宁波人已渐渐涌入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上海的发展是宁波在经济积累基础上的延续,是宁波商帮文化发展的承接。宁波缘何能成为杭州湾地区率先取得辉煌灿烂的商业文明,关键在于宁波拥有非常特殊的地方学派——浙东学派。以往人们往往将浙江学派作为一个地缘性学派来考量,实际不然。以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朱舜水等为代表的学派人物,对江浙沪一带成为全国最富庶地域的影响非同小可。浙东学派所倡导的“利己利私、工商皆本、民富先于国富、利义观”等先进思想理念,让宁波实现了商业文明的蝶变,更成为之后上海接替宁波资源、人才、转移的文化溯源。湾区文化以商业性为依托,凸显了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文化品牌的内在铸就过程是“理性经济人”的时代延续。

1.2.1 汽轮机模型 汽轮发电机模型包括同步机、汽轮机、交流励磁机、热工调速器和多质量扭转轴接口.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7].

二、全球三大知名湾区文化资源整合及其有益经验

全球时间纵轴上的湾区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繁盛,更为人知晓的则为生活质量的优化及时尚典雅的铸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在以直接掠夺经济资源为主要战略着眼点外,俘获创意和诗性美感正成为更为深入的社会发展脉络。 多姿多彩的湾区经济与生活交相辉映正日益点缀着都市转型的璀璨明灯,国际三大知名湾区塑造诗性时尚生活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众所周知,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是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以硅谷为典型代表。这里汇聚了全球IT行业的绝大部分研究力量,世界500强也有许多企业汇集于此。站在旧金山的最高处建筑物看,这里不仅白天人来车往,夜晚更是灯火通明、灿若星河。在这里,创业成为人们茶饭时间争相讨论的焦点,创意更成为一种时尚。而在纽约湾区,纽约长岛由于距离市区较远,因而造就了这里优美的海湾生活环境,犯罪率相当低,社会治安良好。尽管这里房价不高,但这里却吸引来了大量的医生、律师以及商界大佬,让纽约长岛成为最接近美国梦的地方。翻开住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前总统罗斯福、肯尼迪家族、中国近代权贵世家宋美龄、华尔街摩根家族、铜矿世家古根海姆家族、好莱坞巨星等一大批权贵世家均落户此地。而伴随着不少音乐家、艺术家以及明星艺人的迁入,也致使许多追星族疯狂涌入。以填海造田而著称的东京湾区港口建设同样是星罗棋布,优美的港湾生活不仅吸引了许多高等科研院所、高科技制造行业纷纷进驻,更是令众多新闻、出版、广电、媒体、广告等媒体服务行业所向往。铸就知名湾区,不仅要让这里宜居,更重要的要让宜业成为前提,让大湾区成为最有创新、最有活力的地方。

(一)湾区发展交通先行,着力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接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

湾区文化资源整合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联动举措,克服湾区内各地之间的交流壁垒显得尤为重要。大湾区建设要着手整合区域之间联动性,强化各城市之间的区域联动机制,进而形成区域一体化的联动格局。当然,从当前及今后发展的整体框架看,特色发展是湾区经济的生命线,大湾区建设务必要以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整体谋划为发展脉络。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切不可平均用力,要分清主次,尽可能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和长处,要整体发力、总体宣传。大杭州湾区整体谋划要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和宁波为两大支点,并充分发挥其他城市优势和资源,在整体性格局基础上塑造出湾区共同发力的强大力量。例如,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全球500强总部及研究机构许多设立于此,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比比皆是。其作为大湾区内金融和投资中心,同时凭借强大的科技基础条件,依托有力的研究机构、研发平台,为高新技术的孵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杭州作为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随着“互联网+”新社会形态的产生,可以为湾区引入电商企业,提升湾区内消费增长点,而且近几年来,杭州先后取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服务贸易等国家级试点红利;[11]宁波作为 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能有力推动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增添湾区经济活力。大湾区发展要充分发挥湾区在资源配置范围内的能力和手段,逐步打造出体现大杭州湾区时代内涵的联动式发展格局,塑造好大杭州湾区区域文化品牌。

交通短板一直以来都是阻碍我省“走出去”的主要痛点所在,湾区发展交通优先理应成为湾区经济实践的首位。特别是在沿海大通道方面,交通短板的滞后性十分明显。杭州湾杭甬连接主要通道通行能力有限,铁路仅有杭甬客专和萧甬铁路,高速仅有杭甬高速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已不能满足宁波与杭州、上海等城市的沟通与联系。乐清湾、瓯江口、三门湾等区域对外交通建设滞后,对内连接性不足,呈现末端式交通格局。多年来,交通运行不畅一直都是浙江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内外压力。近年来,尽管以钱塘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世纪性工程项目的启动逐步改善了浙江交通内外运输压力的困境,但整体上看,畅通无阻的整体区域性局面远未形成。浙江省政府应当主动加强同上海之间的交流协作,建立一条湾区内协调流畅运行的交通体系网,以上海、杭州、宁波为支点,以辐射整个大湾区城市广阔腹地。凭借大杭州湾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一头连着路上丝绸之路,一头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还是长江经济带的出口。[9]天然的区位优势,江海联运将为大杭州湾区立足国际湾区奠定良好基础。大湾区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及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及配置,是整合各个单一市场的关键。[10]湾区发展交通优先,将会为大杭州湾区内外联动创建好基础,为我国经济有序运行提供浙江湾区案例。

