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江西省智慧农业市县推进的调查与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指示精神,江西省前瞻性地提出智慧农业“123+N”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江西省的总体布局下,各市县在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上有无障碍,未来如何进一步策应省级“123+N”,这些问题直接关乎江西省智慧农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们对各市县智慧农业推进情况展开全面的调研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江西省智慧农业“123+N”的市县推进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项目建设,江西省智慧农业蓬勃发展,助力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和“弯道超车”。

(一)省市县建设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目前,省级“123” 平台已全部投入运行且运行效果良好,省数据云对各农业企业实时监控并提供远程诊断;12316 “三农”热线日均接听电话 400 个,日发送短信上万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备案企业达2.5 万家,预计两年内实现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赣农宝”电商平台入驻产品千余个;“N”个系统中已有1/3左右、20 个子系统上线运行。

三十多年来,农场培养了一个种植芒果的顶尖管理团队,一批批优秀的芒果种植技术人才。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让优质芒果从林间树梢来到人们的手中。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江西省17个县(市区)被评为“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正在筹建,市、县建成了45 个运营中心;全省建成了52个益农中心社,1 377个益农信息社;在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南昌华南城等地建立了15家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20家示范企业并授牌。

(三)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成为普遍趋势

为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省政府将物联网建设列入了市县政府考核指标,安排省财政资金 1 500 万元给予奖补扶持,同时整合部分专项资金,重点打造五大园区全过程物联网示范区。目前全省有 110 家农业企业和示范园区基地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其中近 50 家与农业云平台实现了数据对接,呈现泛物联网化。

(四)PPP模式使农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江西省首次在全国采取PPP模式,成功引入北京农信通、江西联通作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合作伙伴。“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服务农民”的新型合作模式渗透到农业企业运营机制中,“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等新型合作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商业模式和商业业态取得突破式进展。

二、江西省智慧农业“123+N”的市县推进障碍

(一)思想观念相对保守

1.农户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化积极性不高。据调查,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56岁。目前江西省农业生产劳动者趋于老龄化,受教育程度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沿江道路除了考虑其快速通达功能,还需重点考虑游客通往沿江风光带的便利性,因此,需要对行人、非机动车过街、机动车停车等需求进行重点考虑。例如:(1)行人过街通道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宜间隔300m设置一道过街通道,在快捷化道路中,需要设置天桥或地道等立体过街设施,若采用斑马线过街,则需设置中央驻足区,以保护行人的安全;(2)在斑马线处,应设置专门的行人信号相位,同时增设电子监控,对不礼让行人的行为进行抓拍,以保障行人的路权;(3)宜在靠江一侧设置专门的停车区域,可以结合风光带,在开阔区域设置停车位,也可以辟出专门的辅道,作为非机动车专用道,同时兼做停车带,供风光带的游客停车。

二环路标准横断面为四幅路形式,可供安装喷洒装置的位置包括中央隔离带以及主辅隔离带。从管线布设空间、喷洒方向与路拱横坡的结合方式、施工难度、后期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优缺点对比见表1。

3.政府管理人员突破常规、大胆革新的魄力与决心有限。江西省智慧农业在行动上“快人一步”,但在思想上不少领导干部对智慧农业认识不够,仍停留在固有的、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模式上,认为智慧农业“高大上”而无从下手,甚至有畏难情绪,在智慧农业推进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江西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但并不是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智慧农业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

抗击连续五年干旱取得全面胜利。在连续5年干旱面前,云南省筹集投入抗旱救灾资金23.35亿元,投入抗旱救灾行动421万人次,有效解决了349.76万人饮水困难,抗旱浇灌面积837万亩次(15亩=1 hm2,下同),实现了决不让旱区任何一个人没有水喝和努力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的目标。全年库塘蓄水突破75亿m3,再创历史新高。

1.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智慧农业纵深推进。江西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少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土地集中连片,以小农为单位的分散化农业生产模式对智慧农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制约。土地撂荒现象大量存在,而土地尚未完成确权也给土地流转带来了制度性障碍,阻碍了智慧农业测土配方等的顺利开展。

2.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缺乏配套设备。尽管2016年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23%,基本与66%的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受地理区域、资源禀赋和社会历史原因影响,江西省农业机械化在地区和作物品种间不均衡,缺乏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多功能、精准化农机设备,使得智慧农业的成本较高。

