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医学教育面对科学主义、技术至上以及医疗市场化的医学场域异化的新常态中,医学主体变更、医学人文缺失以及医患纠纷的频发揭示了当前医学教育的工具理性过强、医学人文教育空间被大大侵蚀的现状[1]。医学院校在继续完善系统的专业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之余,必须重视和利用现有的教育平台,才能呼应社会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迫切召唤,才能实现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科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天然的医学人文教育平台。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探讨如何将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中,在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实现高校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

三是突出物资采购和设备租赁管理的监管。针对部分驻外项目部物资采购程序、设备租赁不规范等问题,要做到计划与采购分离,验收与使用分离,实现阳光采购、业务公开。对物资采购招标实行全过程监督。要加大设备租赁效能监察力度,统一规范设备租赁市场,遏制随意租赁、价格悬殊、收受贿赂等现象,有效杜绝资金外流和安全风险。

水资源的消耗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污水处理工艺的不断改进,出水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如果深度处理后的水符合中水回用的标准,那么完全可以取代自来水,对滤网和管路进行冲洗以及完成药剂的配置。同时处理后的污水还可以作为绿化灌溉以及工业冷却水使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压力,还可以节省水资源投入费用,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1.医学的本质和高校教育目标决定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具有医学人文特质。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目的指向也是人,其本质是人学。纵观医学的发展历程,从对疾病的关注到对人类健康的关注,从医学的根本宗旨到具体的医疗实践,无一不彰显着人文精神。而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生进行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让医学生成长为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医学人才,在医疗实践中自发的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价值以及人类未来的健康幸福,从而实现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的和谐互动[2]。医学教育不仅具有大学教育的共同性,还具有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包括学制的多样性、实践的社会性、技能的强化性、职业的服务性、学科的综合性等特性[3]。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在学习目标上更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那么,医学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基础较为薄弱的前提下,让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彰显医学人文特质是医学人文精神快速融入医学生血液的有效捷径。

2.健康中国战略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医疗方面已经不仅仅是防病治病,而是对健康的呵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的构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是党对世界的责任承诺,具有战略意义。医学院校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的医疗从业者,是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使命。这使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愈加浓厚。另一方面,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频发的医患信任危机迫切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医学院校在认真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应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德育的教化作用,在培育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科大学生的同时,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员育人贯穿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全过程。

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1.正确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思想信念方面的高远,抬头仰望星空,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大众化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成为解决具体问题的主题班会,也不能成为“假、大、空”的理论宣讲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让医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会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医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综观《小学·明伦》篇,围绕父母、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重关系从衣、食、住、行等层面展开论述。在时序上以人的从生到死为线索,在空间上以人的社会关系的展开为线索,指明人在不同阶段因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衣、食、住、行和与人交往等方面皆有不同。

《基础》课是一门面对全体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由于课程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政治性,学生感到课程略显枯燥,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变,从就业竞争力入手,激发医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医学生真切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将来走上医疗职业岗位的刚需。因此,《基础》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他们所关心、困惑的医疗热点问题或事件,在教学模式上融入鲜明的医学人文元素,将现实性、理论性、政治性有机结合起来,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认知上的提高,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如在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可以围绕媒体报道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丢失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谈论,面对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多方原因,正确处理好医生和患者、患者家属、媒体、医院之间的关系,在深入的讨论中帮助医学生掌握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原则和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要处理好远和近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使课堂生动活泼;又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

3.教学载体上充分挖掘医学实践现有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在行为上的践诺,促进课程与医德在行为上的融合。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内化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分课堂内实践教学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教学实践主要通过志愿服务、参观基地、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展开。[6]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从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实践教学作为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在医科院校也越来越受重视。挖掘好、利用好医学院校里这些丰富的实践资源,有利于医学生理解、消化、内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医学生医疗职业道德和医生职业精神的实践养成,有利于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医学生深入了解个人梦、良医梦和中国梦之间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医科院校特有的医疗慈善活动、医疗纠纷案例、医疗仪式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以《基础》课为例,在讲授第一章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可以开展课堂内的演讲活动,请参加校红十字协会或其他志愿团体的学生为主讲人,分享自己参与医疗慈善活动中的经历、体会和感悟,以爱之激情点燃学生的医业良知,促进医德的实践养成;在讲授第三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时,可以以社会调查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到各医院针对医疗纠纷案例的成因、处理方式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医德水平现状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分析这些因素和医患纠纷之间有无关联,关联度如何,帮助医学生在实践层面上形成加强职业道德的同时也要掌握法律知识的观念,帮助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主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讲授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开展医学生宣誓活动。通过医疗仪式,激励医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牢记践行职业道德的庄严承诺,唤起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关爱,形成“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职业道德核心品质。[7]