(二)紧随区域协调发展步伐,着力布局湾区各城市彼此交融的功能定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区域文化资源为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对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乃至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浙江经济发展到了今天,正需要利用湾区实践来打破阻碍我省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以加强区域之间的团结、协作,构建湾区文化品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引领时代步伐的脚步声越来越突出,科学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好大杭州湾区文化品牌,对于提升大杭州湾区国内外知名度、影响力意义非凡。

(三)点亮湾区璀璨都市时尚火花,着力打造出宜居宜业的海湾生活环境

湾区承载着该地区的人、才、物等资源,合理配置好内外文化资源显得异常重要。全球湾区众多,发展湾区已成为各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但迄今为止三大国际性湾区的地位至今无可撼动。其表面是经济手段的助推,但其深层却折射出文化的力量。湾区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根和魂,是一个地方引人入胜的“女神”。湾区文化资源整合程度将会成为主导湾区经济未来走向的不竭动力,成为这里超然入胜的显著标志。因此,湾区文化资源整合状况的优劣,俨然已成为湾区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重要砝码。

三、大杭州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困境及出路

文化的力量在于以文化人,实现文化力量向物质力量的功能转化,即1+1>2。从哲学层面讲,系统的要义在于结构的最大化,实现功能效应。纵览全球三大知名大湾区,它们凭借自身合理资源配置手段,从而建构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在日本东京湾区,其内部港口城市之间依靠各自固有优势形成十分明晰的功能分工体系,每个港口城市凭借自身拥有的特长,进行各自的职能定位。在分工协调、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有机组合,整体合力、一致揽货。大湾区在各港口城市一致配合下建构起强大的功能复合体,借助其原有价值资源的有力助推,进而凝聚起强大的作用力、向心力。在东京湾区,东京作为日本最重要的金融及交通枢纽,而千叶则在京叶工业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日本重化工业的杰出代表。东京湾区将包括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横须贺港、木更津港和船桥港在内的7个港口整合为“广域港湾”:东京主营内贸,千叶负责原料输入,川崎是原材料和制成品所在地,横滨专攻对外贸易,各港口对内各自独立经营、分工明确,对外则形成统一整体,以实现城市群、港口群巨大的规模化经济。[6]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三座城市分别承担不同的产业功能定位。旧金山以金融业和旅游业而著称于世,奥克兰在制造业和港口经济方面具有专长,而圣何塞则是美国的最大电子制造基地,电子工业发达。[7]各城市间职能分工,发挥自身所长,既节约成本又实现了整体功能的最大化。更重要的,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铸造了该区域有别于他处的独特性,进而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品牌意识,还彰显了独一无二的城市精神,让湾区既作为经济集合体,又扮演了“国家形象代言人”的文化品牌。

(一)突破原有区域互联桎梏,努力建设好一条内畅外联的交通运行体系

依法治国为公共决策提供基本遵循,通过相关的规则和规范,明晰公共决策主体的权利和权限,规范决策的相关程序,实现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和透明化,防止公共决策的任意性;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加强对权力的运行监督,将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中,通过构建党内监督、党外监督、上级监督,社会监督的防止权力滥用的监督体系网络,打破政府和政党这两个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过于强势的非对称地位,实现不同决策主体间权力的均衡,依法治国是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攻克以往区域交流屏障,奋力构筑好体现湾区内涵式发展的联动格局

高效便捷的配套交通设施体系是关乎国际性大湾区整体性架构的基本保障,为各大城市之间的有序协作创建了内外桥梁。纵观古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相当重视对交通运输线路的保障。秦朝在建国之初就强调“车同轨”的重要性,西方罗马帝国统治的时空范围之久同样离不开对内在交通命脉的切实把握。统筹好文化资源需要拥有畅通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该地区经济、人文、旅游、生态协调有机运行。如今,据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湾区俨然已成为全球最为有活力的地区。合理布局湾区内交通路线网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湾区发展意义非凡。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快速交通系统总长104英里,设有43座车站,有效解决了湾区内旧金山、奥克兰、伯克利、戴利城等城市的城际运输需求,此外还有连接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机场快速交通、奥克兰国际机场的机场客运。东京湾区则拥有14条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线,以及京滨东北线、中央线、总武线等过境铁路和各类轨道交通。全球三大湾区依托快速便捷的配套交通设施体系,充分发挥各城市间内外联动机制,合理有序配置区域文化资源,最终顺利实现大湾区“弯”道超越之梦,并为全球各国发展湾区提供了路径指引。可以说,湾区发展交通先行是大湾区从“爬行”升格为“奔跑”的先天条件,其扮演了湾区时代前进步伐的内燃机功能,让湾区发展显得更为强劲、更为有力。

