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近四十年来国内缅甸语研究述略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引言

缅甸语是缅甸联邦的通用语,使用人口约五千四百万。缅甸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语言,缅语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经过千年的历史演变,缅甸语形成了复杂的变音现象和文白异读现象。从语言系属上看,缅甸语与我国的景颇语、载瓦语、波拉语、勒期语、浪速语、阿昌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具有亲缘关系。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关注缅甸语研究,不论是共时研究还是历时研究,语音研究还是语法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此,笔者通过在CNKI上检索,从1983年至2017年近四十年间,国内学者共发表缅语类文章56篇。其中,期刊论文16篇,硕士论文39篇,博士论文1篇。如图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1983至1994年这11年间,研究缅甸语的文章仅有2篇。这一时间段,国内缅甸语研究处于停滞阶段。而1996年以后,缅甸语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2011-2017年6年间,缅甸语研究备受关注。

二、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笔者对所检索到的文章进行了分类,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关于缅甸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音、词汇、语法、语言对比四个方面,研究趋势倾向于缅甸语的本体研究。如图所示:

(一)语音研究

汪大年的《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历史演变》(1983) 从辅音韵尾的变化对缅甸语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指出缅甸语本身发展的规律,为研究亲属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李永燧的《缅彝语调类:历史比较法的运用》(1996) 运用比较法对缅彝语的4个祖调及其子调和次子调进行了描写分析,并描述了其在20多种语言中的反映形式,指出缅彝语声调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受声母(如清浊、送气不送气等)和韵母(如元音的长短、松紧、辅音韵尾等)的制约。李永燧的《共同缅彝语声母类别探索》(1996) 通过对缅彝语20多种方言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共同缅彝语声母四分法,其中清声母和浊声母内部各有不同的类,即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共四类,指出原始藏缅语辅音前缀发展到共同缅彝语阶段已消失或已融入到声母之中。钟智翔的《论缅语声调的起源与发展》 (1999) 指出缅语经历了一个由无声调到有声调的发展过程,作者从“音响顺序原则”出发,提出导致缅语声调产生的原因是语音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指出辅音韵尾的消失所导致的语音变化是缅语声调起源的关键而舒声调中韵腹元音的长短分化与对立则是缅语声调发展的动力。曾晓渝、陈平的《从妙齐提碑文溯缅语声调之源》 (2000) 通过比较妙齐提碑文与现代缅语同源词的语音对应关系,指出缅语声调的产生与古缅语韵尾的消变直接相关,解释了现代缅语四声中的高降、短促二调源于古代的促声,低平、高平二调则导源于古代的舒声。潘悟云的《缅甸文元音的转写》(2000) 指出缅文时代有七个元音在这个基础上,对更早年代的古缅甸语的元音系统进行了讨论,把古缅语的元音构拟为六个,又各分长短音。江荻的《缅甸语复合元音的来源》 (2002) 以缅语为实例,阐释了藏缅语言单元音演化为复合元音的过程,指出长高元音音核随着周边性特征的转变逐步下移并形成复合元音的过程。黄树先的《汉缅语的音节结构》 (2002) 通过比较上古汉语唇音加流音、喉牙音加流音声母的构拟形式与缅语、景颇语和南岛语的读音,指出早期的汉语和缅语同景颇语及澳泰语一样,以双音节词为主。钟智翔的《论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 (2007) 运用历史语言学理论方法,通过核心词比较、亲属语言对照等方式,重构早期缅语语音状况,分层次、多角度地阐释了缅语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更好地解决了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问题,为藏缅语进一步研究作了铺垫。戴庆厦的《语言接触与浊音恢复——以缅甸语的浊音演变为例》 (2011) 通过缅语古今对比、缅语与亲属语言比较,指出缅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历史上几近消失,现代缅语浊塞音、浊塞擦音在音位系统中的恢复,主要是由语言接触借用外来词引起的。汪汝会的《原始缅语的重构》 (2013)对缅语支的五个语言点仰光话、阿昌语、仙岛语、载瓦语、浪速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构拟了原始语音系,建立了五个语言点语音对应数据库,收录了1822个语素,并建立了严格的声韵调语音对应规律,为进一步的缅语支甚至是藏缅语比较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指出原始缅语的声调有6个,声母有29个,韵母有20个,还对缅语支语言中的22个基本词汇进行了构拟,指出仰光话、阿昌语、仙岛语与载瓦语、浪速语是两大支系。潘晓声的《彝缅语中的近音与浊擦音》 (2014) 通过实验与比较,指出彝缅语中的一些浊擦音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摩擦成分的近音,认为要把它们处理为浊擦音还是近音,应结合音系分析与历史比较。

