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常温固化耐高温400 ℃的有机硅-聚硅氮烷涂料

更新时间:2016-07-05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功能性耐高温涂料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耐高温涂料的差异化需求,国内外已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报道[1-3]。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工作侧重在涂料基体树脂的合成与改性,高温颜、填料的作用和涂层失效机制等方面,并已开发出多种耐温等级不同、功能有所偏重的耐高温涂料[4-7]。在耐高温涂料的研究中,树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机硅树脂是耐高温涂料中最常用的树脂材料,这是由于其主链硅氧键的键能高达443 kJ/mol,热稳定性好。在高温环境下,有机硅高聚物中连接的烃基发生氧化,会生成更加稳定的Si—O—Si键,形成二氧化硅保护层,减轻了对高聚物内部的影响[8-10]。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机硅树脂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其固化依靠 Si—OH之间的缩合,因此一般需高温(150~250 ℃)固化,固化时间长,大面积施工不方便[11-12];(2)树脂表面能低,对基材的附着力差;(3)环境温度较高时,漆膜的机械强度低等。因此,通常需要与其他树脂进行共聚或共混来对有机硅树脂进行化学或物理改性,但采用传统的环氧、丙烯酸等树脂进行改性时,无疑会对有机硅树脂的耐温性造成影响。

聚硅氮烷是一种以 Si—N为重复单元的有机无机杂化聚合物[13],可作为陶瓷前驱体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裂解得到SiC、Si3N4或SiCN陶瓷产物,又可作为热固性树脂广泛应用于固化剂、粘结剂、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薄膜、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以及多孔陶瓷等领域[14-15]。笔者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16-17]:聚硅氮烷中 Si—N键很活泼,硅醇可以和硅胺反应形成二硅氧烷,并释放出氨气。因此,以硅羟基为活性基团的有机硅树脂,能在常温下和聚硅氮烷反应交联成网状结构。同时,高温下聚硅氮烷又能裂解成SiCN陶瓷,进一步提高有机硅树脂的耐热性,这无疑为制备室温固化耐高温涂层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由表 2可知,当标准物质在1~5000 ng·L-1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时,采用该检测方法得到的3种合成麝香的峰面积比与相应的实际浓度比的相关系数都在0.996以上,二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据此相关方程来计算样品中目标分析物的浓度。HHCB、AHTN和MK的检出限分别为0.02、0.03 和 0.03 ng·L-1,其回收率分别为(114%±15%)、(107%±11%)和(90%±17%),由此可知,3种合成麝香的检出限较低且回收率均较高,实验结果可信度较高。

本文以有机硅树脂为主体树脂,以聚硅氮烷树脂为固化剂,研究了两者室温反应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分设计,研制出可室温固化的耐高温涂料,并对涂层的耐高温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原料包括:有机硅树脂,道康宁;聚硅氮烷(KH-PSN-CT1),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碳化硅(325目),工业级,东莞市石力表面处理材料有限公司;玻璃粉(500目),灵寿县冀恒矿产品加工厂。

1、农田林网:依扶沟(渠)、路两侧,在农田周围营造30.27hm2防风林带,形成农田林网,防止大风对农田侵蚀。

1.2 树脂固化研究

为研究固化剂的作用,在硅树脂中加入不同含量的聚硅氮烷,搅拌均匀后,涂于铝板,观察树脂凝胶、固化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树脂固化过程中的红外谱图变化及室温固化72 h后固化物的热失重行为。具体比例(质量比)与样品编号如表1所示。

表1 硅树脂、聚硅氮烷比例设计及样品编号 Tab.1 Ratio of silicone resin and polysilazane and number of corresponding samples

Sample number C-1 1 2 3 4 C-2 Silicone 100 100 100 100 100 0 Polysilazane 0 2.5 12.5 22.5 32.5 100

1.3 耐高温涂层的制备

根据红外及热失重分析结果,设计本实验的涂料配方及颜基比,如表2所示。本树脂体系在 500~600 ℃受热失重较多,使得涂层在高温下出现较大的体积变化。低熔点的玻璃粉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熔融,一方面释放体积收缩带来的应力集中,另一方面在高温下起到粘结的作用。此外,选择碳化硅作为耐高温骨架材料,改善涂层在常温和高温下的机械性能。

