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藜蒴木珠蚧(半翅目,蚧总科,木珠蚧科)的初步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藜蒴Castanopsis fissa (Champ.) Rehs. et Wils. 别名藜蒴栲、大叶栎、裂斗锥、闽粤栲,属壳斗科栲属常绿乔木,是一种分布广、种源丰富的优良乡土树种,是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之一, 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及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等海拔850 m以下丘陵山地(北京林学院,1987)。据报道藜蒴病虫害有33种,其中虫害25种、病害8种(邓洁英等,2006)。作者2016年11月27日在广州首次发现一种蚧虫危害藜蒴,经鉴定为中国新记录科—木珠蚧科Xylococcidae一新种,定名为藜蒴木珠蚧Xylococcus castanopsis Wu & Huang(Wu, et al., 2017),后对该虫的分布、寄主及危害、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的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分布、寄主及危害

1.1 分布

经过一年多在广东藜蒴主要栽培区的调查,目前仅在广州市黄埔区天鹿湖森林公园(N: 23.22148, E: 113.4204; 海拔: 180-200 m)发现该蚧。

1.2 寄主

藜蒴木珠蚧发生地的植物除藜蒴外,主要还有壳斗科的大叶椆Cyclobalanopsis jenseniana (Hand.-Mazz.) Cheng et T. Hong、中华锥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Miq.、橄榄科的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大戟科银柴Aporusa dioica (Roxb.) Muell. Arg和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 L.、紫金牛科的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 Bl.、茶科的荷木Schima spp.、木犀科的山指甲Ligustrum sinense Lour.、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 et Arn、五加科的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樟科的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 (Nees et T.Nees)Blume、里白科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Bernh.等,发现该蚧仅为害藜蒴(图1)。

完善省军区系统工作运行机制,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紧紧围绕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以理念创新牵引机制创新,推动领导管理和治军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充满生机活力、运转规范高效的工作局面。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创新创业必修课的教学管理下放到系部层面,在不改变课时总量的前提下,系部能根据专业特色,自主制定创新创业课程必修课的教学标准。目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开设4学期总计32课时的创新创业必修课。课程负责人同时是创客空间的负责人,这样能结合创客空间运行管理,并根据院系专业大类特点,制定更加符合专业才人培养方案的教学标准。

1.3 危害

该虫主要危害藜蒴露出土壤的根和靠近地面的根颈部,树干部分一般不超过地面40 cm,寄生在韧皮部和木质部。若虫孵化爬出扩散后,寄生部位树皮上会留下一个个虫孔。经调查,道路两旁的藜蒴受害比较严重,有些植株已枯死,遇大风容易倒伏折断(图2)。

2 形态特征

2.1 卵

椭圆形,长约0.5 mm, 宽0.35 mm,浅黄色或黄色(图3)。

2.2 若虫

初孵若虫体宽椭圆形,长0.54-0.59 mm,宽0.36-0.43 mm,末端硬化(图4)。1龄若虫雌、雄不分。橘红色,但腹末3节由于骨化而呈棕色。眼点黑色;亚背缘有1纵列小黑点。触角6节。足发达。口针很长,向后延伸在腹部卷曲成3或4圈。腹部末端有1对长刺毛。固定若虫从肛管分泌1长蜡管及从腹气门分泌8对蜡丝(图5)。

2龄若虫卵圆形至梨形,长2.5-3.2 mm,宽2.0-2.5 mm。雌虫较大,雄虫稍小。白色至淡黄色。体前部膜质,后端硬化。触角退化成片状。足全缺。口器发达。腹末有1圆筒形硬化的肛筒。单个生活在陷入木质部的坑穴中。腹部被有白色蜡粉,并被半透明蜡壳包裹。从肛孔伸出一根白色、中空长蜡管,其长度可为虫体长的3-6倍(图6)。

人类的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我的感受与认识;对象意识是对环境的感受与认识。对象意识的产生以自我意识的产生为前提,而自我之所以称自我,是因为有对象。因此,实际上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是同时产生,并无先后的,在逻辑上他们相互为前提。

Beijing Forestry College. Dendrology[M]. 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87: 192-193. [北京林学院.树木学[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192-193]

2.3 雄蛹

营两性生殖。雌性经卵、2个若虫龄期发育为雌成虫;雄性经卵、3个若虫龄期及蛹期发育为雄成虫。雌成虫羽化后仍头朝内尾向外停留在2龄若虫的洞穴内。雄成虫羽化后主要在雌虫危害的部位来回寻找雌虫,一旦找到合适雌成虫,则将尾部伸入雌成虫洞穴,与之交配,交配时间持续1-2 min。雄虫可以同多个雌虫交配,雌虫也可与不同雄虫进行交配。但雄成虫不与同一雌虫进行多次交配。一日之内交配在上午和下午都可进行。雄成虫的寿命约1-2 d,根据室内饲养可以得知未找到雌虫交配的雄虫寿命也不超过3 d。雌成虫交配后不久开始产卵,卵产于虫体腹部下方,雌虫身体随着产卵逐渐干缩内凹,直到卵快孵化才死亡。每头雌虫最多产卵268粒,最少产卵84粒,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83粒。

