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学翻译中视域融合的“有界”与“无界”——以《枫桥夜泊》的英译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是伽达默尔(Gadamer)从哲学阐释学角度提出的阐释理论。他认为视域(horizon)即“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1]428。翻译即解释,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1]540。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里以翻译为例论述视域融合这一阐释学的基本原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土壤。洪汉鼎翻译了此论著,并进行深刻解读[2]。朱健平论证了伽达默尔的“翻译即解释,解释即视域融合的过程”这一思想。他强调说,原作与用以构建译作的目的语同样具有视域,翻译是这两个视域彼此融合的过程 [3]72。翻译首先是译者视域主动靠近原文视域,两者不断融合,最终实现向读者呈现尽量准确的原文信息和意境的过程 。

“有界”和“无界”的概念最先由郎盖克(Langacker)应用于认知语言学领域[4];沈家煊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这一对概念借鉴到汉语语言学领域[5-6],随后陆俭明[7]等国内学者进一步将“有界”和“无界”的理论应用于语法研究。沈家煊认为,事物在空间上、动作在时间上、性状在程度上都存在“有界”和“无界”的对立[5],并重申,人在认知上也存在“有界”和“无界”这一基本对立关系,是在一定的认知域里的对立[6]

人们根据“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来认知事物,而翻译过程又是一个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那么翻译就是译者视域与原文视域的“有界”和“无界”融合的过程。在这里,译者视域的“有界”指译者对原文文本的理解融合自身所处历史环境和认知因素,对文本的理解带有所处时空的烙印和限制;而译者视域的“无界”,指不同译者因历史时代、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认知境界等个体或时间因素的影响,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具有不确定性。原文视域的“有界”,指原文文本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意图、观点、态度,代表原文作者创作时的典型历史视域与认知水平,这是译者理解原文所倚重的“有界”区域[8];原文视域的“无界”指文本创作完成后具有开放性,如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会有差异。“有界”与“无界”是视域的两个方面,在认知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

朱健平从阐释学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认为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了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的文本[3]。他由此重新定义了翻译过程。李天贤和王文斌比较具体地运用视域融合的“有界”与“无界”解读李清照作品的翻译,探讨了视域融合与文学翻译的关系[8]。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视域融合的“有界”和“无界”的视角解读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文。此处选取许渊冲、叶维廉的译文(以下简称许译、叶译)作为研究对象,并非为了评判孰优孰劣,而是为了从视域融合“有界”与“无界”的视角分析文学翻译过程,以期探索翻译的实质,为文学翻译研究及实践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借鉴。

“你们是干什么的?过来!”从“月影馆”那边传来一阵喊叫声,霍铁扭头一看,只见蜡像馆门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聚集了三四个人。张大爷有点儿紧张,赶紧招呼道:“走,跟我过去!”

以视域融合的有界无界解读枫桥夜泊的译文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行,充满意象。原诗和所选译文如表1:

 

1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张继许译[9]叶译[10]枫桥夜泊MooringbyMapleBridgeatNightNight-MooringatMapleBridge月落乌啼霜满天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Moondown,crowscaw,Frost,askyful江枫渔火对愁眠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sadlylieRivermaples,fishinglamp,saddrowsiness姑苏城外寒山寺Beyondthecitywall,fromTempleofColdHillBeyondSu-ChouCity,theColdMountainTemple夜半钟声到客船Bellsbreaktheship-borneroamer’sdreamandmidnightstillRingsitsmidnightbell,reachingthisvisitor’sboat

洪汉鼎在《阐释学》“译者序言”里说:“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1]ix

第一,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失业。无论地球上的所有人多么努力,并且,无论每个人多么聪明,绝大多数人都会失业,因为岗位非常有限。众人皆聪明、努力,只会提高就业门槛,并不会增加就业机会。此点几乎是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使绝大多数人即便终生学习也无法改变命运。

(一)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有界”

文学翻译必须使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尽可能自然地“靠近”原文[12]12。《枫桥夜泊》两个译文均采用四行诗,忠实于原文诗歌形式,在形式上实现与原文视域融合的“有界”。 此外,两个译文均描绘了原诗中枫桥(Maple /Maple Bridge)、月落(moonset/moondown)、乌啼(the crows cry/ crows caw)等意象,刻画出诗人夜泊枫桥、月落鸟鸣、天寒凄清、钟声相伴的孤寂之景,与原诗歌展现的孤独与凄凉的具体情景一一相融,忠实于原诗,实现了两者的“有界”融合。

