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载瓦语的声调

更新时间:2016-07-05

载瓦语声调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徐悉艰、徐桂珍两位先生(1984)把载瓦语的声调分为高平、高降和低降等三种调型,其调值分别为55、51、21。该著作出版后,学界对载瓦语声调的类别和数目初步达成共识。如大家所知,《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一书开创了载瓦语研究的先河,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此后,戴庆厦先生(1989)通过载瓦语同缅、阿昌、哈尼等亲属语言之间的比较,详细地论证了载瓦语声调的来源和分化问题,并指出,对载瓦语声调的归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现在这种分类法,主要根据调值的相近程度,把舒声调和促声调合为一类。这样分的结果,在55、22两个调里既有舒声韵,又有促声韵。另一种方法是把舒声调和促声调分开,归为五个调,三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因为从声调的变化上看,分为三个调比较方便,但如果为了研究载瓦语声调的发展变化,似乎把舒声调和促声调分开分析更方便些。本文认同载瓦语有三个声调的结论,仅对个别调的调值作些探讨,如以往论著中处理为21调的词实际调值当是低平调(22),也即载瓦语的声调系统应是高平、高降和低平,而非高平、高降和低降。基于此,再分析载瓦语声调的舒促变化,探究其来源和分化问题。

一、载瓦语声调调值

(一)关于21调值的辨析

本文出于辨析声调的需要,查看了载瓦语研究方面的论著,发现所引例词中低调类词大多标作21。如进一步推敲,这些例词用21调(低降)是值得商榷的,它们与实际读音有出入。如《载汉词典》“温泉”、“冒尖”“甜”闭”“尖”等词,其实际读音均为低平调。由此笔者认为,21调实际调值应当为22,是个低平调。理由如下:

Ⅰ.低平调(22) 符合载瓦语这一调类的实际读音;

Ⅱ.从亲属语言之间比较的情况看,载瓦语“两平一降”调类系统是符合语言实际的。

不同浓度的CO2麻醉液对斑点叉尾鮰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见图 2。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保活 5 h后,存活率先增加后降低,CO2浓度为400、450 mg/L时,存活率为80%和95%;CO2浓度为500、550 mg/L时,存活率为100%;而当麻醉液浓度为600、650 mg/L时,存活率分别为88%和65%,所以从保活时间和存活率来看,较佳CO2浓度范围为500~550 mg/L。

(二)低平调语图分析

下面,我们选取五个调值存疑的例词②做成语图并作简要分析:

Ⅲ.声母清浊转化为松紧元音的对立后,由于松紧元音在声学上的差异,高平调产生一个调型为中升的变体35调(请参看表4)。另据上文,载瓦语单数第一、二人称代词表领属格时,双音节中后一音节脱落前一音节的声调变作35调。现代藏语也有类似语法手段。瞿霭堂先生(1981)称其为结构助词的一种紧缩现象。这类变调现象在载瓦语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出现频率较高,应予以重视。

(三)亲属语言比较

表1

汉义 载瓦 缅 阿昌 浪速 勒期 波拉 彝牛马狗虎听爬多苦

表2

汉义 载瓦 缅 阿昌 浪速 勒期 波拉 彝树毛筛奶鼻涕肺跳击中

表3

汉义 载瓦 缅 阿昌 浪速 勒期 波拉 彝鼻子舌头牙齿脚闻靠酸红

注释:

现在我们对上述各亲属语的声调系统作简要回顾。缅语从调型上看显然是“两平一降”,其调值与载瓦语相同。阿昌语低降调同载瓦语低平调有严整的对应关系,笔者曾就这一问题咨询过母语人,在他们的方言点里,31调有的可读为33,与载瓦语低平形成对应,另一部分31调的词读为51也未尝不可。由此可推断,阿昌语有出现低平调的趋势,只因其声母系统比载瓦语复杂,声调的演化就表现得不一致。浪速语声调系统目前还未出现具辨义作用的低平调,不过经笔者调查,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35调同载瓦语低平调对应在语流中往往变作低平调或高平调,如“老虎来了”“听着”,另外,受连读变调的影响,“老虎”、“着、放置”单念时作低平调也能正常交流。由此看来,浪速语亦有发展出低平调的趋势。勒期、波拉、彝(喜德)等三种语言均有高低两类平调,例词可参看表1-3。

①阿昌、彝语(喜德方言)例词选自:《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月);选录到本文时笔者将载瓦语21调改为22调;缅语例词读音为现代仰光方言。

