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河南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空间演变与模式总结

更新时间:2009-03-28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蓝图逐渐清晰,中原城市群战略以及郑汴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尤其是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顺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叠加,使得河南省的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拥有了新的内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着新的内外部环境。因此,系统梳理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区域之间城镇化结构特征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的推动力,对于未来河南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政策环境密切相关,而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该地区对既定外部环境的反应程度。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家层面实施的城镇化战略以及河南省相机做出的一系列反应的基础之上,试图从1978年以来河南省与全国城镇化率的数据对比中寻找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贸易问题专家哈姆斯表示:“大型在线服务提供商正在稳步扩大其市场力量,并且以不惜损害实体零售贸易的手段来确保自己获得越来越大的蛋糕。”从利润丰厚的圣诞节生意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每五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人喜欢在网上购买圣诞礼物。而在一年前,德国的电子商务用户数量只是目前的一半。

1.缓慢起步阶段(1978—1987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重新回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在农村改革的带动和促进下,城市和国企也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国家有选择地在若干城市进行改革试点工作。1978年之后,乡镇企业成为亿万农民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现实途径,乡镇企业的载体自然而然就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这一阶段城市改革试点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发展小城镇来展开。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思路,1984年中央又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即允许农民自带粮进镇务工经商落户,诸如此类的政策松绑基本是围绕发展小城镇和农民进乡镇来展开的。

  

图1 1978年以来河南省与中国城镇化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河南统计年鉴2016》整理得到

1988-2002年间,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从“小城镇”到“中小城市”,再进一步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基于对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延续,1987年之后国家层面又进一步强调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等重大历史节点都体现出了小城镇战略依然是国家层面的主基调。与此相对应,在1988-2000年间,河南省在贯彻落实发展小城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1990年,在时任河南省代省长李长春的主导下,河南官方正式提出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口号,这是传统农业大省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不再把自己束缚在“把农业搞好”的思维定势中。河南省立足自身实际,逐渐探索出一条农业大省特色城镇化的实现之路,即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全面发展农村的商品经济,把大力发展城乡集体工业作为振兴河南的战略措施来抓。在这一系列努力下,1993年3月,河南出现了“十八罗汉闹中原”的局面,将巩义、偃师、禹州、邓州等18个县(市)确定为改革、开放、发展的“特别试点县(市)”,赋予其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特殊政策,以活跃县域经济,带动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1]

2.快速推进阶段(1988—2002年)

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及时预测预报,为洪水调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07年7月9日20时,在濛洼分洪决策的关键时刻,水文部门提前两天预报王家坝将超过保证水位,提前一天预报洪峰水位将达到29.6m,超过濛洼分洪水位0.3 m,为濛洼蓄洪区的及时启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群众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这一时期,河南省根据国家关于多搞小城镇、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总体方针,确定了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但由于河南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人口大省,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还没有跳出“农业思维”的范式,同时本地又缺乏足够多的小城镇作为载体,总体来看这一阶段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并不尽如人意。上图数据显示,河南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3.6%上升到1987年15.1%,十年间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5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逐步扩大趋势,两者差距从1978年的4.3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到1987年的10.2个百分点。因此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并没有改变河南省城镇化相对滞后的窘境,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河南省城镇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以“十五”计划为开端,我国城镇化道路开始在反思中重构。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确立了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指导方针。在城镇化从小城镇发展的反思与重构过程中,河南省走在了前列。河南省早在“八五”计划时期就已提出“中原城市群”的概念。1995年河南省六次党代会上,提出“继续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编制“九五”计划时,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统一协调中原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2]

虽然在这一阶段河南省城镇化战略的反思与重构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在现实中基本上还是以小城镇推动为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这一阶段河南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仍然是靠小城镇发展来推动。上图数据显示,河南省的城镇化率由1988年的15.3%上升到2002年的25.8%,十四年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大大高于上一阶段的年均增长量。虽然纵向来看发展势头喜人,但该阶段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两者的差距从1988年的10.6个百分点上升到2002年的13.3个百分点。值得说明的是,虽然该阶段差距仍然在扩大,但是扩大的幅度保持稳定并呈逐步收窄趋势。2003年成为差距从扩大到缩小转变的关键点,即从2004年开始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开始呈缩小趋势。