涂料制备过程:按设计比例称取树脂、分散剂等助剂和适量溶剂,加入到搅拌罐中进行电动搅拌分散,低速搅拌约 20 min 后,按配方量将颜填料分批次加入到树脂基料中,先低速搅拌,至所有颜料充分润湿后,提高搅拌速度,搅拌约30 min后,用球磨机研磨至细度 60 μm以下,然后在高速搅拌下加入防沉剂,用溶剂调节黏度,滤网过滤,得到涂料样品。将涂料喷涂于马口铁板(150 mm×70 mm×0.8 mm)和钢板(100 mm×25 mm×2.5 mm)上,控制涂层厚度为(20±3) μm,室温下放置于洁净的环境中固化 72 h。

涂层抗冲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配方1的抗冲击性小于30 cm⋅kg,配方2和配方3抗冲击性可达到30 cm⋅kg(图5)。进一步对涂层的柔韧性进行测试发现,配方1涂层两端和中部出现明显裂纹,甚至出现脱落(图6中红圈区域);配方2涂层左端出现明显裂纹(图6中红圈区域);配方3涂层完好,无开裂及脱落现象(图6)。由表2可知,三种配方的颜基比都大于0.6,使涂层体系的颜料体积浓度(PVC)大于临界颜料体积浓度(CPVC)。这种配方体系使涂层更多地体现出无机物粉料的特性,而在柔性和抗冲击性方面,本实验设计涂层配方优势不明显。

表2 耐高温涂料配方设计 Tab.2 Formula of high-temperature coatings

Material Formula 1 Formula 2 Formula 3 Silicone(solid content 50%) 5 5 5 Appropriate amount Pigment/binder ratio 0.667 0.639 0.613 Polysilazane 0.19 0.31 0.43 SiC 4 4 4 Glass powder 2 2 2 Wetting dispersant 0.06 0.06 0.06 Anti-settling agent 0.15 0.15 0.15 Xylene Appropriate amount Appropriate amount

1.4 测试与表征

为研究不同聚硅氮烷用量对固化产物热性能的影响,按表1中的比例获得固化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热失重行为测试,图3及表3中分别列出了热失重曲线及热失重特征数据。

按照 GB/T 9286—1998对涂层的附着力进行评价。按照GB/T 1732—1993对漆膜的耐冲击性能进行测试,采用1 kg落锤,从高度30 cm处落下,冲击涂层。按照GB/T 1731—1993对漆膜的柔韧性进行测定,采用曲率半径为1 mm的轴棒,将涂层紧贴轴棒进行180°弯折,观察涂层表观有无开裂、脱落等现象。按照GB/T 6739—2006评价涂层的铅笔硬度。在不同温度下烘烤涂层,并对其耐高温性能进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将钢板试样置于马弗炉中,分别采用400 /2 h℃、500 /2 h℃、600 /2 h℃的考核条件对其进行高温烘烤,观察涂层的颜色变化、表面破损及附着力变化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硅氮烷与有机硅树脂反应过程

确诊为CAP的患者入院后24 h内进行身体检查,并评估CAP严重度。根据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为 PSI≥130 分组(91 例)及 PSI<130 分组(25 例);根据 CURB评分[9]分为CURB≥3分组(160例)和CURB<3分组(156例)。

能源效率不断提升,“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1%、17%和15%,至2030年,单位GDP能耗降至0.31 tce/万元(2000年价),约为2005年的1/3,达到美国2013年水平。

硅树脂与聚硅氮烷按比例混合后,涂布于铝板,放置于室温,0.5 h后,1—4号样品固化物的黏度明显增加,且表干时间逐步缩短,但均小于1 h。6 h后,涂覆层发生了硬化,进一步延长时间,涂覆层硬度进一步提高。72 h后,1—4号样品的固化物均成透明薄膜,铅笔硬度分别为 2B、HB、HB、HB。而单纯的硅树脂则无明显变化,在6 h内一直处于黏稠状态,说明硅树脂与聚硅氮烷发生了交联反应。为研究硅树脂、聚硅氮烷两者在室温下的反应过程,以2号为典型样品,采用红外光谱对硅树脂、聚硅氮烷和固化物进行红外测试。