文学文本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译者理解原文、再向读者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再现原文文学意境,这是文学翻译的宗旨。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是第一步。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者和文本都有各自的“视域”,所谓的理解就是这两个视域的融合[11]137。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而诗歌的主题、思想内容、意境、情感构成原文视域的“有界”。译者为忠实再现原文,在翻译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身视域尽可能融合原文视域的“有界”,即翻译中视域融合的“有界”。诗人张继创作该诗时的意境是“有界”的:游子夜泊枫桥时领略到凄清、寂寥的景色,生思乡愁绪,整首诗的意象蕴含凄凉与孤寂感。

第二,词异意同体现的视域融合的“有界”,见表2:

基于以上讨论,特朗普G20峰会的新闻语篇的深层架构为:“敌人架构”“失信架构”和“生存架构”,从这些架构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语篇背后的隐藏信息:英国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发生变化,英国在政治层面与美国产生分歧,经济层面依然依赖美国。在话语策略方面,该话题的新闻语篇都将特朗普政府置于不道德的立场:“敌人是不道德的”“言行不一是不道德的”“威胁人类生存是不道德的”,从而引起民众的反对。研究表明,在共和党严父的道德模式下,特朗普政府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重启贸易谈判、不再承担国际义务等“美国至上”的对外政策使盟友英国感到深刻的不安、警惕以及充满了对美国新政府的不信任。

我们再从用词方面进一步探讨视域融合的“有界”:

 

2 《枫桥夜泊英译中的词异意同

  

原文许译叶译月落moonsetmoondown乌啼crythecrowscrowscaw霜满天thefrostyskyfrost,askyful江枫maplesrivermaples姑苏thecitySu-ChouCity钟声bellbellrings

名词moonset 和moondown中set 与down均含“落”之意;cry(悲鸣)和caw(呱呱地叫)均反映“啼鸣”之景;关于“霜满天”,两个译文所选的词汇均表达“雾气满天”即“霜满天”这一意象;“江枫”指江边的枫树,两个译文都含有“枫树”一词;bell指“钟,钟声”,与bell rings意同。

尚炜,赵刚,舒钧等[8]研究显示,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微创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且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小,同时,研究显示,不同微创减压植骨治疗的材料,其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生物陶瓷棒的应用,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情况,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可较好对患者坏死区域修复,从而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两位译者虽然选词不同,但表2中这类词异意同的现象显示两个译者依然是遵照原文、呈现了原诗的意象和意境,与原文视域融合。

第三,用词不同体现的视域融合的“有界”,例如“对愁眠”,两位译者的翻译差异较大,许译sadly lie 和叶译sad drowsiness中sadly和sad符合“对愁眠”的愁绪。“渔火”,许译dimly-lit fishing boats(灯火昏暗的渔船)与叶译fishing lamp(渔船上的灯火)意境有差别,但基本信息扣紧原文。“到客船”是指凄冷的钟声悠然飘至客船。许译为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钟声让游子梦醒,传递钟声到船之意;叶译则直译为reaching this visitor’s boat。同样,意境不同,但信息不离原文。

从具体对比分析可知,无论选词相同、词异意同、还是意境异而信息同,这些技巧均突显两位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场景的理解。可见,翻译活动受制于原文,译者应当有意识靠近原文视域,实现译者视域和原文视域融合的“有界”。如伽达默尔所言,翻译者不可曲解讲话人所指的意义[1]540。视域融合的“有界”反映了翻译过程受制于原文,坚守“忠实”之原则。

1.盆底肌力减弱。如无法对抗阻力、收缩持续时间≤3s(检测盆底肌力评级≤3级)或阴道收缩压≤30cm者。

(二)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无界”

译者视域受制于原文视域,译者需尽力有意识地靠近原文视域,实现二者视域融合的“有界”。然而,郎盖克指出,人们根据“有界”与“无界”的对立去认识外界事物及其状态[4]58。文学文本有开放性,译者在与原文文本进行视域融合时,由于受个体认知经验和历史语境等“无界”视域因素的影响,不同译者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亦不尽相同,由此产生多种译文,这形成了译者视域与原文视域融合的“无界”[8]。两位译者对《枫桥夜泊》内容的理解、认知以及翻译理念存有差异,就产生了视域融合的 “无界”。