3.加速推进阶段(2003—2009年)

十六大以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逐步升级到如何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和形成有效的区域分工,因此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以及以城市群为基础培育区域增长极日益受到重视。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在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同时,要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该建议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并明确要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形成若干新城市群”。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战略进行了完善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论述确立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即统筹考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推进问题。

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总体方针的指引下,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河南省“十五”计划就已经明确提出“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制定河南全面建设小康规划纲要时明确指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3年8月,《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出台,正式将“中原城市群”确定为河南今后一个时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随后,在李克强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规划建设郑东新区、谋划中原城市群、振兴小城镇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展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空前增强。[3]2005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中原城市群,重点建设省辖市和县城”作为“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2006年10月,在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体系合理、发展集约、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路子”。这一时期,河南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之一,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了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势头强劲,河南省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27.2%提高到2009年的37.7%,七年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量1.5个百分点,正好是1988-2002年均增长量的两倍。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的差距没有进一步扩大的时间节点出现在2003年,之后差距呈缩小趋势,数据显示两者的差距从2003年的13.3个百分点缩小到2009年的10.6个百分点。

在协调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河南省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和丰富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把城镇化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性、关键性、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在发展战略上,从“城镇化战略”到“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再到“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发展布局上,从提出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到明确“建设大郑州”,从“形成若干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到“着力培育城市群和城市组团,促进城镇布局与综合交通体系有效衔接”;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产业为基础、就业为根本、住房和学校牵动,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在这一系列探索和努力下,河南省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和集约化的城镇化的发展之路逐步获得国家认可。2016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郑州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为全国仅有的8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2016年12月29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进一步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24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郑州市要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做出更大贡献。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河南省的核心增长极进一步拓展,从郑汴一体化到郑汴港“金三角”进一步过渡到郑州大都市区,河南省迎来了新型城镇化系统性协调推进的快速发展阶段。

加的夫语法认为,主要动词在小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个小句要表达的过程需要通过小句中的主要动词(Main Verb)来体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让”字共有5个含义,其中有4个动词含义和1个介词含义。这4个动词含义可以表示“谦让”、“出让”等等,可以作为小句的主要动词。因此,在现代汉语“让”字句中,“让”字的用法之一是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此外,“让”字后面还可以连接补语成分形成“动补结构”,例如例句(1)“机动车礼让行人”。

2010年之后,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城镇化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从“数量”城镇化向“质量”城镇化转变,经历了从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到重视人的城镇化的演变。因此这一阶段可以概括为通过城镇化协调推进工业发展、信息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以及人的城镇化,可以称之为协调推进阶段,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标志着新型城镇化进入一个新阶段。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重点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

4.协调推进阶段(2010年至今)

当然这三类因素作用的途径及效果相互交叉在一起,并没有办法在技术上相互分离开来。但是地域单元和地形条件属于客观存在的,这两种因素都以某种方式被融合进经济因素之中。比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域单元越小,越有可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又比如,平原面积越大,经济基础可能反而会比较弱。基于此,本文判断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城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河南省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及特点

1.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这一高风险领域的应用势必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如节点个人私钥丢失将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于整个网络的恶性结果。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储存模式,每一节点都是平等的法律个体,监管层尽管全程监管,也仅仅是管理技术本身,而不再像中心化的监管机构对数据安全承担法律责任。区块链技术应用,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其创新性规则必然会与社会规则、国家法律规则发生冲突与矛盾,法律责任划定更加困难。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巨大,社会支付需求多样化,一部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提议到讨论到最后出台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正是由于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才能激发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的创新力。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充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源于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外流而实现被动提升的。但是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外需的萎缩迫使沿海外向型的产业向内地转移,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给处于内陆的欠发达的河南省带来了工业化的契机。在人口外流及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化的双重作用下,河南省各省辖市城镇化率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本文用2010年和2015年* 更长时间段的考察是本文本来的出发点,但是由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2010年,2010年及以后各年相应人口数据都根据六普进行了调整,如果从时间趋势来看,这样的处理会使2010年前后的城镇化率变得不规则,趋势性的结论很难得出,故本文只能用2010年作为基期。河南省各省辖市城镇化率对比来说明该趋势,具体见下图。