(三)信息技术有待提升

当前,江西省智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数据采集,以其核心硬件——传感器为例,信息技术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息不具备完整性。一方面农业信息采集面本身不广,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存在选择性披露现象,企业往往出于商业机密的考量,只是选择性地披露部分对自身有利的信息,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

3.技术人才缺乏。虽然在“一衔接、两覆盖”政策下,各乡镇都建立起了农机推广服务站,但其体系几近“人散线断网破”。各科研所等技术相关部门人才学历水平不高,以抚州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例,90%工作人员是本科学历,博士生和硕士生为零。

3.农业信息不具备精准性。传感器技术从理论上讲使用周期一般为一年,然而实践中碍于成本,负荷使用,造成设备灵敏度递减和性能稳定性下降,最终信息失真而成为“虚假信息”。

综上所述,对肾结石手术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加快,住院时间缩短,生存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高,因此值得在临床应用上广泛推广。

4.农业信息不具备互通性。江西联通作为江西省战略合作伙伴主要负责提供网络技术,而移动、电信等网络无法连入省数据云接口。各市县农业信息未互联互通,智慧农业信息呈现“孤岛化”与“碎片化”状态。

5.信息技术服务的滞后性。全省农信通设备维护队伍不够强大,在初期尚能简单应付,而在物联网应用迅猛普及的当下,没有及时调整团队规模,设备维护维修不能及时到位。

实现教师民主参与的诉求,学校能够实行依法治校,依法管校,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问题上,应征求教师的意见,实现校务公开。应不断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使教代会真正成为教师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基本形式,成为教师参与交流、建言献策、共谋发展的有效平台。同时,工会作为教师的群众组织,应成为履行维护教师权益的职能,解决教师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反映教师的呼声与诉求。

(四)省市对接缺乏协调

在省农业厅整体部署的情况下,各市县智慧农业主要推动部门有“三驾马车”,即农业局、农工部和商管办,另外财政局、渔业局、供销社、邮政局等其他相关部门也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

1.各部门间“条条分割”,难以达成共识形成整体推进合力。现有部门之间既有“九龙治水”的问题,也有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倾向,存在政策目标不一、政策分歧、责任相互推诿甚至不作为等现象和行为,严重影响了整体运行效率。

2.省农业厅与市政府各部门间“条块分割”,重建现象时有发生。省农业厅印发《江西省智慧农业市县建设指导意见》中强调,除各县(市区)需独立建设县级指挥调度中心和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外,“只要能用全省统一公用平台的,就无须自行建设”。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各部门间单兵作战,农业设备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3.市规划与市政府整体规划间“条块分割”导致省市对接出现缺口。以九江市为例,九江市第一时间对接江西省智慧农业“123+N”并拟定《2015年九江市智慧农业规划》,但因九江市将智慧农业纳入《“智慧九江”整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要求各部门不能重建而使智慧农业项目搁浅,错过发展智慧农业的最佳时机。

(五)人才体系尚未搭建

3.基层探索,推进项目效果落地。总体规划指明了方向,划清了底线,县级政府应大胆探索与尝试,主动与省规划无缝对接。各县要编制“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精准智慧农业,省级顶层设计与市县主动作为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省市县良性互动机制。

2.电商企业市场思维狭隘,市场开拓战略与省目标有差距。部分电商企业面临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负担重、物流渠道不畅、电商平台流量小及经济效益低等瓶颈问题,对发展大市场趋势信心严重不足,仍然固守主打县域市场的战略。

2.电商人才缺乏。如全国总供销社正在打造“全国一盘棋”的“供销e家”总平台,各市供销社也在积极谋求与电商平台广泛合作,但目前电商人才极为匮乏,无法支撑整个战略的贯彻执行及有效落地。

2.农业信息不具备时效性。如某些新出台的农业政策或者农业法律条文在APP上未能及时更新,其间信息时差产生的效果滞后性使得农业生产风险增加。

(六)财政资金较为匮乏

智慧农业项目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和风险高的特点,对项目资金扶持的依赖性极高。尽管江西省总计投入2.18亿元资金,但随着全省“123+N”项目建设进入攻坚期,资金瓶颈日益凸显。

试运行初期,中水系统存在系统运行不稳定、氨氮浓度偏高、回收率偏低、运行成本偏高等问题,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3]。经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陆九渊心学属于宋明理学两个主要派别之一的心学学派。一般认为宋明理学有两大主要派别。一个是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学派,一个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主要代表的心学学派。