如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章节,讲授大学精神时教师可以结合该医学院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纪念碑石所蕴含的意义,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热爱学校、热爱学院、热爱专业的情感中,实现以理明情;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章节,讲授人生价值时教师可以结合医学院校传统的人文项目如解剖课教学用的“无语体师”默哀—追思—感恩系列活动,在“宁愿让学生在我身上试划二十刀,也不愿见到他们未来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等捐赠者留言里,体会捐献者为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领悟人生价值,使教学过程充满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氛围,实现以情育情;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章节中可以播放我国医护人员抗击非典过程中的感人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感悟职业的崇高及大爱之美,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实现以境生情。

2.教学内容中结合学校独特的人文传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课程与传统在情感上的融合。前苏联教学理论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未经过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人的思维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不仅关注病人的躯体疾病,更要关心病人的情感变化,关注病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因此,共情能力的培养是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基础》课要想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情感体验可以提高学生情商指数,让医学生将理论进行升华,从而在行动上得以践行,增强教学效果。每个医学院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每个医学生能从中获得难以言传的信息和感受。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医学院校各具特色的人文传统,充分挖掘人文教育资源,以理明情、以情育情、以境生情,引起医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思政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上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课程与职业在认知上的融合。医学的特殊性要求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比其他专业学生更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医疗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失德行为显示,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尚存在着诸多困境。首先,由于我国历史上高考的文理科分科制度,很多理科生在高考的压力下过早的脱离了人文教育,这种在生源上的先天性缺陷使得以理科生为主的医科院校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次,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形成的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过于注重实用性,学习功利化的倾向一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如国内的一些医科院校常将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作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4]课程虽然内容丰富,现实性强,但由于这些课程的性质大多属于考查课,不计入平均成绩,不影响奖学金的评定,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分高分低一个样,考试及格就行,从而忽视了对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这种学习目的的扭曲影响了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播和医学人文精神的涵养效果。

1.3 样本采集及病原菌鉴定 观察病害症状,用数码相机拍照,填写样方调查表,采集典型样本压制成标本,带回实验室采用科赫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和鉴定。对白粉病、锈病等病症明显的病害,直接标本制片或以徒手切片镜检,参照相关资料[10-19]进行鉴定;对病症不明显的病害,进行病原菌常规组织分离[20],获得纯培养的病原菌,再进一步鉴定并做致病性测定。

要处理好远和近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既要尊重教材、教学大纲的指导地位,保持教材的完整性、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又要坚持以课堂为平台,灵活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时合理设计医学人文知识的融入,保持教学的灵活性、现实性、针对性、适应性。

2.正确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将思想政治课和医学人文教育“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医学人文教育有机整合,是医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在整合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人文知识的时候,要分清什么是主,什么是次,要始终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置于首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凸显,不能也不应将思想政治课变为医学人文课程。否则,既会突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底线,又会影响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要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时,既要考虑医学教育标准,又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融入医学的价值理念,又要体现党和国家的价值理念;在教学目的上既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又要培养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合格医生。这对医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医学院校要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着专职教师队伍不足、教师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规模远超教育部规定的中班教学要求等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拥有一支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医学人文精神的第二平台,才能切实以医学人文精神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婵娟,李军红.新常态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与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134-137.

[2]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3]宫福清,何奇,戴艳军.大学文化与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养成[J].教育科学,2012,28(2):86-89.

[4]郭玉宇.医学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中应当融合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9,8(06):624-626.

[5]李伟利.大学生生命情感的引导与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2.

[6]王春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研判及改革预想——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69-72.

[7]席晶晶.仪式教育: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的另一维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9):86-88.

 
丁建飞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