图1 典型红外光谱图 Fig.1 Typical FT-IR spectra of silicone resin C-1, polysilazane C-2 and cured sample 2

图2 硅树脂和硅氮烷的反应过程 Fig.2 Reaction between silicone resin and polysilazane

2.2 聚硅氮烷含量对耐热性的影响

采用Bruker Tensor-27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涂料的固化过程,扫描范围为4000~400 cm-1,扫描次数为32次。采用TG/DTA6300对固化物的失重行为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空气气氛,气体流速200 mL/min,升温速率10 /min℃,测试温度范围20~800 ℃。采用金相显微镜(BA210Met,MOTIC)对涂层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

根据设计配方,对以聚硅氮烷为固化剂的有机硅树脂涂料制备的涂层进行附着力测试,并根据标准对附着力等级进行划分。从图4可以看出,配方2的附着力为1级,配方1和配方3的附着力为2级。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聚硅氮烷含量的增多,常温下有机硅树脂的硅羟基反应程度增大,提高了涂层附着力。但聚硅氮烷在常温下存在较多的未反应基团,如C=C和 Si—N,若其含量过多,反而增加了涂层体系中未交联的树脂含量,从而降低了涂层附着力。三种配方的涂层整体表面都比较粗糙,采用铅笔硬度测试,显示的硬度均为H,说明聚硅氮烷用量的增加并不能提高漆膜的硬度。

图3 空气气氛下有机硅/聚硅氮烷不同比例混合后热失重曲线 Fig.3 Thermal weight loss curve for mixture of organic silicone/ polysilazane in different ratio at air atmosphere

表3 热失重曲线中的特征数据 Tab.3 Characteristic data of thermal weight loss curves

注:a表示400 ℃时样品失重,b表示500 ℃时样品失重,c表示600 ℃时样品失重,d表示700 ℃时样品失重,e表示失重5%时的温度

Sample number C-1 1 2 3 4 C-2 WR-400 ℃a/% 5.6 1.61 1.61 1.61 0.76 36.97 WR-500 ℃b/% 11.7 8.32 5.75 5.75 5.68 39.43 WR-600 ℃c/% 34.16 34.16 29.33 29.33 25.07 43.81 WR-700 ℃d/% 48.98 45.93 44.56 41.34 39.89 45.93 t5e/℃ 389.4 466.6 492.2 492.2 503.6 179.1

硅树脂和聚硅氮烷两者混合后,热失重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相较单纯的聚硅氮烷,固化后样品失重5%的温度 t5明显升高,高温残重明显增加。这充分说明聚硅氮烷中原存在的低聚物与硅树脂发生了反应,形成了交联结构。所有固化物样品在400 ℃时的失重均在2%以内,且随着聚硅氮烷加入量的增加而进一步减少,其中加入 32.5%聚硅氮烷的固化物样品,失重率仅为0.76%。在t5方面,树脂固化物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聚硅氮烷加入量增加,t5升高,最高达到500 ℃以上。同时,700 ℃高温的残重最高则达到了60%,这是由于聚硅氮烷以固化剂的作用加入到有机硅树脂上后,Si—N与Si—OH发生反应,固化物的交联密度大幅提升,结构中有机基团有效减少,使得可高温分解的有机物成分减少,提高了树脂的耐高温性能。以上数据充分表明,聚硅氮烷可以有效地固化硅树脂,所形成的硅树脂-聚硅氮烷杂化聚合物具备优异的耐高温性能。

2.3 耐高温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附着力和铅笔硬度

图4 涂层附着力测试 Fig.4 Test chart for adhesion of coatings: (a) formula 1, (b) formula 2, (c) formula 3

从图 3及表 3中可以看出,单纯有机硅树脂在400 ℃以下失重较少,为5.6%。温度进一步升高后,树脂失重急速增加,在650 ℃后失重基本平缓,700 ℃时残重接近50%。单纯的聚硅氮烷在空气氛围下失重较大,120 ℃时开始出现大幅的失重。这主要是由于聚硅氮烷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低聚物,未形成交联网状结构,加热情况下,挥发逸出。350~600 ℃内聚硅氮烷失重主要来自其陶瓷化过程中的转氨基反应[15],本阶段失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在气体释放的同时,聚硅氮烷也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使得样品存在增重情况。尽管前期失重较快,但聚硅氮烷在700 ℃时的残重仍高于硅树脂,这是由于硅树脂中的有机基团较多,因而分解逸出产物多,而聚硅氮烷中的有机基团少,交联密度大,且Si—N被氧化过程是增重的,使得聚硅氮烷最终形成Si—O、Si—N结构的混合物。

