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SNA方法在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中的演化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华东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其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中央提出的“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文献[1]中运用HCLQ和LEP两个指数对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集群“雏形期”进行了识别,发现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集聚水平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优势并不明显。[1]但这两个指数的使用还是建立在传统的集群分析方法之上,而且物流集群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界,不仅涉及物流产业本身,还涵盖贸易、金融、信息、能源等相关产业,以及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公共服务领域。因此,本文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将冷链物流集群视为复杂的社会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挖掘冷链物流集群的形成机理和成长路径,探索“放大效应”的内在机制,以期为社会资源配置、政府部门以及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南通一些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跳马伕等可以借助于其雄浑的气势、整齐的节奏等表达守土有责、勇敢无畏的意识,而通过演绎钟馗嬉蝠则容易使人在亦庄亦谐的氛围中感受到民间对惩恶扬善、四季平安的期盼。而海安花鼓、十番锣鼓等可让人在享受各种感官盛宴的同时体悟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借鉴学习的积极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社会网络分析(SNA)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显学。[2]产业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是理解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考察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3]随着集群成长,其网络经历从社会网络到商业网络再到战略网络的演化过程。[4]在集群的初期,主要成员是小企业,在集群网络主要由社会联系构成;在集群的成长期,集群成员包括小企业和中等规模企业,集群网络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关系组成;成熟期,集群成员包含领袖型企业和高度专业化的配套企业组成,集群的网络结构更多元化,包含了更多结构化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跨产业关系。[5]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被引入到产业集群研究后,对于弥补产业集群研究在网络结构和网络特性研究的缺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有的文献中,已有学者对低压电器、电机、纺织品、电动工具、耐磨铸件、信息产业、装备制造、旅游、生物技术、新媒体、服装、航空、蔬菜、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6-18]与此同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还多用于产业集群创新和升级研究;[19-24]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研究,如:中卫型[25]、内生型[26];不同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网络分析。[27-31]此外,还有对产业集群信任机制[32]、风险[33]、脆弱性测度[34],以及产业的集群式转移[35-36]等方面的研究。

对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目前还不多见。潘裕娟和曹小曙(2012)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广州市批发市场的供应物流空间格局进行研究。[37]王绍卜(2014)应用复杂网络的理论构建了港口物流领域研究热点网络模型,使用Pajek软件进行仿真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可视化全景图,结果表明该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其度分布呈幂律分布,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38]孙晓等(2014)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对集群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上海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为例获取集群网络和企业创新发展相关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39]王健和刘荷(2015)以跨国公司嵌入的物流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结合对集群成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考察跨国公司嵌入及其对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影响。[40]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冷链物流集群还鲜有研究。同时,鉴于冷链物流有着更高的时效要求和前期基础投资,所以要有长远、战略性的考虑,更加合理的布局,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此外,冷链物流集群网络的发展还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与演化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随着集群的成长,其网络的内涵、结构和关系等也在发生变化,但目前缺乏运用历时数据对冷链物流集群网络进行动态分析。

2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构建与可视化

“非人磨墨磨墨人”,典出苏轼先生的《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墨”者,笔墨也;“磨”者,磨难、磨砺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墨磨人”者,便是作者历经磨难(柯灵先生曾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九死而不悔的人生旅途中磨砺出的风骨、气质、见识、乃至文采也。

网络云集系数即网络的传递性,是通过所有点度至少为2的顶点的顶点云集系数(与“网络云集系数”是不同的概念)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出。从图5中可以发现,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的网络云集系数始终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经计算2011年之前其网络云集系数均为0,2011年至2017年9月则在0.005至0.008之间。在网络云集系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2017年K-核子网络,发现406个顶点属于1-核、91个顶点属于2-核、22个顶点属于3-核、15个顶点属于4-核。由于K-核界定了相对密集的子网络,有助于寻找凝聚子群,所以我们对4-核子网络进行了可视化,如图6所示,可以发现促进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发展的机构主要还是冷链物流企业及其它们的用户和供应商(包括运力和低温控制力)。

 

表1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相关机构分类

  

序号类别代表性机构1冷链物流企业山东盖世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希杰荣庆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2冷链服务需求方三全食品、双汇、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光明、伊利、可口可乐、国联水产、沱沱工社3银行与投资机构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凯辉私募基金、高和创投4冷链设备与设施提供商福田汽车、中国一汽、开利、盾安冷链、冷王5应用服务提供商金蝶、唯智信息、锐特信息、中国移动6省市政府上海市、厦门市、福建省、山东省7高校和科研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Step 7 Aiming at the locked angle fiin the optimal fault joint locked angle set C,according to the forward kinematics equation,the Monte Carlo method30is used to traverse the joint rotation angleand the degraded workspace Wf(subscript ‘f’means ‘failure’)can be obtained as