  

图2 2010和2015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城镇化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6》整理得到*许昌、漯河横轴括号中的内容意味着在2010年其所对应的数据为漯河、许昌。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在2010-2015年这六年间,河南省各省辖市城镇化率都在稳步提高,城镇化率最高的是郑州市(63.6%↑69.7%),最低的是周口市(29.7%↑37.8%)。年均增长量最高的是濮阳,年均增长量为1.8个百分点,最低的是郑州,年均增长量为1.2个百分点。除了郑州以外,其他省辖市的年均增长量都在1.5-1.7个百分点之间,并没有显而易见的数量上的差别(年均增长量具体见表1)。从空间相对位置变化来看,各省辖市城镇化率水平排序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只有许昌从第十位上升一位至第九位、漯河从第九位下降一位至第十位,两者排序互换了位置,其余省辖市排序不变,说明河南省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分析,如果把河南省平均水平当作衡量标准,河南省各省辖市的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省辖市有郑州、济源、鹤壁、焦作、洛阳、三门峡、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十市,而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省辖市有安阳、开封、信阳、南阳、濮阳、商丘、驻马店、周口八市。可以把河南省十八个省辖市划分为四个梯队,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十城市为前三个梯队,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为第四梯队。具体来看,第一梯队为郑州市,城镇化率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济源市,两者之差为11.7个百分点;第二梯队为济源、鹤壁、焦作、洛阳、三门峡,除了鹤壁在地理空间上属于豫北以外,其他大致位于豫西、豫西北,这一区域属于河南省传统工业强市;第三梯队为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基本上围绕在郑州的南北两面,除了平顶山是传统工业强市外,其余都是新型的工业化城市。而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八个省辖市大致位于豫东、豫南、豫西南、豫北,在空间上基本连接成一体,这一区域是河南省传统农区的代表,工业基础弱,城镇承载能力差,这是第四梯队。

 

表1 2010-2015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量 单位:百分点

  

地区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年均增长量1.211.651.661.561.651.531.591.561.78地区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年均增长量1.691.681.471.661.701.681.621.671.72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6》整理得到。

2.人口净流出规模与城镇化率水平成反比,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口回流的倾向

城镇化率的变动是依靠人口的城乡流动来实现的,河南省各省辖市城镇化率的结构变化特征可以从人口流动的结构变化特征来找到支撑。表2和表3列举了2011年以来河南省各省辖市人口净流出规模和人口净流出规模占本市户籍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两个表结合来看可以有以下三个结论:

位于梅村伯渎河畔的泰伯庙不仅成为祭祀泰伯的中心,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吴氏宗亲对祖先的记忆之地,更是成为激发文化自信、文化惠民的多元文化空间。2016年,梅村把“致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写进了“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打造梅里文化小镇的构想。

从表4可以看出,郑州市人均GDP从河南省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济源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二位,城镇化率排名前两位的郑州和济源两市其人均GDP也位于河南省的前两位。城镇化率比河南省平均水平高的十个省辖市中,只有新乡、平顶山的人均GDP在十名开外,新乡长期维持在第十二位,平顶山从第九位下降到第十三位,下降幅度明显。相应地在城镇化率第四个层次中的八个省辖市中,濮阳(九)和安阳(十)在前十名行列,剩余六市人均GDP在后几位徘徊。因此,城镇化率较高的省辖市,其人均GDP水平也相对较高,城镇化率较低的省辖市,其人均GDP水平也相对较低,两者大体呈现出正向对应关系。

