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模式的评价及优化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安徽省加快打造皖江示范区升级版,加速承接产业转移,不断优化战略定位。特别是合肥市通过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不仅打通了城市发展的栓塞,而且逐步完善作为中部地区区域交通中心的布局,取得了相当耀眼的发展成果。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是合肥市持续推进“大建设”的系列举措之一,是提升合肥市综合发展水平,扩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规划。本研究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进一步探究滨湖新区规划的应然性,为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建设提供空间优化和发展方面的决策建议。

1 新区建设模式理论选择

滨湖新区不仅要能够在本区域内拉动经济发展,也要能够符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优先的概念有多种来源,本研究所涉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增长极理论、区位论、城市新区开发可持续发展理论。

莫老板派来的还是昨天那位帅哥,帅哥满脸阳光,与刘丽芳阴郁的表情形成强烈反差。吕凌子对身旁这位手足无措的女人深表同情,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她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而肇事者并非别人,就是自己的丈夫。

对比图11和图12,以理想梯形槽参数计算所得槽满率约66.76%,而以传统作圆求交点法所制梯形槽参数所得槽满率约70.7%,两者相差3.82%。

番茄的生长对于土壤要求低,土质疏松、排水性良好的砂质土最佳,在很多地区均可以生长。土壤通透性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番茄种植成果,而土壤的通透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番茄是否可以茁壮成长。如果缺少充分的氧气支持,土壤空气含氧量在2%以下,将影响到番茄植株生长。所以,应该保证生产基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以及排水良好,pH值在6-7。

首先,现有新区规划中,仅集中利用西北部的湖岸线。湖滨区域的生态较脆弱,过于集中的商业开发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的同时也不利于湖岸风景的带状呈现,进而不能突出滨湖名片。

ArcGIS Engine是由ESRI公司开发的工具库,具有嵌入式管理的特点。利用ArcGIS Engine设计的应用程序,可以摒除以往以ArcGIS Desktop为终端的管理模式,将GIS项目程序开发员作为最终使用者。即在新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功能组件包二次开发,可以将地理空间数据批量分类处理功能嵌入已有应用软件中,从而充分满足ESRI用户需求。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运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位论的实证难题。[3]区位论从纯理论的思维实验发展到可以使用空间计量手段进行验证,并且通过运算模拟能够实现精准预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可以预见,区位论在空间系统规划与预测方面所起到的指导性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根据图1与图2对比可知,新区规划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合肥滨湖新区将合肥市利用巢湖面积由原来的三分之一扩展到全部湖面,对于污水的处理是滨湖新区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的重点。滨湖新区是合肥市的上风口,新区内的空气质量在全市处于前列。滨湖新区内新建的湿地公园、紫云山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以合理利用新区内部生态自然环境为初衷,也成为打造滨湖新区生态旅游名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临近城市的游客,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态过载。滨湖新区规划中的绿色生态发展意识还有待加强。

2 滨湖新区规划建设GIS数据库构建

经济地理分析中对于数据的依赖毋庸质疑,专题数据库的建立也能够对于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意义,形成有区域特色的研究基础。专题数据库中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卫星遥感数据、我国行政区划数据、城市主干道数据、人口统计年鉴、经济统计数据等,同时也归纳了一些新区管理委员会掌握的内部数据。系统形成了专题GIS数据库。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滨湖新区建设模式研究,在前期信息采集、整理、核准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各种信息要素提供的指标进行量化,形成分析因子。胡明星[7]提供了一种综合评价新区空间利用程度的方式,在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区建设的评价体系。采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给定各区位因子权重,但仅考虑到地理区位因素。本文参考胡明星的评价体系,并根据区域特色和新的发展要求进行了优化改进,得到评价因子分级及权重表如表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建设方案规划首先需要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本文依据合肥市城市规划(2010—2020)、滨湖新区规划图(2010—2020)、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配准、矢量化、属性信息采集,最终得到了针对滨湖新区建立的,包括道路交通信息、人口居住信息、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在内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滨湖新区的规划范围依据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的规划图。

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对于研究区域,即滨湖新区进行区域边界确定。此项工作是根据合肥市规划局提供的滨湖新区规划完成的。其次进行初步的数据整理与标准化。最后,整合数据,通过技术手段产生数据可视化结果,并且对于数据库整体进行优化。

AABB式重叠是十分多产的构词方式。无论是普通话还是东北方言词汇中都有很多这种形式的词。动词在上面我们已经举例并进行了分析,重叠式中形容词更是展现出了数量多的特点。

 

表1 评价因子分级及权重

  

