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林下食用菌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结果显示,我国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森林面积已达2.08亿hm2,位居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21.63%;人工林面积0.69亿hm2(约占森林总面积的1/3),仍居世界首位。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1]。由于林下具有通风、遮阳、节约土地、净化环境等优势,利用天然林、人工林等现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种植林下中草药,饲养生态畜禽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

近几年来,利用林下资源进行食用菌栽培也正蓬勃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是林下经济的一种模式,是指选择林下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地段,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的一种栽培模式[3]。尽管当前林下食用菌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土壤、森林资源多样化,林下食用菌生产在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当前林下食用菌生产的现状进行归纳,分析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拟为今后林下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一、林下食用菌技术原理与优势

林地栽培食用菌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经研究证明在林下食用菌生产中林木可起到以下作用:可有效调节气温,天冷时,可提高地温,天热时,又可降低气温,研究显示夏天林地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均比外界低2~3℃,比空旷地区低约8~10℃;保湿性能好,林地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比周围环境高4%~5%[4];可有效调节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树林就像一个巨大的遮阳网,林下七阴三阳,遮光度好;林下O2充分,空气新鲜,这是因为林木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可吸收CO2、释放O2;林中有丰富的萜烯类物质,它能强力杀死细菌,大大减少病害,减少农药用量;其中同时可积累许多负氧离子,极有利于食用菌健壮生长,增强其抗逆性[5]

我国图书馆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可分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几种类型,高校图书馆是其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馆藏量较大的一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就是面向社会公民的服务,即要求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向社会公众和团体组织提供多样化的文献信息服务[2].

食用菌生产可利用林地砍伐废弃物作为原料,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减少环境污染;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CO2可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产生的废菌料等可作回归土壤,一方面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如N、P、K、Ca、Mg等,另一方面因废菌料主要成分为难分解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因此可有效改良土壤质地,为林木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还可以保护林下地表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等。

另外还有研究人员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食用菌根据其原生境,仿原生态进行栽培。如半人工栽培的块菌[14]、仿生态栽培的暗褐网柄牛肝菌[15]、人工难以引种驯化栽培的鸡枞菌[16]、外生菌根菌红汁乳菇[17]等目前均已成功生产报道。另外蜜环菌是植物天麻的共生菌,由于收获的产品是中药植物天麻,故一般未将其列入林下食用菌的名单,但天麻一般属于食药用菌的研究范畴,天麻也适合海拔500m以上的林下生产[18]。由于科技的进步和食用菌研究人员不懈的努力,适宜进行林下栽培的新的食用菌种类、适应不同环境(如温湿度、林木类型等)的食用菌品种也会不断增加。

二、林下食用菌生产的概况

(一)可以进行生产的食用菌种类

我国是最早进行食用菌人工栽培的国家,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2012年产量2827.99万t,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农业领域仅次于粮、油、果、菜的第五大作物。我国现有食用菌约967种,占世界总数的50%,目前药用菌约540种,占世界的70%。常见的菌类作物240种左右,目前我国商业化栽培的食用菌类作物种类约60种,未来30年将上升到100~150种[7]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Indian Ocean Dipole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SO events

(1)是熟料林下地表栽培。将发好菌的菌棒(菌包)直接摆放在林下地表出菇(耳)。摆放的方法一是将菌棒或菌包摆放在林下地表,为防止污染有些还会在地上先铺膜再摆放;二是先在地表搭建约15cm的架,再摆放若干层菌棒出菇(耳)[6];三是用铁丝或其他材料先拉成直线型的架,将菌棒斜靠在上面出菇(耳)[20]。常见的食用菌如香菇、黑木耳、侧耳属的食用菌均可采用该方式栽培。

2.林下发酵料栽培

林下栽培食用菌充分利用了物种间互生共利关系,具有成本低廉、管理简单的特点,达到了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效果,体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理念[6]

(二)林下食用菌生产采用的原料

林下食用菌生产所用的原料极其丰富,一般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实际、不同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并考虑到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各种农林废弃物,如各种作物秸秆(如稻草、麦草、豆秸)、棉籽壳、玉米芯、林地砍伐废弃物加工的木屑、竹屑、麸皮、米糠、甘蔗渣、酒糟等。也有一些研究者用各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后的废菌料直接使用或结合其他原料进行林下食用菌栽培的。

(三)丰富互动形式。在应用互动教学模式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时,师生互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互动模式,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作为引线,以此促成师生间的互动。但单纯的师生互动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要培养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自主探究的能力,还需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丰富互动形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适宜进行林下食用菌生产的林木

