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协同护理模式在脑梗死住院患者中应用对患者照护及情绪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脑梗死为临床中常见脑血管不良事件之一,为颅脑血管粥样硬化或血栓堵塞引起颅脑缺血、缺氧性疾病,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1]。研究指出,脑梗死对患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平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护理干预在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协助提高患者照护能力,促进脑梗死后伸进功能恢复方面有重要实施加重。协同护理模式为临床中新型护理模式,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护理照护中,以保障患者能获得持续性、专业性护理干预。为探究协同护理模式在脑梗死住院患者中应用对患者照护能力及不良情绪影响效果,笔者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间我院住院收治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评分内容包括115项,其包括三部分:(1)神经学部分:主动及被动肌张力和原始反射。(2)行为学部分:包括状态、感官及互动反应。(3)药物负荷/戒断,最后评出13项分数,比较两组每项均数及标准差,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别,进而评估两组神经系统发育。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间我院住院收治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抽取患者住院号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纳入标准:根据患者病史、体征,结合颅脑CT、MR检查,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3];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能接受和配合本次护理干预和研究;患者能独立完成本次研究所需调查问卷和量表。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嗜睡、意识障碍等不能配合完成护理干预和研究患者;合并有语言沟通障碍、精神疾病、痴呆等患者;合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合并有恶性肿瘤、免疫功能障碍、严重感染性疾病患者。研究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8~81岁,平均(72.5±6.2)岁;病程1h~5d,平均(1.2±0.3)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8例,高中或职高10例,大专及以上2例;基础疾病:高血压35例,糖尿病31例,高脂血症28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7~83岁,平均(72.9±6.6)岁;病程1h~7d,平均(1.3±0.5)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6例,高中或职高11例,大专及以上3例;基础疾病:高血压34例,糖尿病34例,高脂血症24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分组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告知患者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协助患者、医师完成药物、操作等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1)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交流,告知患者及家属协同护理实施重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对患者及家属一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护理干预方式进行讨论,共同制定并参与到护理干预中。(2)要求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前期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护理海报、播放护理视频,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基础护理方法,并在护士指导下完成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能力和自护能力。(3)心理干预:每天与患者进行焦虑和沟通,了解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通过健康知识提高、康复训练成效、心理疏导、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减轻患者不良心理,保持患者积极、乐观心态。(4)病友联谊:将脑梗死患者聚集举行病友联谊活动,向患者集体授课,选取典型榜样进行说教,并在病友间进行相互关爱和学习,提高患者患者对疾病治疗和康复信心。两组患者连续干预10d。

见图3。男性发病266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69/10万,女性发病197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03/10万,男女性别比为1.33: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1.59,P<0.05)。

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交叉领域的研发与设计,以信息安全、SOC、无线射频为核心技术发展方向,涵盖IC设计前端至后端全过程技术,产品涉及安全芯片,安全载体及营运服务,在信息安全领域打造从芯片到服务的完整解决方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2两组患者不良情绪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1两组患者自我照护能力 研究组患者自我照护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 vs. 78.33%,P<0.05]。详见表1。

1.3观察指标 (1)护理10d后比较两组自我照护能力,自制自护能力量表,对患者饮食、用药、功能锻炼、清洁卫生等方面进行评价,0~100分,根据患者得分评定。优:得分≥85分,良75~84分,可:55~74分,差:≤54分。(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0d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护理人员指导和引导下,由患者主动完成量表填写,填写完成后由护理人员进行打分和统计,得分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情绪越重[4-5]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照护能力[n(%)]

  

组别n优良可差优良率(%)研究组6035213193 33 对照组60182910378 33 X2值—4 3861 P值—0 036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分,

  

组别nSAS干预前干预后SDS干预前干预后研究组6035 6±5 619 7±3 448 1±8 122 4±5 0对照组6037 1±6 835 9±5 747 9±7 638 4±8 0t值—1 319018 90680 139513 1371 P值—0 18970 00000 88930 0000

3 讨论

脑梗死为颅脑血管堵塞、闭塞等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疾病,对患者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进而表现出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性临床表现,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6]。临床调查指出,脑梗死患者在严重疾病和症状面前承受较大心理负担,可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生理和心理平衡[7]。另有学者研究指出,不良情绪为影响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主要危险因素,不良情绪可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影响患者疗效,同时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进一步影响患者疗效[8]

护理干预在减轻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有重要实施价值,但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繁重,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间有限,难以获得高质量护理服务。协同护理模式为临床中新型护理模式,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基础护理方法,提高患者自我照护能力,保障患者能获得持续性、科学性护理照护,相对常规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护能力(P<0.05)。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对患者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临床作用,进而对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贾秀丽等[9]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同样实施协同护理干预,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秦蕾等[10]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协同护理干预,对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均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模式在脑梗死住院患者中实施能提高患者自我照护能力,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具有较高临床实施价值。

4 参考文献

[1] 冼少眉,叶立汉,温水群,等.综合护理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0):875-878.

[2] 王爱丽,王燕,梅现红,等.延续分级护理对11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20):2866-286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王雪,洪利.延续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8):1352-1355.

[5] 刘玲,敖莉,张丹,等.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72-75.

[6] 刘向力,温春娣,官美红,等.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8):1365-1369.

[7] 蒙彩英,王艳丽.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7,38(4):651-653.

[8] 汤婉芳.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中的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3):393-394.

[9] 贾秀丽,田荣,程卫宁,等.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干预的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21-123.

[10]秦蕾,冀蓁.协同护理模式对偏瘫患者躯体、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J].职业与健康,2015,31(8):1093-1095.

 
王秀琼
《辽宁医学杂志》 2018年第02期
《辽宁医学杂志》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