编号评价因子属性分级等级系数权重1交通条件距高速距离距省道距离距县道距离距区内道路距离距湖岸距离<2km2km-4km4km-6km6km-8km<1.5km1.5km-3km3km-4.5km4.5km-6km<1km1km-2km2km-3km3km-4km<0.5km0.5km-1km1km-1.5km1.5km-2km<1km1km-2km2km-3km3km-4km432143214321432134210.30.20.10.050.350.552区位因素距城镇距离距县城距离距合肥距离<4km4km-8km8km-12km12km-16km<3km3km-6km6km-9km9km-12km<5km5km-10km10km-15km15km-20km4321432112340.060.070.870.283旅游配套设施距停车场距离距医院距离距餐馆距离距宾馆酒店距离距超市商场距离距公园、绿地距离<0.5km0.5km-1km1km-1.5km1.5km-2km<0.5km0.5km-1km1km-1.5km1.5km-2km<0.1km0.1km-0.2km0.2km-0.3km0.3km-0.4km<0.5km0.5km-1km1km-1.5km1.5km-2km<0.5km0.5km-1km1km-1.5km1.5km-2km<0.5km0.5km-1km1km-1.5km1.5km-2km4321432143214321432143210.10.050.050.40.10.30.17

3 滨湖新区建设模式分析

3.1 滨湖新区建设的现状

滨湖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道路主干网架设阶段(2006—2010)根据滨湖新区规划中的四横三竖一环规划,完成新区主干道路架设;第二阶段区内道路及次干道建设阶段(2010—2014)丰富区内道路网,完善区内道路体系;第三阶段区内次干道建设及交通配套设施建设阶段(2014年至今)满足区内人口迅速增长而导致的交通需求,继续完善区内道路体系。

作为合肥市发展的增长极,滨湖新区的科教卫生配套措施逐年推进。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的区域规划中,滨湖新区的教育规划以基础教育为主,一方面为滨湖新区吸引人气,另一方面满足滨湖新区居住人口接收基础教育的需要。

综上,从区域经济理论角度,增长极理论指出滨湖新区应当系统考虑、合理规划的必要性。科学建设滨湖新区应以区位论为指导、城市新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衡量标准。

以表1的指标分级、权重为基础,运用滨湖新区建设专题数据库数据,综合计算得到最终评价结果如图1。图1中,黑色区域代表建设文旅先导产业优势明显。黑色区域位于滨湖新区规划范围内的西北部、中部与南部共四个区块。四个区块各有优势。交通条件、区位优势、配套设施综合评分等级最高。根据指标设定意义,这四个区块应首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区块周边,评分次高的区域,可以围绕文化旅游中心,开发上下游产业,建设住宅、配套设施,丰富文旅产业内容,提高旅游品质及价值。

  

 

图 1 综合评价结果(数据来源:表1分析结果)

 

  

图2 现有规划图(数据来源: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

图2为现有的滨湖新区规划。黑色部分为规划中的产业用地。滨湖新区现有的规划主要依托城市快速道路及滨湖沿岸区域发展商业, 在区域的南部及东部保留生态农业绿色园区的基础上开发短途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其余地区由住宅、其他配套设施填充。

3.2 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曾翔旻[4]认为,新区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三原则:人本原则、生态城市目标原则、社会支持系统能力建设支持原则。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一个客观评价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与能力的评价系统。蔡伟丽[5]认为,城市新区是多种建设理念的实践。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新设立的城市新区定位着重体现了城市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各地均对于生态文明型新区建设有着统一认识:在建设环保型、健康型新区之外,更加重视对于新区生态理念的设计。吴国玺[6]认为,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内在功能和空间形态两方面进行协调。他提出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模分析,可以首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系统目标,接下来对于目标新区进行系统分析,再通过调研明确建模目的,对于目标新区进行结构分析,划分子系统,进行仿真,完成检验。

增长极理论缘起于区域经济学家对于非均衡发展的认识。佩鲁首先观察到经济空间的非均衡性,并且注意到了非均衡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周围空间的经济发展。[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增长理论的影响下,区域经济学更加倾向于通过创新增长极挖掘区域内部的内生性增长能力,也意识到增长极的概念不仅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而是由企业、产业、城市发展中心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经济系统。[2]因此,开发和布局城市新区,应当充分考虑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的作用,全面考虑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制定合理的规划。

即使临时需求物料不在协议范围内,VMI管理模式下的合作关系使得物料的采购供应不需要再招标,而是通过在原有年度框架协议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临时需求物料的供应速度;由于战略型项目的供应商数量本来就不多,另外物资供应段与所选定供应商已建立起顺畅的供应关系,为供应商削减了交易费用,在补充协议中物料的价格并不会高于通过询价招标所获取的物料价格;此外,为供应物料节约出的时间等待成本会更有利于一线生产站段安排生产经营。

其次,新区现有规划中对于区域核心产业的规划凸显程度不够。在树立新区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品质,实现促进产业进一步扩大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目的的意义上,仍有不足。图1中,规划区域内南部地区的两个评分最高区域分别对应着滨湖新区的“万达文旅城”项目与滨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但是,依据图1的综合评价结果,此两处高地的周边区域,在交通、区位以及配套设施上的评分虽然略低于黑色核心区域,但依旧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及配套产业,承接文旅产业高地转移,形成文旅产业链的优质区域。这一区位特点在新区现有规划中未能得到利用,普遍被规划为高密度住宅区域。