目前已经报道的可采用的林木类型较广泛,总体上分为人工林和天然林两类。绝大多数可栽培的食用菌对林木的类型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常见的人工林、经济林如猕猴桃[9]、杨树[10]、栗树、桉树、桃树、苹果树、核桃树[12]、橡胶树[13]、柚子树[15]、楠竹、速生林、果树、葡萄、园林树木(如桂花、杜英[19]等)等几乎均可进行林下食用菌的生产。一些特殊的共生菌类需按其共生树木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林木,如红汁乳菇则需要选择半天然的松树林,并采用特殊的接种方式进行半人工的模拟原生态的方式进行生产[17]

淋巴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临床临床治疗方案多选择化疗治疗,化疗药物中美罗华应用比较广泛,可是用药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不易耐受,从而不依从治疗而影响了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淋巴癌患者48为研究对象分组配合不同护理措施,对比如下。

(四)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2)熟料林下覆土栽培。先按要求在林下开挖畦或坑,然后将长好的菌棒(菌包)脱袋后摆放在畦坑内,回填土,浇透水,再在上面覆土,一般最后在覆土层上可以盖一层植物秸杆或落叶,利于土层内菌丝透气,防止雨水直接冲刷,还利于保存吸收水分。鸡腿菇、金福菇、长根菇、榆黄蘑、灰树花[6]等食用菌适合孰料林下覆土栽培。

3.仿野生模式栽培

已有研究人员将目前用于生产的林下食用菌种类按其子实体适宜分化温度(℃)范围划分为三个温度类型即低温型(13~19℃)如香菇、平菇、鸡腿菇、白灵菇、大球盖菇、双孢蘑菇等,中温型(20~24℃)如长裙竹荪、黑木耳、灰树花、茶薪菇等,高温型(25~30℃)如草菇、灵芝、棘托竹荪、长根菇、金福菇、毛木耳、鲍鱼菇、姬松茸等[6]。至2015年上半年又相继有部分可林下栽培的食用菌被报道,其中低温型的有茯苓[8]、思壮赤菇[9]、羊肚菌[10],中温型的有黄伞[11]、榆黄菇[12],高温型的有鹿角灵芝[13]。两项合计一共24种,约占商业化栽培种类的40%。

1.熟料栽培

(4) 下堰沟粒度频率曲线在粒径较大区域内呈波状起伏分布,其峰态整体较宽,说明其受到非常强烈复杂的外部搬运作用,使两个地方的沉积物失去各自粒度特点,互相混杂。

事实上,η值平方可积函数空间L2(Γ;η)是η与L2(Γ)的张量积空间,即L2(Γ;η)≅L2(Γ)⊗η。

这种栽培方式是将原料先经过发酵,等腐熟后将其置于做好的畦床上,撤菌种,再以发酵料覆盖。按要求覆土或不覆土,播种后可用植物秸杆或落叶等覆盖,适当的时候还可覆盖薄膜或搭小拱棚。适合林下发酵料栽培的食用菌有竹荪、姬松茸、羊肚菌、蜜环菌、大球盖菇、双孢蘑菇等。草菇既可用发酵料也可以生料林下栽培,也有报道香菇用生料林下栽培的[21]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高增长率[1]及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清运量从2010年的1.58亿t增长到了2016年的2.15亿t,且每年以大约10%的增长率在快速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较多含氯(Cl)物质,如厨余垃圾和废塑料等,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极易产生HCl气体[3]和二噁英类物质[4],不仅会加速锅炉设备管道腐蚀[5],而且释放的HCl气体进入大气极易形成酸雨[6],损耗平流层臭氧[7],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氯化物种类和 Cl含量的分析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在对具有一定价值,尚未完全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的驯化过程中,仿该菌实际的野生环境进行的栽培探索一直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实际上目前商业化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大多经历了相似的历程。特别是对一些与其他生物共生的菌类,仿野生环境的栽培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如块菌[14]、暗褐网柄牛肝菌[15]、鸡枞菌[16]、红汁乳菇[17]等。

(五)现代农业技术在林下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相对于工厂化生产而言,林下食用菌生产比较粗放,操作比较简单。研究人员充分将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于林下食用菌生产中,显著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藏春龙等将塑料拱棚应用于林下香菇生产显著地提高了香菇的产量和个体性状[22]。王长伟研究出林下食用菌微喷自动控制技术很好地调节了林下食用菌的小气候[23]。马建辉等设计出的组态王可设计出简单灵活、动画直观的应用系统,轻点鼠标就能对林下栽培的食用菌中的微喷设备实现温度和湿度的控制[24]。以上应用使林下食用菌更具活力。

三、林下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老百姓不够重视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明确提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并“支持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要“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而且今后还将不断加大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力度,努力提高林下经济效益。但从老百姓的层次来看,发展林下食用菌一方面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二是费时费力,工作环境较差,因此重视程度不够。

