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有效性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诸要素之中,辅导员与大学生处于核心地位,对话语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话语有效性的生成离不开辅导员依据话语目的,设置话语情境,并通过话语内容对话语对象施加认识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影响;也离不开大学生将辅导员的话语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换言之,辅导员与学生是话语有效性发挥的关键。一方面,辅导员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的反馈,才得以依据教育对象的理论吸收程度调整话语目的、内容和情境。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自我实践活动是对话语诸要素的内化,是教育对象对辅导员话语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化的过程,只有完成这一转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有效性界定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构建的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在于通过话语的传递使双方在语言、情感、思维逻辑等方面沟通顺畅,达成共鸣。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力者,话语是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元素。教育成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即辅导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具有说服力并带有宣传性、灌输性、解释性和评价性特征的语言。

辅导员说什么、怎么说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值,一般而言,我们最直观和最终的评判标准即话语结果是否有效。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评判上,最多只能在静态轴上享有结果,始终无法在动态轴上优化结果。必须通过话语结果的静态轴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到导致这一结果形成的动态轴层面上,厘清具体的话语要素与相应结果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构成话语的多种要素对活动过程的有效展开所客观存在的制约、影响作用。任何结果,都不是脱离话语过程有效性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任何过程,都不是摆脱话语要素有效性的前提下得以展开的。没有符合话语过程有效展开所要求的话语要素,就没有话语过程的有效展开,也就无所谓话语结果。达到话语效果最大值,离不开构成话语要素最大效力的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括辅导员自身、话语对象、话语目的、话语内容、话语情境五个方面的要素。在话语展开的过程中,不同的要素因其各方面特征不一,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就整体而言,所有要素功能最终都将指向话语目的,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高目的实现的可能性。

二、话语者“一主一备”是话语有效性的首要前提

1.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提高话语素质。“一主”即辅导员强烈的主体意识。辅导员长期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谋,同时是参与活动的排头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诸要素效能的实现离不开主体在自身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教育对象的特点发挥自身的组织、调控功能。换言之,主体意识决定了教育者将在多大程度上把握教育对象,决定了教育者将在何种程度上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进行话语教育目的的制定,话语内容的编制,话语情境的选择。

通过对农业机械化立法现状的梳理,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农机促进法》,共8章35条,从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以及法律责任这六大方面来规范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可以看到近十几年来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配套的下位法律体系并没有相应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仅有一部国务院出台的《意见》,部门规章仅有一部1983年出台的《办法》,顺应当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规定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问题包括推广体系、推广程序、经费和条件、技术承包、成果奖励几个方面,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完善等问题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

2.引领对象的主体意识,推动话语践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最终效果如何,主要看话语对象即大学生的理论接受程度和现实实践程度如何。马克思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5]。大学生只有具有主体意识并接受辅导员所说的话,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成效。失去了大学生的支持,容易造成“话语主体性”缺失状况,产生“话语实践失语”后果。

1.驾驭目的双向适应性,准确话语定位。话语目的的双重契合首先表现在社会总体和个体之间的双向适应性,即一方面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与社会个体需求相适应。这种双向适应性,内在地要求辅导员必须在社会总体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需求的权衡中寻找矛盾的突破口。忽视社会总体发展趋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将失去社会基础,无法与社会接轨,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忽视学生个体需求,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的展开将失去教育对象的积极响应,话语活动则无法有效展开,话语目的有效性也将成为无稽之谈。

1.适应对象的客主转换,促进话语接受。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3]。大学生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象的主群体,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在辅导员的施教活动中,大学生是观察和认识的客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又是接受与实践的主体。一方面,大学生只有成为客体,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才能有开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只有从客体转化为主体,对话才能顺利的展开。大学生只有同时具有主客体两方面的性质,才能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展开的对象。