第二,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其人口净流出规模相对较低。进一步地,人口净流出的城市中绝对规模在40万人以内的有新乡、濮阳、洛阳、焦作、漯河(16)、三门峡、鹤壁七市,除了濮阳人口净流出规模占户籍人口比重(7.9%)相对较高之外,其余六市都在6%以内,表明这六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出规模相对较小。相对较小的人口净流出规模和相对较低的人口净流出规模占户籍人口比重表明这些地区人口外流相对于其户籍人口并不很突出。

第三,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人口回流的倾向。2011-2015年间出现人口回流倾向的有洛阳、许昌、漯河三市。其中,洛阳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31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28万人,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26万人;许昌从2014年的56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55万人;*许昌虽然只有一年数据,但是从其2016年的统计公报可以得到2016年的人口净流出规模为54.61万人,而2015年为55.46万人,人口净流出规模呈下降趋势能进一步得到验证。漯河从2012年的19万人每隔一年下降1万人,至2015年下降至16万人。出现人口回流倾向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经过多年大规模的人口外流,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几近消耗殆尽,人口流动的拐点在这些区域较早地到来。

真力时在品牌创立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中,不断创造出载入史册的大师之作,这其中尤以高复杂时计最为显赫。三问、双芝麻链、偏心陀飞轮、陀螺仪……细密精微的零件构成精妙复杂的机械宫殿,登峰造极的制表技艺由此可见一斑。包括尊贵系列与旗舰系列在内多款难得一见的全球顶级限量款精品腕表均来到现场,在传奇时空中齐展真容。

 

表2 2011年以来河南省各省辖市人口净流出规模变化趋势  单位:万人

  

地区20112012201320142015全省11011137118812261242郑州-150-162-169-178-186开封4044475962洛阳2830312826平顶山4042424548安阳5665677171鹤壁11022新乡2730333335焦作1114151617濮阳2826303031许昌5053555655漯河1819181716三门峡23334南阳151151162178180商丘154163172179182信阳240215222224230周口225245252256261驻马店179198206207210济源0-2-3-3-3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河南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表3 2011年以来河南省各省辖市净流出规模占户籍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单位:%

  

地区20112012201320142015全省10.510.811.211.511.6郑州-20.4-21.9-22.5-23.4-24.2开封8.08.69.211.512.1洛阳4.14.34.44.13.7平顶山7.67.87.88.28.8安阳9.911.411.712.212.2鹤壁0.90.90.21.41.5新乡4.65.15.55.45.7焦作3.13.84.14.44.6濮阳7.36.87.67.77.9许昌10.411.011.411.411.3漯河6.56.86.66.25.9三门峡0.71.31.21.41.7南阳13.012.913.815.115.3商丘17.318.219.119.820.0信阳28.225.225.825.926.4周口20.121.822.322.522.9驻马店20.222.223.023.023.2济源0.3-2.6-3.8-4.4-4.5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河南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3.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成正比,但GDP比重的动态变化与城镇化率高低呈反比

新型城镇化下的人口流动遵从要素流动的大方向,而一个区域对要素的吸纳和吸引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受经济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化率的高低和经济实力的大小并不会保持一致,但是从动态来看双方的变动方向应该会趋于一致。

第一,人口净流入地区只有城镇化率排在前两位的郑州和济源两市。郑州是河南省经济聚集中心,人口和要素向其集中是必然趋势。而济源是河南省省辖县级市,地域单元在十八省辖市中最小,较好的经济基础在相对较小的地域单元中也使得济源具有较强的要素吸纳能力,促使济源成为人口净流入地区。而且相对于其户籍人口,郑州和济源净流入的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这里关键的是传导条件——如无传导条件,就不能认为是传导阻滞,那就有可能合并干扰现象。图5中所有P波均未下传心室,包括落在正常不应期结束之后(T波后)的所有P波,也就是说,T波结束后,尽管具备传导条件但P波仍未能下传。这就说明这些患者房室传导系统的病理性不应期的延长已占据了整个心动过周期,导致P波完全被阻滞而未能下传心室。