就语音研究而言,学者们主要从辅音、声调、元音三个方面对缅甸语进行研究,通过语料收集以及历史对比研究,总结出缅彝语声调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受声母和韵母的制约,导致缅语声调产生的原因是语音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指出辅音韵尾的消失所导致的语音变化是缅语声调起源的关键而舒声调中韵腹元音的长短分化与对立则是缅语声调发展的动力,缅语声调的产生与古缅语韵尾的消变直接相关,解释了现代缅语四声中的高降、短促二调源于古代的促声、低平、高平二调则导源于古代的舒声,总结了缅甸语的7个主要元音和缅甸语语音的演变过程,为亲属语言的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词汇研究

学者们近几年对缅甸语语法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的聚焦于缅语状语的语序和汉语有相同、相似之处,有的则分析比较了汉语和缅语的否定表达方式,为进一步认识缅甸语的句法功能和特点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来解释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加深了对缅甸语语法的本体认识,而且有助于缅甸语研究的发展。但是,国内学者对缅甸语语法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缅甸语语法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蓝美英的《汉缅状语对比研究及偏误分析》(2011) 通过比较汉、缅语状语的异同,为汉、缅语初学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借鉴。黄佳丽的《现代汉语否定词“不”与缅甸语否定词“ma53”对比》 (2012) 指出现代缅甸语的否定词只有“ma53”,两种语言的否定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多差异,比较了汉语的否定词“不”与缅甸语的否定词“ma53”对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的否定和对助动词、动宾短语、连动式的否定。汪文婷的《缅汉语述宾结构对比分析》(2012)对缅、汉语的述宾结构的语序、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在述宾结构中缅甸语有宾语助词,而汉语却没有宾语助词,揭示了汉语与缅甸语两种语言的句法关系的特点。张晓琼的《汉缅语否定表达对比研究》(2013)对汉语和缅语的否定表达概述、有标记的否定表达和无标记的否定表达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杨汉鹏的《缅汉比较句对比研究》 (2016) 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对比分析方法对缅、汉比较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张东强的《缅甸语话题句结构研究》(2017)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描写法以及语言学理论对缅甸语话题句的结构进行考察,揭示了缅甸语话题和主语的区别,指出缅甸语话题化的手段,包括话题前置和使用话题标记。

技术创新性检索“两步法”研究——以专利为视角 .....................................................周胜生 08.48

计莲芳的《骠缅语文关系浅析》 (1996) 指出骠语是一种与缅语十分相近的已消亡的藏缅语,从词汇、语音、语法三方面将骠、缅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了骠语对缅甸语的发展演变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对骠、缅文字的声调符号进行对比及对古缅文进行分析,指出了缅语中的三种声调在创立文字之时就已存在。李永燧的《论缅彝语》 (1999) 指出共同缅彝语是原始藏缅语分化过程中一个支流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语言形式,指出缅彝语言同源语素的分布是它们的亲缘关系的重要方面,阐释了缅彝语语音、语法等方面的一些主要特征,揭示出缅彝语是一个独立的语支,其内部又有缅语分支和彝语分支。汪大年的《仰光话和土瓦方言比较研究》 (2000)通过土瓦方言与缅甸语标准话——仰光话在声母、韵母及词汇方面的比较,初步探讨了缅甸语中的复辅音 pl、tl、kl、pr、tr、kr等的变化规律和历史变化轨迹,指出缅甸语有清辅音浊化的趋势,揭示了p、t、k等清塞音韵尾消失和喉塞音“”韵尾的产生过程以及m、n、等鼻辅音韵尾的变化方向和规律。汪大年的《缅甸语东友方言》 (2007) 通过对东友方言与仰光话的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东友方言在语音、构词、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张艳春的《汉缅比喻修辞格对比研究》 (2016) 对汉、缅比喻修辞的结构、喻义、喻体、修辞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近年来缅甸语与缅甸国内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将缅甸语与缅甸国内方言进行对比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缅甸语的特点,并为缅甸语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少数民族语言比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语法研究