三、话语对象“客主转变”是话语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要发挥自身在政治上“导”、学业上“辅”、综合素质上“促”的功能,首先就要在政治上、学业上、综合素质上有深厚的积累和突出的成绩[2]。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鲜明政治特性的教育活动,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施教主体,只有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全局观念,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功底,才能运用具有说服力的学科话语,做好政治上的“导”。现阶段,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专业往往不一致,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引导上的话语往往理论性太强、贴合性不够、实践性过浅,导致辅导员专业学习引导话语欠缺说服力。因此,辅导员需要根据时代形势及时了解学生专业背景、把握专业现状、预测专业发展趋势,与任课教师配合分工,做好“一唱一和”工作,真正发挥学业上“辅”的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学习、实践等方面,辅导员要在学生群体中说话更有分量,必须通过日常的积累,拓展各方面能力,提升自身知识修养并表现出卓越的人格魅力,做好综合素质上的“促”。

话语目的的双向适应性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展开确立了基本的方向。辅导员在确立目的前,需要仔细研究话语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摸准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一致性,消除对立面和负面影响,保证话语目的能够既满足社会总体发展需要又符合学生个体需求。辅导员开展教育活动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确定有效的话语目的。在学生发展多样性需求和社会总体发展要求发生矛盾时,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家庭背景、所处具体环境,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沟通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辅导员在与大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其主客体相统一的身份,避免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主体一味说,客体只准听”模式所导致的话语地位不平等、话语空间占比不均衡现象。一方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大学生,其接受活动是在其有接受需要的前提下展开[4]。因此,辅导员在进行话语沟通前,应当从生活、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内在的道德需求和困难,这也是辅导员观察和认识客体的需要。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意识层面改变学生错误的思想,引导正确的行为实践。而大学生的“客体—主体”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对教育者及其实践的认识,其次是对教育内容的认识,最后是对教育内容及自身的认识,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实践活动中的自我实现过程,这种突然自我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深化和自我教育展开中的重要一环,辅导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随意批判、不盲目指正。辅导员只有适应学生的这种“客体—主体”转化,才能洞察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引起的教育对象的意识活动,从而调整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话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否有效,关键看辅导员说什么、怎么说。辅导员应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主导性作用以及所担负的具体使命有清晰、明确认识[1]。准确把握自己在对话过程中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具体的话语情境,为实现话语目的,采用恰当的话语。一方面,强烈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在对话过程中,可依据不同情境效应,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调,提高话语说服力。另一方面,强烈的主体意识也是辅导员自觉对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应然要求,不断调整话语样式,提升自身话语实然素质提供着强大动力。

1)初步设计了超前支架的结构,该支架不但具有垂直升降和水平伸缩功能,而且支架在展开时与顶板接触良好,同时分析了支架的受力情况。

正三角形图案则略复杂。这种图案中的9个点分为在边上的点和在角上的两种,人工计算需要分两种情况分别讨论,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图形的一条边上有四点共线的情况出现,且所有三条边上都有四个点,当在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两个点若都已被经过,则在这条折线经过三角形这条边的一个顶点时,可以直接穿过这条边上已被经过的两个点并连接到这条边的另一端点。

主体意识包括主体定位意识和主体实践意愿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须认识到自己是话语活动中除了辅导员以外的另一主体,对辅导员所传输的话语,对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有着完整、准确的把握。当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经验等方面不足无法对自身角色产生正确认识之时,辅导员应当从入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入手,运用课堂、活动、环境、榜样等介质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和适应教育,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在课堂和活动的实践经验里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学生是与辅导员同时参与在整个话语活动中的主体,其接受意识不单只是从意识领域上接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还包括在实践领域有效配合辅导员进行教育活动并自觉、主动地选择、评判以及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此,辅导员首先应当时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做好疏导、防范工作,保证学生正确地进行选择、评判和自我教育,强化其自律意识。其次,应当注重实践引领,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行为习惯与时代发展不脱节。

四、话语目的“双重契合”是话语有效性的方向指引

2.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增强话语底蕴。“一备”即充分的知识储备。实践证明,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前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保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做好传道授业的工作,首先自身要对“道”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最直接的护航人,是学风建设最有效的掌舵者,是校园管理秩序最突出的建设者,是校园文化发展最需要的构建者。辅导员如果对文件政策没有充分的理解,便无法照着说;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便无法接着说;如果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状问题,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知识储备,便无法改着说。