再看译文的选词。诗歌之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译者较大的诠释空间。许译的选词力求展现原文的悲凉思绪。“乌啼(cry the crows)”用拟人手法,使用富含人类感情的动词描写鸟叫声;同时,“对愁眠”原本是诗人的愁绪,许译“Dimly-lit fishing boats…sadly lie”字面上传达的是灯光昏暗的渔船忧伤地停在江边,以景喻人。这样,人景交融,物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思绪又寄于物中。叶译“乌啼(crows caw)”中,“caw”单指乌鸦的叫声,属于直译。比较来看,“乌鸦”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含悲凉凄清之意,许译用“cry”一词向读者传递原诗“乌鸦”这一意蕴,与原文意蕴融合。“乌鸦”意象在西方文化里也有负面内涵,如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乌鸦》(The Raven)一诗[14]301,因此叶译“caw”也忠实原文,无可挑剔,同时向读者展现一个画面或镜头。可见,译文表现了译者不同的认知和翻译理念:许译重意蕴,叶译重画面。

先看译文的诗歌形式。许译诗行押韵为aabb(sky-lie, hill-still),呈现原诗的韵律特色;叶译形式自由,但意象以词汇形式一一对照排列。在句式上,许译用动词cry、lie、break突出原诗的“(乌)啼”“(对愁)眠”“(钟声)到”,视原诗为叙事,用目的语讲述,呈现动态图景。叶译前两行均依原文顺序进行意象排列,除crows caw之外,其它意象无动词,以静态画面为主导。叶译用词词序对应原文,如诗行末尾的“天-skyful”“眠-drowsiness”“寺-temple”“船-boat”一一对应,明显直译,呈现主导性的静态画面,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Rings its midnight bell,reaching this visitor’s boat),动词rings更衬托静态画面。两位译者拥有自己对诗歌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翻译原则。叶维廉认为中国古典诗表意方式很多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体验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他举例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具有视觉性、绘画意味、雕塑意味,如果语译为“月落时乌鸦在漫天的霜中啼叫”,原有的视觉性便完全失去[13]24-25。这一翻译理念可解释他为何将诗歌的意象排列起来,像电影镜头的转移,也似从不同角度观看雕塑。可见,就诗歌形式来说,两位译者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同时有各自的认知方式和翻译方法,展现诗歌翻译中译者视域与原文视域之“无界”。

最后看译文的视角。先看“渔火”,叶译“fishing lamp”指灯火,符合原文;许译“Dimly-lit fishing boat”指(灯火昏暗)的渔船,这表现了译者不同的视角倾向。“对愁眠”是体现原文视角最重要的提示,许译视角(“fishing boats…sadly lie”)偏重船上的游子,叶译“sad drowsiness”视角偏模糊。原诗的总体视角是诗人、游子,而两位译者在最后一句都回到了游子的视角(roamer,visitor)。但在第二句,两位译者的视角存有差异,主要的原因是关于原文第二句的视角可有多种理解。王寅研究40篇《枫桥夜泊》英文译文时发现有6种不同视角[15]214,这说明原文视角的确具有开放性,译者寻找不同视角时就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这便通往“视域融合”的“无界”。

从分析看,两位译者将原文开放性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具体化。许渊冲一向看重翻译中“意、音、形”三美,认为“意”最重要,“音”又重于“形”,他将这“三美”作为翻译的标准并践行之[16-18]。许渊冲论及自己对本诗的翻译时说,“对愁眠”是静态,“到客船”是动态[17],译文“sadly lie(静态)”、“bells break(动态)…the dream”分别体现静与动之美,再加上“streaking (the frosty sky)”等词汇的选择把原诗的“意”之美活脱脱地呈现出来。许文aabb的押韵形式也呈现原诗之“音”美;译文四行,每行12个音节,形式对仗,实现“形”美。可见,他是用“三美”的翻译标准呈现原文视域的。叶维廉是诗人、理论家,他从哲学和美学的维度探索研究诗歌与翻译,认为古代诗人用文言特性使物象、事象直接占有读者美感关注的主位,同时让读者移入,感受这些活动提供的多重暗示与意绪[13]34。这是他翻译中重视意象直译的主要原因。伽达默尔在阐释学中也认为翻译过程有取舍,如果想从原文中突出一种重要的性质,那么只有让同一原文中其他性质不显现或者完全压制下去才能实现,这也是解释的行为[1]543。两位译者的取舍体现了他们对原文理解、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等各方面的权衡与考量。综上所述,两位译者在“有界”方面都忠实原文,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同时,又因为意图、视角、认知、翻译理念的不同而最终产生各具特色的翻译版本,呈现了视域融合的“无界”。