1.项目资金需求上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县级农业局出于政治任务的轻重缓急和政绩考核等原因,往往将现有涉农资金向精准扶贫、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任务倾斜,项目资金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

2.项目资金供给上“撒胡椒面”“下牛毛雨”难有效益。以益农信息社为例,目前江西省真正投入运营的益农社各县平均只有1家,信息进村入户领导小组要求“今年年底前务必完成80%以上行政村建成益农信息社”,每个益农信息社项目资金不足万元。根据电商运营需要辐射2 000人次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的电商经营生存法则,项目建设过于追求规模,难有效益。

(七)政策设计尚未健全

江西省智慧农业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2017年强农惠农政策设计中并未列入智慧农业这一大项。又如财政补贴政策中,直接对智慧农业项目进行补贴,导致资金大多流向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不利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八)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1.坚持从规划着手,依次渐进,优先执行智慧农业现阶段任务。根据江西省智慧农业“123+N”分四步实施的规划,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完善充实子系统,到2020年基本完成,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推广”。如九江市农业局引进“土爸网”,为N个系统增添了农机供需服务等多种服务,拓展了智慧农业内容,丰富了智慧农业服务项目。

三、江西省智慧农业“123+N”的路径优化

(一)强化高位推进——省市联动

1.高度重视,推进思想观念转变。江西省智慧农业发展需要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破除传统思想的藩篱。建议研究院与高校合作开展农业专硕、博士后流动站等赞助办学项目,加大课题规划支持,加大对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高级培训;鼓励农业企业先行先试,吸引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到“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中来;政府与企业定期为农户举行技术培训与专题讲座,营造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良好环境,多种方式促进“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这也不确切,那也没准儿,那这个病咋治疗呢?还真没太好的法子治。临床常见的医嘱也无非就是适当休息,也有给开大量钙片的,那么补钙有没有用呢?答案仍然是不确定的。

2.总体规划,推进省级政策出台。要高度重视智慧农业整体规划,灵活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多种优惠政策,争取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意见和方案,不断完善智慧农业政策体系框架。例如,将智慧农业纳入惠农政策项目设计中,确立智慧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合法政策地位。

1.管理人才缺乏。目前江西省管理人员老化,人才断层,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及专业素质跟不上形势需要,熟悉具体业务、电商运营、信息化技术等综合知识的人才匮乏。

4.分层管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一是构建三级保障机制。省市县政府需加强联动,建议以省级政府为中心成立江西省智慧农业领导组,市县分别设立二三级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智慧农业的各项任务执行及协调,形成上下连通的行政机制,强有力地推进智慧农业。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江西省应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放管结合,给地方政府和电商企业简政放权,适当松绑行政审批,为智慧农业推进提供便利。

(二)强化循序渐进——阶段实施

目前江西省智慧农业项目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在坚持市场基础地位、发挥市场功能和撬动市场活力方面略有不足,未能有效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为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如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的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仍在摸索中,经济效益只能维持最基本开销;益农信息社建设全省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商业运作方式,难以在公益性和经济可持续性中找到有效平衡点。

2.坚持重点突破,精准聚焦,优先发展信息化通用核心技术。考虑到智慧农业技术中,重大的通用技术应用广泛,能对整个智慧农业的普及推广带来重大持续影响,江西省首先应重点研发此类技术,如传感器技术的升级换代;其次是专用性、一般水平的技术;最后推至低水平、较普遍的信息技术,如发展提升大数据云中心和赣农宝APP等更新速率的技术。

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探索前进,追求本真,对于自己的尺度,每个人都应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自以为是,也敢于自以为非,并及时予以调整,而不能为了个人的名利地位,随声附和或者固执己见。

3.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在智慧农业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面面俱到的大而全,而应注重实效,真正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真正有示范作用、有知名度、可持续发展的电商企业、益农信息社等。如各县可考虑重点投入并运营几家基础较好的益农信息社,真正发挥“买、卖、推、代、缴、取”六项服务功能,然后以点带面做到保量又优质。又如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可优先发展产品附加值高、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市场销路较好的部分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三)强化合力精进——资源整合

1.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共建共享行政合力。一是农业部门间内部协作,做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农业局与农工部、农科院、渔业局等涉农部门加强项目协作,整合农业部门各科室之间的资源,避免设备重复建设。如智慧农业项目可与低碳农业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协调。二是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做到共同发力,互惠互利。农业部门与精准扶贫办、商务部、供销社和邮政局等部门增强沟通,加强行业监督,去同类项以避免资源浪费。