  

图1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2004年拓扑图

  

图2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2007年拓扑图

  

图3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2012年拓扑图

1.5.1 DNA引物 设计mecA基因引物[7],序列长度533bp。 上游引物(5’3’):AAAATCGATGGTAAAG GTTGGC;下游引物(5’3’):AGTTCTGCAGTACCGGATTTGC。

如图1所示,在2004年(乃至2004年之前),关于冷链物流的报道相对较少,而且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代表性企业主要还是各自为战,处于谋求发展的状态。但随之时间的推移,到了2007年,“冷链”一词开始深入许多物流企业的内心,原先许多从事“冷藏”、“低温”运输的企业也纷纷改头换面,在这一年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企业和其服务的客户数量与2004年相比得以成倍增长。如图2所示,可以直观的发现,在2007年华东地区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还是乳制品、生鲜、水产品等行业的需要,得益与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但从整体来看,其集群效应还是不明显,冷链物流企业间少有合作,缺乏资本和政策的支持,人才培养的合作也是空白。而到了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成为了冷链物流发展的助推剂,华东地区一些有冷链基础的企业在成为奥运配送商之后,通过奥运任务切实提高了自身服务能力和规范了企业日常运作,也让行业内外都看到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所以,自2008年之后,冷链物流进入爆发式增长,到2012年,传统冷链市场趋于稳定,但生鲜电商对冷链宅配业务需求的出现,使得冷链物流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图3所示,已不再适合从图形上进行直观分析,需要进一步通过各种网络指标来验证其集群效应是否存在以及推演其形成过程。

3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分析

3.1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特性分析

(1)密度(Density)与网络云集系数(Network Clustering Coefficient)。密度指标是集群网络边数和最大可能边数的比值。对于节点数为N、边数为L的集群网络,其集群网络密度为2L/N(N-1)。对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来说,从图5可知,其网络密度是随时间推移减少的,2010年之后,甚至小于0.01。这表明,与其他生物、物理和社会网络相比,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是一个更为稀疏的网络,也体现出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更多的还是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聚效果不明显,是一种“集而不群”的现象;另一方面,意味着该集群网络有着较好的发展潜力,集群网络内机构形成趋同行为的可能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度虽然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测度,但其定义简单也导致其容易受到集群网络的规模以及集群网络中关系性质的影响。所以,在分析密度的同时,考虑结合云集系数。

图1、图2和图3展示出不同时期内华东地区冷链物流网络的可视化结果,顶点代表企业在内的各种相关机构,链接顶点的边(Edge)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并用5种不同灰度颜色表示它们之间的5种合作类型。另外,在给出的所有时期的可视化结果中,分别采用的是相应年份累积的数据,也就是说,譬如在2004年集群内机构间形成的合作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也将持续到后面所有年份,因为受能力和精力所限没有机会考察这些关系是否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解体的情况。

  

图4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节点和连线数量增长曲线

在早期,华东地区冷链物流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以客户关系为主,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本的关注,机构间的合作开始逐步侧重于优势互补类的合作,开放和共享也带来了冷链产业的发展。图4中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机构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客户关系,因为仅仅都是客户关系的话,两个机构间只能产生一条连线,那么连线的数量势必会小于节点的数量,而图4中的情况并非如此。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截止2017年9月,有378对接近60%的非客户关系连线,例如,山东盖世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希杰荣庆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具有多样性的合作,让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能获得多方面的资源利用。除了节点和连线数量指标外,以下将针对一些典型的网络特征整体指标,随时间变化再逐一进行分析。

在对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完成对集群网络信息的搜集和构建。冷链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业态,其集群网络不仅涉及冷链物流企业本身,还涵盖贸易、金融、信息、能源等相关产业,以及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公共服务领域。由此,本文以中物联冷链委评选出的《2016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6中国冷链物流50强》作为样本范围,通过调研总部在华东地区的样本企业,进一步将包括这些企业在内的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相关机构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

为了分析历时的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本文主要借助与集群网络相关的不同时期网络特性指标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探究集群网络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首先,关注的是网络顶点(Vertex)和连线(Line)的数量变化情况。当顶点所对应的机构在制定的时间区间内存在任何一种合作关系,则该机构被纳入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中;而且,此次研究中将两个顶点发生的关系均视为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关系本身则用无方向的连线来表示,即边(Edge)。如图4所示,华东地区冷链物流相关机构已超过100家,2009年之后更是快速增长;机构之间的关系连线在2009年之前增长速率与节点的增长速率大致一样,但在2010年之后,关系的增长逐渐与节点的增长拉开了距离,可以判断,相关机构对各种合作关系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在构建出历时的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之后,再利用txt2pajek软件将收集到数据转换成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可用的.net格式文件,然后进行社会网络可视化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计算了与集群分析有关的网络特性指标,并且将这些网络特性指标与冷链物流集群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鉴于可视化后的顶点(Vertex)密集、链接繁多,为了避免大数据量造成软件运行速度变慢,以及基于图论的直观分析可能性的丧失。本文在可视化分析中,按照一定历史时期的顶点分布,排除1981年至2003年顶点较少的年份,从2004年1月开始至2017年9月进行分阶段的网络可视化。