从GDP的动态演变来看,一个地区城镇化率越高越意味着该地区拥有较高的要素聚集能力和发展潜力,其GDP在总体中的份额应该会不断提高。在这个逻辑框架下,河南省各省辖市GDP比重的变化应该和城镇化率的高低大致保持一致。但结合图 2和表4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省辖市而言,其GDP比重的变化与城镇化率的高低呈现反比。反比特征比较明显的有两类:第一类是开封、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区域,这一类区域是典型的农区,经济基础较差,城镇化率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使得这几个区域的GDP在河南省的大盘子里得到缓慢提升,2010-2015年间GDP占比均增加了0.3个百分点;第二类是平顶山、洛阳、三门峡、漯河、焦作、济源等区域,这些区域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GDP比重却在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1%、0.7%、0.4%、0.3%、0.2%、0.2%。其余省辖市的GDP比重变化与城镇化率的高低基本保持一致。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判断依据与具体类别

1.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判断依据

河南省各省辖市城镇化率出现如图 2所示的分层是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经济基础,一个地区人口是否外流以及外流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是由本地产业基础决定的,产业基础越好,吸纳劳动力就越多,本地劳动力外流自然就相对较小,而吸纳的外地劳动力以及未外流的本地劳动力基本都进入到产业基础较好的城镇,使得城镇化率水平较高,郑州是这一类区域的代表。第二类是地域单元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域单元面积的多寡也是造成城镇化率高低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较小的地域单元使得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扩散性较好,对全域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会推动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济源、鹤壁、漯河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第三类是地形条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平原面积越大,人口在空间上越分散。而非平原面积越小,人口相对而言会更集中,有限的城镇聚集的人口就相对更多一些,城镇化率也会相对较高,济源、鹤壁、三门峡是典型代表。

(2)资源导向型的主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工业化更多的是起源于资源导向型产业的率先发展。依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某些特定区域的资源型产业起步较早,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因此该类型区域大体遵循“资源型区域——主动工业化——主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即“资源导向型的主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表4 河南省各省辖市人均GDPGDP变化情况 单位、%

  

地区2010年人均GDP人均GDP排序2015年人均GDP人均GDP排序2010年GDP比重GDP排序2015年GDP比重GDP排序GDP比重变化郑州47608277179117.4119.612.2开封197501335326114.0134.3130.3洛阳35762551696510.029.32-0.7平顶山26730933991135.664.512-1.1安阳253301036695105.755.09-0.6鹤壁2853174467871.8171.9170.1新乡211961234562125.195.360.2焦作3576745459045.475.27-0.2濮阳21787113684293.3153.6140.2许昌3053665016265.745.840.2漯河2697483798782.9162.716-0.3三门峡3917635568133.8143.415-0.4南阳191451428653158.437.73-0.7商丘150851624940174.9104.910-0.1信阳169361529351144.7115.080.3周口129441823728185.385.650.3驻马店141171726032164.5124.9110.3济源5049116779721.5181.318-0.2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6》整理得到

总体来看,河南省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8.8%提高到2015年的46.9%,六年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量为1.4个百分点,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而同期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除了2010年(11.1%)比2009年(10.6%)扩大之外,其余年份均呈不断缩小态势,两者差距从2010年的11.1个百分点缩小到2015年的9.3个百分点。

2.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1)就业导向型的主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从以农业为基本特征的农村向以非农产业为基本特征的城镇转移,在现实中就是人口从就业少的区域向有产业基础的区域转移。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人口流入具有明显的就业导向,其城镇化率的动态提高是依赖本地非农产业的发展不断吸纳劳动力来实现的。这一类型区域基本遵循“非农产业较好的区域——主动工业化——主动吸纳劳动力——主动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即“就业导向型的主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郑州和济源是就业导向型的主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郑州属于郑州大都市区乃至整个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极,各种要素仍在加速向其聚集。济源是河南省省辖市,地域单元较小,经济基础也较好,在相对较小的地域单元内要素也是在不断流入。由于就业导向型的主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有经济基础做支撑,故此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①由经治医生检查,签订手术同意书,做好手术风险评估。②手术前应该预防感冒、腹泻等问题。保持大小便通畅。咳嗽、咳痰患者不宜手术。③为确保无菌,避免感染,手术中病人口鼻须遮盖手术巾,部分患者会有胸闷等不适感,可用毛巾遮盖口鼻30分钟进行适当练习,每日2次。