(二)可用于栽培的林下食用菌种类相对单一

目前商品化的林下食用菌种类主要是平菇、香菇、黑木耳、竹荪等少数几种,很难适应众多的林木类型的环境。而且林下气候环境适合栽培的季节有限,尤其是南方夏季酷热多雨,虫害病害发生严重,栽培季节就更短,使得栽培设施、设备年利用时间较短,为此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制约了林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而且绝大多数食用菌种植户在生产时一年种植一种食用菌,极大地降低了林下空间的利用率。

(三)林下食用菌栽培的现代化水平低

即使是人工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也不够完善,自然林条件就更差。这也导致了林下食用菌生产的机械设备比较简单,许多工作更多地依赖于人工完成,因此导致劳动力成本较高,林下食用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难度就更大。

(四)林下食用菌与种植地林木的配合度不够

在林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不同林木有其相应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在对这些林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使用的药剂也应该会对林下食用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导致相对来说最安全的食用菌也可能会出现农药残留现象。

四、对策

(一)加大政策宣传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

各级政府、林业工作者、食用菌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大对林下食用菌生产宣传的力度,让农民、林农理解发展林下食用菌生产的意义及其对林木及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同时林业与食用菌技术人员应当将当前已经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成熟的林下食用菌技术努力做好推广与示范工作。在推广与示范时一方面尽量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并培育有一定能力的推广示范户,让农民、林农从经济效益中看到希望,以提高农民、林农对进行林下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二)加大科研力度

食用菌研究人员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一是探索出更多的可用于林下食用菌生产的种类以适应不同的林业环境;二是完善林下食用菌生产中的各个技术环节,提高林下食用菌生产的现代化水平,降低农民、林农的工作强度,改善其工作环境;三是研究出适宜不同地区的林下食用菌周年循环栽培的不同温型间食用菌的搭配,充分提高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四是确定林木与食用菌的组合及相应的技术标准,做到林木与食用菌生产两不误,双促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9-2013年)[EB/OL].(2014-02-25).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5/content-659670.html.

[2] 张贵华.垦区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探讨[J].农场经济管理,2006(3):57-58

[3] 高顺.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12):15.

[4] 王焱,李军,葛建明,等.林地小气候效应及对4种主要害虫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115-117.

[5] 盛宁春,唐季云.浅析利用林地小气候发展林地农业的几种模式[J].上海农业科技,2009(1):98-99.

[6] 张婧,杜阿朋.我国林下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研究[J].桉树科技,2014,31(4):55-59.

[7] 李玉:未来10-30年我国有望从食用菌大国发展为食用 菌 强 国 [EB/OL].(2014 - 09 - 24).http://www.emushroom.net/news/201409/24/20892.html.

[8] 张建.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探索——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3(14):14-15.

[9] 王利荣.猕猴桃林下思壮赤菇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2014(5):27.

[10] 刘红民.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4,134(11):110-111.

[11] 刘连强,周永斌,张志军,等.林下黄伞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3(5):47-48.

[12] 张梅超.林下栽培榆黄菇技术要点[J].云南农业,2014(6):21-23.

[13] 谢学方,高宏华,郑定华,等.橡胶林下鹿角灵芝栽培试验[J].热带农业工程,2014,38(6):18-21.

[14] 陈应龙.块菌菌根合成及其形态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1,20(3):20-21.

[15] 刘静,曹旸,张春霞,等.柚子树下暗褐网柄牛肝菌的仿生栽培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3(2):53-55.

[16] 云南名贵山珍鸡枞菌人工栽培成功[EB/OL].(2012-02-29).http://www.chinanews.com/df/2012/02-29/3708874.shtml.

[17] 谭著明.红汁乳菇生物学特性与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

[18] 天麻科学实验小组.天麻栽培试验初步小结[J].广西植物,1975(1):27-30.

[19] 陈金华,项寿南,王来亮,等.杜英林小棚堆式套种草菇技术要点[J].食用菌,2005(4):47-48.

[20] 宋秀红,胡江川,侯桂森,等.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9(1):42-44.

[21] 邵维仙,樊慧超.华北地区林下香菇生料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12(6):25-26.

[22] 藏春龙,刘伟、崔建丽,等.林下塑料拱棚地栽香菇品种对比试验[J].北京农业,2014(9):36-37.

[23] 王长伟.林下食用菌微喷自动控制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8(9):25.

[24] 马建辉,于桂凤,安建强,等.组态王在林下食用菌生产中应用的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7):126-128.

 
王志勇,于博奎,刘秀娟,刘振祥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