二、载瓦语声调现状

载瓦语有高平、低平、全降等三个声调,调值为55、22、51。促声调类根据音值高低分别并入55、22调。此外,语流中往往会出现一个轻声调,读时短且轻,调值一般由邻近音节决定,习惯上将它看作连读变调或语调现象,不单独作一类声调处理。

(一)高平调例词

表4

丢①份额够测量喜爱讨好瘦奇怪骗块儿你的吃(鬼用)掺杂使掺杂等连…都开抢吗那儿蜇云鼻涕使跨发(芽)是

从表4中可以看出,载瓦语的35调出现是有条件的,若不送气塞音、塞擦音以及鼻音、边音等声母后面接松元音韵母的话,高平调一般念作35调。这时,我们可将其看作55调的变体。值得注意的是,载瓦语第一、二人称表领属格时,会出现双音节中的后一音节脱落前一音节声调改变进而合并为一个音节的情况,如我的”你”“你的”。无独有偶,彼得·赖福吉(2011:244) 也曾提到过类似情况,他指出,伊博语表示“领属”的概念——大致跟英语中的of相当——可以通过高调来表示。如:这一高调出现在表示“儿子的下巴”的短语中,“下巴”发成其中有两个低调,“猴子”发成也有两个低调,但发“猴子的下巴”这个短语时却成了“下巴”的第二个音节是高调。

(二)低平调例词

表5

?

载瓦语22调紧元音大多表示与之对应的松元音音节的使动义,见表5。此外,促声韵紧元音与22调相结合的音节在语汇中极少出现。

(三)高降调例词

表6

?

轻声一般出现在部分双音节词上,表现为时长缩短。调值有高有低,高调类调值为短调5“ ”,低调类调值为短调2“ ”。载瓦语轻声调一般会伴随元音的弱化现象,是由语流音变引起的。一般来说,轻声没有固定的读法,它的调值由往往是由其前或其后音节的声调决定的。有鉴于此,我们一般不把轻声单列一类,仅在声调描写时提出来探讨。

(四)轻声调例词

表6

?

这类声调在载瓦语中较普遍,从松紧元对立的情况看,既有表使动义的,也有表其它一般义的。

三、载瓦语声调演变

(一)声调演变研究简况

声调历来为语言研究者所重视,在语音乃至整个语言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外均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过研究。他们或从某一语言的历史演变中探究其属性,或另辟蹊径,从语音的生理、物理属性的角度考察声调的本质及其流变。

5.用于句中或分句之后,表示停顿、提示或强调。[4]199“也”在名词主语和时间状语后,都表示强调,在条件分句后,原因分句后,申说复句的前一分句后,假设分句后,都有表示停顿和提示下文的作用。[4]200共60例。如:

严学宭先生(1959)认为,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区别词和词的形态最小语音单位的声音、元音为主到产生声调、声调以从伴随地位发展到跟声、韵同等的作用来看来,远古的汉藏系语言共同的原始基础语是没有声调的,当时元音的松紧对立现象很突出,这从藏缅语族各个语言遗留的痕迹,可以窥探全面情况,差不多所有元音都用喉头松紧分成不同的元音音位。瞿霭堂先生(1981) 认为,藏语声调的起源于声母的清浊,也就是说藏语的声调首先是在同声母清浊迭合并存的状态中逐渐形成的,这不仅现代藏语方言中还保留着以声母清浊为界限的两个调的活的语言,就是从连读变调的情况中也能看出端倪。钟智翔(1999)认为,音核响度的差异是缅语从无声调语言向有声调语言过渡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缅语声韵系统的简化、语音辨义功能的衰退等则从另一个角度为缅语声调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二者形成合力,最终导致缅语声调产生。他还认为,缅语声调的产生完全是因为古缅语韵尾辅音消失、脱落而带来韵母重组及声母变化的结果。声母、韵母的演变最终影响到音核,在语音辨义性减弱的情况下,响度转化成固定的音高,声调就产生了。古缅语对立的促声韵和舒声韵随辅音韵尾的消失而生成对立的声调:促声调和舒声调。这便是缅语声调的第一次演化。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作为有声调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调必然具有其独特的语音属性。以嗓音、发声等语言的物理、生理特性作为切入点研究声调,不仅拓宽了研究领域,而且为我们认识声调提供了新的角度。江获(1998)从嗓音发声角度,提出自主与不自主调控型嗓音机制理论,其核心是:人类嗓音发声特征的变迁是声调起源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因素,而成系统的音段或特征变化则是促成声调产生的必要外因条件。朱晓农(2009)认为,奥德里古尔的声调起源观(清浊定高低;不过那时还未意识到喉音也可看作发声态)暗含了发声态的作用。江获则是首次明确了发声态的作用。他认为音高是一种超发声态,它和发声态一样,是喉头发声活动。声调是音法化了的喉头活动:包括发声态和音高。在起因问题上是前者决定了后者。法国汉学家奥德里古尔的声调研究可谓独树一帜。江获(1998) 评述说:韵尾说(即“韵尾辅音影响声调发生”说)最有影响的论述源于法国学者奥德里古尔。奥氏文章《越南语声调的起源》影响了除来源清晰的藏语外的所有声调的有关研究。一些著名语言学家,如蒲立本、西田龙雄、马提索夫、戴庆厦、梅祖麟等人都接受了这个观点。朱晓农(2009) 曾对奥氏作过如下评价,他认为奥氏先是在越南语、然后在汉语中提出了一个声调来源的天才想法:声母清浊定高低,清高而浊低,这是阴阳分调的来源;韵尾定升降,开音尾平调,喉塞尾-导致升调,喉塞尾-h(<-s) 引致降调,这是平上去的来源。此外,马伯乐、奥德里古尔、马提索夫、包拟古等国外专家学者也对声调进行过深入研究,鉴于学界已对此有较多评介,这里不再赘述。