(1)#1主变失电。10kV1M无压、无流,不管501开关是否断开,若无闭锁信号512备自投装置充电完毕后,经3.0s延时跳开501开关,合上512开关。

李永燧的《缅彝语语素比较研究》 (1994)从语素角度探讨了缅彝语词汇的同源关系。通过比较分析,指出缅、彝等10多种语言语素异同的大致情况,提出同源语素分布的观点,认为缅彝语语素有自由分布、条件分布和综合分布等3个基本类型,同源语素义在比较语言中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计莲芳的《缅语中的藏缅语对应词辨析》 (1997) 指出缅语大多数词与其它藏缅语是对应的,但也有个别词不对应,认为有的词素在现代缅语中只起搭配作用,在亲属语言中作为主要词素保留或部分保留了原义以及亲属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是否对应是研究同源关系的关键。高凯敏的《汉缅语四音格词比较研究》 (2007) 指出四音格词虽然是汉缅语词汇系统的共同词汇单位,但在语音、结构、语义等方面有着细微的异同,揭示了现代汉缅语四音格词的共性和个性是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受到语内和语外因素而形成的结果。李堂英的《缅语和哈尼语名量词比较研究》 (2011)指出缅语和哈尼语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着亲属关系,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名量词进行研究对比,认为缅语的形状量词、类别量词和度量衡量词都比哈尼语丰富,而哈尼语的反响型量词更丰富。吴爱菁的《缅汉量词比较研究》 (2011) 指出汉语和缅语虽然同属一个语系,但它们的句子结构、语言的发展程度都不一致,从而在量词的产生和演变、共性和个性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杨虹的《汉语动态助词与缅语动态助词对比研究》 (2011) 指出汉语与缅甸语的助词在语序中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在语法范畴、功能及位置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认为缅甸语句子的语序不像汉语那样严格,而汉语的语序是比较固定的,助词的位置在语序中也相对稳定。王青华的《现代汉语缅甸语形容词重叠式比较研究》 (2012)通过对汉语和缅甸语形容词的比较,揭示了汉语与缅甸语形容词重叠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区别。张娅琴的《缅甸语和纳西语名量词比较》 (2012)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对比分析法对这两种语言的名量词来源、分类以及语法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出缅语和纳西语的共性和差异。黄艳的《汉语和缅语名量词比较研究》 (2012) 指出汉语和缅语的名量词研究现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并揭示出两者的共性及差异,认为古汉语的反响词已消失而缅语仍在使用,否定了“汉语的形象色彩是汉语量词独有的特点”,认为缅语量词也有这个特点。高萍的《缅甸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 (2012) 主要从语音形式、语素组合两个方面对缅甸语服饰类词汇进行归类分析,运用语义场理论,指出缅甸语服饰词汇系统的内部义位关系。李英的《缅甸语谚语语义研究》 (2012)指出缅甸语中有许多反映缅甸人民生活情形的谚语,认为研究这些谚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缅甸语,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缅甸文化。克自雄的《现代汉缅语亲属称谓比较研究》(2012)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缅甸语、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吴耶瓦达的《缅文〈转法轮经〉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 (2012)对《转法轮经》中巴利语借词的语音形式、语义类型、借入方式、结构类型、语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唐秀现的《当代缅语新词汇研究 (1988-2011)》 (2012)指出缅甸与英国、日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进入缅甸语,使得缅语的词汇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庞俊彩的《现代社交中汉缅称呼语的使用研究》 (2013) 通过比较汉缅称呼语的差异,进一步了解汉缅语的文化底蕴如何应用到具体的交际中。何亚琼的《缅甸语拟声词研究》 (2013)指出缅甸语的拟声词与其他词类相比所占比例较少,但却最具生活气息,揭示了缅甸语拟声词的构词法、特点和语法功能。段达妹的《缅甸语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 (2014)通过对缅甸语与汉语人称代词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缅甸语与汉语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朱君的《试论缅语委婉语的生成机理》 (2014)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原型理论、语义学等相关理论,阐释了缅语委婉语的生成机理。施润润的《汉缅量词比较及教学对策研究》 (2015) 以汉、缅语量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共有量词和独有量词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比较,对缅甸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杨晶晶的《汉缅成语对比研究》 (2015) 通过对汉缅成语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汉缅成语在语法结构和语义应用方面上的异同。李彬彬的《汉缅谜语对比研究》(2015)以汉、缅谜语的起源、历史、种类、为比较研究的对象,指出汉、缅谜语的特征的异同。赵义桃的《缅甸语和白语名量词比较研究》(2015)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对比分析法对缅、白语的名量词来源、分类以及语法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种语言都是准发达型,在分类和次分类上很相似。诗黛雯的《汉缅俚语对比研究》(2015)以现存汉缅两种语言中口语里丰富的俚语作为语料,参考文化语言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分类法、对比研究法揭示了汉缅俚语的差异。余金贤的《汉缅拟声词对比研究》(2015)指出汉语和缅甸语中都有使用拟声词的习惯,因为中缅两国之间文化、民族、环境不同,摹拟声音时所发出的声音也会有所不同。韦忆兰的《缅汉语构词法比较及缅甸学生学习汉语构词法偏误分析》 (2015) 指出缅甸语与汉语的构词法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王家婷的《汉缅动物量词对比分析》 (2016) 以汉、缅语中与动物相关的常用量词作为研究对象,从两种语言中量词的分类、语义、语法、句法位置、重叠使用等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陈晓琦的《汉缅身体部位词对比研究》 (2016) 以汉、缅语身体部位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现代词汇学、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汉、缅语中表示人体部位的头、四肢、躯干和内脏等名词进行对比,进而再选取汉、缅语中人体最灵巧的部位词进行构词比较研究,最后从语义范畴、隐喻认知心理和语言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陈杨许的《缅甸语语气词研究》 (2016) 对缅甸语语气词展开分析与研究,指出语气系统和语气之间的关系以及语气词类属分歧的问题。高晓艳的《缅甸语形容词形式研究》 (2016)分析了缅甸语形容词的主要构成形式、语法功能以及构词条件。郭贇的《缅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 (2016) 选取了缅甸语和汉语中共有的7个基本颜色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方玉琼的《缅甸语词缀研究》 (2017) 运用描写法、举例法和归纳法对缅甸语词缀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对缅甸语的前缀、中缀和后缀进行了分析,指出缅甸语中可以做后缀的语素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可以做前缀和中缀的语素。何庆玲的《缅甸语动词名化研究》 (2017) 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指导,以缅甸语动词名化为研究对象,对缅甸语中动词名化的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缅甸语动词名化的规律及语用价值。

