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环境及挑战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使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快速成长为“互联网+”的服务模式。读者服务由传统走向开放。各行各业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高校图书馆无论是管理方面,还是服务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态势。作为高校图书馆主体的图书馆员,其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也悄然发生变化,图书馆员的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的挑战。

研究中纳入对象为我院2007年1月-20110年12月接收的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孕妇80例,纳入孕妇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证实,排除了合并重大疾病及过敏体质、凝血障碍与经产妇,将其根据入院单双顺序均分组为:对照组中孕妇年龄为23-38岁、均值为(28.59±2.18)岁,妊娠时间为38-42周、均值为(40.17±0.52)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为24-40岁、均值为(28.70±2.03)岁,妊娠时间为38-41周、均值为(40.04±0.17)周。两组孕妇各项基础数据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本次研究内容均经,孕妇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环境的变化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过程。2012年11月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 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近年来迅速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形态,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带给各行业快速而剧烈的变化。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受“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迎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正发生着巨变。

首先,馆藏资源建设由单一模式变为多元结构。

平台水力旋流器出口取水样,敞口观察水样变化,如图1所示。新取水样相对清澈透明(表面存在少许浮油),但很快水样开始变黑,经过长时间静置后水样黑色消失,底部伴随有大量黄白色沉淀生成。将水样过滤烘干后,化验分析黄色残留物为单质S(见图2)。

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图书馆的其他服务其实都是馆藏资源的延伸。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存储、管理、服务中心,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

—瓜子二手车因在广告中使用了“创办一年,成交量遥遥领先”的宣传语,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认定为虚假宣传,罚款1250万元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数字化资源迅速增加,文献资源载体种类逐渐变得多样化,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也改变着馆藏资源建设的布局。馆藏资源建设由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快速演变为纸质文献、声像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特色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等多元结构的馆藏资源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是如此。笔者认为,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三个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馆藏不仅拥有纸质文献,还拥有电子书刊、联机全文数据库、多媒体声像制品等电子文献以及网络资源文献,实现了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藏书从有限扩大到无限[2]。“互联网+”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图书馆里有限的馆藏资源,正朝着无限的方向发展,单一的结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

图书采购是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馆藏资源分配比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图书采购内容的变化。现在的高校图书馆,除了购买纸质文献资源,也必须采购电子文献资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依托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图书馆、读者、图书供应商已经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图书采购方便快捷,流程缩短。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业务外包给书商,直接由书商采购。图书馆业务外包,是指建立在价值共生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图书馆将特有的资源授权给外包服务商,由其负责完成部分或全部图书馆业务,以实现双方价值共同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3]。供货商不仅提供图书馆所购资源,还提供后续服务,如纸质图书的编目、加贴磁条、贴标签,数字资源的技术维护等。

众所周知,图书采购和图书编目一直是图书馆的传统核心业务,负责采购和编目的馆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掌握着图书馆业的核心技术,这两项业务的外包虽然给图书馆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却使图书馆员受到冲击:高校图书馆的编目部门面临着工作人员裁减甚至是取消的局面,负责编目和采购的馆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自我的存在产生怀疑,心理落差大,工作积极性极易受到挫伤,严重的还会焦虑,甚至抑郁,产生心理病变,从而危及身心健康。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钢材:与室温下相比,300℃高温作用后的强度相差不大,弹性模量略有降低;历经600℃高温后,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明显降低;2)再生混凝土强度随受热温度的提高而降低,300℃高温后变化显著;3)加载初期,钢管和混凝土共同受力,钢管屈服强度越低,弹性阶段持续时间越短,钢管屈服区域增加,核心混凝土所受约束减弱,荷载逐渐由核心混凝土承担,一旦钢管鼓曲严重,试件承载力决定于混凝土强度;4)试件S-6出现强化段的原因是钢管高温后具有强化特性,还会变软变韧,使得原方形截面易鼓曲演变成圆形,约束能力增强,承载力提高,所以各试件破坏荷载接近。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馆员的素质决定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馆员,馆员唯有坚持学习,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要,适应图书馆和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员在“互联网+”服务环境下,除了要掌握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学科信息服务能力,快速吸收新知识及创新的能力,对数字资源的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对信息的加工利用能力,撰写学术报告的能力等。图书馆员一旦加强了互联网思维,重视学习,提高了专业能力,就能提升服务能力,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实现为读者的个性化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专业竞争力,化解危机。

四是服务区域扩大化服务活动常态化。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获取信息量也不断增加,高校图书馆也逐步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活动的宣传推广,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师生服务外,已经尝试着走出校园图书馆,向外部拓展,服务社区,服务企业。很多服务活动已经常态化,针对新生举办的新生入馆教育活动及“图书馆资源信息素养”集中培训,如火如荼的阅读推广活动,校园文化节活动,世界读书日的系列活动:征文比赛、摄影比赛、读书分享、影视欣赏等。

首先,克服自卑恐惧心理,树立职业自信心。

一是服务环境的智能化。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引进现代化设备,如总门禁设备、计算机、自助借还机、云屏数字借阅机,开设自助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

其次,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二是服务手段的数字化。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服务设施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手段,高校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不仅有实体图书馆,还开放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在广泛利用办公网、电子邮件、馆长信箱、手机短信通知等传统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QQ在线咨询,微博、博客、3D打印、慕课等服务。

三是服务方式多样化。在新技术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除了向读者提供书刊的借阅归还服务外,还提供诸多其他服务:文献的查找、传递、复印;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馆与馆之间资源共享服务;课题查新、论文查重服务;为读者提供免费WiFi、音响试听、多媒体使用服务;新书推送、好书荐购服务;嵌入式服务等。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一贯是利用本馆馆藏资源,以文献服务为主,通过开放阅览室,流通外借以及文献检索等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这一传统做法。“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使与之相适应的读者服务工作快速发展,由传统走向开放。显著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四点:

高校文书档案记录着高校发展的各种信息,反映了高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手段、单位建设情况、领导决策等。主要包括学校的重大会议、重要举措、下发文件、请示汇报、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改革创新等多方面内容,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指示、规定、办法批复等,具有真实性和服务性。

2 “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要求的变化

新时期“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环境的变化,给身处其中的图书馆员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其职业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2.1 职业准入门槛变高学历提升压力增加

在许多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学术机构的功能定位始终没得到认同,图书馆至今仍属于学校的教辅部门。图书馆的灵魂是图书馆员,他们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活动的主体。图书馆员曾经被视为无需拥有高深专业知识的体力劳动者,只要会借还图书、编目图书就可以了。但是,教育部在2015年12月31日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一条中规定:“图书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于是,图书馆新近入职的图书馆员均拥有高学历且接受了图书情报专业的专业教育。而入职早的老图书馆员,大部分学历不高也没经过专业学习,有些高学历的图书馆员也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发图书馆标准政策的制定、图书馆员岗位的设置、读者服务的创新等,这些都冲击着图书馆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馆员学历提升压力增大。

2.2 各项变革当前淘汰出局危机加深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图书馆中,图书馆员工作的环境、工作的要求正发生巨变,馆员除了须具备从事常规工作的丰富经验和牢固的基础学科知识外,还要有对图书资源检索分析利用的能力,广博的学科知识,适应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要求的综合能力,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的专业背景、数据挖掘、互联网应用和创新能力等。随着智慧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挖掘技术的应用,慕课、微课资源的构建与使用,数字流通、数字参考、阅读推广、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服务的兴起,对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4]。部分专业不对口、学历层次不高、年龄偏大的馆员,缺乏接受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加上高校人事部门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如对图书馆按需设岗、图书馆员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等,馆员对新技术的应用倍感吃力,担心自己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潮流,不能适应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又要正视人事改革,图书馆员既自卑又恐惧,担心被学校淘汰,下岗失业。

3 “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应对举措

再次,勤学不辍,提高文化学术素养。

多媒体课堂设有丰富的课堂游戏模板,供老师自由创建互动分类游戏与智能选词填空等课堂活动.即使在课间10分钟的时间里,也能在备课模式下,三步操作“选择课堂活动分类——输入题干与答案——编辑调整样式”,创建有趣多样的课件,从而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无论是米娅对自我的追寻还是里查德森太太对规则的追寻都是表象,其深层意蕴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也是个人乃至人类从没放弃的行动,即对人及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在文学作品中,这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作家伍琦诗在小说中深入探索了这一主题,既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其在新时代的创新:自我和规则都是人们想要的,都是追寻的范畴,它们之间会有矛盾交织,但不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两极;两者之间有所包容,这样形成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山巅之城”,才更加丰盈、多样、有意义。

“互联网+”技术要求图书馆员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新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智慧化,图书馆员不能因此望而却步,心生畏惧。新型馆员有学历和专业优势,老馆员有多年从业的实践优势。实践出真知,老馆员所从事的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它们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图书馆的业务是一门学问,内容十分广泛,包含诸多环节,由一系列工作程序组成。从文献的采集、分类、编目、整序、流通、归架,到数字信息的主页设计、数据库建设、信息整合、信息查询等,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馆员的组织和管理[5]。老馆员可以多与新馆员交流,打破隔阂,了解掌握行业动向,学习新知识,树立职业自信心。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效结合。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形成县、镇、村三级全方位、立体化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共享的功能,实现从“散户之间的分散性自发流转”向“散户-中介组织-专业户”模式的转变[15-17]。建立健全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与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完善稻谷实物折价、粮食成本收益、物价指数调节等土地流转价格调节机制,定期公布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以免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膨胀或过低,扰乱农村土地流转的秩序[18-19]。

现在,高校图书馆几乎都采用总门禁、全开放、借、阅、藏、查一体化的先进布局模式,读者只需在门禁处刷卡进入图书馆后,就可以在馆内各阅览室自由阅读、自修、自助借还检索图书等。

其次,读者服务由传统走向开放。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员工作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员既面临着工作上的压力,也要接受新要求的挑战。馆员必须调适自己适应新环境和要求,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从而化解危机,迎接挑战,跟上图书馆发展的步伐。

高校本身就是知识汇集人才辈出的地方,图书馆员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要有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具备学术研究能力,掌握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进展和图书馆相关工作的最新动态[6]。馆员身处图书馆里,享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丰富的馆藏资源,灵活的学习时间,馆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博览群书,除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还可涉猎文学、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了解掌握法律法规及时政动态。长期的勤学不辍,定能提高文化学术素养。馆员还可以参加专题讲座、网络培训、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会议等,来提升文化学术素养。学术素养一旦提升,馆员的职业能力必将增强,就能从容应对外界的变化,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4 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高新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员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也随之改变,图书馆员应该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探索思考,在工作之余唯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文化学术素养,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迎接挑战,跟上图书馆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才能体现服务至上理念,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图书服务。

参考文献:

[1]郭 英.“互联网+”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9﹚:55~58.

[2]任晓琴,曾共青.论互联网作用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变化及创新[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94~97.

[3]白苏红.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影响因素、组织方式及其治理[J].图书馆,2015,(1):104~108.

[4]李 明,陈 树.新常态下高校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5):17~21.

[5]戴 莹.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1):68~71.

[6]吕尚兰.智慧图书馆视野下的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探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5):75~77.

 
周敏霞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