(三)修复既有生存环境活力,着力打造好彰显湾区魅力的海湾生活环境

“沉睡的数据”是没有活力、没有寄托的远方,时尚、魅力、休闲将成为大湾区日常生活的主题曲。纵览三大国际性大湾区,优雅、时尚的现代都市生活早已取代二战后那种沉醉于赶走在码头之间匆匆的忙碌之景。以纽约湾区为例,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境内曼哈顿、纽约CBD、银行、会所、保险公司众所云集。这里集中了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中央公园、格林威治村等游玩胜地。而长三角地区虽作为全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长期以来却有着严重的利益价值导向。在长期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经济极速堆积快感的同时,也渐渐沉受着人民币化了的压力感。随着大湾区时代的来临,其在带来增长方式更为高效的同时,更有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湾区作为发展潜力无限的代名词,美丽、时尚品牌生活为其创建好自身文化名片塑造下好了先手棋,要努力把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成为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12]大杭州湾区依托长三角的广阔腹地以及全国最为漫长的海岸线,拥有方特、迪斯尼乐园、横店、国家湿地公园、西湖、海天一洲、海皮岛……但长此以来,大湾区在发展过程中却忽视了其存在的战略价值——这里有着全球大湾区所没有的文化产业资源。此外,“碧海金沙”更是大湾区名片的显著标识,这里漫长的海岸线资源,无论是开采旅游文化资源,还是实现“江海联运”以及呼应“一带一路”战略,都具有最为独特的浙江资源。以大湾区境内所潜在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打造好明日的“金名片”正成为湾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承载和现实依托,合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更是一项令浙江“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不朽伟业。

本文针对列车运营日计划编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最优-最差蚁群算法的车次与车组号匹配算法,实现车组均衡运用,为后续的列车运营日计划安排提供依据。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为中共十九大作报告时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3]大杭州湾区发展湾区经济正当其时,浙江拥有全国最为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但湾区发展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战略举措,需要综合各种内外因素来谋划大湾区建设事业。处于湾区经济时代浪潮中,大杭州湾区能否顺利实现“湾”道超越,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的优劣便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既要深化同国外在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也要积极加强同内陆腹地的经济合作与联系,更要重视开放、包容、多元、拼搏的湾区文化建设。[14]国内粤港澳大湾区如火如荼的建设掀起了一阵“湾区热”,这既为大杭州湾区积极探索湾区经济发展经验准备了先天条件,同时也增添了我们发展湾区的压力和挑战。纵观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势头,原先拥有先天腹地发展优势的“三角洲经济”已逐步让位于更具发展活力的“湾区经济”,这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倍感大湾区所携带的强劲发展气息。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注意到了湾区经济所拥有的发展魅力,甚至全球湾区数得上来的有数千个,但是能为人们所熟知、认可、接受的湾区却仅有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这正充分说明了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对于该地区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大湾区之所以能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姿态,就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功能是所向披靡的,湾区实践以“雷霆万钧之势”证实了1+1>2的系统要义。从浙江大湾区发展构想到提上日程,再到随后的实践、完善,浙江发展大湾区不仅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财富,同时也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中国家探索经济发展出路提供了独具浙江智慧的浙江方案、浙江样本。

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健康旅游服务软环境,构筑全区域、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健康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建立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保障游客享受旅游服务的延续性。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运用北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旅游交通精准信息服务,依托高铁、民航、高等级公路等建立“快进”网络,增强通达性和便捷性;建设风景道、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游”设施,打造健康主题线路[17]。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J].城市观察,2014(3): 155-156.

[2]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 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 3-4.

[3]帅燮琅.发展浙江湾区经济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2016(16): 14-15.

[4]黄建刚.论杭州湾文化——一个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土壤[J].观察与思考, 2017(6): 92-93.

[5]李涛, 尹维杰.五水共治的文化内涵及其战略意义[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7(5): 70-71.

[6]俞少奇.国内外发展湾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J].福建金融,2016(6): 43-44.

[7]李睿.国际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启示[J].港口经济, 2015(9):6-7.

[8]鲁剡歌.湾区经济:揭示成熟都市形象的璀璨转型[J].上海城市管理, 2014(3): 81-82.

[9]张汉东.呼之欲出的中国大湾区[J].浙江经济, 2017(13):17-18.

[10]佚名.大湾区内各个城市之间应保留自身特色[J].经济导刊, 2017(12): 8-9.

[11]黄宝连.杭州建设世界名城与大杭州湾区发展[N].杭州日报, 2017-07-17(07).

[12]张汉东.实施杭州湾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建议[J].浙江经济,2017(18): 11-12.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4]王宏彬.湾区经济与中国实践[J].中国经济报告, 2014(11):99-100.

尹维杰,陈华杰
《城市学刊》 2018年第2期
《城市学刊》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