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16-07-05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具体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施行了不同的具体政策,既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又于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进行了继承、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中国走向富强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仍然能够确保政治的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其中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就是:党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在产生之初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变革生产关系从而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主要发展动力。它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是必然和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还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占主体、消灭剥削和共同富裕是统一的。不讲生产力,就会犯“左”的错误,陷入贫困的境地,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讲公有制为主体,就无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也为当代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寻找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毛泽东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时过度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不“公”和不“纯”,必须“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1]。“中国共产党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2]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准备以八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强国梦。这一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却形成了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大跃进”时期甚至提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精神上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就能够达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忽视了物质利益与正确的政策和经济机制有效结合。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思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打乱了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江泽民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继续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根据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应当把科技进步当成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和武器。在生产关系方面,将西部大开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作为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之一,并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公有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了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传统观念。

2.农业依托。联合体必须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目的是使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农村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借由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交融,多渠道挖掘和利用农业在生产、休闲、生态、教育、保健等多种功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农业增收潜力。二者都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以增强农业竞争力为目标。

本研究共发放152份问卷,采用留置问卷的方式,3天后收回问卷13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121份有效问卷。

甲状腺癌的VI值(2.36±0.77)明显大于甲状腺腺瘤(0.86±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28,P=0.000)。

在怎样发展生产力方面,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认为发展高科技、应用新技术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邓小平还特别强调,通过一定的物质激励措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良性健康发展,这种方式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他指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人们通过诚实正当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进一步总结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最终确立了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富强之路上无可置疑的优先地位,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然而,在对社会主义富强之路的探索过程中,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概念和动力基础,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考虑。对生产力标准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忽视了生产关系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层面的重要作用,脱离生产关系仅从生产力标准出发来理解社会主义,与脱离生产力仅从生产关系标准出发来理解社会主义,都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严重偏离。[5]1985年3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373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把公有制占主体看作评价特区姓“社”不姓“资”的两大标准之一,离开了这一基础,社会主义就丧失了立身之本,任何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愿望都将变成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立足本国实际,并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重新认识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开辟出了一条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3]与毛泽东侧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定义和发展社会主义不同,邓小平将生产力的发展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不能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和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3]314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6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积极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行动,并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民生为大的富强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又要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获得感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系统下的民心工程产生自觉和深刻的认同”[7],才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百姓,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体现“共同富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汲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与失的经验教训,既强调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又致力于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在新的实践中实现了现代化富强和社会主义平等的有机结合,推动中国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稳步迈进。[8]

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突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6],尤其指出了“经济发展应当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6]167等思想,从生产关系的视角进一步完善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高的需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层次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在很多领域从跟跑变成并跑,并且在某些领域逐渐变成领跑,尤其是一些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社会生产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因此生产力已经不再落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如何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这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制约因素。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和主要矛盾出发,把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推动生产能力向专业化、价值链的高端转移,以实现生产的高品质和精细化;让科技引领发展,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将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作为动力,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基本要旨。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新时代,而是党和国家实力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并没有引起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质变。当前仍然需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超越历史阶段、又不落后于现实,牢牢把握好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之间的关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两个“没有变”,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过程中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精神文明领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探索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是从社会主义大国走向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步骤。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追求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认识,它不仅是总结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而且是回应时代诉求探索出的新路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搭配指的是一系列相关的词项在篇章中的共现,它强调的是这一系列词语共现的潜在联想性。分析上面的一段话可以发现,cat和mouse以及feed同时出现时,会使人产生对猫吃老鼠的一系列动作联想,紧接着例子中提到的stalk,catch,kill和eat与cat,mouse,feed构成一个语义场,使语句之间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02.

[2] 周健.共享发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必然逻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5] 黄志斌,吴波.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哲学研究,2010(2).

[6]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4.

[7] 李辉容,叶飞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民生现代化建构解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8] 许艳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设定及模式选择[J].求实,2014(10).

张文彬,周自豪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