译文2:…鉄の刺叉を手にして立っている。そして一匹の「チャー」を目がけて、ヤットばかり突く。(竹内好译)

2.剖析目的现实理想性,增添话语色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的直接决定着话语的现实性和实效性。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的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的与人们在广泛的物质生活中的所具有的现实需要的契合程度。只有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充分洞察之后,建立起与目前的需要相吻合却又高于目前需要并与未来需要相契合的话语目的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有效的话语目的具有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重特征。

汉语新词一般不直接使用外来词,但在IT新词中却出现了直接使用英语缩略词的状况,这个语言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如:IT、BBS、EXCEL、URL、BLOG等。同时也存在“英语+汉语”的混合语表达,如:“USB接口”“IP地址”等。这些缩略词所表达的概念抽象、被指对象往往是一些前所未有的事物,这些词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被广为认知,最终在汉语中稳定下来。

话语目的的双重契合还表现在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重特征中。一方面,话语目的的现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的基础。话语目的的现实性并不是与现实完全一致,而是以现实为基础,达成进步。话语的表达、传输、理解与接受都受制于客观现实,引领着话语表达、传输、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目的若与客观现实脱节,这便失去了植根于话语表达、传输、理解与接受之上的话语真实性,话语的表达、传输与理解和接受就会失去说服力。也就是说,辅导员只有确立与现实相适应的话语目的,话语才能有植根于现实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话语目的是话语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话语目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趋势的理想预测。辅导员要通过对话冲洗学生脑中不正确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从而装进正确的、先进的思想观念,话语目的就须要高于现实,与社会前进方向相一致,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的只有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有效满足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6]。只有保持话语目的的现实性,话语才有说服力;只有保持话语目的的理想性,话语才会有感召力。辅导员在确立话语目的时首先必须植根于现实,以鲜活的现实性为底色,用从生活实践中汲取、提炼而提升的理想性润色,确立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话语目的。

五、话语内容“变动不居”是话语有效性的中坚要素

1.熟知内容的实践延展,把握话语承与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在实践中进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教育活动,每一次的内容更新都是对前一次内容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话语内容的实践延展性。实践延展性是话语内容变动不居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有效的话语内容首先具有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实现其引导教育效能,其用于实现该效能的话语内容就应当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且已经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实现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真理性的内容。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利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现实经验滋养思政话语,拓展思政话语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校准话语内容,使思政话语植根于实践。另一方面,有效的话语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也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

2.明了内容的高度涵容,发挥话语效力。话语内容的变动不居还来自于其对话语目的、话语情境的高度涵容性。实现目的是话语活动开展的根本原因,话语者和话语对象之间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话语情境中,以话语内容为中介,为了实现话语目的而展开的。一方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的的实现依赖于辅导员通过话语内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教育对象的引导和感染。辅导员只有将话语目的分解为目标一致的具体目的,通过调节和控制话语内容使其高度涵容具体目的,才能在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话语,逐步实现话语目的。另一方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的的实现需要辅导员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采取适合的话语内容。话语情境是为话语活动的顺利展开而创设的,是作为话语要素而对话语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1]95因此辅导员所采取的话语内容需要高度涵容一般话语情境。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中,话语情境只有渗透在话语活动的目的、内容中,才能为话语活动的展开提供具体的、合适的场合和氛围。换句话说,话语内容只有对一般话语情境高度涵容,才能确立基本适用话语,才能因人、因时、因地选择适合的话语,才能在不同的场合充分发挥不同的作用。

辅导员、大学生、话语目的、话语内容、话语情境作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不可缺失的要素,只有当辅导员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组织、调控和确立双向适应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皆备的话语目的,实施实践延展性和高度涵容性的话语,使大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身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充分以主体身份掌握和践行,话语才能真正具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64.

[2]杨建义.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83-84.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海河大学出版社,2004:113.

[4]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126.

[6]李超民,茹奕蓓.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17,40(05):172-180.

 
陈晓晶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