水利大发展,投入是关键。10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载瓦语声调的演变

戴庆厦先生(1979)认为,载瓦语韵母的松紧元音是由声母的清浊转化而来的,大致是清声母使元音变紧,浊声母使元音变松。这一重要论断有助于厘清载瓦语声调演变关系,并为进一步探索载瓦语各个调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下面分别来谈谈笔者对载瓦语声调起源和发展的认识:

父亲在分豹肉时,将那个豹子胆割下带回了家。这豹子胆只能生吞,我不想吃,是母亲硬逼着我吞下肚的。说是吃了豹子胆会胆大。回想我这一生,有时还确实很胆大。

2) 当不确定加箱或减箱事件发生时见图2b),进入下一阶段t=t+1,更新集装箱序列和船舶贝内箱位序列,减箱事件对应的集装箱c4和箱位p6从序列中被删除,加箱事件对应的集装箱c7被添加到集装箱序列。

Ⅰ.载瓦语声调的第一次分化是声母清浊对立消失后产生高低两个声调。这次分化使载瓦语高低两个舒声调由音节伴随特征转化为具有辨义作用的声调,即高平调55和低平调22。与此同时,促声韵也因声母清浊而分高低两类,只不过这一演变在清浊对立消失后表现为松紧元音不同的调值。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松元音促声韵音节里不会出现高调,紧元音促声韵音节必定读高调,二者呈互补关系。因此,我们在归纳调位时不必单独归为一类。这同现代藏语很相似,说明亲属语之间的语音演变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有一定的历史承继关系。如瞿霭堂先生(1981)认为,我们同意李荣先生的“四声三调说”,在现代藏语里这种带喉塞韵尾的韵母的声调同不带喉塞韵尾的韵母的声调的差别,在喉塞韵尾没有脱落之前没有音位价值,不能自成调类。把它处理成一个单独的调类,是对调位及其变体之间的关系错误认识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不把高低两个促声调单独归为一类,但由此产生的一高一低的听感已深入人心,并在长期的语音演变过程中加固了舒声韵高低两类调。由此看来,舒促关系在载瓦语声调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Ⅱ.第二次分化导致高降调产生。如前所述,关于汉藏语降调的由来,奥德里古尔、蒲立本的观点影响较大且历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他们认为是喉塞尾-h(<-s) 引致降调,汉语的去声即源于此。钟智翔(1999) 认为,缅甸碑文中于1611年正式在长舒声调后加符号(-:)来区分中长调;短舒声调也在1768启用符号(-.)表示其调型。汪大年(2012:158、159) 通过研究碑文,认为缅文中的高降调符号(-.)1768年才出现,它的来源是喉塞尾-。通过分析比较汪大年、钟智翔的研究结果,可以做如下推断:汪著中提到的-h尾(-h尾在上古缅文中表延长)变作高平调后带短元音那部分最终演变为高降调,从以上钟智翔引文看,这个演变过程大致用了一百多年。如大家所知,高平调变为高降调有其音理上的根据。如平山久雄(1991)认为,随着音节后半发音运动的逐渐减弱(呼气量减少、声带弛缓等),高平调的末尾自然要降下来。因此高平调55(或44) 会经过554(443) 逐渐变为53(42) 然后再变到51(41)。结合以上所述,笔者认为,载瓦语和缅语在未分化前经历了因清浊声母而产生高低两个声调的阶段,后来,缅语受巴利、孟等语言文字的影响,保留了清浊声母,另外生出长短两套元音,带长元音的高平调音节即钟文所指的长舒声调,带短元音的高平调音节是短舒声调。再后来,短舒声调逐渐演变为高降调。而载瓦语在发展出高低两个声调后,声母清浊对立逐步转变为元音松紧对立,这一时期,元音还有长、短音的伴随特征。之后,带高平调的松紧元音音节(舒声韵)进一步演化,高平调紧元音舒声韵仍保持着原调值,带松元音舒声韵的高平调则最终变作高降调。该演变过程还使松紧元音的音位功能逐渐得到加强,长短元音则由原先的伴随特征逐渐降至次要地位。