2.3.2 柔韧性和抗冲击性

在开启桥下层桥架纵移开启方案中,起关键作用的结构为悬挂系统.传统悬挂系统多通过钢结构,采用机械式或液压式蓄能悬挂将上、下层桥架连接在一起,承受下层桥架桥重及桥上人群活载,并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下层桥架纵移,实现桥架的开启.目标大桥采用下层桥架纵移实现桥架开启,如图1所示,现对其悬挂系统进行设计.

图1中,1028~1134 cm-1处属于Si—O的伸缩振动峰,1263 cm-1处属于 Si—C的伸缩振动峰,2962 cm-1处属于—CH3的伸缩振动峰,3072 cm-1处为树脂结构芳环中C—H的伸缩振动峰。同时,1593 cm-1处有一强吸收峰,为 Si—C6H5中芳环的骨架振动吸收峰,1429 cm-1处为—CH3的面外弯曲振动峰。聚硅氮烷主要特征吸收峰包括:3390 cm-1处属于 N—H的伸缩振动峰,1163 cm-1处属于 N—H的吸收峰,943 cm-1和839 cm-1处产生Si—N的吸收峰。经室温放置3 d后,固化物的红外光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原存在于聚聚硅氮烷中的N—H弯曲振动峰(3390 cm-1)消失,Si—N吸收峰(943 cm-1和839 cm-1)的强度呈减弱趋势。同时,在固化物中原属于有机硅树脂中重叠的 Si—O—Si和 Si—OH 伸缩振动峰(1028~1134 cm-1、3600 cm-1)的强度呈减弱趋势。这些现象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其主要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16]

图5 涂层抗冲击测试 Fig.5 Test chart for impact resistance of coatings: (a) formula 1, (b) formula 2, (c) formula 3

图6 涂层柔韧性测试 Fig.6 Test chart for flexibility of coatings

2.3.3 耐高温性能

为考察涂层的耐高温性能,分别将样片置于马弗炉中进行400、500、600 ℃各2 h的氧化实验。从图7可以看出,本实验所有配方涂层在400 ℃处理2 h后,无开裂脱落现象;但经500 ℃、2 h氧化实验后,出现了少量的脱落;进一步提高温度至600 ℃后,出现小面积剥落。从外观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涂层褪色程度变大。这是由于所使用的有机硅树脂在400 ℃时已部分分解为白色无机 SiO2颗粒并分布在涂层内部和表面[18],导致涂层表面的褐色被白色SiO2薄膜层覆盖而变浅。

在 400 ℃高温烘烤后(图 8),涂层附着力的表现与常温下的相同,均是配方2样板的附着力优于配方1和配方3,附着力等级为1级。但经过500 ℃高温烘烤后(图9),3个样板涂层的附着力都明显提高到0级,而且涂层表面平整度变化明显。400 ℃时,2号配方树脂清漆的热失重率为1.61%,因而其经过高温处理2 h后,表面形貌基本不发生变化。

机组状态监测系统数据在同一网络内共储存3份,分别在电站侧数据服务器,集控中心侧二区数据服务器,集控中心侧三区Web服务器;主、备网络共有6份数据储存,保证中间任意一台服务器在故障的情况下数据不会丢失并可以断点续传[1]。

图7 不同温度处理后涂层照片 Fig.7 Images for coatings of formula 1—3 after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a) room temperature, (b) 400 ℃, (c) 500 ℃,(d) 600 ℃

图8 400 ℃烘烤后漆膜附着力 Fig.8 Images of adhesion of coatings annealed at 400 ℃: (a) formula 1, (b) formula 2 and (c) formula 3

图9 500 ℃烘烤后漆膜附着力 Fig.9 Images of adhesion of coatings annealed at 500 ℃: (a) formula 1, (b) formula 2 and (c) formula 3