2.4 成虫

雌成虫体卵形至长卵形,胸部最宽,长可达7.6 mm,宽3.6 mm,浅红色。表皮膜质。触角为不清晰3节。口器退化。足全缺。胸气门2对,腹气门8对,较胸气门粗大。肛管短,圆锥形,位于腹部末端。在阴门附近和气门开口处常被有白色蜡粉,除臀区外整个身体包裹在半透明蜡壳内(图9)。

经调查,在广州市黄埔区藜蒴木珠蚧发生林区,除藜蒴木珠蚧外,还有皮珠蚧科Kuwaniida的双孔皮珠蚧Kuwania bipora Borchsenius(程曦等,2008)和头蚧科Beesoniidae的青冈头蚧Beesonia napiformis (Kuwana)(Ferris,1950)寄生在树皮缝隙内为害藜蒴。双孔皮珠蚧个体较小,且没有蜡管从腹末伸出。虽寄生部位与木珠蚧相似,且在同一植株上同时出现,但根附近的土壤下较多,双孔皮珠蚧的雄虫在树干和土壤下同时存在;雄成虫出现比藜蒴木珠蚧早1个月左右。青冈头蚧2龄若虫腹末也分泌蜡管,但尾部常暴露在树皮外,而木珠蚧尾部在树皮内,不显露。寄生部位也与木珠蚧相似,但地面部分可高至离地面2 m左右。调查未见青冈头蚧和藜蒴木珠蚧在同一藜蒴上危害。

  

图1-10 藜蒴木珠蚧栖境Fig.1 Habitus photos Xylococcus castanopsis1.发生环境;2,危害状;3, 卵;4,初孵若虫;5,1龄若虫;6,末龄雌若虫;7, 3龄雄若虫;8,蛹;9,雄成虫;10,雌成虫。1,Ooccurrence environment of Xylococcus castanopsis;2,Damaged plant;3, Eggs;4, Just hatched nymphs;5,First-instar nymphs;6, Pre-adult female;7,3 instar nymph of male;8,Male pupa;9,Male;10, Female.

3 分子鉴定特征

藜蒴木珠蚧的DNA抽提方法参照昆虫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美国OMEGA)。扩增引物为28sF3633(5′-TACCGTGAGGGAAAGTTGAAA-3′)和28b(5′-TCGGAAGGAACCAGCTACTA-3′)(Wang et al., 2015)。PCR反应体系和程序参照(黄蓬英等,2017)。PCR扩增产物切胶纯化,步骤参考全式金纯化回收试剂盒(北京全试金),回收产物送广州艾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通过扩增和测序,获得藜蒴木珠蚧28S rDNA部分序列,序列长度725 bp,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为MG586953。

4 生物学特性

4.1 生活史

Cheng X, Zhu XW, Kong XC, et al. Damage on Castanopsis fissa caused by Kuwania bipora [J]. Forest Pest and Disease, 2008, 6: 18-19. [程曦,朱孝伟,孔祥超, 等. 藜蒴榉祥硕蚧危害初报[J]. 中国森林病虫, 2008,6: 18-19]

4.2 生活习性

体长形,头前端横直,腹部末端锥状突出。红色。翅芽白色或浅黄色,触角及足黄色。眼点黑色,位于头背两侧。翅芽向后伸达腹部第3节。触角分为不明显10节。足可见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和跗节,但跗节端部圆钝,不见爪(图8)。蛹茧白色棉絮状,常多个聚集在一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龄雌若虫脱皮后变为雌成虫,仍停留在洞穴内,但尾部蜡粉、蜡壳、蜡管脱落。2龄雄若虫脱皮后,变为具足可活动的3龄雄若虫。3龄雄若虫离开洞穴,爬行寻找合适的场所分泌蜡丝结茧、化蛹。化蛹场所主要在危害植株附近的土壤中、枯死树及树皮里面、地面的落叶中,特别是枯死已经腐烂但外表完好的枝条中数量最多。蛹期大约15 d。

5 讨论

雄成虫外形似瘿蚊。体圆柱形,腹部稍扁平。体长约3.5 mm,翅展8.0 mm。头部横宽,有一窄颈与胸部相连。橘黄色至橘红色,背面有1个菱形黑斑。口器退化。触角丝状,细长,10节,除第1、2节外各节密生细毛。红褐色,基节向端节色渐变浅。基部两节粗短,宽略大于长。其余8节各节细长,长为宽的3倍以上;第3-7节几等长,最长;第8-9节稍短,端节最短。前胸骨化程度不强,橘黄色至橘红色,小盾片近圆形,色浅。中、后胸骨化,黑色。前翅大且阔,多少有点烟灰色。前缘脉红褐色。后翅变成平衡棍,褐色。足细长,黑褐色。腹部8节,橘红色。第7、8腹节后半部各有1个浅色斑,由此伸出2束白色长蜡丝,其长度约等于体长。交尾器黄褐色,细长,约为腹部长度。基部细管状,端部膨大成梭形或球形,中部1/3密生黑色小刺毛(图10)。