我们从以上五个语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音高(Pitch)曲线稳定段(请参看各语图中最下方的线条)明显为低平调型。至于图中音高曲线的调头调尾部分呈或高或低状,前人已作过说明,如王力先生(1979) 认为,调头的降、调尾的升,都是次要的。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确定一类调是平或降时,主要看音高曲线的稳定段,调头和调尾可不作主要指标。另外,最低的平调音高往往会呈下倾的趋势,这是由调尾较长引起的,这就如同载瓦语的低平调一样,虽然听感上略显低沉且末尾有下降趋势,却不宜归为低降调。

笔者对自己所在的某地区片区20所学校全体英语教师(242名)、全体学生、教学管理者开展了英语教学方面的调查,并以就近5所城市实验小学全体英语教师(86名)、全体学生、教学管理者的调查作为参照,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981年,国家调拨100亿斤粮食支援发展食品工业。与此同时,《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制定,该纲要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四、余论

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声调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的发展演变也各具特点。因此,要想弄清楚一种语言声调的起源问题,除了作亲属语比较外,还须考虑该语言音节中声母、韵母等要素的历史演变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载瓦语声调不仅数量少,而且与声母送不送气、韵母的松与紧乃至语法手段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下是笔者根据前文所述进行的推断:

其一,载瓦语声调产生的顺序是:清浊对立产生高低两个平调→清浊对立转化为松紧元音后一部分高平调演变成高降调。于是,载瓦语“两平一降”(55、22、51)三种声调便固定成型。

2.戴庆厦:《我国藏缅语族松紧元音来源初探》,《民族语文》,1979第1期。

其三,载瓦语高平调因松紧元音的不同,其调值有差别。如:带松元音的音节往往念作高升调(35),即高平调的变体,带紧元音的音节一般读作高平调(55)。那么35调会不会随着松紧元音的消失单独发展成新的调类?目前只能静观其变。

其四,从分析使动范畴与声调的配合关系入手,可大致窥见声调演变的先后顺序。戴庆厦先生(1979) 认为,分析使动词声调的变化规律,是我们研究声调分合的一把钥匙,可以利用它得到比较可靠的证据。载瓦语主要有松紧交替、不送气送气等方式来表达自动、使动义,松元音、不送气声母表自动,反之,则为使动义。其中,松紧交替表使动范畴这一手段与藏、彝、缅等亲属语的使动范畴是一脉相承的。大凡藏、彝、缅等语言用清浊手段表示使动范畴的词,载瓦语大都以元音松紧的方式与其对应,这种亲属语间严整的对应关系说明“松紧元音来自清浊对立说”的观点是合乎音理且令人信服的。我们从表4-6可以看出,在55、22调中,用松紧元音表示使动范畴是常态,而51调中,松紧对立只区别一般的词汇义而不区别自动使动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载瓦语里的高低两个平调的产生时间先于高降调。

先贤时贤的研究均表明,汉藏语系诸语言声调的产生演变问题比想像中的要复杂,它在各个语言中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如此看来,如能对一种语言的声调作较深入细致地描写和研究,或能为与其相关的亲属语声调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文即是基于这个考虑进行的初步思考和探索。诚然,作为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系统,声调的属性与声母、韵母、连读变调、形态乃至逻辑关系以及说话人的情感均有密切联系,要弄清这些关系,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鉴于此,载瓦语声调研究的其它问题留待以后再作进一步研究。