500 ℃时,2号配方树脂清漆的热失重率为5.75%,失重率较400 ℃有明显上升。2号配方样板在500 ℃高温处理2 h后,表面形貌发生变化,平整度明显提高。这说明涂层在500 ℃处理2 h后,涂层中的有机基团发生高温氧化,使得表层树脂破坏严重而失去对填料的粘接力,导致表面产生质量损耗,发生微观脱层现象,使其表面平整度明显变好。

2.3.4 涂层的表面形貌

采用金相显微镜放大100倍,对400 /2 h℃、500 /2 h℃、600 /2 h℃烘烤后的涂层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如图 10—12所示。可以看出,三种配方的涂层在400 ℃处理2 h后,漆膜平整无裂纹。从TGA数据中看出,加入硅氮烷的有机硅树脂在400 ℃时的失重率小于5%,因此本实验配方体系在此温度段的耐温性优异。经500 /2 h℃烘烤后,涂层虽然在目视观察下表现完好,但在显微镜下都出现细微的裂纹,且配方2和配方3涂层出现的裂纹少于配方1涂层。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硅氮烷的加入能提高涂层体系的耐热性,这也与之前热失重分析结果一致。经600 /2 ℃h高温烘烤后,虽然所有配方涂层均出现 3%面积的脱落,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微裂纹基本消失,涂层表面平滑。这是由于本实验加入熔点为500 ℃的低熔点玻璃粉,在 500~600 ℃之间可以充分熔融流动,在涂层中易于铺展,从而替代有机树脂,在高温下起到粘结剂的作用,将各种无机填料与有机硅树脂分解产生的 SiO2粘结在一起,形成珐琅体,即产生“二次成膜”的作用[18],使漆膜恢复致密结构。但由于600 ℃时,本配方树脂体系的失重率达30%左右,有限的玻璃粉在高温时的熔融流动不足以弥补树脂损失导致的漆膜缺陷,所以出现涂层小面积脱落的情况。氮烷作为固化剂在实现涂料室温固化的同时,还可有效地增加涂层的附着力。涂层经400 ℃处理后,无开裂、脱落等现象,附着力良好。进一步提高考察温度,涂层出现少量剥落,但附着力优异。本工作为室温制备耐高温涂层提供了良好的开端,通过组分设计和优化,有望在不同领域得到应用。

图10 配方1涂层高温处理后图片 Fig.10 Images for coatings of formula 1 after high temperature treatment

图11 配方2涂层高温处理后图片 Fig.11 Images for coatings of formula 2 after high temperature treatment

图12 配方3涂层高温处理后图片 Fig.12 Images for coatings of formula 3after high temperature treatment

3 结语

利用聚硅氮烷中 Si—N键与硅树脂结构中Si—OH的反应,以聚硅氮烷作为固化剂,可以实现硅树脂的室温固化。经聚硅氮烷固化后,硅树脂的高温热稳定性明显提升,不同温度下的质量保留率明显提高,这为制备室温固化耐高温涂料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分设计,制备了可室温固化的高温涂料。对涂料性能的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硅

参考文献:

[1]高萌, 刘兰轩, 汪洋, 等. 耐高温有机硅树脂的制备及其涂层的性能研究[J]. 上海涂料, 2017, 55(3): 20-23.

GAO Meng, LIU Lan-xuan, WANG Yang, et al.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Coating Performance of Silicone Resin with 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J].Shanghai Coatings, 2017, 55(3): 20-23.

[2]刘强, 杜传芹, 任卫东. 环氧有机硅耐高温涂料的性能研究及应用探讨[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6,37(11): 33-36.

LIU Qiang, DU Chuan-qin, REN Wei-dong.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Epoxy Modified Silicone HT Coatings[J]. Coating Technology and Abstracts, 2016,37(11): 33-36.

[3]NARISAWA M. Silicone Resin Applications for Ceramic Precursors and Composites [J]. Materials, 2010,3(6): 3518.

[4]闫实. 有机硅耐高温涂层的制备和防护机理研究[D]. 重庆: 后勤工程学院, 2015.

