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友善价值观教育:校园欺凌治理的重要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校园欺凌治理中友善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友善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升了其理论高度,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涵丰富,谦敬雅量、帮扶互助、礼让待人,真诚守信、助人为乐、成人之美都是其重要内容。推进友善价值观教育进课堂: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不管自己的同学是何民族,来自于何地,个体之间有何差异,都应该学会相互尊重。②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同学的错误与不足,学会在内心接纳与自己有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同学。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对人真诚。自觉地与人为善,并付诸行动,真诚帮助他人,最终使学生明白校园欺凌现象在道德上违背人性。因此综合来看,友善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有利于促进校园人际关系和谐

人不仅是精神性存在,也是社会性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身处校园中的学生不仅要与同学进行交往,也要与老师进行交往,校园场域就是一个典型的微社会。友善可以充当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加强友善价值观教育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看待事物的视角,以善意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克制自己的复杂情绪。有学者研究指出,“周围有要好的同学或者朋友的学生遭受欺辱行为危险度较低。”“低团体适应性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被欺凌者。”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之下,不善于处理校园人际关系的学生,或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学生,容易遭受欺辱的可能性较大。而推进友善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平等交往,能够尊重他人人格,学会宽容,化解同学之间矛盾,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三)有利于培育文明友善的社会风尚

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人向善的精神的塑造。在社会转型日益加速的背景之下,主流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不良风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悄然而生,并日益渗透到校园,是诱发校园欺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一个个体都是身处在社会关系之下的个体,与其他个体形成了同生共存、密切联系的关系,唯有友善,才能促进社会秩序的良序发展,杜绝不和谐现象发生。因此校园友善价值观教育的推进,一则能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二则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又对整个社会文明风尚起到了推动作用。进行友善价值观教育,不仅教学生在学生阶段养成友善的个人美德,也是其成为“社会人”以后必须遵守的社会美德,有力地促进了文明友善社会风尚的形成。

使用云天化镁立硼、硝铵磷复合肥的示范田与对照田比较,前期长势不是特别明显,根系较对照田的更发达,中后期长势不脱肥,抗病能力强,特别是农户说往年出现烂根,而今年没有烂根。

二、影响学生友善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首先,学生个体认知发展水平还不完全成熟。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而小学生大都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特别是在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具有抽象的逻辑思维,不再恪守规则,如果规则与事实不符,他们会违反规则。”受认知水平欠成熟的影响,因而学生对事物认识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就友善而言,仅仅了解友善的表层内涵。其次,受到个体道德发展水平限制。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儿童是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逐渐理解道德的,其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纵观目前国内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大都以硬性灌输方法为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基于IC卡刷卡时间识别公交刷卡乘客上车站点(模型2)存在以下问题:部分站点没有乘客刷卡上车;乘客早晚高峰时段出行,车厢内人数较多,部分乘客为寻求方便会选择从后门上车,这种情况的刷卡数据一般是距离站点一段距离. 此类问题会导致站点无法识别或识别错误. 模型2相较于模型1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结构变化影响。我国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4+2+1”结构模式。多数家庭开始接受少生优生的思想,不再追求孩子数量,而是把提高孩子培养质量作为首要目标。虽然目前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但依然有很多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仍为独生子女。二胎政策出台后,宁波晚报作过一个调查显示,“幼儿园很多孩子不希望妈妈再生,担心父母的爱被分走。”可见在“421”型家庭结构背景下长大的小孩,易形成任性、骄纵、以自我为中心等特质,对于“培养其主动关心他人、关爱弱者的友善之心有着负面影响。”其次,家庭教育模式影响。有学者把父母对子女教育模式分为: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后三种教育模式均不易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育。再如隔代培养,父母外出务工,子女和父母沟通交流较少,直接的情感互动有限,缺乏对孩子爱心、尊重等方面的友善教育。最后,家庭结构缺陷影响,父母不完整的婚姻关系,诸如死亡、离婚、丧偶、改嫁和分居等,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三)学校因素

社会环境与人们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之下,整体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人际冷漠蔓延。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一方面,打破了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过于依赖新媒体技术,带来了交往主体的疏离化,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使人的感情更加淡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忘记了善良。可见校园欺凌中围观者的冷漠与整体社会环境的人际冷漠有着重要联系。二是社会浮躁。当下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生活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人们,面临着众多压力,容易造成心态失衡和心灵扭曲。另外,各种暴力文化的传播,侵蚀学生思维,使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友善正确轨道。

问:正如您所说,您构建的数学能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到许多研究中,包括PISA测试也是基于您的数学能力模型进行了课程设计.作为数学教育领域内一个重要话题,学生的能力测评也备受关注,中国的教育研究者对于PISA测试也一直很关注,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呢?