  

图5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密度和云集系数变化曲线

随后,借助网络爬虫软件,对互联网上的企业官方网站、主流媒体报道和政府公告等信息源进行了自动搜索,记录下了机构间合作关系的建立时间,并进行人工复核,删除了重复的以及错误的关系数据。最终,共发掘了从1981年1月到2017年9月期间,534家机构间的655对有效合作关系(包括客户、供应商、投资、融资、校企合作、战略合作等关系)。冷链物流的蓬勃发展,其中蕴含大量商机,市场前景也让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1]同时冷链物流企业也希望借助媒体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正是由于媒体与企业的相互作用,使得利用媒体报道来研究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具备一定的价值。

  

图6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2017年4-核子网络

(2)接近度(Closeness)和中介度(Betweenness)。接近度用于计算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中机构间距离的远近,反映的是集群网络中机构间进行合作时候的便捷程度,如图7所示,在2000年之前由于网络规模较小,其接近度数值较高,但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加,接近度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直到2006年之后开始回升,在2010至2017年这段时期大约在0.15左右。这表明,随着集群网络节点规模的扩大,新机构在嵌入集群网络的时候,通常先考虑同行都比较认可的企业,如图6所示,蒙牛和伊利有着一样的冷链运输服务企业,而开利和福田同样为多家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冷藏、冷冻和运输设备,这种形式的链接会帮助一些节点企业吸引更多的节点与之相连,从而使得集群网络能够维持一定的接近度,但总体上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的接近度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图7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接近度和中介度变化曲线

中介度表示在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中,如果一个机构起着重要的信息中介作用,那么该机构就占据着更中心的作用,同时也就意味着集群网络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通过集群网络协同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如图7所示,在早期集群网络的中介度整体较小,在2005和2006两年内的提升较大,但随后又大幅回落,2012至2017年间基本徘徊在0.2左右。图7中一系列中介度的变化表明,在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形成过程中,以及网络中节点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始终存在着具有不同程度协调能力的中心节点,并且作为集群网络中的龙头,可以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A big monster?” said the Mother Frog. She puffed herself up and said, “Was he as big as this?”

3.2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小世界特性检验

在现实世界中,小世界性是许多大型复杂网络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通常对应着一个高度集群性的网络,那么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是否呈现出小世界特性呢?这就需要通过与实际网络节点数相同的随机网络(Random Networks)进行比较才能判断。因为如果该集群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也就意味着,该集群网络中与某节点相连的节点相互之间也是相连的可能性较高,并该集群网络中的任意节点通过中间节点连接到另外一个节点的距离相对较短。所以,在进行小世界检验的时候,主要通过计算网络云集系数(Network Clustering Coefficient)和平均最短路径(Average Shortest Path Length),对于实际网络和随机网络分别用CC_actual和CC_random、PL_actual和PL_random表示。小世界网络应该具有较高的CC_actua值和较低的PL_actual值,然后进一步计算CCr=CC_actual/CC_random和PLr=PL_actual/PL_random两个比率。如果CCr/PLr﹥﹥1,那么实际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就是存在,反之则不存在。[42]

根据上述内容,同时鉴于2011年之前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的网络云集系数均为0,此次研究只计算了从2011到2017年期间不同时期的该集群网络的CCr/PLr比值,发现这些不同阶段的CCr/PLr比值均没有远大于1,由此可以推断出: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中的小世界特性是不存在的,这与之前分析中得到的网络云集系数和接近度水平不高的事实也是相一致的,也从一个侧面反出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集群还是处在一种离“雏形期”还有一定差距的较为原始的状态。

4

本文中,就华东地区冷链物流产业生态系统所对应的集群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于对互联网中新闻报道的信息整理,从企业等机构间关系中构建出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从网络整体层面分别进行了历时的动态分析,针对重要的网络特性指标进行了解释。主要发现:我国冷链物流产业中,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集群网络是一个稀疏网络;2007和2008年是集群网络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2012至2017年间,集群网络越来越趋于稳定,并且集群网络中的各类机构倾向于连接网络中的中心节点企业,像山东盖世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希杰荣庆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等冷链物流企业逐渐处于中介度和协调性较高的位置。本文所分析的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网络与商业生态系统是有必然联系的,该集群网络中的企业,特别是冷链物流企业是这个冷链生态系统高生态位的物种,对冷链集群网络的培育和维护有助于维持冷链生态系统的稳定;企业或机构对冷链物流集群网络的分析,有助于其嵌入产业发展中,在合作共赢中创造机会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杨, 李晓雪, 董尹. 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雏形期”识别研究[J]. 物流科技, 2017, 40(5):58-65.