YAN Shi. Preparation and Study of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Silicone Resin High Temperature Coatings[D]. Chongqing: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015.

[5]GÜNTHNER M, SCHÜTZ A, GLATZEL U, et al. High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Barrier Coatings, Part I:Passive Filler Loaded SiCN System for Steel[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11, 31(15) :3003.

[6]刘媛. 关于耐高温有机硅涂料及粘接剂的特性及应用探究[J]. 化工中间体, 2015(1): 32-33.

LIU Yuan.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Silicone Paint and Adhesive[J]. Chemical Intermediate, 2015(1): 32-33.

[7]祝俊良, 史小红, 陈梓山, 等.C/C 复合材料SiC涂层裂纹形貌及分布的研究[J]. 稀有金属, 2012, 36(3):423.

ZHU Jun-liang, SHI Xiao-hong, CHEN Zi-shan, et al.Crack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SiC Coating on Carbon/Carbon Composites[J]. Rare Metal, 2012,36(3): 423.

[8]李烨, 李静, 张家莹, 等. 有机硅高温涂料耐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稀有金属, 2013, 37(4): 590-597.

LI Ye, LI Jing, ZHANG Jia-ying, et al. Performance of Organosilicone Heat Resistant Coat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Rare Metal, 2013, 37(4): 590-597.

[9]付敏. 高温防护涂料研究与应用现状[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4, 35(12): 34-36.

FU M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Protective Coatings[J]. Coatings Technology &Abstracts, 2014, 35(12): 34-36.

[10]张昕, 王梦心, 李群, 等.环保型耐高温涂料的应用及高温褪色机理[J].涂料工业, 2014, 44(9): 1-5.

ZHANG Xin, WANG Meng-xin, LI Qun, et al.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High Temperature Coatings and Fading Mechanism under High Temperature[J]. Coating Industry, 2014, 44(9): 1-5.

[11]李霞. 热防护有机硅耐高温涂料研究[D]. 西安: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2015.

LI Xia. Research on High Temperature Silicone Coatings of Heat Protective Property[D]. Xi'an: Aerospace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2015.

[12]居滋善. 涂料工艺(第四分册)[M]. 第 2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JU Zi-shan. Coating Technology (Volume 4) [M]. 2nd Edition. Beijing: Chemistry Industry Press, 1994.

[13]张宗波, 曾凡. 聚硅氮烷的应用研究进展[J]. 有机硅材料, 2013, 27(3): 216-222.

ZHANG Zong-bo, ZENG Fan. Progress in Application of Polysilazane[J]. Silicone Materials, 2013, 27(3):216-222.

[14]张宗波, 罗永明, 徐彩虹. 聚硅氮烷基耐高温涂层材料[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4, 35(8): 28-32.

ZHANG Zong-bo, LUO Yong-ming, XU Cai-hong.Polysilazane Based High-temperature Coatings[J].Coating Technology and Abstracts, 2014, 35(8): 28-32.

[15]张宗波.聚硅氮烷透波材料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012.

ZHANG Zong-bo. Polysilazane-based Wave-penetrating Materials[D]. Beijing: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6]刘伟, 罗永明, 徐彩虹. 硅基聚合物陶瓷前驱体作为连接剂的研究进展[J]. 宇航材料工艺, 2011(1):14-19.

LIU Wei, LUO Yong-ming, XU Cai-hong. Research Progress in Silicon Based Pre-ceramic Polymers for Joining Materials[J]. Aerospace Materials Technology,2011(1): 14-19.

[17]SUN J T , HUANG Y D, CAO H L, et al. Effects of Ambient-temperature Curing Agents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Poly (Methyl Phenyl Siloxane)[J]. Polym Degrad Stabil, 2004, 85(1): 725-731.

[18]王海侨, 李营, 苟国立, 等.有机硅耐高温涂料二次成膜机理的探讨[J]. 涂料工业, 2005, 35(10): 17-20.

WANG Hai-qiao, LI Ying, GOU Guo-li, et al. Research on the Secondary Film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ilicone High Temperature Coatings [J]. Coating Industry,2005, 35(10): 17-20.

邹铭,王丹,赵莉,孙宁,徐彩虹,张宗波
《表面技术》 2018年第5期
《表面技术》2018年第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