(四)社会因素

首先,应试教育影响尚在。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指出:“学校教育所做的事业,绝不仅在知能的授受,而重在品格的涵养。”可见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虽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依旧没有根本性改变,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分数仍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在学校“功利性”教育取向下,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显得十分普遍。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被主科占据,初中、高中的政治学科因不是主科而不受重视。其次,校园文化环境缺乏德育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陶冶等重要功能,许多中小学校园、包括高等学校校园大肆重建,虽然在硬件上已经大为改善,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依旧滞后,缺乏德育文化氛围。

三、校园欺凌治理中推进友善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根植于心:加强友善价值观进校园力度

个体任何美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后天培养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友善德性,树立友善价值观,具备友善的人际交往能力,离不开友善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一是挖掘传统友善文化,促进其现代转型。在我国传统友善文化中,如儒家“仁者爱人”、墨家“博爱”、佛教的慈悲思想,都是教导人们去关爱他人和关心身边事物。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友善”的文化渊源,这是根植于心的前提,也是道德内化的前提。二是利用学生校园阅读,用名言佳句启迪学生。我国古代先哲留下了大量关于友善的经典名句,有“善人者,人亦善之”的人际交往原则,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境追求。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友善之美,感悟先哲人生境界。三是改变重智育,轻德育做法,抓好校园德育。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课程,小学利用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育课程,加强学生友善教育。在初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积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通俗易懂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友善价值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礼仪课堂,让学生学会待人接物的礼仪,增强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能忽视友善隐性教育。可以把板报、文化墙等充分利用起来,以书法、绘画等形式来诠释友善价值观,积极营造培育友善价值观的良好环境。

(二)外化于行:积极创设友善主题实践活动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任何学理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归实践。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除了宣传教育等外在机制促使其友善认同,更要积极促成其践行,增强友善体验。笔者认为可以积极创设友善主题的实践活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一是在家庭层面,父母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谐的邻居关系,和谐的婆媳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为孩子做出友善的榜样,养成萌生友善情愫的家风家教,让孩子体会相互尊重、互相支持的情感,培养友善品质。因此可以开展以“尊老爱幼”为主题的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中体悟友善,践行友善。二是在学校层面,目前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大都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联系实际不多,因此学校要联合社区、敬老院、慈爱园等机构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友善道德讲堂、友善道德修身等活动,开展评创“雷锋式校园”、“雷锋式班级”活动,使实践教育活动日常化、常态化,还可以创设生活道德情景,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三是在政府层面,大力宣扬友善典型人物,弘扬友善社会氛围。目前有不少地方都在开展关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开展“身边榜样、道德楷模”等评选活动,以及“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实践活动,倡导公众对自然赋予友善。群众性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了友善价值观的践行中来,这些活动的举办,为消弭社会戾气,培养人们友善意识,学习友善能力,传达友善观念,践行友善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固化于制:建立健全友善教育长效机制

友善价值观的形成,既要个体自我认同,也需要外在机制牵引。友善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思想上高度认识,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还离不开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实现友善价值观教育常态化与日常化。校园欺凌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这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遏制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各主体的合力作用。就友善长效机制而言,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学生德育实践长效机制。首先,对于学校主办的每一次活动,在举办活动之前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综合考虑活动的实际效果,保障活动的教育价值落到实处。其次,举办活动以后,要进行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如调查报告、黑板报、作文、绘画作品等。对于实践活动展示的优秀成果和活动中表现优异学生要积极进行奖励和表扬。最后,对于每一次道德实践活动都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次活动作准备。二是要建立校园欺凌预防、干预机制和学生恶性行为惩罚机制。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同学纠纷、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三者是渐进的过程,在同学纠纷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友善教育是对校园同学纠纷发生的事前防御。其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生的恶性行为,必须建立惩罚机制,可以成立由心理教师、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的惩罚小组。惩罚不是目的,关键是助其改正。在改正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提供必要的帮助,直到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有类似恶性行为为止。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N].光明日报,2016-12-15(15).

[2] 郭微微,程艳红.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及防治[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7(4):62-63.

[3] 王嘉毅,颜晓程,闫红霞.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54-60.

[4] 马克斯.韦伯,龙婧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45.

[5] 闰冰.初中生友善价值观教育研究——以利辛县X中学初中部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5.

[6] 成良田.很多孩子不希望妈妈再生担心父母的爱被分走[N].宁波晚报,2014-12-19.

[7] 刘於清.论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6(9):69-72.

[8] 杨贤江.杨贤江全集(1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801.

[9] 刘启强,闫冰.青少年友善价值观教育路径探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6):78-81.

 
刘於清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