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不清,投资者就是经营者的企业大有人在。对建立企业内部制度重视不够,内部制度残缺不全,或实际工作中从不执行,甚至个别企业根本没有书面的内控制度。经营者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简单,很多时候工作人员都是身兼多职,根本不需要内部控制,或者说内控制度对其不适用。因长期受到这类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使勉强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框架,也只是流于形式,往往毫无实效。更别提达到会计法及财政部颁发的示范性文件所提出的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致使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不仅给企业带不来好处,还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

致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植物教研室各位老师鉴定文章所涉及的植物种类,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听外界传言,这四个凶兽的力量十分强大,曾一度称霸山海世界。我早就知道它们被抓了,没想到这些家伙竟然逃了出来。”黑火儿边说边捏了捏拳头。

1龄若虫触角和足发达,活波、善动。孵化后离开母体洞穴,沿主干及裸露地面以上根部爬行,寻找后适宜树皮缝隙后,即将口器插入,固定、刺吸树液取食,此时,虫体头朝内、尾向外。危害几天后,虫体稍长大,背、腹面皆隆起,体型有扁阔椭圆形变为橄榄形,同时从肛筒及每个腹气门伸出1个蜡丝。约15 d后,脱皮变为2龄若虫,触角退化,足消失,进入珠体阶段。此阶段是该虫获得营养的主要阶段,也是取食、为害的主要时期。随着不断取食,虫体持续长大,向头端及身体周缘膨大,其虫体寄居的树皮缝隙也扩大成头端深入木质部的洞穴。同时,从肛筒分布很长的中空蜡管,伸出树皮之外,并通过蜡管将蜜露排出,由此引来蚂蚁前来取食蜜露;并分泌白色蜡粉覆盖腹气门周围,分泌半透明蜡壳包裹整个虫体。蜡管是确定该虫存在及位置的最好标识。

航道中轴线两边各125米的范围水域为本次航道水域扫海测量范围。回淤土方量计算要求:按三万吨航道的通航标准(以航道中轴线为中心、航道长10.8公里、航道底宽120米,航道底标高:内航道为9.8米,外航道为10.0米,航道边坡:内航道为1:7,外航道为1:10,岩石为1:2)进行计算标准回淤方量,并分别按允许两边超宽各5米、超深0.3米,两边超宽各7米、超深0.6米,两边超宽各9米、超深0.7米三种方式计算超宽超深土方量。

3龄雄若虫体长形,两侧近平行,长约4.0 mm,宽1.8 mm。深红色。足和触角黄褐色。触角9节。足发达。口器退化(图7)。

藜蒴木珠蚧在广州市黄埔区1年发生1代,没有明显的越冬虫态。雌成虫11月下旬开始产卵,在野外卵期约60 d,1月下旬至2月上旬卵开始孵化为1龄若虫,2月下旬开始脱皮变为2龄若虫,危害至10月底雄虫脱皮变为3龄若虫,寻找合适场所化蛹,蛹期约15 d,11月中旬羽化为雄成虫。雄虫变为3龄后,雌虫保持2龄。雄成虫的寿命1-2 d,雌成虫寿命则长些;雄成虫羽化时,雌虫已脱皮变为成虫数日,交配、产卵后才死去。

Deng JY, Ling XP. A probe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 of primary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Castanopsis fissa [J]. Guang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2 (2): 59-61. [邓洁英, 林绪平. 藜蒴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讨[J]. 广东林业科技, 2006, 22 (2): 59-61]

Ferris GF. Report upon scale insects collected in China (Homoptera: Coccoidea).Part I.(Contribution No.66)[J]. Microentomology, 1950, 15: 1-34.

王婷(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辐射在雾中的传输特性. Email: wangt6105@163.com

Huang PY, Lin LH, Fang ZP,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 (Hemiptera:Pseudococcus) using 28S rDNA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2017, 54 (4): 646-651 [黄蓬英, 林凌鸿, 方志鹏, 等. 利用28S rDNA种特异引物鉴定新菠萝灰粉蚧[J].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54 (4): 646-651]

Wang XB, Deng J, Zhang JT, et al. DNA barcoding of common soft scales (Hemiptera: Coccoidea: Coccidae) in China [J].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2015, 105 (5): 545-54.

Wu SA, Huang SB, Dong QG. First records of the family Xylococcidae (Hemiptera: Coccomorpha) in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J].Zootaxa, 2017, 4312 (3): 547-556.

Video S1: The optimized location of the microsphere

 
黄少彬,武三安,李落叶,王宏洪
《环境昆虫学报》 2018年第02期
《环境昆虫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