根据表1中的分级和权重,对于滨湖新区文旅先导建设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交通条件、区位因素以及文旅配套设施共同构成了综合评价结果。依据数据特征进行分级,再将得分进行加权转化,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等级评定,最终选定适合滨湖新区主导产业建设的区块。评价结果等级越高,对于滨湖新区建设文旅主导产业越有利;相反,等级越低,对于滨湖新区建设主导产业越不利。

再次,在进行新区规划的综合评价中,南部沿湖地区没有适宜核心产业发展区块。长期对于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该区域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释放。沿湖区域由于远离市区,长期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评分远没有靠近市区的西北部、北部地区高。

最后,新区规划对于生态保护的规划滞后。沿湖区域在将来,随着道路网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必然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沿湖地区湿地众多,生态脆弱,必然会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另外,滨湖新区内部存在众多水系,对于区内水系的保护也应当是滨湖新区实现生态效益的重要一环。然而,在现有规划中,这些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均分布有容积率较高的住宅或商业用地规划。特别是对于沿湖地区的生态规划,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巢湖作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绿藻、水体污染问题频现报端。滨湖新区内的产业选择,用地开发,都应该以生态环保理念为先。

4 滨湖新区建设模式的优化建议

4.1 优化新区规划布局强调沿湖优势

新区建设的理念通过规划布局落实。滨湖新区在现有规划中,对于区块进行了基础功能划分,指出了新区发展的核心位置,区域的北部以及湖岸的西南部分为滨湖新区的核心。对于滨湖新区的湖岸区域进行简单的区位分析可得,不仅核心位置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较大优势,沿湖区域整体的区位、交通条件优良,距离老城区距离适中,最适合发展滨湖新区的核心产业。升级建设滨湖新区,湖岸风景线在规划布局中应当作为重点。新区的其他功能区都应当服务于“湖岸经济圈”。仅有服务类产业能够充分利用沿湖的区位优势的同时,不破坏湖岸湿地生态。在湖岸区块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展示了自然环境,吸引区内外游客,而且能够较好带动周围规划区块的发展,同时能够提高交通网的利用率,形成交通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滨湖新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文旅特色新区。

4.2 突出新区特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于内容。巢湖作为滨湖新区的名片,需要建设上下承接、品牌特色突出的文旅产业链。在新区更加细分的规划中,应该为将来文旅产业集聚效应留足空间。严格把控建设用地与住宅用地的比例,以宜居城市作为合肥市全区域发展的目标。下一步对于功能区块的具体规划,要能够保证滨湖新区范围内的水系能够呈现“水秀河清”的状态,维持滨湖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内容价值。滨湖新区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可以采用“多点吸引、品牌突出”的思路,着重对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内容的发掘,将周边城镇的特色文化吸纳进滨湖新区的文化旅游内容框架中,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努力将国际级滨湖新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文旅品牌,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增长。

4.3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树立,依赖旅游体验。加快完善旅游景点周围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巢湖名片,加快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建设,增强获得感,能够推动新区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以文旅产业为先导,吸引客流,能够带动区域内部的其他产业发展,也能够起到吸引老城区过剩人口和周边县城、城镇劳动力的作用,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疏散老城区拥塞问题。另外,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的城市新区,能够灵活借力文旅企业的资金,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而停车场、科教卫生、商超旅店以及公园绿地等配套设施密度的增加,也能够反哺文化旅游产业,形成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新区城市配套设施越完善,越能够吸引优秀人才,越能够集中创新力量,越能够形成增长极,最终使滨湖新区在区域范围内成为令人瞩目的高梯度产业核心区。

程母那是感动的稀里哗啦,对着朝廷的言官大发感慨:“感谢大清,感谢老佛爷啊,我这老太婆活了一辈子,啥时候有这待遇?是老佛爷的英明领导,大清的盛世,才给了我这机会啊。”

4.4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兼顾生态效益

纵观近几年的新区建设,无一不是把生态环保理念放在新区建设指导原则之中。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在国内的任何区域内,都得不到支持。不仅如此,有些地区进一步提出了“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口号。环境生态效益可以转化成长远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建设滨湖新区应当将生态效益放在建设理念的首位,要能够保障新区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滨湖新区的规划要突出新区内部对于水系、土壤、湿地等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绿地的规划面积,在短期内能够提供宜居的居住环境,丰富文旅产业的内容;在长期内能够获得生态效益,确保新区的规划不落后于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宏志.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23(8):1-3.

[2] 苗长虹. 增长极概念的演化与区域发展重点的转变[J]. 区域经济评论, 2016(4):7-9.

[3] 周毅, 李京文.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演化及其启示[J]. 经济学家, 2012(3):14-19.

[4] 曾翔旻. 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11):112-114.

[5] 蔡伟丽, 申立. 新区实践与城市发展理念新动向[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6):11-14.

[6] 吴国玺, 申怀飞, 潘春彩. 基于GIS的郑州市城区空间扩展及优化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2):1-3.

[7] 胡明星, 权亚玲. 基于GIS城镇空间扩展的评价研究——以来安汊河新区为例[J]. 测绘, 2009, 32(5):195-199.

 
沈韵竹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