2.整合财政资源,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一是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发挥正向激励效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和转变相关资金补贴方式,建议引入“以奖代补”的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合理有序竞争格局。二是善于创新专项资金运用,促进财政资金的包容性运用。面对项目资金供需不均衡,江西省要对各市县智慧农业项目资金采取包容性态度,鼓励各市县创新专项资金运用。如九江市从燃油补贴项目中切割90万元资金运于智慧农业,市级指挥调度中心得以果断上马。三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散智慧农业的市场风险。要积极促成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吸收大学科研资金参与智慧农业项目,留出部分应用推广资金,降低智慧农业市场风险。

3.整合电商资源,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功能。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修水县九江三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是整合电子商务服务站的站点资源。三品电商的创意为“便利店+电商服务点+益农信息社”,统一选点为一个人经营的农村便利店,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在全县36个乡镇设立360多个电商服务点。二是整合电商知名品牌资源。整合全县130多种农副产品统一加工、包装、推广和销售,注册“屋背山上”“忆品金菊”两大品牌,基本建立了统一有序的市场品牌竞争格局。三是整合电商与电商间市场资源。积极加入九江市电子商务协会和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协会,与“供销e家”合作,增强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加强与外省商会联络,大力开拓外部市场,促进各电商服务点的交流,共享内部客户资源,深耕内部市场。

(四)强化协同共进——“四化”同步

在智慧农业推进中,农业组织化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农业信息化是其发展的科技支撑,农业商业化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保障,农业产业化是其发展的最终归宿。智慧农业“四化”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江西省应坚持走协同共进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

1.组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农业组织化是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条件,组织化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经营是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的载体和后盾,而信息化对组织化提供动力——新的生产要素,当信息化产生高知识性、高智能化和精细化等生产要素时,必然倒逼农业进一步组织化和规模化。江西省应规范及促进土地流转,夯实农业基础建设,从增强信息的完整性、精准性和即时性等方面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每个月,我们都会邀请我们的两位Photoshop专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调整同一张RAW文件。在接下来的几页中,他们将向大家详细介绍自己的思路和调整参数。

我报出了自己的大学校名。季经理沉吟了一下,对白丽筠说,我们H公司只收211、985这类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2.信息化与组织化、商业化、产业化良性互动。组织化创造农业基本自然条件,产业化创造农业供给,商业化创造农业需求,信息化为农地组织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提供农业现代装备,可见信息化处于“四化”中的枢纽位置。信息化包括生产信息化和电商信息化,一方面,江西省应构建省市县完备的科研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另一方面,江西省应创新电商模式,让市场资本在智慧农业中充分涌流,完善数据云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3.商业化与产业化相互协调。农业商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商业化的根本目的。一是把握好公益性与经济可持续性的协同。以益农信息社为例,建议在做好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公益性基础上,合理利用电子商务实体终端这一经济性,可与邮政物流、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存款性银行)等合作,挖掘益农信息社潜在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筹建自己的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工厂,形成服务流程从田间到舌尖、从源头到案头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服务体系。可借鉴和推广九江凯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中新兴的第六产业。三是政府引导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基金。要转变财政支持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的分配方式,把补贴式“专项资金”变为市场式商业化“引导基金”,以此发挥母基金的杠杆作用以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涌入,重点引导农产品物联网技术、物流储运、电商运营等项目投资,助推智慧农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推动大中小制造企业协调发展。对于制造企业,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其能有效兼并和重组,使得不同种类的制造业能集聚,提升产业集中度,促使企业结构被高效优化,从而发展出在世界市场上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中型品牌企业,提升整体实力。并且还应该培育、扶持在技术方面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组织开展扶持小微制造企业发展的专项活动,促使大量有明确和清晰分工的、有突出特点和极强创新实力的中小制造企业壮大发展,通过建立多个企业的协调发展,构造步调一致的分工协作的合理格局,促使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和技术实力的全面提高。

[1]张继梅.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及保障[J].改革与战略,2017(7):104-107.

[2]甘甜.“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7(6):6-8.

[3]宋海峰.江西构建智慧农业框架[N].农资导报,2017-05-05(C04).

[4]程关怀.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打造江西智慧农业[J].江西农业,2015(7):12-14.

[5]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6]储博程.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玉溪市香精香料产业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2):32-39.

熊海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