(三)翻译中视域融合过程的“有界”和“无界”

本文将从诗歌翻译的形式、选词、意境、理念、视角等方面探讨两篇译文与原文视域融合的“有界”和“无界”。

第一,选词相同体现的视域融合的“有界”。 “Maple Bridge(枫桥)”:地点直译,maple(枫树)一词蕴含秋季落叶飘零、悲凉萧瑟之感;“night(夜)”“midnight(夜半)”:直译原文时间;“mooring(泊)”:即“停泊”,直译,呈现诗人泊船于江边的情景;“Temple of Cold Hill”“the Cold Mountain Temple(寒山寺)”既为寺名,同时cold(寒)一词又传递凄凉之意。总之,两个译文中的maple, night, cold, temple均传达了原文意蕴,与原文视域融合。

翻译中视域融合的“有界”实质上是作者创作时的意图、观点、认知等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相对明确的“有界”,作为主体的译者受制于文本,要忠实于原文文本,需主动且尽可能融合这一“有界”视域。许译和叶译都极力呈现原文的思想、意象、意境以及诗歌形式,这都是为了忠于原文。但因原文文本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无界”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又会把自身的生活阅历、历史体验、翻译理念等“无界”认知元素融入其中。例如:许译选择动态图景,重意蕴,强调“三美”;叶译选取静态画面,重视觉、意象、意绪和美感等,这成就了不同的译文,构成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无界”,这样,就有了忠实于原文但风格不同的译文。

当然,译者翻译原文开放性的内容时不可能完全摆脱原文固有含义和结构的制约,文学翻译应该是译者视域的“有界”与“无界”极力融合原文视域的“有界”与“无界”,实现二者完美融合。译者需尽力靠近并再现原文视域,实现译者视域与原文视域最大程度的融合。

结语

本文将阐释学的“视域融合”与认知语言学的“有界”与“无界”结合起来,旨在解读文学翻译的实质。针对所选的两个译文,通过具体细致的分析,说明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有界”和“无界”。原文文本中蕴含作者的主题思想、认知背景等“有界”因素和开放性及不确定性等“无界”因素。译者应尽力忠实于原文的思想、信息、意境,回归原文的“有界”。但由于自身认知、经验、意图、理念的差异,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会呈现差异,从而产生视域融合的“无界”。然而,无论如何,译者对原文文本开放性的诠释不是无限的,必然要受文本本身的制约。

总之,就文学翻译而言,它是译者解释原文、与原文不断进行视域融合的过程。从事翻译时,译者需透彻理解原文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情感,同时也需不断超越自己原先的视域,并克服自身理解的局限性,以达到译文与原文完美的视域融合。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很多幼儿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革新,其逐步意识到了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对于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将这种观念和认知落实到教学行为之中,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但是很少有人将教学游戏化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这样就降低了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应用质量和效果水平[2]。

[参考文献]

[1] 伽达默尔.阐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阐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2] 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 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定义——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69-94.

[4] Langacker, R. W. Nouns and Verbs[J].Language, 1987(63):58-61.

[5]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367-380.

[6] 沈家煊.再谈“有界”与“无界”[J]. 语言学论丛(第30辑),2004(2):40-54.

[7] 陆俭明.关于“有界/无界”理论及其应用[J].语言学论丛(第50辑),2014(2):29-46+360-361.

[8] 李天贤,王文斌.论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有界”与“无界”[J].外语教学,2012(33):93-96.

[9] Zhang,Ji.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300 Tang Poems[M]. Trans. Yuanchong, Xu.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1:98.

[10]Chang, Chi. Night-mooring at Maple Bridge. Chinese Poetry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 and Genres[M].Eds. & Trans. Yip Wai-Lim.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241.

[11]伽达默尔.阐释学II: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 [M]. 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12]Nida, E.A.& C.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3]叶维廉.中国诗学[M].合肥:黄山书社.2016.

[14]Poe,E.A.Great Tales and Poems of Edgar Allen Poe[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7:301.

[1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211-217.

[16]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1979(1):9-17.

[17]许渊冲.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68-75.

[18]许渊冲. 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70-76.

 
杨春丽,范苏华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