(四)语言对比研究

不难看出,近几年学者们更多关注与缅甸语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对比研究,特别是与国内少数民族语的对比研究,不仅从语素角度探讨了缅彝语词汇的同源关系,提出同源语素分布的观点,还比较分析了哈尼语、纳西语、白语与缅甸语的异同。

在生命的遗言中,他写道:“只有在分享之时,幸福才是真实的…我的一生非常幸福,感谢上帝。再见,上帝保佑你们每一个人。”落款是“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斯”,就在几个月前,他还试图将这个名字从人间彻底抹去,而代之以“超级流浪者”,对名字的接纳宣告着他对自身“存在”的认同、对生命意义的全然接纳与领悟。

The mobility pre-factor μd0 is much larger in x ranges where a cubic window function is valid, i.e. in a very small neighborhood of x = 1. Hence, we take as a representative value, the average of those values valid in the largest ranges of x, i.e.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quadratic window functions:

三、结语

[1]戴庆厦.语言接触与浊音恢复——以缅甸语的浊音演变为例[J].民族语文,2011(02).

参考文献:

纵观近四十年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对缅甸语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关注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研究成果稳步增长,研究方法也越趋多元化。以前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词汇、语法语言本体的研究,现在更趋向于进行全方位地综合研究,甚至开始关注缅甸语与亲属语言及方言的对比研究。尽管如此,但我们仍要看到,关于缅甸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是否能找到新的研究突破点,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也值得深思。

[2]汪大年.缅甸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汪汝会.原始缅语的重构[D].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岳麻腊.缅甸语研究综述[J].南开语言学刊,2008(1) .

[5]钟智翔.论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7.

姜堰区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区内的农业园区和沈高镇“区镇合一”,形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沈高农业园区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科技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影响深远的特点。农业园区中的河横村打造了五大系列,包含十多个品种绿色食品的支柱产业,被誉为“绿色食品之乡”。

许瑞娟,杨娇,尹定勇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