以上例词从表1到表3依次是载瓦语22、55、51等声调同各亲属语之间进行的比较。这里作两点说明,首先,表中各语种的声调概况为:缅语有3个声调,其调值为55、22、53;阿昌语有4个声调,其调值为55、31、35、51;浪速语有3个调,其调值为55、35、31;波拉语有4个声调,其调值为55、35、31、51;勒期语有4个声调,其调值分别是:55、33、31、53;彝语(喜德) 有4个声调,其调值为55、44、33、21。其次,表1-3例词中凡是出现促声调的(彝语除外),一律并入相应的调类里,如载瓦语s k55“树”并作55调,缅语含喉塞音韵尾的音节其实际调值为4“”,本文将它们归为55调,这样处理既方便对比参照又简化了音系。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载瓦语的低平调“ ”、高平调“”和高降调“”与各亲属语有严整的对应关系。

术后患肢行悬吊固定,部分Mayo III型的患者予石膏托固定患肢,2周后拆除石膏。术后第1 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行患肢悬吊的患者,术后第1 d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石膏固定者术后1 d开始进行肌肉收缩功能锻炼,2周左右拆除石膏后行主被动屈伸肘关节。术后2个月如X线片提示骨折线消失则可完全负重进行功能锻炼。

①1950年代,原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载瓦语组深入到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西山乡、陇川县邦瓦乡(现已并入城子镇)等景颇族聚居地调查了解载瓦语的使用情况,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可作为载瓦语研究的起始时间。

①《载汉词典》,朵示拥汤、毛勒端、穆勒弄、刀秀华编著,德宏民族出版社,2010年。所引例词见第135、136页。另外,笔者认为该著中其它标作21调的词也当为22调。

②见《载汉词典》第410页no21“牛”、257页kjo21“听”、第160页t o21“爬”、第383页mjo21“多”、第276页kho??“苦”。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载瓦语的调类系统当为“两平一降”,21调改为22调更符合实际读音。从亲属语比较的情况来看,载瓦语声调系统里有个低平调也更好解释其演变规律。

①调查对象为德宏州陇川县民族中学阿昌族教师张益娟女士。

②此栏国际音标中的括号里的调值(35)的出现有条件,是55调的变体。

参考文献:

1.戴庆厦:《载瓦语声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其二,载瓦语的促声韵调还保持着习惯性音高,即松元音低紧元音高(送气促声韵均为高调)。归纳调位时将它们并入相应的调类即可。另外,载瓦语塞音韵尾保留着-p、-t、-k、-等一套较完整的塞音韵尾,还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它们对声调来源有何影响。

3.徐悉艰、徐桂珍:《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民族出版社,1984年。

4.王力:《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79第4期。

5.严学宭:《汉语声调的产生的发展》,《人文杂志》,1959年第1期。

6.瞿霭堂:《藏语的声调及其发展》,《语言研究》 (创刊号),1981年。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新西兰是中国乳制品最大来源国,其份额占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35%左右。2008年中新自贸协定签署后,其乳制品进口在中国市场份额较自贸协定签署前发生了明显的提升,如表2所示。主要原因是中新自贸协定签署后实施的乳制品出口零关税贸易政策对进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7.江获:《论声调的起源和声调的发生机制》,《民族语文》,1998年第5期。

8.朱晓农:《声调起因于发声》,《语言研究集刊》 (第六辑),2009年10月。

9.汪大年:《缅甸语汉语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2012年。?

作者贡献声明 江俊宏:收集数据,参与选题、设计及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撰写论文;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林仲:收集数据,参与选题、设计和修改论文中的关键性结果、结论,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吴荣瀚:收集数据,参与选题、设计和修改论文的结果、结论

甘肃省临泽县辖鸭暖、倪家营2乡,新华、蓼泉、板桥、平川、沙河 5镇,74个村,7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2万人,占总人口的86%。近年,临泽县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卫生、供水量不足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4项,解决了44个村1.8万户6.92万人的饮水问题。

10.钟智翔:《论缅语声调的起源与发展》,《民族语文》,1999年第2期。

11.彼得·赖福吉 着张维佳 译 朱晓农 衣 莉审校:《语音学教程》 (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

12.平山久雄:《汉语声调起源窥探》,《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

3) 对比模型B、C和模型D、E,可知增设的抗震墙在结构中不参与承受竖向荷载时较参与承受竖向荷载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何勒腊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