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校企合作下“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是职业教育所应用的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理念下,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法,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训,进行专业人才培养[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应用,保证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实用性,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此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做到了教育与企业、教育与社会、和教育与市场的有效接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综合实力,也为企业竞争与经济社会优化发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础,从而实现多赢。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生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职业教育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世界一流院校,培养一流人才。可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逐渐深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产学研”为一体的“学校引领企业模式”、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有针对性培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2]。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概念、特征、发展趋势以及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实践经验,形成以企业发展需求为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综合素养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为基础,创设教学方法。以“双师”教师为标准,提升师资力量的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3]

①关联规则。依据某种能够被发现的数据知识,如果别的数据信息与整个数据信息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或规律,也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数据挖掘给计算机病毒的防御工作带来了新的形式,有很多数据内容由于因果关系存在联系,很多数据由于时序的转变生成关联,经过对关联的分析,能找到系统数据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继而就能明确计算机病毒数据中的关联规则。

(三)构建“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由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可知,高职院校要想构建科学的“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作用与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地位得到提升。教育部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相关要求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职率。与此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相关政策的提出,强调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会议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纳入报告中,为职业院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5]。由此可见,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院校实现长效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践调查研究发现,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加之,多数企业面临着优秀会计人才缺乏的困境。在此环境下,企业与学校就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借鉴职业教育发展优秀、成熟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如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等,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列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体模式,用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打造“双师”素质教师人才队伍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完善工学一体化教学环境

(3)生产复合肥技术。研究表明,页岩废渣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被活化的硅、钙等作物所需的无机营养元素,是理想的复合肥添加材料。添加页岩废渣制成的复合肥,具有增肥保水、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力、改良土壤、活化磷、增强作物对磷吸收等特点。为了增加页岩废渣的利用途径,将其农业资源化,经过实验室成分检测,并结合田间实验,确定了加工复合肥的配方及基本流程(见图8)。

3.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本质特征,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项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例如,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实现课堂“车间化”发展,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提供平台,通过“校中厂”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4]。与此同时,与学校联合的企业应建立生产“教学课堂”,通过“厂中校”强化学生知识的有效应用,丰富学生职业经验,通过真实情景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

教师作为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的高低对“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存在直接影响。因此,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与能力,实现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

从以上所列史料可以看出,相较于宋初人的褒贬参半,南渡之后的众人立场一致。司马光之时北宋王朝根基已稳,但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危机依然存在,因为要从根本上确立国家的权威和民族的信心,主要应当依赖于人们对于同一文明和共同伦理的认同。 〔23〕(P177)

为保证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从业的有效连接,需形成科学且完善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机制,进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在学校、企业与学生共同参与下,确定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所需掌握与具备的职业素养,制定素养要求、技术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专业项目驱动式、多元化教学。

二、项目研究背景

(一)“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

1.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2.1.2 精密度试验。通过对混合标准品溶液重复进样6针,计算RSD值,结果见表2。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0.32%、0.25%、0.56%、0.71%,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仪器精密度良好。

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海外游客中外国人比重最高,台湾同胞次之,港澳同胞最小;按客源国、地区排名依次为台湾、日本、港澳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游客比较偏向在5月、7月和10月到景区游览;主要通过旅行社获取信息;一般采取团队旅游的方式;其主要旅游动机是观光游览;游客的旅游偏好呈现多极化倾向;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

高职院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其教育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高职院校服务水平与质量存在直接影响。在当今信息、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基于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综合水平,实现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基于校企合作下“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构建“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相关文件要求,我们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的确定为“高素质、高技能、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素质与技能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学院及相关工作者采用文献分析、实践调研和对比分析等方法,针对新时期企业会计岗位以及与会计相关岗位对所需人才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企业要求等等。与此同时,以省级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各学校人才技能与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关键能力,掌握学生基本水平,将关键能力培养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对接,制定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量化与指标化阐述。从而构建“基础能力与素质培养+核心能力与素养+关键能力与素养”层次性培养机制,保证学校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1.2 实验动物和分组 选取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18只,12周龄,由上海杰思捷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脂多糖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0 mg/kg,激素组在脂多糖组基础上给予甲强龙4.8 mg/kg。

(二)建立“学岗、练岗、顶岗”阶段培养模式

依据培养方案,院校针对会计专业岗位关键能力要求,与企业建立了“学岗、练岗、顶岗”阶段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基本架构如下:学岗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设置基础知识实践任务目标,融入院校特色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扎实学生基础,健全学生人格。在此过程中,由企业委托辅导员,进行企业管理文化的引入,使学生与企业在精神上建立联系。练岗阶段针对大二学生进行核心课程教学,通过开发系列训练课程,保证项目训练要求、项目训练内容、项目训练方法、项目训练时间等与项目目标的相统一。并由企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联合培养,根据训练项目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实践应用能力。顶岗阶段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进行实训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开展“会计实训驻校”项目,让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针对真实项目进行体验学习与训练,用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实现从“顶岗”到“上岗”的顺利过渡。

(三)挖掘教学资源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在“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为保证模式应用作用的最大化发挥,院校与企业针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开发了工学交替实习指导书、会计顶岗实习指导书、会计技能训练项目规划、项目评价手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就课程体系而言,学校从学生实际情况、企业岗位需求、专业职业发展规律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集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实训课程、公共素养培养课程为一体的递进式特色课程体系,用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知识、素养、能力能够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完全内化。与此同时,为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质量指标衡量时,院校打破了传统以“知识点考试分数”为基准的衡量模式,从学生岗位关键能力入手,与企业共同开发了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系统化技能与素质评价标准。该评价分为企业评价与学校评价两大主体,涵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境、知识与技能实践应用情况、学生阶段发展情况、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等众多内容。在此环境下,能够达到评价基准的学生已经具备会计岗位的胜任能力,是学校、企业与社会所认可的“会计人”。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过程中,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基本原则,通过企业与学校、政府合资,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新媒体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手工实训室,并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良好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让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协同管控。例如,通过合作建立人才档案信息库,对学生及其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准确掌握;通过合作组织开展技能训练项目,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通过合作组织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渗透企业文化,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等等。

(五)创建“双师型培养”机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重要载体,其业务水平、综合能力的高低对整体教学质量的好坏存在直接影响。而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企业文化、企业项目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在教师与企业骨干合作指导下,实现企业岗位标准与学校课程标准的有效融合,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学风、班风的有效融合,实现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改革,保证学校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的相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学习与训练,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对此,院校需与企业共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发展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4):178-179.

[2] 周雪艳.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毕业标准的衔接[J].经济师,2017(12):83-84.

[3] 张丽珍,罗昌金.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创新探究——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7(6):61-63.

[4] 王艳霞,朱珊.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7(1):198-199.

[5] 曾九江,黄平槐.“工商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江西教育,2015(27):4-5.

 
胡晓燕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