[2] 吴江. 社会网络动态分析与仿真实验——理论与应用[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4.

[3] 蔡宁,吴结兵. 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6(4):58-65.

[4] Butler, J. E., Hansen, G. S. Network evolutio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1,3(1): 1-16.

[5] Carbonara, N. 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geographical clusters: a cognitive approach[J]. Technovation, 2004, 24(1): 17-28.

[6] 孟韬. 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基于柳市电器集群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07(3):6-11.

[7] 曹丽莉. 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创新[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10):48-53.

[8] 朱海燕, 魏江. 集群网络结构演化分析——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10):58-66.

[9] 韩玉刚, 焦华富, 李俊峰. 中国省际边缘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安徽省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30(5):814-826.

[10] 吉敏, 胡汉辉, 陈金丹. 内生型产业集群升级的网络演化形态研究——基于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6):861-867.

[11] 赵蓓,钱钢,乔爱萍.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分析[J].价值工程,2012,31(4):127-128.

[12] 邵云飞,周敏,王思梦. 集群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3(5):85-91.

[13] 田晓霞,肖婷婷,张金凤,等. 喀什旅游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结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7):197-202.

[14] 杨张博,高山行.基于SNA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技术结构研究——以波士顿集群为例[J].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38-1346.

[15] 廉同辉,侯瑞瑞,孙雨欢,等.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以安徽孙村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10):103-107.

[16] 李艳华, 高世伟. 基于SNA方法的航空产业集群结构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航空产业集群为例[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14,32(4):59-64.

[17] 史焱文, 李二玲, 李小建. 农业产业集群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7):1000-1008.

[18] 王亚楠, 虞重立.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知识流动——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37(11):158-163.

[19] 王贤梅, 胡汉辉. 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30(12):86-91.

[20] 王晓娟. 网络视角下企业跨区域发展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6(8):52-55.

[21] 顾慧君.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框架的比较与演变[J].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 2010, 9(2):74-85.

[22] 周雷.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J]. 商场现代化, 2010(24):140-141.

[23] 李海东.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广东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为例[J]. 中国经济问题, 2010(6):25-33.

[24] 吴结兵,吴佳.集群创新研究的方法论综述[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1-8.

[25] 高菲,俞竹超,江山.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以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J].产经评论,2014(5):63-77.

[26] 吉敏,胡汉辉,陈金丹.内生型产业集群升级的网络演化形态研究——基于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的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1,29(6):861-867.

[27] 侯光明,刘存福.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社会网络视角的分祈[J]. 经济管理, 2005(5):14-17.

[28] 苑雅文. 环黄渤海合作区域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以韩国对华投资为例[J]. 天津社会科学, 2007, 2(2):84-87.

[29] 韩玉刚, 焦华富, 李俊峰. 中国省际边缘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安徽省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5):814-826.

[30] 汤放华, 汤慧, 孙倩,等.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10):1357-1366.

[31] 刘大勇.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进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区域经济评论, 2016(1):89-94.

[32] 范如国, 叶菁, 李星.产业集群复杂网络中的信任机制研究——以浙江永康星月集团与双健集团合作创新为例[J]. 学习与实践, 2012(2):20-31.

[33] 刘春雨, 马强.基于社会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综述[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1):46-49.

[34] 康健, 胡祖光. 产业集群脆弱性测度模式初探[J]. 经济地理, 2012, 32(2):111-115.

[35] 黄晓,胡汉辉,于斌斌.产业集群式转移中新集群网络的建构与演化——理论与实证[J]. 科学学研究, 2015,33(4):539-548.

[36] 刘友金, 李彬, 刘天琦. 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5(4):131-141.

[37] 潘裕娟,曹小曙. 广州批发市场的供应物流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2, 67(2):179-188.

[38] 王绍卜. 基于复杂网络的港口物流领域研究热点实证分析[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4, 23(7):246-251.

[39] 孙晓,林国龙,刘淑萍.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上海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5(2):169-177.

[40] 王健,刘荷.跨国公司嵌入视角下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化[J].中国流通经济, 2015(8):26-32.

[41] 大河网. 40余家媒体打造全国都市报冷链物流促进联盟[EB/OL]. (2016-06-17)[2017-10-20].http://news.dahe.cn/2016/06-17/106998708.html.

[42] Watts, D.J., Strogatz, S.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 World Networks [J]. Nature, 1998,393:440-442.

 
董尹,刘玉,王晓艳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