洛阳、平顶山、三门峡三市是资源导向型的主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代表,这类性质的区域资源型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但是由于资源型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典型的自然资源导向型或资本导向型特征,并不是或者并不主要是依靠吸纳劳动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资源诅咒”的影响而有所削弱,这从洛阳(10.0%↓9.3%)、平顶山(5.6%↓4.5%)、三门峡(3.8%↓3.4%)三市GDP占河南省比重大幅下降就可以得到印证。

(3)人口外流型的被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该类型区域主要是以平原农业区为主,产业基础薄弱,非农就业机会有限,本地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外流动以谋求更高收入。本地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常住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本地城镇化的被动提高。因此该类型区域基本遵循“平原农业型区域——被动工业化——劳动力外流——被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即“人口外流型的被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Restein等[12]在SiC单晶上制备了基于单层石墨烯的液栅型场效应器件,实验表明在pH 3~12的范围内的pH敏感性为(19±1) mV/pH。Cheng等[13]报道了一种基于悬浮式石墨烯材料的性能增强型的场效应传感器,并将该传感器用作实时pH传感器,此传感器在pH 6~9的缓冲液中的检测灵敏度为17 mV/pH。

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商丘、开封是此种模式的代表。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强调人口外流型的被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否认本地主动城镇化,只是在驱动力方面,人口外流对城镇化率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4)以就业导向型为主的综合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此类城镇化发展模式兼有上述三者特征:第一,这些区域具有相当的产业基础,而且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能够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第二,该类型区域可能有资源型产业基础,但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比较成功,目前产业结构中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有限,“资源诅咒”并没有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第三,本地产业基础还不足以使得区域成为劳动力净流入地区,随着农业劳动力进一步释放,这些区域劳动力外流趋势也在不断增强,但人口外流规模相较于人口外流型的被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来说要小得多。但是由于这一区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外流规模又相对较小,未来劳动力回流可能在这一区域普遍存在,人口外流导致的城镇化效果可能会更弱。因此,该类型区域基本遵循“就业导向型为主,资源导向型和人口外流型为辅的综合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调研主要采用了专家访谈、邮件征询与网络交流等方法。(1)专家访谈。2017年10—11月,图书馆相关人员通过与8个院系的学术领军人物及科研骨干等的面对面深入交流,围绕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等调研主题进行充分沟通。(2)网络交流。在日常与读者的电话或网络交流时,随时收集用户对电子资源的需求、反馈及建议等。

鹤壁、焦作、新乡、许昌、漯河五市基本属于该种类型,除焦作外,其余四市全部位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京广铁路沿线。但考虑到焦作连接着郑州、济源以及新乡,再加上新乡北部的鹤壁和郑州南部的许昌、漯河,这七市共同构成“T”字型空间结构,这一类型区域是河南省未来的发展重点和突破口,是河南省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欧阳修后来有所反思,对晏殊也有比较公平的评价,而他《晏元献公挽辞三首》(其三)“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中“明哲保身”一词,至今被不合情理地误解为对晏殊的批评(对此笔者有专文辨析,此不赘),某些宋人笔记也津津乐道于晏殊之“富贵”。由此,长期以来对晏殊等人之评价延伸着自宋以来的偏见。

[1] 河南简史|1993年,十八罗汉闹中原有什么战略背景[EB/OL].(2017-05-06)[2017-10-18].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67522617635808&wfr=spider&for=pc.

[2]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城市群规划发展情况(2006年10月)[EB/OL].(2016-11-20)[2017-10-18].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06/11/20/010012614.shtml.

[3] 克强主政河南 首提中原城市群[EB/OL].(2014-04-16)[2017-10-18].http://news.163.com/14/0416/05/9PU8P72P00014Q4P.html.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检测样本的群体代表性,P>0.05 为该群体的基因型符合遗传学平衡定律,即样本具有群体遗传代表性。所有实验数据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 表示,COPD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等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α)为 0.05。

 
张建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